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9頁
但事實上,自以為優越的謝瑩並不具備那樣的能力,真正具有那些能力的人,卻存謹慎敬畏之心,他們不會像謝瑩一樣只圖權望,而視人命如草芥。
經過這一次私談,十一娘更加篤定了自己的重生,其實也有賴於千年之後的“科技發達”,而且當真是琅濟師公,犧牲了修行與生命,換回了她的新生。
十一娘感激琅濟師公,但她並不覺得羞愧。
因為她現在,的確已經開始造福社稷,甚至無法想像,如果沒有她的歸來,干擾了歷史原本軌跡,如果賀燁沒有逃過韋海池與謝瑩的聯手迫害,賀周社稷滅亡,甚至華夏之治毀覆……
會有多少臣民家破人亡,曝骨荒陌?
至少她的重生,有一定積極作用,那麼就存在意義。
她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拋卻仇恨,幫助賀燁實現復興治世,他們的時代仍屬帝制,仍有尊卑之別,但他們會像愛護遲兒一樣,愛護自己的子民,至少在有生之年,不讓子民苦於戰亂與貧寒,他們不可能達到千年之後的程度,給予世間萬姓那般舒適的生活,但十一娘堅信在這個時空,繼續發展下去,華夏之治照樣能夠強盛與興榮,文明與昌盛,是可以是期望的前景。
而處死韋海池,其實已經與仇恨無關了。
為惡者,理當罪有應得,這就是十一娘想要主持的公允。
對於謝瑩的判決,很快作出,便是以宮奴的身份“享受”終生幽禁,任知故與任氏參與弒君罪行,因兩人無功,且任知故尚且執迷不悟,被處斬決,任氏與謝瑩一樣,貶為宮奴,她們不至於受到酷刑折磨,但從此無望榮華富貴,她們需要靠辛苦勞作,換取衣食與生存,在不見天日的地方,贖清罪孽。
相比之下,任瑤光還有一線希望,她的罪孽本身要比謝瑩更輕,所以並非沒有得到寬敕的機會。
至於紀駐鋌,因為已得賀燁親自赦免,十一娘也願意遵從賀燁的意願,最終的決斷,是將他依然發往西疆,以普通軍士的身份,為大周戍邊。
紀駐鋌至始至終沒有交待他究竟是得誰指使,十一娘也並沒有對他用刑。
復興五年六月,紀駐鋌已經徹底康復,這日刑部派員,押送他前往西疆。
皇城之外,卻有不少民眾圍堵,甚至讓負責押送的吏員,寸步難行。
第1407章 逼問
穆宗帝乃至於仁宗帝的死因,事實上並未引起臣民的憤慨,是因這前後兩任帝王,並沒有承擔他們應當承擔的職責,他們的死活,對於絕大多數臣民而言,其實無關痛癢,可謂應了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這個時期的大周,其實大有別於謝瑩時空的明、清兩朝,奴役化的思想尚未深入人心,腐朽一切學說,大周沒有文字獄,百姓批判朝政一般不會被追究,縱然在韋海池執政時期,形成了一定的強權壓制,但並不能徹底達到震懾的作用。
比如走投無路的百姓會加入急公會反叛朝廷,也比如朝堂之上,仍然會存在陶葆儀等等敢于堅持直諫的官員。
臣民氣骨未倒,帝制的時代,還沒有步入窮途末路。
更何況謝瑩為求脫身,放了那把轟轟烈烈的大火。
十一娘有意沒有禁閉,於是不少士人,便都知道了這一起新生的弒君大案。
仁宗帝是被罪庶珅及莒世南暗害,可絕大多數臣民,甚至對莒世南飽含同情,因為在他們的眼中,莒世南當真是為了萬千貧寒才行弒君大罪,做了太多人,想要做卻沒能力做到的事,在他們的眼中仁宗帝的死亡根本不值得同情,懷恩王與莒世南才是英雄。
而對穆宗這個皇帝,民眾則更加不予敬重,他們將其看作傀儡,縱然是在穆宗為時不久的掌政生涯,也並沒有行為任何一件益國益民的善事。所以民眾雖說認為弒君者如姚潛等等該死,但主要還是因為這幫貪官污吏乃廢太后的幫凶,引起憤慨,緣由並非弒君。
可當今天子賀燁也險些被刺身亡,這一件弒君大惡,才真正引發了臣民的憤怒。
曾經“臭名昭著”的晉王燁,如今早已成為萬千臣民敬重的君主,無論是他率領燕王部平定營州收復燕趙、起兵奪回長安兵滅吐蕃的戰功,還是先後施行稅制、法製革新等等善政,這都為士子及布衣津津樂道,又仔細論來,當年的晉王燁雖說惡名遠播,事實上從未行為過一件仗勢欺民的罪惡,這個時候的賀燁,已經徹底贏獲了臣民的愛戴及敬服,百姓們的生活逐漸向豐衣足食演化,他們看到了能夠安居樂業的曙光,他們堅信這都是當今天子的功勞,就連執政的皇后,不也無時無刻不在強調,雖說如今是她主持朝政,但事實上一切益國益民的詔令,都是天子早便擬定的主張?
