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1頁
「太師還要回京城嗎?」
范寧搖搖頭,「我打算去鯨州,參加鯨州的首個建縣儀式,然後再去鯤州,然後再去泉州,在泉州匯合後乘船南下。」
趙頊探口氣,「太師這一走,不知朕什麼時候才能再見。」
「陛下,微臣的南陸道安撫使兼總督,至少每隔兩年會回京述職一趟,陛下就不用擔心了。」
趙頊想想也對,他點點頭又問道:「對大宋內部的變法,太師怎麼看?」
「陛下,微臣是改良派的首創者和倡導者,事實證明,改良派是成功的,不僅有效緩解了各種矛盾,還避免了大宋出現分裂,陛下,大宋一旦出現改革派和保守派,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黨爭,這是朝廷的毒瘤,若不及時清除,大宋遲早會毀在它手上,微臣不敢奢望陛下成為改良派,只希望陛下能夠多聽聽朝臣的意見,千萬不要獨斷決策。」
趙頊微微點頭,「太師說得很對,朕記住了!」
「陛下,臣要告辭了。」
「去吧!替朕好好治理南大陸。」
當天晚上,范寧帶著百餘隨從乘船連夜離開了遼陽府。
眾大臣送他上船,望著大船遠去。
從此,范寧的身影和影響力便漸漸在朝廷淡去,但他的名字卻一直被朝廷銘記。
……
范寧乘坐的兩艘萬石大船出了遼河,又轉到高麗半島最南端的耽州。
耽州是范寧開拓海外的第一個州,但目前也是發展最弱的一個州,一是島上資源不多,人口少,其次是宋朝和高麗的貿易一直沒有起來,另外,耽州也擔負著宋朝和鯤州之間的中轉站。
耽州知州叫做沈南生,他熱情接待了范寧的來訪,並帶他參觀了耽州的主要經濟區。
兩人走過一片片丘陵,兩邊都種滿了一望無際的柑橘樹。
「殿下,耽州目前主要以農業和造船業為主,農業是種水稻,能解決糧食自給,另外,耽州柑橘很有名,京城叫做『耽柑』,皮薄、汁多、甘甜,非常受歡迎,每年向京城輸送柑橘達三百萬大筐,僅此一項,耽州的收入就是兩百萬貫,然後買回布匹、茶餅等各種日用品,還略有盈餘。」
范寧點點頭問道:「柑橘也分大年和小年吧!如果是小年份,產量偏低,收入就會銳減,那時怎麼辦?」
「除了新鮮柑橘送到京城外,我們還用柑橘釀酒,賣到高麗,每年也能淨賺七八十萬貫,再就是造船!」
「造船?」
范寧頓時有些驚訝,「我怎麼不知道耽州還有造船業?」
「啟稟殿下,耽州造船都是造千石左右的小料民船,主要賣給日本和高麗,這是朝廷允許的,不過造船業剛剛才開始,要明後年才有收益,估計每年淨收入在五百萬貫左右。」
下午,他們來到了耽州船場,船場裡有上千名工匠在忙碌,幹得熱火朝天,一艘艘千石民船已初具雛形。
「這是官辦造船場!」
沈南生笑著介紹道:「造船工匠都來自大宋各家船場,當地人我們只允許他們進柑橘園,但造船卻不能讓外人參與,以防止造船技術泄露。」
范寧只是笑了笑,並沒說什麼,事實上,造船技術外泄防不勝防,如果高麗和日本真的有心,他們完全可以出高價挖走民營船場的老船匠,就像北島把朱氏造船場搬走一樣。
他自己也給朝廷反應過此事,朝廷也只是將造萬石大船的船匠進行登記造冊管理,而普通船匠基本就放任了。
所以千石左右的造船,現在已經談不上技術泄露。
「那是什麼?」范寧指著遠處一座大倉庫問道,他有點奇怪,居然還有士兵在門口站崗。
