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金鳧幾經秋葉黃,暮鳥夕陽摧晚風……”
我明白。舜銓印象中的祖墳景致,實則是宋朝無名氏名畫《秋山游眺圖》的一部分。這個對藝術追求了一輩子的畫家,至今仍沒有走出中國國畫的意境,沒有掙脫傳統藝術觀念的束縛,對祖墳的虔誠與對中國文化之美的感動,作為情感體驗和藝術造詣而互為混淆,達到了迷狂的程度。果然,舜銓最終提出死後回到父母身邊的願望,並希望此事由我和他的女兒青青共同操辦完成。他說。青青還年輕,正在上學,然而作為這個家中的傳人,黃花山她不可不去……舜銓在說這些話時不像說他自己,而像在談論別人,語調緩緩,平靜坦然。他像窗外一枚即將辭枝的黃葉,離別之際向同伴們輕輕道別,在沉默的睇視中得到深切的理解,然後輕輕地飄落下去,心滿意足地化作塵埃……
八
我去醫院聯繫舜銓入院事宜,因考慮是自費,院方給予很大通融,就這亦需先預交押金八千元。醫院的人說,這種病到現在程度,本不應收住院,在護理方面力量牽扯太大,現在護士又奇缺,考慮病人是個德高望重的畫家,家屬又確有困難,收也就收了,但錢是需要大量準備的,八千元只是底金,另外還需三日結帳一次,按治療、護理情況交款。
我一一點頭答應,咬著牙說,錢我們不在乎。
出了醫院門我就給西北的丈夫打電話,讓他速籌三萬元,兩日內電匯北京。他說三萬元豈是兩天能湊齊的,就是借他也要跑幾家。我說兩日期限已夠寬鬆,七兄的病可是以時計算啊。他仍表示有困難,說是單位賣房,才交過房款,熟識的幾位朋友囊中都頗拮据。我在電話里發了脾氣,說他是冷血動物,不諳手足之情。他說,你這是怎麼了,幹嗎這樣,我又沒招你?我開始哭,將壓在心頭的抑鬱一併釋放。丈夫遲遲疑疑地問,你哥哥是不是已經死啦……負責公用電話的小姐不耐煩地說,有話快說,要哭坐到那邊椅子上哭去,後邊的人還等著使電話哪!我料定小姐與我丈夫一樣,都屬獨生子女範疇,他們沒有兄弟姐妹,自然體會不到相濡以沫的手足分離是多麼地慘痛,它比與父母相離更讓人難以接受。失去父母是大悲大痛,兄弟相離則是滲入心骨的鈍痛,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淒淒楚楚,更是兔死狐悲的怯怯惶惶。
回家的時候,順便去東風市場北門豐盛公買乳酪,這是舜銓平日愛吃的。兒時,父親常帶著他和我來這兒喝酪,吃奶油炸糕。那時的豐盛公是個院落,綠門臉兒,不是現在這般模樣。父親去世後就是舜銓帶著我來,一人一碗酪,一人四塊炸糕,完了還要添一碗八寶蓮子粥,直吃得彎不下腰,才拉著我的手順金魚胡同慢慢遛回去。遛到東四牌樓,我就又開始“餓”了,必得讓舜銓領到回民老馬的攤兒上喝一碗素丸子湯,才肯回家。逢到我嘴上沾有湯跡,他便會彎下腰來用手帕細心地替我擦淨,然後拉起手再走,那情景不像兄妹倒像父女。如今,昔日冷清的金魚胡同已變作賓館商店林立的大街,東安市場也大改往日模樣,變成一座輝煌燦爛的商城,豐盛公已無處可尋……我忽然覺得極累,便靠在東安市場的門柱上,呆愣愣地看著進出市場的男男女女:有空手的,有攜物的,好像大家都很有錢,都活得愜意而自在。惟有我,像被美好生活甩出來的倒霉蛋兒。
