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舜銓聽畢說,難為你會費心把這些記下來,學化學竟對史料酷愛如此,非親眼見真不能信也;又說,那位慈禧與我家素無瓜葛,彼時她深居宮中,欲見頗難,不僅我父親沒見過,就是祖父也只是有數地見過三五回。祖母雖有被召進宮去的時候,也是隨著諸福晉們陪著說說話兒,哪裡敢往太后臉上隨便亂看?太后是否如文中述說那般美麗,不敢揣度。福根說,慈禧的娘家人總有在者,不知對此有何論說?舜銓說,慈禧娘家人今在何處已不知曉,從來與我們沒有過往來;至於慈禧娘家,倒聽祖上傳聞太后本人曾有過抱怨,說“自余髫齡,生命極苦,以余非雙親所愛,尤覺毫無樂趣,吾弟所欲,余必欲之,至於予者。靡不遭呵叱”。可見關係也一般。福根說,六十九歲的老嫗,讓人平心揣之,竟如四十許美婦,必有養顏之秘方。據說慈禧每十日飲珍珠粉少許,每日清晨飲用太監送來的一盅名貴中藥加花露製劑以養顏,您祖母常入宮室,想必或談過此事,或有方子傳出?舜銓說,未曾聽說過。
福根也不再問,又將話題扯到他姑祖母身上,說姑祖母因其容貌美麗而屢遭磨難,想必也是駐顏有術的。舜銓又說不知。福根問他姑祖母所葬何處,舜銓說薊縣黃花山。福根說如此他應該去憑弔,以慰姑祖母離鄉背井、思鄉思親之苦。舜銓對福根的想法很支持,疲倦的臉上也有了激動的紅暈,他對我說,舜銘,你當與李先生同去,黃花山祖墳有三十年無人祭掃了。衣食者,人之生利也;埋葬者,人之死利也。生且有利有節,死何獨不管不顧、無利無節?你祭奠之時當稟告父母,說我不日即歸葬於彼,可於父母膝前盡孝矣。我說去黃花山怕不太容易,那裡山荒路遠,又不通車,恐要做長途步行的準備。福根說這不是大問題,他可以找輛車來,自己開車去。我說早年去時只有十多歲,如今許多年過去,地點怕已記憶不清。舜銓說墓冢頗大,碑石亦高,基圈四周尚有石牆,碑頂有蟠龍雕刻,碑前有青石案卷供桌,四十年的風雨侵蝕,損壞難免,但搬是搬不走的。我說既然七兄如此熱心,老李又有車相助,我就跑一趟,其實心裡是沒底的。舜銓說,碑石陰面正對瑞昌山,山頂上有巨石,如展翅欲飛之鷹,碑石陽面面臨淋河石橋,兩點連線取其中便是祖墳,祖宗有靈當助你一臂之力,此事本當兒子所為,無奈兒子不爭氣,病入膏肓,實在是不孝得很了……說著說著,臉色便很慘然。我趕緊答應去認真尋找並詳盡記錄祖墳情況,使他放心。福根說去祖墳與舜銓住院都是事不宜遲,若表哥能儘快入院,他明日即驅車前往。
舜銓想了想,終於答應了。
十
我沒想到福根竟開來了一輛深藍色的日本“巡洋艦”,那輛車七轉八拐開進胡同來的時候,引出不少街坊,特別是人們看到助手席上坐著一位抱攝像機穿紅坎肩兒的小伙子,便都以為電視台來採訪畫家舜銓,圍著車唧唧喳喳地看熱鬧。
