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2頁
有士子擠向前來,舉著手臂安撫暴躁的百姓:“莫生衝突,莫與巡衛發生衝突!咱們此行是為理論,而不能有犯國法,大家跽坐下來,不要暴亂傷人。”
又轉過身,沖巡衛一揖:“今日承天門外,民眾親耳聽聞那紀駐鋌認罪交待,道是受廢太后韋氏指使,行為弒君大罪!百姓震怒不已,自發前來質問廢太后,也是為了盡忠於君國,可並非為了鬧事生亂,諸位軍勇,咱們只想請出廢太后,質問其多項罪行。”
眾巡衛面面相覷,一時不知應當如何是好。
已有百姓振臂高呼:“韋氏出來,你這惡婦,可敢當眾承認弒君大罪?”
“韋氏惡婦必然不敢承認,她自恃仁宗生母,帝後不敢對她嚴刑逼問,咱們可顧不得這許多,今日定然要逼問韋氏交待罪行!”
“敢作就要敢當,如今謝氏、任氏、紀逆等等均已交待罪行,怎容韋氏矢口否認?”
“謝氏六娘,乃朝廷要犯,韋氏卻將她收容宅居,又策劃突厥死士刺殺新羅王儲,此乃罪證確鑿,僅憑此罪,就該處死韋氏!”
“韋氏罪該處死!”
“韋氏不死,不足以平百姓之恨!”
“韋氏惡貫滿盈,理該當眾處死!”
一片喊殺聲,震耳欲聾,自然讓韋海池聽得一清二楚。
“反了,這些暴民,這些暴民!”她勃然大怒,就要衝將出去怒斥“暴民”,但腳步忽然趄趔,狠狠絆摔一跟頭。
僅剩的那個婢女,居然也沒有上前摻扶她曾經發誓效忠的主人,而癱坐井邊,仍為她剛剛自盡的同伴流淚。
“真到末路了,奈何橋上,你莫走太急,待我親眼目睹韋氏如何死,就來尋你。”
第1409章 來了
陸芃今日也“混”在圍堵的人群中。
自從得好友柳彮的安慰,他收拾心情再度準備科考,這回並沒有再發生意外,以進士科前五的名次高中,不過此時尚未通過吏部選試,也就是只取得出身,並未正式授職,他與不少同年,今日正好與國子監及太學生員論策,聽聞有百姓圍堵承天門質問紀駐鋌,都記不清究竟是誰振臂一呼,便被挾卷著參與其中。
相比多少熱血士子,陸芃到底出身於官宦世家,再兼祖父的用心培養,更加深諳權勢場中的一些“規則”,他行事已經沒有那麼衝動,而更加注重于謹慎觀察,他發現人群之中似有極為冷靜的人不動聲色地關注情勢,也似有楚心積慮的人暗中煽動民眾情緒,他其實隱隱已經意識,今日發生的一切,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暗中推進。
利用輿論,從來是權勢場的重要手段之一,陸芃敏感地覺察到,這齣轟轟烈烈的事件,針對的就是廢太后的生死。
所以那雙翻雲覆雨的手,也只能是屬於當今皇后。
皇后想讓太后死,可無法以證據確鑿的弒君之罪明正處刑,所以才會煽動輿論。
陸芃不相信廢太后清白無辜,他其實也贊成讓其罪有應得,不過卻擔心著皇后因為權勢之奪煽動這場事故,最終會造成廢太后死於暴亂,雖說法不責眾,也許不會有無辜死於陰謀,但要若皇后當真鼓動輿論暴力,以求無損聲名,這樣的居心決非正直,大周的將來,沒有了廢太后,卻未必就能杜絕隱患。
故而陸芃這時很有些坐立不安,他密切關注著群眾,已經作好準備隨時安撫暴亂,他想萬一民眾與巡衛發生衝突,就算勢單力薄,他也必須嘗試阻止。
可是他竟然又留意見,人群之中雖然仍有如他一樣密切關注勢態者,卻似乎並沒有了處心積慮煽動/暴/亂的人,故而雖前來圍堵示威的百姓越來越多,多數都是議論以及聲討,讓他擔心的暴動並沒有發生的跡象。
陸芃不由留意早前,第一個反應過來,率先安撫民眾莫起衝突的士子。
對於此人,他並不熟悉,只知道是太原府薦舉入讀太學的生員,仿佛是寒門出身,並非官宦子弟,不過因為來自太原府,就不得不讓人疑心與後系頗有關聯,那麼他及時安撫民憤,難道也是出自皇后的授意?
