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頁
一、大病一場,或許已在生死關頭走了一遭。二、年逾五十,已是晚年。三、認同‘如有神助‘之說。
皇帝現在,或許是在迷信?但又沒有聽到皇帝沉迷修煉仙丹,追求長生不老的傳言,據說還很勤政?
此時黎池與眾多經年老臣的想法竟對上了,所幸皇帝應該沒有沉迷修仙,沒有亂吃仙丹。
“雖因臣之願望過於宏大,從而有些羞於啟齒,但臣之所願,確實是願天下平民百姓能吃飽穿暖。如今有了高產糧食,有了棉花,就有了讓百姓吃飽穿暖的可能,這前景過於美好,若讓臣相信有神靈庇佑,臣也是相信的。”
既然皇帝似乎相信有神靈襄助,黎池也不吝嗇似是而非地附和兩句。
黎池所說願望,算是他此生的政治理想,是他的真心之言。有人想當俠義大俠、救世英雄,而黎池穿越這個落後時代之後,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讓百姓吃飽穿暖,格外大公無私。
大公、大義,並不就等於虛偽,讓平民百姓吃飽穿暖,確實是黎池的政治理想。當然地,黎池也確有利己的一面,他的職業理想是位極人臣。
貞文帝人老成精,並未老眼昏花,他未從黎池的言語、神情和姿態之中,看出一絲一毫的虛偽。
因此貞文帝斷定,黎池所說,確實是他的肺腑之言。
和周這人,果然是一個純粹的人。
“讓天下百姓吃飽穿暖,亦是朕為帝的畢生心愿。”
第176章
貞文帝這位皇帝,與庸君、昏君抑或暴君,是扯不上關係的。
總的來說,貞文帝尚算性情寬厚、善納良言、能幹實事,聖君或許算不上,但若說他是一位明君,大多臣民那都是認同的。
一位明君,心中自有他的抱負。
‘讓天下百姓吃飽穿暖,亦是朕為帝的畢生所願。‘
這願望聽起來異常樸素簡單,但想要達成,卻並不簡單。有可能窮極一生,也無法達成。
貞文帝依舊眼明心亮,不慣自欺欺人,是知曉自己的身體狀況的。“和周,你或許還能看見這宏願實現的一天,但朕……卻怕是不能了。”
黎池只覺心中一哽,覺著有點堵、又有些酸,眼前這位皇帝,對自己這個臣子是極好的。
“陛下……”黎池說起漂亮話來,那可謂舌燦蓮花,但此刻他竟不知為何,陡然就嘴拙了,“陛下您定能長命百歲,有看到宏願實現的那一天的。”
黎池有兩輩子的經歷,將自己歷練成了一個情緒內斂,慣於掩飾自己的人。但貞文帝卻是一個執掌權柄二十多年的皇帝,還是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那是比黎池或許更精的王者人精。
臣子表現出來的真真假假,貞文帝總是能從中辯出那幾分虛假來,當然也能從中品出那幾分真實。
貞文帝非是不知他這位臣子的手段,深知他不是一個小羊羔子,但他欣賞的就是他這份手段,以及他的才能。
總的來說,在貞文帝眼中,黎池是一個純粹的人,不是什麼都不懂的純粹,而是初心堅定的純粹。
能否長命百歲,貞文帝心中早已明了,那都是命已註定的。“如今有了畝產三千的土豆,以及才運回來的畝產五六千的紅薯,以及畝產一千的正經穀物玉米,還有能禦寒的棉花。
等推廣向民間之後,正如你所說,百姓們吃飽穿暖,這才有了可能。到時百姓們吃飽穿暖、安居樂業,那樣的盛景,朕或許看不到了,可和周你大概是能看得見的。就借你之眼,為朕見證。”
黎池慎重應下:“臣惟願陛下長命萬歲,親眼見證此盛世之景!但若天不假年,陛下魂歸神位,臣定為陛下見證此盛世之景!屆時再焚香,告於陛下!”
