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林黛玉娓娓說來,廖知拙細細聽著。聽完,廖知拙反問道:“這事說小,小,說大,大,只看妹妹你怎麼看待。如今我就問妹妹,就此事你怎麼考慮的?”
林黛玉皺眉想了想,說道:“若說別人的選擇、做法,我其實也都明白,只一樣,我想不通。”她疑惑地說道:“當初我跟哥哥說過,我二人既然心許,可為何在外界壓力下,我們都沒有誓死反抗,我們怎麼都這麼容易就妥協了?”廖知拙見黛玉身在局中,一時難以想個明白,於是向她指點道:“你應先把自你幼時離家到如今的情況,都通篇想一想,特別是你二人之間的情意,只是習慣還是其他。”
“所以,這件事或許不是一個人的責任?那麼事情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呢?”她說完,進一步默想:“當初孤零零一個人到了京城,別人只知我雖年幼卻舉止得體,而不知我內心忐忑,寶玉知道。後來我們同桌同食,彼此的個性知之甚深。一直以為這樣的日子會很久,卻不防來了個寶姐姐,事情好像開始不可控了。寶玉的注意力被她引走時,心中不免泛酸,自己也好像成了護食的貓兒。後來回了家,後來沒了父親,一瞬間仿佛長大了,要考慮以後了。然後發現人人都有自己的心思,外祖母的、舅母的、李大嫂子的、璉二嫂嫂的、薛大姑娘的、迎春三姐妹的甚至鴛鴦的、平兒的、襲人的、紫鵑的,甚至自己也有。不,不是才發現,而是以前只看穿,後來才發現這些絲絲縷縷的關係成了張網,牽扯著每一個人,也包括自己,也包括寶玉,自己再沒能置身世外。無欲無求,自然堅不可摧,可惜我還是有所求的,求的是什麼呢?若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我以為我們會是吹簫引鳳的蕭史弄玉,再不濟,應是生同寢死同穴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再不濟,應是孔雀東南枝中的焦仲卿與劉蘭芝,而當阻力重重時,我們卻都退卻了!為什麼我們退卻了呢,而不能同生共死麼?臨腳差了一步,定是缺了什麼!”黛玉苦苦思索,她覺得這個很重要,可到底是什麼呢?
她感覺自己快想到了,只差了一點點,無意中掃過端坐著的廖知拙,她心中一顫,恍然大悟。
廖知拙看到她的表情,就只她明白了。林黛玉無奈地苦笑道:“說來慚愧,這件事,還真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怨不得別人,哥哥你知道麼,經此一事,我還應該慶幸。原來我們之間缺少了兩樣東西!”
廖知拙見她真悟出來了,感興趣地問:“哦,哪兩樣?”
“安全感和信心!對對方的全心依賴和對未來的信心。原來我一開始從心底里就不信任未來會是好的!”她苦笑道。
廖知拙點點頭,說道:“叔叔和老太君本是為你們著想,才會故意將你們湊到一塊,寶玉確是與別個不同,但他擔不起責任,你雖不計較,但心底對他也是不放心的,對將來境況也是不敢期望的。老太君在時能替你們擋了風雨,一旦不在,所以才會出現如今這種情況。”林黛玉也默默點頭,心中慚愧極了,虧得自己自詡聰慧,卻陷入其中而不自知,才惹了這些是是非非。
廖知拙見她如今,又說道:“先不說這其中每個人的責任,只後來王夫人的所作所為卻不可理喻。她怕是一朝翻身,故意拿你來出惡氣,否則事情決不會到這一步。元妃賜婚,你們無力反抗,也只能默認,之後寶玉自娶,你自然也將離開,順其自然豈不更好,她為心中的私慾才挑出了這些事端。不對,”廖知拙猛然想到黛玉那些少了的財物,改口說,“怕不只是泄私憤,恐怕因財起意的可能更大些!”
廖知拙與林黛玉二人都是對錢財之事看得頗輕,所以對王夫人的所作所為很是不屑。黛玉嗤笑一聲,順嘴道:“錢真不是個好東西!”
廖知拙知她調皮,也說了句:“錢定是個好東西,人卻未必!”
