第11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就在這個時候,一份來自江南的奏摺,再次引發了朝野的紛爭。大明內閣大臣之一的陳燮,上奏朱慈烺,闡明其觀點,過去的戶籍制度延續至今,已經跟不上大明發展的節奏,成為了發展的阻力。故而,要求陛下召開御前會議,討論廢除賤籍、匠籍。並且表示,“此舉關乎大明之未來,迫在眉睫!故請陛下及諸位同仁,慎重起見,從速辦理。”

  拿到這份奏摺,朱慈烺的反應不強烈,內閣的反應就跟火山噴發似得。周延儒直接就伸手去揉眉心,姜v≧逢元按著胸口,洪承疇拍桌子跳腳,其他人倒是平淡,但是表情都露出憤怒。這都是陳燮給氣的,這是祖制,要改不是不行,但是你好歹先跟大家商量。看看這份奏摺上是措辭,討論“廢除”。不是討論“是否廢除”。

  看上去是一份不溫不火的奏摺,實際上這字裡行間透著一股濃濃的強烈意願。趕緊的討論,趕緊的廢除,別讓我多費事,沒時間跟你們磨牙。你眼睛裡還有陛下麼?還有內閣麼?

  京師吵翻天了,陳燮卻在做另外一個事情。一支船隊抵達華亭後,開始往船上裝軍火,忙活了三天,才算是把荷蘭人採購的軍火裝船完畢。一共是六百門大炮,步槍兩萬條,以及相應的彈藥若干。裝了整整五條船,而且都是大明的商船。這些商船的目的地不是印度,而是歐洲。這是大明第一次派船隊前往歐洲。

  跟隨這個船隊一起出發的,一支二十艘戰艦護航的艦隊。這一次航行,將走海路經過納土納補給,轉道淡馬錫,穿過海峽前往印度,在那裡還有一支二十艘戰艦組成的護航艦隊,以及三十艘商船運載的一個步兵師等待著一起上路。

  臨行前夜,遠征軍指揮官在松江府集體面見陳燮,聆聽指示。對於這一次航行。陳燮的要求並不是打到歐洲去,因為太不現實了。

  手指著巨大的世界地圖。陳燮首先指著三蘭港:“這是一次漫長的航行,各位的任務不是什麼征服歐洲,炫耀武力。首要任務是建設補給點和基地,這裡需要駐軍。開普敦,這是荷蘭人的地盤,我們已經達成了共識。允許我們在這裡建設自己的補給點和基地。次要任務,就是控制阿拉伯還和紅海,以印度為跳板,進入紅海之後,這個地方叫做吉達。在這裡建設一個補給點和軍事基地。最終目標還是這個,蘇伊士。告訴那些日本開化士兵,他們將在這兩個基地呆上五年,然後輪換。各種補給,從印度送過去。我希望在未來的十年內,帝國軍隊能控制整個埃及。然後再用十年的時間,開鑿一條運河,貫通地中海和紅海。這樣一來,抵達歐洲的航線大大的縮短,並且整個西亞和非洲東部海岸,都將在大明帝國海軍的控制範圍之內。”還有一句話,陳燮沒有對這個軍人說,那就是“真的有離開大明的那一天,我希望看見大明帝國真正意義上的崛起,而不是滿清盛世那種癌症患者似得迴光返照。”

  這一次航海行動,在大明的官方記載中是這樣說的,“這是繼成祖年間鄭和下西洋之後的又一次偉大航行,同樣也是一次給世界人民帶去和平發展,共榮共存的一次偉大的航海行動。史稱,建新遠航。”這個官方的說法,得到了亞非拉人民的廣泛認可。至少他們的教科書上就是這麼寫的,一些西亞和非洲國家甚至直接在教科書上寫,“大明帝國的遠洋探索行為,客觀的給西亞和非洲人民帶來了文明和進步”。

  大明民間史學家的口徑,則與歐美史學界的記載比較接近,他們都把這一次航行稱作“建新遠征”。認為這是明帝國海權意識崛起的一次軍事行動,客觀上促進了大明帝國五百年的繁榮和世界霸主的地位。

  以上都是比較客氣的說法,有一個叫馬克思歐洲人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被譽為大明帝國近百年最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音樂家的陳燮,本質上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和帝國主義者。他是世界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雙手沾滿了世界人民的鮮血。發生在明帝國建新五年的那一次航海遠征,開啟了明帝國世界範圍內的掠奪行動。曾經的亞洲老大帝國,已經不滿足於在亞洲範圍內的掠奪,策動了這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並且在未來的四十年內,不斷的加大其在非洲和西亞的軍事投入。這一行動與其隨後的橫穿太平洋的遠征,本質上都是為了世界殖民,都是資本利益驅動的產物。

  這一次遠征投入的戰艦為四十艘,商船和補給船六十三艘,運載步兵一個師,海軍陸戰隊若干。艦隊抵達開普敦之後,護送十艘商船繼續往歐洲航行,計劃於次年的春天,抵達荷蘭港口城市阿姆斯特丹。

  京師的爭吵口水未乾,陳燮關於廢除相應戶籍制度的奏摺,依舊很順利的擺在的御前會議的圓桌上。理由很簡單,朱慈烺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外在力量,用於平衡整個看上去文官集團過於強勢的政治格局。

  但是在這次御前會議上,首先被拿出來的議題不是什麼戶籍,而是由吏部尚書李遇知提出的議案,廢除天下各總督,理由是“豪無外患,徒傷國帑”。大明內亂外患期間,設了好多個總督,統一指揮各軍作戰。現在還保留的總督只有三個,一個是薊遼總督,一個是三邊總督,一個是陳燮的三省及海外總理大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