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回完之後,沈瑩再看簡訊,她自己都不敢相信這是她發出去的。

  她肯定是被什麼東西上身了。嗯。

  這次,徐民成隔了幾分鐘才回復。

  沈瑩看到他回的內容時,手裡的煎餅果子直接掉在了餐桌上。

  沈媽媽和沈爸爸正坐在對面吃飯,被沈瑩這個動作嚇了一跳。

  他們兩個人一起開口問她:“怎麼了?”

  沈瑩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反應過激了。

  她把煎餅從桌子上拿起來,狠狠地咬了一口,平復了一下心情。

  咽下去之後,沈瑩對他們解釋:“沒事兒……就是看到一條新聞,有點兒驚訝。”

  沈媽媽說:“二十四的人了,別一驚一乍的。多不文雅。”

  沈爸爸說:“處變不驚,小時候教你的東西都忘了。”

  沈瑩低下頭,有些不好意思。

  “好啦,我記住了。”

  其實真的不怪她的。

  要怪就怪徐民成的回覆太不要臉。

  徐民成說:昨天晚上公園裡太舒服了吧。今天晚上可以換個地方,再讓你舒服一下。免得你空虛到做春/夢。

  ……

  沈瑩匆匆忙忙地吃完早飯就出門兒了,擠上公交車之後,她才給徐民成回的簡訊。

  她說:都怪你,害我吃早飯的時候在我爸媽面前丟人了。

  徐民成回:你怎麼不怪自己定力不好?我隨便說幾句你就握不住手機了?

  沈瑩說:你真不講理。

  徐民成回:我假也不講理。

  公交車上太擠,信號不太好。

  沈瑩下車之後才給徐民成發簡訊。

  她說:我先去上班了,下班了你來接我。

  等了五分鐘也沒等到徐民成的回覆,沈瑩就把手機放兜里了。

  到台里之後,沈瑩又接到了新任務。

  平時,沈瑩接到上頭分下來的採訪任務時,會特別高興。

  但今天,她好像沒平時的那種幹勁兒了。

  這次專題片的主題,是民警。

  再準確點兒說,是片兒警。

  這個奇葩的主題,不知道上頭是怎麼想出來的。

  好像是最近省城a區的派出所片兒警被某權威電視台寫通稿表揚了,所以省台要趁著這個機會深入挖掘,做一期專題片。

  沈瑩一向不喜歡這種歌功頌德的主題,領導給她安排任務的時候,她挺想拒絕的。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她前男友就在a區的派出所,是民警。

  沈瑩的前男友,大學的時候和她在一個班。

  他家裡人不是在公安局就是在派出所,所以他畢業之後理所當然地進去了。

  工作的時候碰見前男友,挺尷尬的。

  沈瑩一下子就理解了之前去廣州的時候,林辰為什麼裝病不見林攬勝。

  這事兒太不好辦了。

  開完會之後,沈瑩頭疼得不行。

  中午吃過飯,沈瑩和一個攝像大哥一塊兒去了a區的派出所。

  說明了自己的來意之後,派出所的一個領導同意了他們的拍攝要求。

  不過,他也明確表示,如果要跟拍,會有一定的風險。

  對此,沈瑩立馬站出來表示自己不怕。

  沈瑩和那個領導模樣的人說:“沒關係,這個責任我們自己來承擔。您只要給我們一個跟拍的機會就好了。”

  那人有些驚訝,能從這個年紀的小姑娘嘴裡聽到這麼有氣魄的話,他是沒想到的。

  “好,小妮子,是個好記者。”

  那個領導這樣誇獎沈瑩。

  對此,沈瑩沒做什麼回應,只是謙遜地笑了一下,把這個話題略過去了。

  沈瑩是想讓全世界的人都肯定自己的職業,但這個全世界,是她定義的全世界。

  沈瑩定義的全世界,是那個社會底層的、邊緣化的特殊群體。

  她想通過自己的力量,所謂的正常人多多關注他們。

  她也想讓他們知道,她這樣做不是施捨,不是憐憫。

  她只是單純地想要盡一個媒體從業人員的義務。

  她要的,是這樣的肯定,而不是這種浮誇的表揚和敷衍的讚賞。

  **

  得到領導的允許之後,沈瑩就跟著領導到了民警的值班室。

  現在還沒下班,進去辦公室,就是一陣煙味兒。

  煙味兒里還夾雜著一種男人味兒。

  之前上大學的時候,班上的同學把這味道戲稱為“光棍味兒”。

  沈瑩一進去就有些受不了了,連著咳嗽了好幾聲。

  民警大部分都是二十歲三十歲的男的看、

  到一年輕的小姑娘被嗆成這樣,好幾個人都把煙給滅了。

  沈瑩咳嗽得臉都紅了,咳完之後,沈瑩才說話。

  她說:“你們好,我是省台的。這次接到任務要拍一個專題片,主要拍你們日常的工作情況。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還請大家多多照顧了。”