「那也是造船場,不是只是造零件,就是萬石大船船軸。」
范寧頓時有了興趣,笑道:「看看去!」
巨大的工場裡很冷清,只有數十名工匠在有條不紊地做事,和外面的熱火朝天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是軍器監專門從京城派來的一批老工匠,利用耽州的深山巨木,專門造萬石以上的巨船龍骨,但一根龍骨至少要造五年以上,所以要好幾年後才能見效。」
范寧看見了一根根巨大的龍骨矗立在牆角,至少有數百根,還有數十根兩萬石以上大船的龍骨。
每一根龍骨都要反覆油漆、浸油,陰乾,再油漆、浸油,這一過程要延續五年才能得到一根合格的龍骨。
「這些龍骨的收入,耽州有份嗎?」范寧笑問道。
沈南生搖搖頭,「這其實是軍器監的龍骨工場,和耽州無關,只有外面的造船場是我們的。」
第七百五十五章 鯨州首縣
離開耽州,船隊繼續東行,穿過對馬島,沿著日本國北海岸航行,半月後抵達了鯤州,不過范寧沒有在鯤州停留,而是繼續北上,他要去鯨州,他作為天子的代表,參加鯨州首縣的開城儀式。
鯨州就是今天的庫頁島,這裡生活著少量的鯤族人,主要有三個部落,共兩千餘人,鯨州上的鯤族人非常淳樸,和鯨州駐軍關係十分密切,常常用獵物、海珠、珊瑚來換取糧食和日用品,甚至還有幾名士兵娶了鯤族女子為妻。
鯨州主要產木材和砂金,尤其盛產名貴的紅松以及琥珀木,在鯨州建縣一直是范寧的夙願,但朝廷最終的決定是把鯨州併入鯤州,改為鯤州府,鯨州改名為鯨島,暫時沒有建縣的計劃,只是鯤州海峽對面建了一座兩百戶人家的鎮子,作為鯨島的長駐軍民。
范寧搖搖頭,「我打算去鯨州,參加鯨州的首個建縣儀式,然後再去鯤州,然後再去泉州,在泉州匯合後乘船南下。」
趙頊探口氣,「太師這一走,不知朕什麼時候才能再見。」
「陛下,微臣的南陸道安撫使兼總督,至少每隔兩年會回京述職一趟,陛下就不用擔心了。」
趙頊想想也對,他點點頭又問道:「對大宋內部的變法,太師怎麼看?」
「陛下,微臣是改良派的首創者和倡導者,事實證明,改良派是成功的,不僅有效緩解了各種矛盾,還避免了大宋出現分裂,陛下,大宋一旦出現改革派和保守派,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黨爭,這是朝廷的毒瘤,若不及時清除,大宋遲早會毀在它手上,微臣不敢奢望陛下成為改良派,只希望陛下能夠多聽聽朝臣的意見,千萬不要獨斷決策。」
趙頊微微點頭,「太師說得很對,朕記住了!」
「陛下,臣要告辭了。」
「去吧!替朕好好治理南大陸。」
當天晚上,范寧帶著百餘隨從乘船連夜離開了遼陽府。
眾大臣送他上船,望著大船遠去。
從此,范寧的身影和影響力便漸漸在朝廷淡去,但他的名字卻一直被朝廷銘記。
……
范寧乘坐的兩艘萬石大船出了遼河,又轉到高麗半島最南端的耽州。
耽州是范寧開拓海外的第一個州,但目前也是發展最弱的一個州,一是島上資源不多,人口少,其次是宋朝和高麗的貿易一直沒有起來,另外,耽州也擔負著宋朝和鯤州之間的中轉站。
耽州知州叫做沈南生,他熱情接待了范寧的來訪,並帶他參觀了耽州的主要經濟區。
兩人走過一片片丘陵,兩邊都種滿了一望無際的柑橘樹。
