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范雎和商鞅的成名風格類似,只不過商鞅因一把手魏惠王的仁慈而西歸,而范雎受二把手魏齊的迫害而奔秦。商鞅那個時代魏國雖然已經排斥屁民草根了,但還是有肯交出接力棒的老人的,只不過大老闆不用罷了;范雎所處的時代魏國政局早成了一鍋漿糊,千里馬已經脫穎而出了,得到的卻是老年人的棒子伺候,也許魏齊手中只有有形的權力接力棒,無形的才能接力棒他壓根兒就沒接住,自然無棒可交,所以只能給後生范雎當頭一棒。要是商鞅碰到了魏齊,估計他也會和范雎一樣變得睚眥必報的,世上又有幾人能真正看開仇恨吶!

  遠交近攻只是戰爭的一個階段,不是威力驚人的核武器,上升到理論有些牽強。凡是玩過戰略遊戲的都知道,在戰備階段都希望鄰居戰火不斷而自己不被騷擾,等條件成熟了才去蠶食近鄰,有時候為了大局也必須得做一些遠攻近交的事。范雎所謂的遠交近攻之策,只不過是一句響亮的政治口號,其對內的政治意義要遠大於其對外的戰略意義,主要是針對魏冉的。如果《戰國策》記載屬實的話,范雎發動攻韓戰爭的初衷只是成其汝南之封而已,和魏冉是一丘之貉,沒有本質的不同。

  再者,秦國要想統一天下,必須得搞垮齊楚這兩個大敵,好比美國只有搞垮了蘇聯才敢在全球發動戰爭一般,那是秦國必經的一個階段,倒也不能證明近交三晉遠攻齊國有什麼過錯,魏冉取定陶只不過是順手牽羊罷了!不過,魏冉為首的“四貴”,本身在軍政界就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何況封邑不是富得流油(比如定陶)就是戰略要地(比如冶鐵業極其發達的宛城),已經具備了反叛的實力和動機。在權力鬥爭面前,在一個沒有繼承法的時代,范雎的考量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後一人。何況秦昭王就這麼長壽下去,涇陽君、高陵君能等得及麼?縱然涇陽君、高陵君有耐心,他手下的那幫想升官發財的門客能等得及麼?宣太后設置的權力交接方式原本就存在極大的隱患,與其到時候同室操戈還不如提早把它解決掉。

  事實證明,秦昭王屢次讓涇陽君去別國做人質本來就想借刀殺人,自己留個好名聲,只不過涇陽君命大罷了!秦昭王採用范雎之策,罷黜了宣太后,逼“四貴”去封邑就國也算是一種釋兵權的好方法,雖然後來還是派人暗殺了涇陽君、高陵君兩兄弟。宣太后和趙姬不管個人作風如何,生兩個私生子也好,養個把男寵也罷,都不是問題的關鍵,只要不覬覦王位都不會有什麼大礙的,誰還沒個生理需求啊?宣太后自然死亡,也沒聽說他的私生子被殺,而嫪毐反叛卻害死了自己和趙姬的兩個兒子,要是嫪毐能看開權力和趙姬終老一生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古人也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保守。同鄉司馬光認為是范雎使秦昭王“絕母子之義,失舅甥之恩”,問題是在權力鬥爭面前還有親情麼?燭影斧聲的時候趙光義念及兄弟之情了麼?靖難之役的時候朱棣心存叔侄之恩了麼?權力好比,使人異化,讓人性情大變,吃了好人就會變壞人,壞人會變得六親不認,不過這一切都不是權力的錯,而是人性使然,權力只不過是一面可以折射出人性卑劣的鏡子罷了!

  范雎一介布衣貴為卿相,個人才能那是沒得說,有江湖人物恩怨分明的性格,司馬遷說他“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一點都不為過,大家常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但現實中這樣的宰相能有幾個?在索頭外交遊戲中,表面上是秦昭王替二把手范雎報仇全球通緝魏齊,其實是秦國在向三晉示威,甚至可以說是向山東六國炫耀國力,如果魏齊順利流亡楚國,或者到齊國政治避難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關鍵是秦王想看看各國的反應,各國的反應便是秦國未來國策的指南針。

  魏齊流亡趙國,被愛裝門面的平原君收留後七年內趙國經歷了無數劫難。女中豪傑趙太后聯齊只不過救了趙國一時,面對長平戰場那四十萬趙國健兒的鮮血魏齊也絲毫愧意都沒有,平原君到秦國被軟禁了魏齊這才找虞卿商量。虞卿一介草根,靠促成將相和而一舉成名,又在長平之戰後主張把割讓秦國的六城換做結盟齊國的資本,被趙孝成王賞一城做封邑,但他卻為了江湖道義棄高官厚祿如同破鞋爛襪,跟著魏齊跑路找信陵君,想托公子的關係去楚國避風頭。像魏齊這種人,流他人之血表自己忠心,慷他人之慨顯自己義氣,信陵君也是為了避嫌不想見他,很可能一見他魏國就得提前滅亡了!魏齊一怒之下自殺身亡,雖然他不是一個好官,但有勇氣以死謝罪還真是一條漢子。中國幾千年歷史,夫差、項羽和崇禎這樣的領導人太少了,蔣公到台灣了還忽悠將領說他在潰敗前就“決定以身殉職,死在南京”,這樣才能盡到其“個人的責任”,還唧唧歪歪怪人家李宗仁逼他下野讓他做不成文天祥,真是當了婊子還要立牌坊,這些政客真是無恥之極。這兩年畏罪自殺的貪官越來越多,雖說貪污是不道德的,而且還得遭受良心的譴責,但導致自殺對社會損失更大?為什麼我們不在貪官萌芽狀態就及早發現勸其改過呢?至少像台灣那樣,讓媒體真正起到監督政府的作用,這樣“偷腥把妹”都已經被揪出來了,總不能等包養十幾個情婦貪污上千萬了才發現,那樣得禍害多少納稅人的血汗錢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