回到家裡已經亮燈。舜銓的屋裡坐著一個陌生的男人,我以為是文物部門來的人,朝他點了點頭。孰料那人張口叫了我一聲“大表姐”,一下把我推入五里霧中,半天回不過神兒來。稱我為表姐者南方口音,面孔白皙,身材微胖,穿戴極普通,眼鏡後面是一雙俊美有神的眼睛,稱呼我的時候那雙眼便親切坦誠地望著我,沒有驕矜與張狂,也沒有卑瑣與不安。我告訴來人,我不是什麼大表姐,若真該做誰的表姐也排不到“大”的份兒上。對方很誠懇地說因為從未有過往來,許多事他搞不清楚,這次來北京,就是想把一些該弄清楚的事弄清楚,冒昧上門,實在是失禮之至,原來他是想寫封信來,但三言兩語又說不明白,所以就自作主張地來了。
我這時才看見舜銓的炕頭放了束淡粉的菖蒲花,繫著緞帶裹著塑料紙。能選鮮花作為初次見面禮物者,當不是俗人。舜銓正在看一本《美文》雜誌,那上面有我寫的一篇散文《太太與姨太太》。
來人指著雜誌,說他是讀了我這篇文章才費盡周折找來的。我問為什麼要找我,是不是文中對誰有所衝撞?來人說他姓李,叫李成志,小名福根,祖籍蘇州,後移居吳江,又轉張家港,現在在南方辦著一個公司,從我的文章上來看,他應該是我們的親戚。我說我們這個家族幾輩人都在北方生長,若論婚嫁也都是長江以北,與江南素無關係,怎會有親戚在南面?我也從來不曾做過誰的表姐。福根說,我料想表姐不明白其中原委,所以才把這本雜誌帶來,您的文章上是這麼說的——說著,叫做福根的人把雜誌推到我面前,用手指點著其中一段讓我看:
母親說姨祖母在家做女孩兒的時候小名叫“隨風”,我總覺得這名字太怪,姨祖母是南方人,南方人“風”、“鳳”不分,傳訛在所難免。及至不久前讀到清人小品“珠玉隨風,書香滿紙”兩句才猛有所悟,能以“隨風”二字為女命名,必是而非草舍人家,既是如此人家為何又使女兒落入娼家?這個謎至今難解,怕也永遠解不開了。
福根說,今天我來,便是為表姐解謎而來,“李隨風”乃我姑祖母。曾祖生有四女一子,長女珠玉、次女隨風、三女書香、四女滿紙,祖父名惠章。曾祖乃蘇州一落魄文人,屢試不第,一直坐館鄉間,光緒二十八年凍餓而死,曾祖母亦追隨而去,四位姑祖母皆由親戚做主,早早嫁人。二姑祖母嫁與蘇州利昌祥綢緞店掌柜朱可卿做偏房,朱可卿鴉片菸癮頗大,姑祖母過門未及二年,朱家破敗跡象便漸露漸顯,加之大夫人的不能相容,在朱可卿去外地採辦貨物之時姑祖母被賣與人販,帶往北方,因此您文中提及的姨祖母隨風即是我的姑祖母隨風,這斷然不會錯的。
我認為這個推斷未免虛妄荒唐,近百年的事情誰能說得清楚?況且姨祖母有意割斷一切聯繫,未留下任何身份證據,怎好輕易妄斷誰誰就是其後人?退一步說,真就是其後人又便如何?一個妓女出身的小妾,究竟能給後人添多少光彩呢?我真被眼前這位南方人搞糊塗了。憑著一冊雜誌、幾段文字,便千里萬里來冒認祖先,神經怕是不太正常。
舜銓一直在看雜誌,讀得很仔細,他對姨祖母的了解不會比我多。作為女眷,我雖年小也因母親與姨祖母有過接觸,而舜銓與她連見面的次數也是極其有限的。來人見我們尚存疑慮,不太熱情,就取出身份證請驗,又取出南方某名牌大學畢業證書讓看,隨即掏出的還有工作證、工會會員證、機動車駕駛證等,都攤在桌子上以示誠意。他說他理解我們的心情,他這樣突然出現在家裡自稱親戚,擱誰也不能一下接受,但他實在壓抑不住認親的強烈欲望,他太迫切需要知道姑祖母的一切了。前幾年有“尋根”一說,他現在既已知道“根”了,就該來找,如若他的祖父在世,得此消息,也會像他今日一樣,不顧一切地來尋找姐姐,以圖一聚。