這樣一位君主,卻險些死於權奪暗殺,正在興盛發達的君國,又險些淪為萬劫不復,這已經不僅僅是賀氏皇族的損失,百姓們已經將自己的利益,與君國緊緊關聯,他們不允許希望就此破滅,不允許那些心懷叵測的奸黨,東山復起為所欲為,可以任意踐踏他們的生命,侵奪他們的宅田。
還有那些良知並未泯滅氣骨並未屈折的士族,眼看新時代來臨可憑滿腹才華一展抱負的學子,他們這時也已堅定信念,他們無比怨憤天子對待廢太后已經格外寬容,然而廢太后卻仍舊賊心不死,他們原本都在安靜等待著薛謙等等重臣通過審訊謝瑩、任氏一系關鍵人證,將廢太后論罪處決,但等來的仍然是一句“察無實據”,他們憤怒不已,當聽聞兇犯紀駐鋌竟得寬赦,聽聞不少百姓自發擁堵皇城之外,質問紀駐鋌弒君大罪時,他們也跟隨人群圍擁向承天門前。
經過這一次私談,十一娘更加篤定了自己的重生,其實也有賴於千年之後的“科技發達”,而且當真是琅濟師公,犧牲了修行與生命,換回了她的新生。
十一娘感激琅濟師公,但她並不覺得羞愧。
因為她現在,的確已經開始造福社稷,甚至無法想像,如果沒有她的歸來,干擾了歷史原本軌跡,如果賀燁沒有逃過韋海池與謝瑩的聯手迫害,賀周社稷滅亡,甚至華夏之治毀覆……
會有多少臣民家破人亡,曝骨荒陌?
至少她的重生,有一定積極作用,那麼就存在意義。
她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拋卻仇恨,幫助賀燁實現復興治世,他們的時代仍屬帝制,仍有尊卑之別,但他們會像愛護遲兒一樣,愛護自己的子民,至少在有生之年,不讓子民苦於戰亂與貧寒,他們不可能達到千年之後的程度,給予世間萬姓那般舒適的生活,但十一娘堅信在這個時空,繼續發展下去,華夏之治照樣能夠強盛與興榮,文明與昌盛,是可以是期望的前景。
而處死韋海池,其實已經與仇恨無關了。
為惡者,理當罪有應得,這就是十一娘想要主持的公允。
對於謝瑩的判決,很快作出,便是以宮奴的身份“享受”終生幽禁,任知故與任氏參與弒君罪行,因兩人無功,且任知故尚且執迷不悟,被處斬決,任氏與謝瑩一樣,貶為宮奴,她們不至於受到酷刑折磨,但從此無望榮華富貴,她們需要靠辛苦勞作,換取衣食與生存,在不見天日的地方,贖清罪孽。
相比之下,任瑤光還有一線希望,她的罪孽本身要比謝瑩更輕,所以並非沒有得到寬敕的機會。
至於紀駐鋌,因為已得賀燁親自赦免,十一娘也願意遵從賀燁的意願,最終的決斷,是將他依然發往西疆,以普通軍士的身份,為大周戍邊。
紀駐鋌至始至終沒有交待他究竟是得誰指使,十一娘也並沒有對他用刑。
復興五年六月,紀駐鋌已經徹底康復,這日刑部派員,押送他前往西疆。
皇城之外,卻有不少民眾圍堵,甚至讓負責押送的吏員,寸步難行。
第1407章 逼問
