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1頁
再兼粟田篤定女流之輩不懂軍政,周國皇后聽聞日本大勝新羅,必定擔憂一旦開戰,周國會有不敵,這個時候,當然要爭取更多的利益,懾服周國退讓。
天皇雖說囑令與周國維持和平,但若能讓周國示以臣服,豈不比阿諛奉承討來的和平更加威風!
而且粟田健勇之所以爭取這次出使機會,就是為了援救侄子,不讓粟田馬養死於周國的鍘刀,導致粟田家族顏面掃地。
東瀛這位主使,便是抱持著如此強橫的態度,赴會皇后特意為他舉行的宴見。
粟田健勇禮見之後,竟公然打量皇后,只見那鳳冠霞帔的女子,雖說端莊秀麗,似乎不如傳言中曾經執政多年的韋太后,那樣威風八面,美則美矣,但儼然弱質纖巧,手無縛雞之力。他心下不由又再把周國皇后低看了幾分,高聲談笑,跋扈張揚,很有些喧賓奪主的意味。
十一娘莞爾輕笑,並未如何關注這個氣焰囂張的東瀛使臣。
那是因為關不關注都不要緊,橫豎都將先禮後兵。
也確然如粟田健勇所料,十一娘並沒有干預別國戰亂的想法。
莫說與突厥的一場戰爭,使原本就捉襟見肘的財政有如雪上加霜,若再興兵,必定造成不堪重負,且十一娘更加重視的是大周將士的生命,如若國土被犯,必須征伐揚威,但新羅與東瀛之間的矛盾,上上之策,乃居中調解,不廢一兵一卒。
更何況新羅國君金榆襄,乃篡位,並非與大周建立友好關係的金升恭一系血脈,大周更無必要助其兵力,鞏固王權。
又有不得已的苦衷——自英宗時起,大周逐漸荒廢水軍建制,韋海池更加不予重視,大周現下,已經沒有了武宗當年,堅不可摧的水軍力量,真要和東瀛開戰,勝負無法估計,故而滿朝文武,其實多數都不贊成此時與東瀛交惡。
這一場談判,對十一娘而言不算輕鬆。
不過她從來沒有輕視過東瀛,尤其粟田家族。
她與粟田馬養的交道雖不算深,也算有過兩回正面交鋒,很有體會這支號稱東瀛第一貴族的飛揚跋扈,粟田馬養那時棲身大周,文質彬彬的外表下尚且難掩與生俱來的狂傲,更何況這個主使,乃粟田氏赫赫家主?
跋扈是必定的。
十一娘更關注的是副使青木字雅。
見他應當不夠而立之歲,雖比粟田健勇稍微身長,若論壯碩,卻是大大不如,舉手投足之間,儒雅風流;眉梢眼角之餘,似含愁郁。
而十一娘接獲的情報是,青木字雅乃現任東瀛國君最最寵愛的妃子,家族子弟。
甚至還有傳言,青木字雅本人,也是東瀛國君的男寵。
當然,傳言不能當真,但所謂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有此傳言,證明青木甚得東瀛國君寵重。
那麼值得的玩味的便是,東瀛國君為何會外派青木出使大周?
十一娘猜測,東瀛國君對粟田家族,尤其粟田健勇並不放心。
東瀛國君為何會有此擔憂?