我明白。舜銓印象中的祖墳景致,實則是宋朝無名氏名畫《秋山游眺圖》的一部分。這個對藝術追求了一輩子的畫家,至今仍沒有走出中國國畫的意境,沒有掙脫傳統藝術觀念的束縛,對祖墳的虔誠與對中國文化之美的感動,作為情感體驗和藝術造詣而互為混淆,達到了迷狂的程度。果然,舜銓最終提出死後回到父母身邊的願望,並希望此事由我和他的女兒青青共同操辦完成。他說。青青還年輕,正在上學,然而作為這個家中的傳人,黃花山她不可不去……舜銓在說這些話時不像說他自己,而像在談論別人,語調緩緩,平靜坦然。他像窗外一枚即將辭枝的黃葉,離別之際向同伴們輕輕道別,在沉默的睇視中得到深切的理解,然後輕輕地飄落下去,心滿意足地化作塵埃……
八
我去醫院聯繫舜銓入院事宜,因考慮是自費,院方給予很大通融,就這亦需先預交押金八千元。醫院的人說,這種病到現在程度,本不應收住院,在護理方面力量牽扯太大,現在護士又奇缺,考慮病人是個德高望重的畫家,家屬又確有困難,收也就收了,但錢是需要大量準備的,八千元只是底金,另外還需三日結帳一次,按治療、護理情況交款。
我一一點頭答應,咬著牙說,錢我們不在乎。
出了醫院門我就給西北的丈夫打電話,讓他速籌三萬元,兩日內電匯北京。他說三萬元豈是兩天能湊齊的,就是借他也要跑幾家。我說兩日期限已夠寬鬆,七兄的病可是以時計算啊。他仍表示有困難,說是單位賣房,才交過房款,熟識的幾位朋友囊中都頗拮据。我在電話里發了脾氣,說他是冷血動物,不諳手足之情。他說,你這是怎麼了,幹嗎這樣,我又沒招你?我開始哭,將壓在心頭的抑鬱一併釋放。丈夫遲遲疑疑地問,你哥哥是不是已經死啦……負責公用電話的小姐不耐煩地說,有話快說,要哭坐到那邊椅子上哭去,後邊的人還等著使電話哪!我料定小姐與我丈夫一樣,都屬獨生子女範疇,他們沒有兄弟姐妹,自然體會不到相濡以沫的手足分離是多麼地慘痛,它比與父母相離更讓人難以接受。失去父母是大悲大痛,兄弟相離則是滲入心骨的鈍痛,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淒淒楚楚,更是兔死狐悲的怯怯惶惶。
回家的時候,順便去東風市場北門豐盛公買乳酪,這是舜銓平日愛吃的。兒時,父親常帶著他和我來這兒喝酪,吃奶油炸糕。那時的豐盛公是個院落,綠門臉兒,不是現在這般模樣。父親去世後就是舜銓帶著我來,一人一碗酪,一人四塊炸糕,完了還要添一碗八寶蓮子粥,直吃得彎不下腰,才拉著我的手順金魚胡同慢慢遛回去。遛到東四牌樓,我就又開始“餓”了,必得讓舜銓領到回民老馬的攤兒上喝一碗素丸子湯,才肯回家。逢到我嘴上沾有湯跡,他便會彎下腰來用手帕細心地替我擦淨,然後拉起手再走,那情景不像兄妹倒像父女。如今,昔日冷清的金魚胡同已變作賓館商店林立的大街,東安市場也大改往日模樣,變成一座輝煌燦爛的商城,豐盛公已無處可尋……我忽然覺得極累,便靠在東安市場的門柱上,呆愣愣地看著進出市場的男男女女:有空手的,有攜物的,好像大家都很有錢,都活得愜意而自在。惟有我,像被美好生活甩出來的倒霉蛋兒。