二人相視一笑。
廖知拙見她終於放鬆了許多,想起一故事來,向她緩緩說道:“一年我自桐嶺準備去往潞城,當日正是寒冬臘月,秋楓渡一片荒涼,我待登舟時,忽聽道蘆葦叢處有婦人的呻/吟聲。上前一看,草叢中竟躺著兩個中年人,一男一女.男的已經死了,女的半抱著那死人,卻也快要死了。”
講到這時,廖知拙頓了一下,看到林黛玉聽得入神,並示意他趕快講,他繼續說道:“當日天寒地凍,附近人煙稀少,我上前喚那婦人,那婦人勉力睜眼,說,她快要死了,若好心,索性將他們夫婦挖坑埋了,也好過拋屍荒野,死無全屍。我後來埋了那男子,救了那婦人。”
林黛玉聽到這裡,先鬆了口氣,忙又追問下文。
廖知拙接著講:“那婦人醒後,傷心之餘,也算平靜,只我看來,竟是心如死灰。她後來告訴了我她的故事。原來她與她丈夫是姑舅表親,本是青梅竹馬,又親上加親,本來是好事一樁。只可惜丈夫外出做事,她在家侍奉翁姑,三年無所出,後又因小叔爭奪家產,離間她與翁姑及丈夫的關係,她有口難言,鬱積成疾。丈夫離職歸家看視,又惹怒了翁姑,雪上加霜的是丈夫給朋友作保,受到牽連,欠債數百兩。翁姑一怒之下,將夫妻二人驅逐家門。借居村舍大半年,二人貧病無所依,後猛想起曾有表親在多年前,從他們這裡借了數十兩銀子,於是二人才會在寒風凍雨中來到這桐嶺,可惜對方以無借據為由,說早已還完。缺衣少食又急怒交加,所以才會出現先前的一幕。”
廖知拙見林黛玉默默不語、若有所思的樣子,直言說道:“這對夫妻的情形,倒令我想起南宋時期的陸游、唐婉夫婦的境遇,也是姑舅表親,也是夫妻恩愛,可惜也都不被翁姑所喜,最終也弄得夫妻分離。再往上數,漢朝末年焦仲卿夫妻也是如此。所以,如今的世道是一女子不管是否美麗賢淑,不論夫妻二人情意是否深重,問題的關鍵是能否為翁姑所喜。看看他們的境遇,你就知道,你們婚約未成,免除了你以後更加艱難的境地,你當慶幸!”
“哥哥說的這些我都明白。”她皺了皺眉問道:“那一女子若不論好壞,未來前途都握在翁姑手中,豈不是命運隨人,全由不得自己,如此,倒不如待在家裡一輩子?”
廖知拙笑了笑,幾次想抬手撫摸她的頭髮,終忍著沒動,只含笑嘆聲道:“傻丫頭,你還真聽天由命了不成,這其中自然是有無數的手段可施。只要不是過於陰損,光明正大的陽謀自然行的。你非不懂其中的訣竅,只一樣,不願拿出來用,這是不成的。即便是夫妻之間,也是有退有進,不可一味忍讓。”
林黛玉聽了,輕輕點頭,雖如此,她心中仍有矛盾糾結。廖知拙見狀又說了句:“人之所以為人,在身,在靈。你之所以成為你自己,需要你自己愛護自己,人先愛已而後及人,人必須自救而後天助之。你不愛護自己,誰又來愛護你?你若內心強大,又怎會畏懼人言,畏懼人生?所以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價,你只管讓自己過得恣意,也算不枉度此生了!”廖知拙說完,就起身離開了。
林黛玉皺眉想了想,說道:“若說別人的選擇、做法,我其實也都明白,只一樣,我想不通。”她疑惑地說道:“當初我跟哥哥說過,我二人既然心許,可為何在外界壓力下,我們都沒有誓死反抗,我們怎麼都這麼容易就妥協了?”廖知拙見黛玉身在局中,一時難以想個明白,於是向她指點道:“你應先把自你幼時離家到如今的情況,都通篇想一想,特別是你二人之間的情意,只是習慣還是其他。”
“所以,這件事或許不是一個人的責任?那麼事情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呢?”她說完,進一步默想:“當初孤零零一個人到了京城,別人只知我雖年幼卻舉止得體,而不知我內心忐忑,寶玉知道。後來我們同桌同食,彼此的個性知之甚深。一直以為這樣的日子會很久,卻不防來了個寶姐姐,事情好像開始不可控了。寶玉的注意力被她引走時,心中不免泛酸,自己也好像成了護食的貓兒。後來回了家,後來沒了父親,一瞬間仿佛長大了,要考慮以後了。然後發現人人都有自己的心思,外祖母的、舅母的、李大嫂子的、璉二嫂嫂的、薛大姑娘的、迎春三姐妹的甚至鴛鴦的、平兒的、襲人的、紫鵑的,甚至自己也有。不,不是才發現,而是以前只看穿,後來才發現這些絲絲縷縷的關係成了張網,牽扯著每一個人,也包括自己,也包括寶玉,自己再沒能置身世外。無欲無求,自然堅不可摧,可惜我還是有所求的,求的是什麼呢?若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我以為我們會是吹簫引鳳的蕭史弄玉,再不濟,應是生同寢死同穴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再不濟,應是孔雀東南枝中的焦仲卿與劉蘭芝,而當阻力重重時,我們卻都退卻了!為什麼我們退卻了呢,而不能同生共死麼?臨腳差了一步,定是缺了什麼!”黛玉苦苦思索,她覺得這個很重要,可到底是什麼呢?
她感覺自己快想到了,只差了一點點,無意中掃過端坐著的廖知拙,她心中一顫,恍然大悟。
廖知拙看到她的表情,就只她明白了。林黛玉無奈地苦笑道:“說來慚愧,這件事,還真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怨不得別人,哥哥你知道麼,經此一事,我還應該慶幸。原來我們之間缺少了兩樣東西!”