我問福根說怎麼弄出這麼個人物來。福根說是雇來的,今日一整天他得為我們服務,讓他照什麼他就得照什麼。我再看那紅坎肩兒,雖然抱著機子卻是一臉恭敬,絕不像那些嘴裡嚼著口香糖,說三句話就瞪眼,牛皮哄哄的攝影師。於是知道花錢雇的與自己找上門的竟有如此大的差別。福根說,我看表兄對祖墳的事甚為上心,為滿足他的念想,才特地找來攝像,將祖墳的情況錄下來放給表哥看,讓他如身臨其境一般。南方人的精細與周到令人佩服,我深感不能與之同日而語。麗英要照顧舜銓,青青要上學,舅爺們對墳的事沒興趣,也各自去上班,能去黃花山的只有我與李福根。
我名是去祭掃祖墳,實則是為來日舜銓的骨灰安葬打前站。
福根名是去拜謁姑祖母,實則幹什麼我說不清楚。花這麼大代價去尋覓一個撲朔迷離的姑祖母,這事總讓人覺著蹊蹺,覺著不可思議。
車出北京,穿通縣,過三河,向東疾馳。京郊富裕起來的農民早早奔了小康之路,紅瓦白牆的小樓鱗次櫛比,柏油路一馬平川地寬直,與數十年前我乘膠輪大馬車晃晃悠悠行於坑坑窪窪的黃土路上,簡直是兩重天地。然而越行,我對此行的結局越不抱樂觀態度,心裡便躁躁的,不想說話。福根的興致卻很高,一邊開車一邊跟紅坎肩兒用家鄉話說笑,那些話十分難懂,聽之如外語一般,我想,祖父若因了這樣的語言而將姨祖母接進家門,他老人家對語言的欣賞水平也未免太糟糕了。
看福根與紅坎肩兒的親熱與熟稔,我開始想,這個人究竟是不是雇來的?
中午時候來到黃花山。那山果然雄偉,奔涌自北而來,臨了在淋河平原上掀起一個高浪又戛然而止,拋灑出一抹緩坡,漸漸向南瀉去,讓人一看便心曠神怡,意興大發。我跟紅坎肩兒換了位置,坐在前面目不轉睛地盯著山麓,尋找舜銓所說的刻著蟠龍帽的石碑和墓圈。汽車沿著山腳土路緩緩前行,見前面有一片紅牆黃瓦建築,下車打問。說是清東陵,福根就要把車朝東陵開,說也說不定祖墳就在那兒。我說別去了,依我們家的級別連風水牆都進不了,還是折回去再找吧。又掉頭朝回開,三個人的眼睛都朝坡上看,惟恐落下一處所在。紅坎肩兒說,那碑說不定“文革”時已被推倒砸碎,所以不能只想著豎立的碑,也得顧及到地上的石頭。於是停停走走,走走停停,車開得更慢。兩趟下來,仍無所見,我已失去信心,坐在路邊焦躁地往肚裡灌礦泉水,紅坎肩兒對車上那盤《永別光輝歲月》十分喜愛,一遍遍地反覆播放:
麻木對蒼生只懂不說話。
難道赤子之心靈要被人作弄
半通不通的歌詞,如吼如泣的沙啞搖滾,讓人心煩。我幾次壓制了去關掉機子的衝動,儘量離那車遠些,儘量不去看那閉眼搖晃的紅坎肩兒,儘量不聽那震耳欲聾的噪音。
猛然,福根抓住了我的胳膊,激動地對我說,你看,看山頂上那隻石頭鷹!
在福根的指點下我認準了那隻鷹,認準了鷹嘴的方向,,順著方向下延,見到了近在五十米處的橋,但不是舜銓所指的石橋,是已裝有水泥欄杆可並行卡車的公路橋。橋上卡車拖拉機轟鳴不絕,驢車馬車穿梭不息,橋下河水混濁凝滯,穢不可聞,橋頭商販湊集,市井般熱鬧,哪裡有什麼淒迷曠野、無言老樹?將鷹嘴與橋連成一條直線,尋到它的中點時,我不禁目瞪口呆了,在本該是祖墳的位置,巍然屹立著一座——水泥廠!
沒有帶蟠龍的石碑,也不見石砌的墓圈,惟有噴灰揚塵的煙囪和上上下下繁忙的攪拌聲,我分明覺得那不是攪拌石頭,是在粉碎祖先的骨殖。幾代祖先,靈無跡,物無痕,魂化逝,魄消亡,這就是祖墳!這就是我祖宗的長眠安息之地!