貞文帝神色坦然而欣慰,“和周,此方乃忠心之舉。”
在乾清宮中以及前朝時,隨侍皇帝身邊的除太監總管等之外,還有記錄皇帝言行,作皇帝起居注的起居舍人。
起居舍人提筆記載,‘帝對黎池言:借卿之眼,為朕見證黎民吃飽穿暖,安居樂業之盛景。黎池鄭重應允。‘
這起居舍人,就是鍾離書。
當初翰林院中的‘新翰林‘派系,在黎池升遷戶部之後,也依舊常來常往,關係並未淡下去。黎池在羊城的這兩年多,一年也有一兩次通信。
黎池卻是沒想到,竟在起居舍人的位置,看到了鍾離書。不過今年六月,又是翰林院三年一考的時候,想來好友的職位,就是這樣變動到這裡來的。
貞文帝與黎池君臣兩人,說了幾句似是交代身後事的言語之後,黎池率先轉移了話題。
黎池:“時間匆忙,臣進宮來都未及帶一筐紅薯進來,待臣回去之後,就使人挑選幾筐最好的紅薯,與‘紅薯吃法合集‘一起,一併給陛下送來。
紅薯不管是埋到火堆餘燼里烤熟,還是白水蒸熟,抑或是切成條用油炸酥,又或是熬成糖漿,都非常好吃!”
相比米麵吃食,貞文帝如今反而更喜歡吃土豆了,黎池說紅薯好吃,他也是深信不疑的。“等培育過一茬了,朕今年的時候,這才頓頓都能吃上土豆。這紅薯也是運回來做種的,可別吃完了才好?”
黎池笑著回答皇帝的顧慮,“臣在羊城培育的那一茬,收了七八萬斤,這次運回來一萬多斤,剩餘的都賣於當地農人和各地商人,也寫了種植手冊給他們,屆時要不了幾年,紅薯就能在大燕各地興起種植。如此不必讓陛下多費力育種,然後分發下去種子。
皇帝現在,或許是在迷信?但又沒有聽到皇帝沉迷修煉仙丹,追求長生不老的傳言,據說還很勤政?
此時黎池與眾多經年老臣的想法竟對上了,所幸皇帝應該沒有沉迷修仙,沒有亂吃仙丹。
“雖因臣之願望過於宏大,從而有些羞於啟齒,但臣之所願,確實是願天下平民百姓能吃飽穿暖。如今有了高產糧食,有了棉花,就有了讓百姓吃飽穿暖的可能,這前景過於美好,若讓臣相信有神靈庇佑,臣也是相信的。”
既然皇帝似乎相信有神靈襄助,黎池也不吝嗇似是而非地附和兩句。
黎池所說願望,算是他此生的政治理想,是他的真心之言。有人想當俠義大俠、救世英雄,而黎池穿越這個落後時代之後,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讓百姓吃飽穿暖,格外大公無私。
大公、大義,並不就等於虛偽,讓平民百姓吃飽穿暖,確實是黎池的政治理想。當然地,黎池也確有利己的一面,他的職業理想是位極人臣。
貞文帝人老成精,並未老眼昏花,他未從黎池的言語、神情和姿態之中,看出一絲一毫的虛偽。
因此貞文帝斷定,黎池所說,確實是他的肺腑之言。
和周這人,果然是一個純粹的人。
“讓天下百姓吃飽穿暖,亦是朕為帝的畢生心愿。”
第176章
貞文帝這位皇帝,與庸君、昏君抑或暴君,是扯不上關係的。
總的來說,貞文帝尚算性情寬厚、善納良言、能幹實事,聖君或許算不上,但若說他是一位明君,大多臣民那都是認同的。
一位明君,心中自有他的抱負。
‘讓天下百姓吃飽穿暖,亦是朕為帝的畢生所願。‘
這願望聽起來異常樸素簡單,但想要達成,卻並不簡單。有可能窮極一生,也無法達成。