這個不能妄加揣度,但十一娘很快便有了答案。
三巡酒後,粟田便開始大放厥詞。
雖然說,他其實還裝模作樣再謝一回周國皇后的盛情款待。
然後便將酒盞一放:“皇后殿下,某為使臣,領天皇詔令,航渡遠來貴國,並不是為了欣賞歌舞琴瑟,盛情已領,還望殿下,下令休止樂舞,商談正事。”
這粟田健勇,雖說乃首回出使大周,但一口雅言,說得還算流利,甚至可以隨心加注語態,讓十一娘以及在座朝臣,如實領會其中的跋扈與蠻橫。
如陶葆儀等等,再度蹙眉,賀燁一個倒拐,驚醒了尹紳的“睡眼”。
皇后也只是莞爾沖江懷示意而已。
於是琴樂聲消,美伎舞止。
皇后似乎這才正眼看望,目光中帶著笑意,也帶著溫雅,毫無鋒芒,像極精雕細琢,打磨柔潤的玉人,可再精美,也只是供人賞玩,不值敬畏。
倒是馮繼崢,破天荒對皇后有所改觀,暗道:還真是能屈能伸,此刻也的確理當示以謙讓。
事實上在接見東瀛使臣團之前,皇后已經召開過一回殿議,馮繼崢是最為反對支援新羅抗倭的人,但這回十一娘沒有反駁他的諫言,而是加以了肯定。
關於對馮繼崢的處置,賀燁與十一娘其實意見一致,誰讓官場腐壞是早有積弊,馮繼崢也不算罪大惡極,大無必要殺之後快,都願意給予他機會,適應大周的新氣象,且朝政大事如果盡由執政者一己決奪,但凡相反意見,都要打壓斬除,也確不利於治世興盛,帝國的時代,雖說君權高於一切,皇帝享有生殺予奪的特權,但心有大道的君帝,其實並不會濫用權力。
馮繼崢的諫言的確符合國情,那麼十一娘並予以採納,這就是她對自己限制的禮規。
但顯然,馮繼崢並不能理解皇后的原則,在他看來,這些都是權術。
是皇后因為明知東瀛不好惹,必須做出退讓與權衡,故而馮繼崢絲毫不認為粟田健勇的態度多麼難以忍受,他暗暗“稱讚”皇后,尚且慶幸,至少在這一點,皇后與韋海池完全類同,那就是對於強勁的外敵,可以忍氣吞聲,不像天子賀燁,為了所謂的威名,勞師動眾,去打一場根本沒有必要的戰爭。
是的,馮繼崢其實真心認同韋海池對突厥的一再忍讓,視為“識時務”,他從根本上反對戰爭,他根本不以退讓喪權為恥,且認為自己才是高尚的,因為堅持了聖人之言。
天皇雖說囑令與周國維持和平,但若能讓周國示以臣服,豈不比阿諛奉承討來的和平更加威風!
而且粟田健勇之所以爭取這次出使機會,就是為了援救侄子,不讓粟田馬養死於周國的鍘刀,導致粟田家族顏面掃地。
東瀛這位主使,便是抱持著如此強橫的態度,赴會皇后特意為他舉行的宴見。
粟田健勇禮見之後,竟公然打量皇后,只見那鳳冠霞帔的女子,雖說端莊秀麗,似乎不如傳言中曾經執政多年的韋太后,那樣威風八面,美則美矣,但儼然弱質纖巧,手無縛雞之力。他心下不由又再把周國皇后低看了幾分,高聲談笑,跋扈張揚,很有些喧賓奪主的意味。
十一娘莞爾輕笑,並未如何關注這個氣焰囂張的東瀛使臣。
那是因為關不關注都不要緊,橫豎都將先禮後兵。
也確然如粟田健勇所料,十一娘並沒有干預別國戰亂的想法。
莫說與突厥的一場戰爭,使原本就捉襟見肘的財政有如雪上加霜,若再興兵,必定造成不堪重負,且十一娘更加重視的是大周將士的生命,如若國土被犯,必須征伐揚威,但新羅與東瀛之間的矛盾,上上之策,乃居中調解,不廢一兵一卒。
更何況新羅國君金榆襄,乃篡位,並非與大周建立友好關係的金升恭一系血脈,大周更無必要助其兵力,鞏固王權。
又有不得已的苦衷——自英宗時起,大周逐漸荒廢水軍建制,韋海池更加不予重視,大周現下,已經沒有了武宗當年,堅不可摧的水軍力量,真要和東瀛開戰,勝負無法估計,故而滿朝文武,其實多數都不贊成此時與東瀛交惡。
這一場談判,對十一娘而言不算輕鬆。
不過她從來沒有輕視過東瀛,尤其粟田家族。
她與粟田馬養的交道雖不算深,也算有過兩回正面交鋒,很有體會這支號稱東瀛第一貴族的飛揚跋扈,粟田馬養那時棲身大周,文質彬彬的外表下尚且難掩與生俱來的狂傲,更何況這個主使,乃粟田氏赫赫家主?
