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0頁
於是便聽了一耳朵“傳奇”,什麼掐死親生女兒嫁禍王皇后呀,什麼因為青梅竹馬的愛人慘死於叛變,最終立志稱帝等等等等,所謂的“史實”,韋海池有些困惑,真靠這些手段,就能稱帝?完全沒料到謝瑩是被狗血劇誤導,把藝術誇張當作了歷史。
大明宮裡的十一娘,任是如何神機妙算,也萬萬不料她已被謝瑩當作了“同類”,而且在韋海池心目中,成了來自千年之後的異世“妖女”,此時此刻,她總算具備勇氣閱讀陸離的遺作,那些文字與畫卷,記載著渥丹與親人們的過往,縱使已然揮別過去,但記憶卻在此時突然鮮活。
她帶著笑,也帶著唏噓,或許仍然難免傷感,但她已經不再覺得錐心刺骨。
更加不會畏懼,回憶與緬懷。
她感激陸離,因為有了這一套書,千秋萬世相隔,世人也會從這些文字中,了解裴鄭兩族的事跡,儘管滄海桑田,這些人與事,都不會被時間湮沒。
甚至連她都沒有想到,但陸離想到也做到了。
十一娘打算把刊印這一套書的使命,交給裴昭。
而這時的裴昭,仍然會在單獨面見時,親昵地將十一娘稱為阿姑,但他其實不知道,十一娘的確是他嫡親的,如假包換的姑母。
他沒有像拒絕天子所賜晉國公爵位一樣,再次拒絕這一任命。
因為裴昭同樣認為,這是他的責任。
姑侄這回面見的時間,並不太長,十一娘雖然有很多話想要細細叮囑,奈何卻突然被打斷了。
因為新羅與東瀛二國使臣的同時到訪。
第1401章 皇后再成“軟杮子”
當突厥因一代雄主阿史那奇桑的戰死告別後起時代的同時,東瀛與新羅之間也發生了一場激戰,東瀛的戰艦一血白江口之戰的敗辱,打了一場以少勝多的翻身仗,焚毀新羅戰艦百餘艘,登陸白江村,終於再度打通沿岸這條較為安全的線路。
大周武宗帝時,曾與新羅聯盟先後攻滅百濟與高句麗,重挫東瀛於白江口,自此便與新羅奠定友好邦交,百餘年未起戰火,只東瀛因向大周示弱,主動修好,後來的明宗、高宗漸漸放鬆警惕,對於來自東瀛前赴後繼的遣周使十分禮遇,甚至寬容東瀛學士熟讀華夏典籍,學習造船技術,對東瀛與新羅一視同仁,到了韋海池執政,越發滿意東瀛人的阿諛奉承,反而對新羅的態度轉為冷淡,好幾次因兩國使臣爭執,責斥訓誡新羅。
而東瀛的間細,除了一度活躍於大周,更沒有疏忽新羅,他們挑撥新羅貴族對大周的不滿,意圖激發兩國之間的衝突。
賀燁即位後,因一心征滅突厥,對吐蕃、新羅、北遼等等鄰國都抱持著和平共處的態度,也曾遣使修補與新羅間的邦交,新羅王金升恭深知其國力遠遠不能抗衡大周,故而並不理會某些貴族的野心,復呈國書,仍然對大周示以敬重。
然而金升恭一年前崩逝,新羅王室爆發宮廷政變,最終王位被金升恭的侄子金榆襄奪得,金升恭之子兵敗潛逃,仍不死復位之志,拉開新羅內亂的序幕。
東瀛便是藉此時機,對白江口發起攻擊,大敗新羅水軍。
金榆襄這才想到向大周求助,這回出使長安者,乃他的長子,已經成為新羅王儲的金書敏。
十一娘猜到新羅有何目的,並不急著接見,而是交由尹紳應酬。
倒是對於東瀛使臣粟田健勇,確定了宴見時日。
要說這粟田健勇,便是如今還被扣押死獄那位粟田馬養的伯父,可謂東瀛王室的權臣顯貴,而這回率軍重創新羅的領將,正是粟田健勇的長子。
宴見前日,副使青木字雅,對粟田健勇表達了他不得不說的擔憂:“卑臣有聞,周國皇帝賀燁一貫更加友待新羅,且隱忍二十載,方奪帝位,即位數年之間,北交遼國西滅突厥,足證智勇雙全剛毅果決,源之長因犯周律,煽動突厥屠殺周民,若……”
他話未說完,已見粟田健勇瞪圓金剛目,怒喝道:“源之種種行動,皆乃天皇令囑,說什麼周律周帝,源之乃我日本貴族,周國憑什麼監禁處刑!”