貞文帝依舊眼明心亮,不慣自欺欺人,是知曉自己的身體狀況的。“和周,你或許還能看見這宏願實現的一天,但朕……卻怕是不能了。”
黎池只覺心中一哽,覺著有點堵、又有些酸,眼前這位皇帝,對自己這個臣子是極好的。
“陛下……”黎池說起漂亮話來,那可謂舌燦蓮花,但此刻他竟不知為何,陡然就嘴拙了,“陛下您定能長命百歲,有看到宏願實現的那一天的。”
黎池有兩輩子的經歷,將自己歷練成了一個情緒內斂,慣於掩飾自己的人。但貞文帝卻是一個執掌權柄二十多年的皇帝,還是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那是比黎池或許更精的王者人精。
臣子表現出來的真真假假,貞文帝總是能從中辯出那幾分虛假來,當然也能從中品出那幾分真實。
貞文帝非是不知他這位臣子的手段,深知他不是一個小羊羔子,但他欣賞的就是他這份手段,以及他的才能。
總的來說,在貞文帝眼中,黎池是一個純粹的人,不是什麼都不懂的純粹,而是初心堅定的純粹。
能否長命百歲,貞文帝心中早已明了,那都是命已註定的。“如今有了畝產三千的土豆,以及才運回來的畝產五六千的紅薯,以及畝產一千的正經穀物玉米,還有能禦寒的棉花。
等推廣向民間之後,正如你所說,百姓們吃飽穿暖,這才有了可能。到時百姓們吃飽穿暖、安居樂業,那樣的盛景,朕或許看不到了,可和周你大概是能看得見的。就借你之眼,為朕見證。”
黎池慎重應下:“臣惟願陛下長命萬歲,親眼見證此盛世之景!但若天不假年,陛下魂歸神位,臣定為陛下見證此盛世之景!屆時再焚香,告於陛下!”
貞文帝神色坦然而欣慰,“和周,此方乃忠心之舉。”
在乾清宮中以及前朝時,隨侍皇帝身邊的除太監總管等之外,還有記錄皇帝言行,作皇帝起居注的起居舍人。
起居舍人提筆記載,‘帝對黎池言:借卿之眼,為朕見證黎民吃飽穿暖,安居樂業之盛景。黎池鄭重應允。‘
這起居舍人,就是鍾離書。
當初翰林院中的‘新翰林‘派系,在黎池升遷戶部之後,也依舊常來常往,關係並未淡下去。黎池在羊城的這兩年多,一年也有一兩次通信。
黎池卻是沒想到,竟在起居舍人的位置,看到了鍾離書。不過今年六月,又是翰林院三年一考的時候,想來好友的職位,就是這樣變動到這裡來的。
貞文帝與黎池君臣兩人,說了幾句似是交代身後事的言語之後,黎池率先轉移了話題。
黎池:“時間匆忙,臣進宮來都未及帶一筐紅薯進來,待臣回去之後,就使人挑選幾筐最好的紅薯,與‘紅薯吃法合集‘一起,一併給陛下送來。
紅薯不管是埋到火堆餘燼里烤熟,還是白水蒸熟,抑或是切成條用油炸酥,又或是熬成糖漿,都非常好吃!”
相比米麵吃食,貞文帝如今反而更喜歡吃土豆了,黎池說紅薯好吃,他也是深信不疑的。“等培育過一茬了,朕今年的時候,這才頓頓都能吃上土豆。這紅薯也是運回來做種的,可別吃完了才好?”
黎池笑著回答皇帝的顧慮,“臣在羊城培育的那一茬,收了七八萬斤,這次運回來一萬多斤,剩餘的都賣於當地農人和各地商人,也寫了種植手冊給他們,屆時要不了幾年,紅薯就能在大燕各地興起種植。如此不必讓陛下多費力育種,然後分發下去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