這樣看來,皇后似乎並不想煽生暴動。
可皇后又為何主導這一事故呢?
陸芃正犯狐疑,又聽一陣急劇的響動,他引頸一望,只見一隊金吾衛終於趕來,呼喝著讓擁堵的人群讓開一條道路,而這隊衛士身後,緊隨而來的是京兆公,以及薛謙、王淮准等等重臣,再後,竟然駛來皇后殿下乘坐的鳳輿。
皇后竟親自趕來了現場!
那麼這場暴動,是無論如何都不會發生了。
陸芃長吁一口氣,緊繃的脊樑這才鬆弛下來,這一刻他幾乎懷疑自己是妄加揣測,今日這起事故的確是因積怨爆發,發自於憤怒的臣民對惡貫滿盈者的忍無可忍,沒有幕後的推波助瀾,更不存在利用輿論暴力。
耳畔忽然炸響民眾參拜皇后的頌禮聲,陸芃也不由自主禮頌揖拜,他只見數十步開外的距離,鳳輿已經穩穩停住,皇后的步伐不急不緩,如意高頭履行走得十分穩健,視線里有明黃色的裙裾晃過,那高頭履便站在了廢太后緊閉的宅門前,陸芃聽見極其溫和的聲嗓,像徐徐而來的清風,也是不急不躁的,卻奇蹟般就能安撫人心的浮亂。
陸芃忍不住抬頭,第一次認真打量皇后。
又轉過身,沖巡衛一揖:“今日承天門外,民眾親耳聽聞那紀駐鋌認罪交待,道是受廢太后韋氏指使,行為弒君大罪!百姓震怒不已,自發前來質問廢太后,也是為了盡忠於君國,可並非為了鬧事生亂,諸位軍勇,咱們只想請出廢太后,質問其多項罪行。”
眾巡衛面面相覷,一時不知應當如何是好。
已有百姓振臂高呼:“韋氏出來,你這惡婦,可敢當眾承認弒君大罪?”
“韋氏惡婦必然不敢承認,她自恃仁宗生母,帝後不敢對她嚴刑逼問,咱們可顧不得這許多,今日定然要逼問韋氏交待罪行!”
“敢作就要敢當,如今謝氏、任氏、紀逆等等均已交待罪行,怎容韋氏矢口否認?”
“謝氏六娘,乃朝廷要犯,韋氏卻將她收容宅居,又策劃突厥死士刺殺新羅王儲,此乃罪證確鑿,僅憑此罪,就該處死韋氏!”
“韋氏罪該處死!”
“韋氏不死,不足以平百姓之恨!”
“韋氏惡貫滿盈,理該當眾處死!”