跋扈是必定的。
十一娘更關注的是副使青木字雅。
見他應當不夠而立之歲,雖比粟田健勇稍微身長,若論壯碩,卻是大大不如,舉手投足之間,儒雅風流;眉梢眼角之餘,似含愁郁。
而十一娘接獲的情報是,青木字雅乃現任東瀛國君最最寵愛的妃子,家族子弟。
甚至還有傳言,青木字雅本人,也是東瀛國君的男寵。
當然,傳言不能當真,但所謂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有此傳言,證明青木甚得東瀛國君寵重。
那麼值得的玩味的便是,東瀛國君為何會外派青木出使大周?
十一娘猜測,東瀛國君對粟田家族,尤其粟田健勇並不放心。
東瀛國君為何會有此擔憂?
這個不能妄加揣度,但十一娘很快便有了答案。
三巡酒後,粟田便開始大放厥詞。
雖然說,他其實還裝模作樣再謝一回周國皇后的盛情款待。
然後便將酒盞一放:“皇后殿下,某為使臣,領天皇詔令,航渡遠來貴國,並不是為了欣賞歌舞琴瑟,盛情已領,還望殿下,下令休止樂舞,商談正事。”
這粟田健勇,雖說乃首回出使大周,但一口雅言,說得還算流利,甚至可以隨心加注語態,讓十一娘以及在座朝臣,如實領會其中的跋扈與蠻橫。
如陶葆儀等等,再度蹙眉,賀燁一個倒拐,驚醒了尹紳的“睡眼”。
皇后也只是莞爾沖江懷示意而已。
於是琴樂聲消,美伎舞止。
皇后似乎這才正眼看望,目光中帶著笑意,也帶著溫雅,毫無鋒芒,像極精雕細琢,打磨柔潤的玉人,可再精美,也只是供人賞玩,不值敬畏。
倒是馮繼崢,破天荒對皇后有所改觀,暗道:還真是能屈能伸,此刻也的確理當示以謙讓。
事實上在接見東瀛使臣團之前,皇后已經召開過一回殿議,馮繼崢是最為反對支援新羅抗倭的人,但這回十一娘沒有反駁他的諫言,而是加以了肯定。
關於對馮繼崢的處置,賀燁與十一娘其實意見一致,誰讓官場腐壞是早有積弊,馮繼崢也不算罪大惡極,大無必要殺之後快,都願意給予他機會,適應大周的新氣象,且朝政大事如果盡由執政者一己決奪,但凡相反意見,都要打壓斬除,也確不利於治世興盛,帝國的時代,雖說君權高於一切,皇帝享有生殺予奪的特權,但心有大道的君帝,其實並不會濫用權力。
馮繼崢的諫言的確符合國情,那麼十一娘並予以採納,這就是她對自己限制的禮規。
但顯然,馮繼崢並不能理解皇后的原則,在他看來,這些都是權術。
是皇后因為明知東瀛不好惹,必須做出退讓與權衡,故而馮繼崢絲毫不認為粟田健勇的態度多麼難以忍受,他暗暗“稱讚”皇后,尚且慶幸,至少在這一點,皇后與韋海池完全類同,那就是對於強勁的外敵,可以忍氣吞聲,不像天子賀燁,為了所謂的威名,勞師動眾,去打一場根本沒有必要的戰爭。
是的,馮繼崢其實真心認同韋海池對突厥的一再忍讓,視為“識時務”,他從根本上反對戰爭,他根本不以退讓喪權為恥,且認為自己才是高尚的,因為堅持了聖人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