穆宗帝乃至於仁宗帝的死因,事實上並未引起臣民的憤慨,是因這前後兩任帝王,並沒有承擔他們應當承擔的職責,他們的死活,對於絕大多數臣民而言,其實無關痛癢,可謂應了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這個時期的大周,其實大有別於謝瑩時空的明、清兩朝,奴役化的思想尚未深入人心,腐朽一切學說,大周沒有文字獄,百姓批判朝政一般不會被追究,縱然在韋海池執政時期,形成了一定的強權壓制,但並不能徹底達到震懾的作用。
比如走投無路的百姓會加入急公會反叛朝廷,也比如朝堂之上,仍然會存在陶葆儀等等敢于堅持直諫的官員。
臣民氣骨未倒,帝制的時代,還沒有步入窮途末路。
更何況謝瑩為求脫身,放了那把轟轟烈烈的大火。
十一娘有意沒有禁閉,於是不少士人,便都知道了這一起新生的弒君大案。
仁宗帝是被罪庶珅及莒世南暗害,可絕大多數臣民,甚至對莒世南飽含同情,因為在他們的眼中,莒世南當真是為了萬千貧寒才行弒君大罪,做了太多人,想要做卻沒能力做到的事,在他們的眼中仁宗帝的死亡根本不值得同情,懷恩王與莒世南才是英雄。
而對穆宗這個皇帝,民眾則更加不予敬重,他們將其看作傀儡,縱然是在穆宗為時不久的掌政生涯,也並沒有行為任何一件益國益民的善事。所以民眾雖說認為弒君者如姚潛等等該死,但主要還是因為這幫貪官污吏乃廢太后的幫凶,引起憤慨,緣由並非弒君。
可當今天子賀燁也險些被刺身亡,這一件弒君大惡,才真正引發了臣民的憤怒。
曾經“臭名昭著”的晉王燁,如今早已成為萬千臣民敬重的君主,無論是他率領燕王部平定營州收復燕趙、起兵奪回長安兵滅吐蕃的戰功,還是先後施行稅制、法製革新等等善政,這都為士子及布衣津津樂道,又仔細論來,當年的晉王燁雖說惡名遠播,事實上從未行為過一件仗勢欺民的罪惡,這個時候的賀燁,已經徹底贏獲了臣民的愛戴及敬服,百姓們的生活逐漸向豐衣足食演化,他們看到了能夠安居樂業的曙光,他們堅信這都是當今天子的功勞,就連執政的皇后,不也無時無刻不在強調,雖說如今是她主持朝政,但事實上一切益國益民的詔令,都是天子早便擬定的主張?
這樣一位君主,卻險些死於權奪暗殺,正在興盛發達的君國,又險些淪為萬劫不復,這已經不僅僅是賀氏皇族的損失,百姓們已經將自己的利益,與君國緊緊關聯,他們不允許希望就此破滅,不允許那些心懷叵測的奸黨,東山復起為所欲為,可以任意踐踏他們的生命,侵奪他們的宅田。
還有那些良知並未泯滅氣骨並未屈折的士族,眼看新時代來臨可憑滿腹才華一展抱負的學子,他們這時也已堅定信念,他們無比怨憤天子對待廢太后已經格外寬容,然而廢太后卻仍舊賊心不死,他們原本都在安靜等待著薛謙等等重臣通過審訊謝瑩、任氏一系關鍵人證,將廢太后論罪處決,但等來的仍然是一句“察無實據”,他們憤怒不已,當聽聞兇犯紀駐鋌竟得寬赦,聽聞不少百姓自發擁堵皇城之外,質問紀駐鋌弒君大罪時,他們也跟隨人群圍擁向承天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