回到家裡已經亮燈。舜銓的屋裡坐著一個陌生的男人,我以為是文物部門來的人,朝他點了點頭。孰料那人張口叫了我一聲“大表姐”,一下把我推入五里霧中,半天回不過神兒來。稱我為表姐者南方口音,面孔白皙,身材微胖,穿戴極普通,眼鏡後面是一雙俊美有神的眼睛,稱呼我的時候那雙眼便親切坦誠地望著我,沒有驕矜與張狂,也沒有卑瑣與不安。我告訴來人,我不是什麼大表姐,若真該做誰的表姐也排不到“大”的份兒上。對方很誠懇地說因為從未有過往來,許多事他搞不清楚,這次來北京,就是想把一些該弄清楚的事弄清楚,冒昧上門,實在是失禮之至,原來他是想寫封信來,但三言兩語又說不明白,所以就自作主張地來了。
我這時才看見舜銓的炕頭放了束淡粉的菖蒲花,繫著緞帶裹著塑料紙。能選鮮花作為初次見面禮物者,當不是俗人。舜銓正在看一本《美文》雜誌,那上面有我寫的一篇散文《太太與姨太太》。
來人指著雜誌,說他是讀了我這篇文章才費盡周折找來的。我問為什麼要找我,是不是文中對誰有所衝撞?來人說他姓李,叫李成志,小名福根,祖籍蘇州,後移居吳江,又轉張家港,現在在南方辦著一個公司,從我的文章上來看,他應該是我們的親戚。我說我們這個家族幾輩人都在北方生長,若論婚嫁也都是長江以北,與江南素無關係,怎會有親戚在南面?我也從來不曾做過誰的表姐。福根說,我料想表姐不明白其中原委,所以才把這本雜誌帶來,您的文章上是這麼說的——說著,叫做福根的人把雜誌推到我面前,用手指點著其中一段讓我看:
母親說姨祖母在家做女孩兒的時候小名叫“隨風”,我總覺得這名字太怪,姨祖母是南方人,南方人“風”、“鳳”不分,傳訛在所難免。及至不久前讀到清人小品“珠玉隨風,書香滿紙”兩句才猛有所悟,能以“隨風”二字為女命名,必是而非草舍人家,既是如此人家為何又使女兒落入娼家?這個謎至今難解,怕也永遠解不開了。
福根說,今天我來,便是為表姐解謎而來,“李隨風”乃我姑祖母。曾祖生有四女一子,長女珠玉、次女隨風、三女書香、四女滿紙,祖父名惠章。曾祖乃蘇州一落魄文人,屢試不第,一直坐館鄉間,光緒二十八年凍餓而死,曾祖母亦追隨而去,四位姑祖母皆由親戚做主,早早嫁人。二姑祖母嫁與蘇州利昌祥綢緞店掌柜朱可卿做偏房,朱可卿鴉片菸癮頗大,姑祖母過門未及二年,朱家破敗跡象便漸露漸顯,加之大夫人的不能相容,在朱可卿去外地採辦貨物之時姑祖母被賣與人販,帶往北方,因此您文中提及的姨祖母隨風即是我的姑祖母隨風,這斷然不會錯的。
我認為這個推斷未免虛妄荒唐,近百年的事情誰能說得清楚?況且姨祖母有意割斷一切聯繫,未留下任何身份證據,怎好輕易妄斷誰誰就是其後人?退一步說,真就是其後人又便如何?一個妓女出身的小妾,究竟能給後人添多少光彩呢?我真被眼前這位南方人搞糊塗了。憑著一冊雜誌、幾段文字,便千里萬里來冒認祖先,神經怕是不太正常。
舜銓一直在看雜誌,讀得很仔細,他對姨祖母的了解不會比我多。作為女眷,我雖年小也因母親與姨祖母有過接觸,而舜銓與她連見面的次數也是極其有限的。來人見我們尚存疑慮,不太熱情,就取出身份證請驗,又取出南方某名牌大學畢業證書讓看,隨即掏出的還有工作證、工會會員證、機動車駕駛證等,都攤在桌子上以示誠意。他說他理解我們的心情,他這樣突然出現在家裡自稱親戚,擱誰也不能一下接受,但他實在壓抑不住認親的強烈欲望,他太迫切需要知道姑祖母的一切了。前幾年有“尋根”一說,他現在既已知道“根”了,就該來找,如若他的祖父在世,得此消息,也會像他今日一樣,不顧一切地來尋找姐姐,以圖一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