  沈瑩說話很有親和力,再加上她長得比較孩子,大傢伙兒都點頭了,沒一個不答應的。

  派出所一群大老爺們兒,基本上都是單身。

  好不容易看到個姑娘,態度當然是好到不行。

  a:“一定好好照顧。這麼可愛的小姑娘,哥罩你。”

  b:“有困難,找警察叔叔。一定傾囊相授。”

  c:“你們領導真夠狠心的,讓你一這麼可愛的姑娘出來幹這種重活兒。”

  d:“就是就是,也不懂憐香惜玉。”

  沈瑩聽著他們說話,腦袋都快炸了。

  她印象里的警察都是很高冷的,就算話多,也不是這種多法兒。

  這也太……聒噪了吧?

  沈瑩站在旁邊,聽著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一直沒說話。

  ……

  一直到大家調侃完,沈瑩準備轉移話題的時候,角落裡傳來了一個熟悉的聲音。

  “好久不見。”

  沈瑩聞聲轉過頭去,看到在房間的角落裡坐著一個人。

  哦,她的前男友。

  江岸。

  沈瑩跟他在一起一年多,大二到大三。

  大四後半學期實習的時候分的手,是沈瑩提的。

  原因麼,就是不喜歡了。

  或者說,從一開始就不是那麼喜歡。

  因為沒什麼感情,所以沈瑩再見江岸也沒有什麼緊張的感覺。

  她沖江岸笑了一下,回他一句:“是,好久沒見了。”

  江岸看著她,說:“忘了跟你說恭喜,終於實現了你的夢想。”

  江岸之前聽大學同學說過沈瑩的事跡,也知道她現在事業挺成功的。

  沈瑩說:“謝謝。”

  江岸說:“不用。”

  江岸和沈瑩的對話有些曖昧,周圍的人立馬就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盯著他們倆人來回地看。

  沈瑩一直都知道,男人八卦起來比女人可怕多了。

  這個時候,她選擇了最理智的方式:保持沉默。

  ☆、第32章 插pter033

  r033。

  沈瑩沉默,江岸也沒站出來解釋。

  大家八卦了一會兒就沒熱情了。

  等辦公室里的人安靜下來,沈瑩又說:“你們自然工作就好,要先拍一些你們日常工作的畫面。”

  有個人說:“這好幾台攝像機架著,情不自禁地就想演,哪兒能自然啊!”

  沈瑩和攝像對視了一眼,無語。

  其實人家這個質疑挺有道理的。

  正常人面對攝像機的第一反應,肯定就是演。

  而且,就算他們平時出去巡邏的時候英姿颯慡的,在辦公室肯定不會那麼死板。

  沈瑩剛才進來的時候看到的,就是他們最自然的工作狀態。

  但台里要做歌功頌德的專題,哪兒能把這樣的畫面放出去啊?

  沈瑩之前聽過很多拍紀錄片的人說過,要讓被攝者習慣攝像機的存在。

  有一個導演,要拍農民種地的片子,跟著農民在地里幹了一年。

  一年的時間裡,他每天都把攝像機架在田裡,久而久之大家就習慣了。

  後來他找了個最合適的機會開了機,拍了一個很棒的片子。

  這種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

  程序沈瑩都懂,但她覺得為了一個這樣的片子不值得。

  別人那樣,是拍紀錄片。

  她做的是專題,沒必要下那麼多功夫。

  傳媒業內對紀錄片和專題片最主流的一種區分規律是這樣的:

  紀錄片還原現實,不靠解說詞引導受眾,多用長鏡頭;

  專題片有技巧地呈現事件,用解說詞引導受眾思維,多用大特寫、近景。

  國內的傳媒制度,已經限制了專題片發展。

  現在電視台做的基本都是專題式的紀錄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