福根將已不會思維的我塞進汽車,直奔水泥廠而去。
這是個私人企業,傳達室的老頭不敢阻攔鋥光瓦亮的“巡洋艦”,車便照直開進廠區,嘎的一聲停在廠長辦公室門前。紅坎肩兒扛著機子剛一露頭,一個男人立即從屋裡奔出來,老遠就伸過手準備握。有人拉開車門,我木然地被請進辦公室,坐在鋪著線毯的人造革沙發上。那個自稱廠長的人被紅坎肩兒的機子唬住了,不知這一行男女所為何來,急著喊著讓沏茶。一個抹口紅、描眉毛的怯妞兒先端來一大盤炒葵花子,然後才送來茶。
福根也不再問,又將話題扯到他姑祖母身上,說姑祖母因其容貌美麗而屢遭磨難,想必也是駐顏有術的。舜銓又說不知。福根問他姑祖母所葬何處,舜銓說薊縣黃花山。福根說如此他應該去憑弔,以慰姑祖母離鄉背井、思鄉思親之苦。舜銓對福根的想法很支持,疲倦的臉上也有了激動的紅暈,他對我說,舜銘,你當與李先生同去,黃花山祖墳有三十年無人祭掃了。衣食者,人之生利也;埋葬者,人之死利也。生且有利有節,死何獨不管不顧、無利無節?你祭奠之時當稟告父母,說我不日即歸葬於彼,可於父母膝前盡孝矣。我說去黃花山怕不太容易,那裡山荒路遠,又不通車,恐要做長途步行的準備。福根說這不是大問題,他可以找輛車來,自己開車去。我說早年去時只有十多歲,如今許多年過去,地點怕已記憶不清。舜銓說墓冢頗大,碑石亦高,基圈四周尚有石牆,碑頂有蟠龍雕刻,碑前有青石案卷供桌,四十年的風雨侵蝕,損壞難免,但搬是搬不走的。我說既然七兄如此熱心,老李又有車相助,我就跑一趟,其實心裡是沒底的。舜銓說,碑石陰面正對瑞昌山,山頂上有巨石,如展翅欲飛之鷹,碑石陽面面臨淋河石橋,兩點連線取其中便是祖墳,祖宗有靈當助你一臂之力,此事本當兒子所為,無奈兒子不爭氣,病入膏肓,實在是不孝得很了……說著說著,臉色便很慘然。我趕緊答應去認真尋找並詳盡記錄祖墳情況,使他放心。福根說去祖墳與舜銓住院都是事不宜遲,若表哥能儘快入院,他明日即驅車前往。
舜銓想了想,終於答應了。
十
我沒想到福根竟開來了一輛深藍色的日本“巡洋艦”,那輛車七轉八拐開進胡同來的時候,引出不少街坊,特別是人們看到助手席上坐著一位抱攝像機穿紅坎肩兒的小伙子,便都以為電視台來採訪畫家舜銓,圍著車唧唧喳喳地看熱鬧。
我問福根說怎麼弄出這麼個人物來。福根說是雇來的,今日一整天他得為我們服務,讓他照什麼他就得照什麼。我再看那紅坎肩兒,雖然抱著機子卻是一臉恭敬,絕不像那些嘴裡嚼著口香糖,說三句話就瞪眼,牛皮哄哄的攝影師。於是知道花錢雇的與自己找上門的竟有如此大的差別。福根說,我看表兄對祖墳的事甚為上心,為滿足他的念想,才特地找來攝像,將祖墳的情況錄下來放給表哥看,讓他如身臨其境一般。南方人的精細與周到令人佩服,我深感不能與之同日而語。麗英要照顧舜銓,青青要上學,舅爺們對墳的事沒興趣,也各自去上班,能去黃花山的只有我與李福根。
我名是去祭掃祖墳,實則是為來日舜銓的骨灰安葬打前站。
福根名是去拜謁姑祖母,實則幹什麼我說不清楚。花這麼大代價去尋覓一個撲朔迷離的姑祖母,這事總讓人覺著蹊蹺,覺著不可思議。
車出北京,穿通縣,過三河,向東疾馳。京郊富裕起來的農民早早奔了小康之路,紅瓦白牆的小樓鱗次櫛比,柏油路一馬平川地寬直,與數十年前我乘膠輪大馬車晃晃悠悠行於坑坑窪窪的黃土路上,簡直是兩重天地。然而越行,我對此行的結局越不抱樂觀態度,心裡便躁躁的,不想說話。福根的興致卻很高,一邊開車一邊跟紅坎肩兒用家鄉話說笑,那些話十分難懂,聽之如外語一般,我想,祖父若因了這樣的語言而將姨祖母接進家門,他老人家對語言的欣賞水平也未免太糟糕了。
看福根與紅坎肩兒的親熱與熟稔,我開始想,這個人究竟是不是雇來的?