源之為粟田馬養的號,因其在東瀛,擔長官之職,故被青木字雅尊稱為源之長,然粟田健勇為馬養的長輩,當然不用尊稱,不過看粟田主使的口吻,便知他對這個侄子十分看重。
青木受一怒喝,重重垂了一下頭顱,態度雖說謙恭,但仍然沒有忘記職責:“卑臣提醒主使,與周國繼續維護友好,亦為天皇囑令。”
“本使怎會疏忽君令?!”粟田急怒,竟一手摁著腰上佩刀,金剛目更加圓瞪:“本使自有分寸,爾不需多言!”
青木無奈,只能告退,但粟田身邊的幕僚,尚且顧忌青木乃寵妃的外侄,跟出去解釋:“青木君暫且留步,聽卑臣代主使釋疑,倘若現今,仍乃周帝執政,主使未必會如此強硬,不過,現下卻乃周國皇后執政,女流之輩,怎懂軍國大政?且聽聞周國皇后並未宴見新羅王儲,先予主使禮遇,可見並無意願援助新羅,與我日本帝國為敵。”
原來這粟田健勇,打聽得大周種種改革,尤其策劃著名廣開港口,大力發展海上貿易,心知大周的重心,已經從軍事轉為財政,又一分析——突厥雖被征滅,然而連年征戰,且周國內政還不無動亂,這個時候,也的確需要修養生息,周國官員與民眾,也必定不會贊成再舉兵戰,干預別國之爭。
大明宮裡的十一娘,任是如何神機妙算,也萬萬不料她已被謝瑩當作了“同類”,而且在韋海池心目中,成了來自千年之後的異世“妖女”,此時此刻,她總算具備勇氣閱讀陸離的遺作,那些文字與畫卷,記載著渥丹與親人們的過往,縱使已然揮別過去,但記憶卻在此時突然鮮活。
她帶著笑,也帶著唏噓,或許仍然難免傷感,但她已經不再覺得錐心刺骨。
更加不會畏懼,回憶與緬懷。
她感激陸離,因為有了這一套書,千秋萬世相隔,世人也會從這些文字中,了解裴鄭兩族的事跡,儘管滄海桑田,這些人與事,都不會被時間湮沒。
甚至連她都沒有想到,但陸離想到也做到了。
十一娘打算把刊印這一套書的使命,交給裴昭。
而這時的裴昭,仍然會在單獨面見時,親昵地將十一娘稱為阿姑,但他其實不知道,十一娘的確是他嫡親的,如假包換的姑母。
他沒有像拒絕天子所賜晉國公爵位一樣,再次拒絕這一任命。
因為裴昭同樣認為,這是他的責任。
姑侄這回面見的時間,並不太長,十一娘雖然有很多話想要細細叮囑,奈何卻突然被打斷了。
因為新羅與東瀛二國使臣的同時到訪。
第1401章 皇后再成“軟杮子”
當突厥因一代雄主阿史那奇桑的戰死告別後起時代的同時,東瀛與新羅之間也發生了一場激戰,東瀛的戰艦一血白江口之戰的敗辱,打了一場以少勝多的翻身仗,焚毀新羅戰艦百餘艘,登陸白江村,終於再度打通沿岸這條較為安全的線路。
大周武宗帝時,曾與新羅聯盟先後攻滅百濟與高句麗,重挫東瀛於白江口,自此便與新羅奠定友好邦交,百餘年未起戰火,只東瀛因向大周示弱,主動修好,後來的明宗、高宗漸漸放鬆警惕,對於來自東瀛前赴後繼的遣周使十分禮遇,甚至寬容東瀛學士熟讀華夏典籍,學習造船技術,對東瀛與新羅一視同仁,到了韋海池執政,越發滿意東瀛人的阿諛奉承,反而對新羅的態度轉為冷淡,好幾次因兩國使臣爭執,責斥訓誡新羅。