廖知拙見她真悟出來了,感興趣地問:“哦,哪兩樣?”
“安全感和信心!對對方的全心依賴和對未來的信心。原來我一開始從心底里就不信任未來會是好的!”她苦笑道。
廖知拙點點頭,說道:“叔叔和老太君本是為你們著想,才會故意將你們湊到一塊,寶玉確是與別個不同,但他擔不起責任,你雖不計較,但心底對他也是不放心的,對將來境況也是不敢期望的。老太君在時能替你們擋了風雨,一旦不在,所以才會出現如今這種情況。”林黛玉也默默點頭,心中慚愧極了,虧得自己自詡聰慧,卻陷入其中而不自知,才惹了這些是是非非。
廖知拙見她如今,又說道:“先不說這其中每個人的責任,只後來王夫人的所作所為卻不可理喻。她怕是一朝翻身,故意拿你來出惡氣,否則事情決不會到這一步。元妃賜婚,你們無力反抗,也只能默認,之後寶玉自娶,你自然也將離開,順其自然豈不更好,她為心中的私慾才挑出了這些事端。不對,”廖知拙猛然想到黛玉那些少了的財物,改口說,“怕不只是泄私憤,恐怕因財起意的可能更大些!”
廖知拙與林黛玉二人都是對錢財之事看得頗輕,所以對王夫人的所作所為很是不屑。黛玉嗤笑一聲,順嘴道:“錢真不是個好東西!”
廖知拙知她調皮,也說了句:“錢定是個好東西,人卻未必!”
二人相視一笑。
廖知拙見她終於放鬆了許多,想起一故事來,向她緩緩說道:“一年我自桐嶺準備去往潞城,當日正是寒冬臘月,秋楓渡一片荒涼,我待登舟時,忽聽道蘆葦叢處有婦人的呻/吟聲。上前一看,草叢中竟躺著兩個中年人,一男一女.男的已經死了,女的半抱著那死人,卻也快要死了。”
講到這時,廖知拙頓了一下,看到林黛玉聽得入神,並示意他趕快講,他繼續說道:“當日天寒地凍,附近人煙稀少,我上前喚那婦人,那婦人勉力睜眼,說,她快要死了,若好心,索性將他們夫婦挖坑埋了,也好過拋屍荒野,死無全屍。我後來埋了那男子,救了那婦人。”
林黛玉聽到這裡,先鬆了口氣,忙又追問下文。
廖知拙接著講:“那婦人醒後,傷心之餘,也算平靜,只我看來,竟是心如死灰。她後來告訴了我她的故事。原來她與她丈夫是姑舅表親,本是青梅竹馬,又親上加親,本來是好事一樁。只可惜丈夫外出做事,她在家侍奉翁姑,三年無所出,後又因小叔爭奪家產,離間她與翁姑及丈夫的關係,她有口難言,鬱積成疾。丈夫離職歸家看視,又惹怒了翁姑,雪上加霜的是丈夫給朋友作保,受到牽連,欠債數百兩。翁姑一怒之下,將夫妻二人驅逐家門。借居村舍大半年,二人貧病無所依,後猛想起曾有表親在多年前,從他們這裡借了數十兩銀子,於是二人才會在寒風凍雨中來到這桐嶺,可惜對方以無借據為由,說早已還完。缺衣少食又急怒交加,所以才會出現先前的一幕。”
廖知拙見林黛玉默默不語、若有所思的樣子,直言說道:“這對夫妻的情形,倒令我想起南宋時期的陸游、唐婉夫婦的境遇,也是姑舅表親,也是夫妻恩愛,可惜也都不被翁姑所喜,最終也弄得夫妻分離。再往上數,漢朝末年焦仲卿夫妻也是如此。所以,如今的世道是一女子不管是否美麗賢淑,不論夫妻二人情意是否深重,問題的關鍵是能否為翁姑所喜。看看他們的境遇,你就知道,你們婚約未成,免除了你以後更加艱難的境地,你當慶幸!”
“哥哥說的這些我都明白。”她皺了皺眉問道:“那一女子若不論好壞,未來前途都握在翁姑手中,豈不是命運隨人,全由不得自己,如此,倒不如待在家裡一輩子?”
廖知拙笑了笑,幾次想抬手撫摸她的頭髮,終忍著沒動,只含笑嘆聲道:“傻丫頭,你還真聽天由命了不成,這其中自然是有無數的手段可施。只要不是過於陰損,光明正大的陽謀自然行的。你非不懂其中的訣竅,只一樣,不願拿出來用,這是不成的。即便是夫妻之間,也是有退有進,不可一味忍讓。”
林黛玉聽了,輕輕點頭,雖如此,她心中仍有矛盾糾結。廖知拙見狀又說了句:“人之所以為人,在身,在靈。你之所以成為你自己,需要你自己愛護自己,人先愛已而後及人,人必須自救而後天助之。你不愛護自己,誰又來愛護你?你若內心強大,又怎會畏懼人言,畏懼人生?所以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價,你只管讓自己過得恣意,也算不枉度此生了!”廖知拙說完,就起身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