中午時候來到黃花山。那山果然雄偉,奔涌自北而來,臨了在淋河平原上掀起一個高浪又戛然而止,拋灑出一抹緩坡,漸漸向南瀉去,讓人一看便心曠神怡,意興大發。我跟紅坎肩兒換了位置,坐在前面目不轉睛地盯著山麓,尋找舜銓所說的刻著蟠龍帽的石碑和墓圈。汽車沿著山腳土路緩緩前行,見前面有一片紅牆黃瓦建築,下車打問。說是清東陵,福根就要把車朝東陵開,說也說不定祖墳就在那兒。我說別去了,依我們家的級別連風水牆都進不了,還是折回去再找吧。又掉頭朝回開,三個人的眼睛都朝坡上看,惟恐落下一處所在。紅坎肩兒說,那碑說不定“文革”時已被推倒砸碎,所以不能只想著豎立的碑,也得顧及到地上的石頭。於是停停走走,走走停停,車開得更慢。兩趟下來,仍無所見,我已失去信心,坐在路邊焦躁地往肚裡灌礦泉水,紅坎肩兒對車上那盤《永別光輝歲月》十分喜愛,一遍遍地反覆播放:
麻木對蒼生只懂不說話。
難道赤子之心靈要被人作弄
半通不通的歌詞,如吼如泣的沙啞搖滾,讓人心煩。我幾次壓制了去關掉機子的衝動,儘量離那車遠些,儘量不去看那閉眼搖晃的紅坎肩兒,儘量不聽那震耳欲聾的噪音。
猛然,福根抓住了我的胳膊,激動地對我說,你看,看山頂上那隻石頭鷹!
在福根的指點下我認準了那隻鷹,認準了鷹嘴的方向,,順著方向下延,見到了近在五十米處的橋,但不是舜銓所指的石橋,是已裝有水泥欄杆可並行卡車的公路橋。橋上卡車拖拉機轟鳴不絕,驢車馬車穿梭不息,橋下河水混濁凝滯,穢不可聞,橋頭商販湊集,市井般熱鬧,哪裡有什麼淒迷曠野、無言老樹?將鷹嘴與橋連成一條直線,尋到它的中點時,我不禁目瞪口呆了,在本該是祖墳的位置,巍然屹立著一座——水泥廠!
沒有帶蟠龍的石碑,也不見石砌的墓圈,惟有噴灰揚塵的煙囪和上上下下繁忙的攪拌聲,我分明覺得那不是攪拌石頭,是在粉碎祖先的骨殖。幾代祖先,靈無跡,物無痕,魂化逝,魄消亡,這就是祖墳!這就是我祖宗的長眠安息之地!
福根將已不會思維的我塞進汽車,直奔水泥廠而去。
這是個私人企業,傳達室的老頭不敢阻攔鋥光瓦亮的“巡洋艦”,車便照直開進廠區,嘎的一聲停在廠長辦公室門前。紅坎肩兒扛著機子剛一露頭,一個男人立即從屋裡奔出來,老遠就伸過手準備握。有人拉開車門,我木然地被請進辦公室,坐在鋪著線毯的人造革沙發上。那個自稱廠長的人被紅坎肩兒的機子唬住了,不知這一行男女所為何來,急著喊著讓沏茶。一個抹口紅、描眉毛的怯妞兒先端來一大盤炒葵花子,然後才送來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