一片喊殺聲,震耳欲聾,自然讓韋海池聽得一清二楚。
“反了,這些暴民,這些暴民!”她勃然大怒,就要衝將出去怒斥“暴民”,但腳步忽然趄趔,狠狠絆摔一跟頭。
僅剩的那個婢女,居然也沒有上前摻扶她曾經發誓效忠的主人,而癱坐井邊,仍為她剛剛自盡的同伴流淚。
“真到末路了,奈何橋上,你莫走太急,待我親眼目睹韋氏如何死,就來尋你。”
第1409章 來了
陸芃今日也“混”在圍堵的人群中。
自從得好友柳彮的安慰,他收拾心情再度準備科考,這回並沒有再發生意外,以進士科前五的名次高中,不過此時尚未通過吏部選試,也就是只取得出身,並未正式授職,他與不少同年,今日正好與國子監及太學生員論策,聽聞有百姓圍堵承天門質問紀駐鋌,都記不清究竟是誰振臂一呼,便被挾卷著參與其中。
相比多少熱血士子,陸芃到底出身於官宦世家,再兼祖父的用心培養,更加深諳權勢場中的一些“規則”,他行事已經沒有那麼衝動,而更加注重于謹慎觀察,他發現人群之中似有極為冷靜的人不動聲色地關注情勢,也似有楚心積慮的人暗中煽動民眾情緒,他其實隱隱已經意識,今日發生的一切,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暗中推進。
利用輿論,從來是權勢場的重要手段之一,陸芃敏感地覺察到,這齣轟轟烈烈的事件,針對的就是廢太后的生死。
所以那雙翻雲覆雨的手,也只能是屬於當今皇后。
皇后想讓太后死,可無法以證據確鑿的弒君之罪明正處刑,所以才會煽動輿論。
陸芃不相信廢太后清白無辜,他其實也贊成讓其罪有應得,不過卻擔心著皇后因為權勢之奪煽動這場事故,最終會造成廢太后死於暴亂,雖說法不責眾,也許不會有無辜死於陰謀,但要若皇后當真鼓動輿論暴力,以求無損聲名,這樣的居心決非正直,大周的將來,沒有了廢太后,卻未必就能杜絕隱患。
故而陸芃這時很有些坐立不安,他密切關注著群眾,已經作好準備隨時安撫暴亂,他想萬一民眾與巡衛發生衝突,就算勢單力薄,他也必須嘗試阻止。
可是他竟然又留意見,人群之中雖然仍有如他一樣密切關注勢態者,卻似乎並沒有了處心積慮煽動/暴/亂的人,故而雖前來圍堵示威的百姓越來越多,多數都是議論以及聲討,讓他擔心的暴動並沒有發生的跡象。
陸芃不由留意早前,第一個反應過來,率先安撫民眾莫起衝突的士子。
對於此人,他並不熟悉,只知道是太原府薦舉入讀太學的生員,仿佛是寒門出身,並非官宦子弟,不過因為來自太原府,就不得不讓人疑心與後系頗有關聯,那麼他及時安撫民憤,難道也是出自皇后的授意?
這樣看來,皇后似乎並不想煽生暴動。
可皇后又為何主導這一事故呢?
陸芃正犯狐疑,又聽一陣急劇的響動,他引頸一望,只見一隊金吾衛終於趕來,呼喝著讓擁堵的人群讓開一條道路,而這隊衛士身後,緊隨而來的是京兆公,以及薛謙、王淮准等等重臣,再後,竟然駛來皇后殿下乘坐的鳳輿。
皇后竟親自趕來了現場!
那麼這場暴動,是無論如何都不會發生了。
陸芃長吁一口氣,緊繃的脊樑這才鬆弛下來,這一刻他幾乎懷疑自己是妄加揣測,今日這起事故的確是因積怨爆發,發自於憤怒的臣民對惡貫滿盈者的忍無可忍,沒有幕後的推波助瀾,更不存在利用輿論暴力。
耳畔忽然炸響民眾參拜皇后的頌禮聲,陸芃也不由自主禮頌揖拜,他只見數十步開外的距離,鳳輿已經穩穩停住,皇后的步伐不急不緩,如意高頭履行走得十分穩健,視線里有明黃色的裙裾晃過,那高頭履便站在了廢太后緊閉的宅門前,陸芃聽見極其溫和的聲嗓,像徐徐而來的清風,也是不急不躁的,卻奇蹟般就能安撫人心的浮亂。
陸芃忍不住抬頭,第一次認真打量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