「殿下,耽州目前主要以農業和造船業為主,農業是種水稻,能解決糧食自給,另外,耽州柑橘很有名,京城叫做『耽柑』,皮薄、汁多、甘甜,非常受歡迎,每年向京城輸送柑橘達三百萬大筐,僅此一項,耽州的收入就是兩百萬貫,然後買回布匹、茶餅等各種日用品,還略有盈餘。」
范寧點點頭問道:「柑橘也分大年和小年吧!如果是小年份,產量偏低,收入就會銳減,那時怎麼辦?」
「除了新鮮柑橘送到京城外,我們還用柑橘釀酒,賣到高麗,每年也能淨賺七八十萬貫,再就是造船!」
「造船?」
范寧頓時有些驚訝,「我怎麼不知道耽州還有造船業?」
「啟稟殿下,耽州造船都是造千石左右的小料民船,主要賣給日本和高麗,這是朝廷允許的,不過造船業剛剛才開始,要明後年才有收益,估計每年淨收入在五百萬貫左右。」
下午,他們來到了耽州船場,船場裡有上千名工匠在忙碌,幹得熱火朝天,一艘艘千石民船已初具雛形。
「這是官辦造船場!」
沈南生笑著介紹道:「造船工匠都來自大宋各家船場,當地人我們只允許他們進柑橘園,但造船卻不能讓外人參與,以防止造船技術泄露。」
范寧只是笑了笑,並沒說什麼,事實上,造船技術外泄防不勝防,如果高麗和日本真的有心,他們完全可以出高價挖走民營船場的老船匠,就像北島把朱氏造船場搬走一樣。
他自己也給朝廷反應過此事,朝廷也只是將造萬石大船的船匠進行登記造冊管理,而普通船匠基本就放任了。
所以千石左右的造船,現在已經談不上技術泄露。
「那是什麼?」范寧指著遠處一座大倉庫問道,他有點奇怪,居然還有士兵在門口站崗。
「那也是造船場,不是只是造零件,就是萬石大船船軸。」
范寧頓時有了興趣,笑道:「看看去!」
巨大的工場裡很冷清,只有數十名工匠在有條不紊地做事,和外面的熱火朝天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是軍器監專門從京城派來的一批老工匠,利用耽州的深山巨木,專門造萬石以上的巨船龍骨,但一根龍骨至少要造五年以上,所以要好幾年後才能見效。」
范寧看見了一根根巨大的龍骨矗立在牆角,至少有數百根,還有數十根兩萬石以上大船的龍骨。
每一根龍骨都要反覆油漆、浸油,陰乾,再油漆、浸油,這一過程要延續五年才能得到一根合格的龍骨。
「這些龍骨的收入,耽州有份嗎?」范寧笑問道。
沈南生搖搖頭,「這其實是軍器監的龍骨工場,和耽州無關,只有外面的造船場是我們的。」
第七百五十五章 鯨州首縣
離開耽州,船隊繼續東行,穿過對馬島,沿著日本國北海岸航行,半月後抵達了鯤州,不過范寧沒有在鯤州停留,而是繼續北上,他要去鯨州,他作為天子的代表,參加鯨州首縣的開城儀式。
鯨州就是今天的庫頁島,這裡生活著少量的鯤族人,主要有三個部落,共兩千餘人,鯨州上的鯤族人非常淳樸,和鯨州駐軍關係十分密切,常常用獵物、海珠、珊瑚來換取糧食和日用品,甚至還有幾名士兵娶了鯤族女子為妻。
鯨州主要產木材和砂金,尤其盛產名貴的紅松以及琥珀木,在鯨州建縣一直是范寧的夙願,但朝廷最終的決定是把鯨州併入鯤州,改為鯤州府,鯨州改名為鯨島,暫時沒有建縣的計劃,只是鯤州海峽對面建了一座兩百戶人家的鎮子,作為鯨島的長駐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