而東瀛的間細,除了一度活躍於大周,更沒有疏忽新羅,他們挑撥新羅貴族對大周的不滿,意圖激發兩國之間的衝突。
賀燁即位後,因一心征滅突厥,對吐蕃、新羅、北遼等等鄰國都抱持著和平共處的態度,也曾遣使修補與新羅間的邦交,新羅王金升恭深知其國力遠遠不能抗衡大周,故而並不理會某些貴族的野心,復呈國書,仍然對大周示以敬重。
然而金升恭一年前崩逝,新羅王室爆發宮廷政變,最終王位被金升恭的侄子金榆襄奪得,金升恭之子兵敗潛逃,仍不死復位之志,拉開新羅內亂的序幕。
東瀛便是藉此時機,對白江口發起攻擊,大敗新羅水軍。
金榆襄這才想到向大周求助,這回出使長安者,乃他的長子,已經成為新羅王儲的金書敏。
十一娘猜到新羅有何目的,並不急著接見,而是交由尹紳應酬。
倒是對於東瀛使臣粟田健勇,確定了宴見時日。
要說這粟田健勇,便是如今還被扣押死獄那位粟田馬養的伯父,可謂東瀛王室的權臣顯貴,而這回率軍重創新羅的領將,正是粟田健勇的長子。
宴見前日,副使青木字雅,對粟田健勇表達了他不得不說的擔憂:“卑臣有聞,周國皇帝賀燁一貫更加友待新羅,且隱忍二十載,方奪帝位,即位數年之間,北交遼國西滅突厥,足證智勇雙全剛毅果決,源之長因犯周律,煽動突厥屠殺周民,若……”
他話未說完,已見粟田健勇瞪圓金剛目,怒喝道:“源之種種行動,皆乃天皇令囑,說什麼周律周帝,源之乃我日本貴族,周國憑什麼監禁處刑!”
源之為粟田馬養的號,因其在東瀛,擔長官之職,故被青木字雅尊稱為源之長,然粟田健勇為馬養的長輩,當然不用尊稱,不過看粟田主使的口吻,便知他對這個侄子十分看重。
青木受一怒喝,重重垂了一下頭顱,態度雖說謙恭,但仍然沒有忘記職責:“卑臣提醒主使,與周國繼續維護友好,亦為天皇囑令。”
“本使怎會疏忽君令?!”粟田急怒,竟一手摁著腰上佩刀,金剛目更加圓瞪:“本使自有分寸,爾不需多言!”
青木無奈,只能告退,但粟田身邊的幕僚,尚且顧忌青木乃寵妃的外侄,跟出去解釋:“青木君暫且留步,聽卑臣代主使釋疑,倘若現今,仍乃周帝執政,主使未必會如此強硬,不過,現下卻乃周國皇后執政,女流之輩,怎懂軍國大政?且聽聞周國皇后並未宴見新羅王儲,先予主使禮遇,可見並無意願援助新羅,與我日本帝國為敵。”
原來這粟田健勇,打聽得大周種種改革,尤其策劃著名廣開港口,大力發展海上貿易,心知大周的重心,已經從軍事轉為財政,又一分析——突厥雖被征滅,然而連年征戰,且周國內政還不無動亂,這個時候,也的確需要修養生息,周國官員與民眾,也必定不會贊成再舉兵戰,干預別國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