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曹顒死後,康熙命內務府總管去問李煦,讓他務必在曹荃之諸子中找到能奉養曹顒之母如同生母之人,給曹寅之妻為嗣。李煦奏稱:“曹荃第四子曹頫好。”內務府總管又詢問曹顒之家人老漢,據稟稱:“我主人所養曹荃的諸子都好,其中曹頫為人忠厚老實,孝順我的女主人,我女主人也疼愛他。”[18] 曹頫“忠厚老實”,能得到伯母的疼愛,這些特點也是跟賈寶玉相近似的。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愈經斲削,才成大器”的曹頫
曹頫雖然有“好古嗜學”、“忠厚老實”的令名,雍正皇帝對他卻只有惡評。噶爾泰的奏摺和雍正的硃批對曹頫相當嚴厲:
訪得曹頫年少無才(行間硃批:原不成器),遇事畏縮,織造事務交與管家丁漢臣料理。臣在京見過數次,人亦平常(硃批:豈止平常而已)。
為什麼對同一個人會發生這樣完全相反的評論呢?馮其庸先生的解釋是,作出後面兩種完全否定性的評論的評論者,一個是雍正,一個是雍正所信用的噶爾泰,這一年年底,雍正就對曹頫下令撤職抄家了,後面的惡評是曹家徹底敗落的前奏;康熙時代和雍正時代對曹頫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論,實際上反映了曹家在兩個不同時代的截然不同的政治命運。[19] 這個解釋當然是合理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雍正的評價也許有事實作依據,也就是說,少年曹頫可能跟賈寶玉有著一樣的壞毛病,如不喜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等。康熙皇帝對於曹家的家事了解得很清楚,例如知道曹寅兄弟不和,雍正皇帝未必不如此。另外,賈寶玉的“惡名”是內外遠近皆知的,曹頫的“惡名”也未必不會傳到雍正耳朵里去,因此他作出“原不成器”的惡評就是很自然的了。
小說第八十六回寫到,算命先生在論元春生辰八字時特別談到了元春出生日期“乙卯日”的命理特徵,他說:“這日子是乙卯,初春木旺,雖是比肩,那裡知道愈比愈好,就象那個好木料,愈經斲削,才成大器。”筆者在本文第十二章中指出,元春的生日“乙卯日”來自於賈寶玉真實的生日。筆者認為,算命先生(其實也就是小說作者曹頫本人)的話有可能是特別針對雍正的批語“原不成器”而發的議論,表現出曹頫歷盡苦難而傲然獨得的情懷。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從奏摺情況看娃娃當織造
紅學家們對曹頫的年齡做出了錯誤的猜測,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認為康熙決不會安排一個“黃口無知”的小毛孩去管理織造事務。例如馮其庸先生寫道:“我們應該想到,康熙能讓他繼任江寧織造,那末,他至少也要有十六七歲或十七八歲,如果他真是一個‘黃口無知’的‘小孩’,那他怎麼能擔任這樣的重任呢?康熙委派一個‘無知小孩’去當江寧織造這樣的重任,儘管封建時代的封建皇帝,常常可以為所欲為,但如果真像這樣辦,恐怕也是說不過去的罷,何況康熙是一個相當能幹有為的人物,而並不是不明事理的昏君。”[20]
正因為研究者有類似的預設的前提,他們往往就會用主觀認定的“合理”去扭曲證據,對顯而易見的事實做出不合理的判斷。例如馮先生就認為“黃口無知”是曹頫“因為自己年輕而謙稱”,“無知小孩”是因為“康熙對曹頫的關懷,以一個老人的身份對曹頫的一種愛稱”[21]。“愛稱”之說完全出於個人主觀想像,同時完全不合情理。
康熙稱曹頫為“無知小孩”,其實事出有因。首先,當然是因為曹頫當時的確是一個小孩;其次,曹頫在奏摺中因為“無知”而犯了錯誤,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惱怒。康熙五十五年八月一日,曹頫在請安折里報告說收成很好,以及鹽運使李陳常死在了任上等情況。結果康熙生氣地批道:“米價仍高,如何說是收成大好?又,請安折里提病、死,極無禮儀。”[22] 到了五十七年六月,康熙在曹頫的短折上突然又熱切地批示:
朕安。爾雖無知小孩,但所關非細,念爾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雖不管地方之事,亦可以所聞大小事,照爾父密密奏聞,是與非朕自有洞鑒。就是笑話也罷,叫老主子笑笑也好。[23]
從前後情況來判斷,康熙顯然是因為曹頫還是一個“無知小孩”,所以沒有追究他的無知和失禮。史景遷先生對曹頫後來回應皇帝指令的奏摺只是引發康熙一笑而已感到“非常奇怪”[24],其實不必感到奇怪——康熙的目的就是讓小孩子曹頫說些有趣的事情罷了。事實上,誠如史景遷先生指出的那樣,曹頫並沒有利用皇上賦予的權力來奏報地方上的事情,作為一個密摺奏報人,他不能說有什麼出色的表現。我認為其中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曹頫還是一個“無知小孩”。
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頫在代母陳情折中寫道:“竊奴才母在江寧,伏蒙萬歲天高地厚洪恩,將奴才承嗣襲職,保全家口。……竊念奴才祖孫父子,世沐聖主豢養洪恩,涓埃未報。不幸父兄相繼去世,又蒙萬歲曠典奇恩,亘古未有。奴才母子雖粉身碎骨,莫能仰報高厚於萬一也。”[25]
這裡所謂“亘古未有”的“曠典奇恩”不是普通的稱頌套話,而是對一個事實的陳述,即康熙安排9歲的曹頫當織造,以保全曹寅家口。按一般慣例,織造一職是由內務府司員內簡選派充的,曹頫當時既不是內務府司員,也不是一個成年人,康熙做出如此安排,當然是“亘古未有”的“曠典奇恩”了。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忠敬誠直勤慎廉明”的“賢王”
明確了賈寶玉的原型就是曹頫,小說中一個特殊的角色——北靜王水溶——就很容易被找出相對應的文學原型。說他特殊,一方面是因為北靜王在作品中雖然著筆不多,但他對於賈府的興衰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同時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北靜王是作者筆下“濁臭逼人”的男性世界中惟一白璧無瑕、備受稱頌的人物。筆者認為,北靜王水溶的文學原型,一定是對曹頫呵護倍至雍正之弟、怡親王允祥。
允祥,康熙第十三子,生於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十月初一(1686年11月16日),卒於雍正八年庚戌五月初四(1730年6月18日),享年45歲。康熙晚年,諸皇子爭位不休,允祥始終站在其異母哥哥、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一邊,因此在雍正朝極受重用,可以稱得上是雍正實際的首輔。
馮爾康先生在《雍正傳》一書中簡要總結了允祥在雍正朝的地位和作用[1]。雍正繼位後,命允祥總理事務,封怡親王。元年設會考府,命允祥主其事。允祥同時奉命管理戶部三庫、戶部事務。雍正前期,允祥以相當多的精力從事整頓財政、發展生產的事情,雍正皇帝充分肯定了他的理財成績。七年,軍機處成立,允祥又被任命為軍機大臣。此外,允祥還被經常用作傳旨的親王,代皇帝發令。允祥推舉賢才也受到雍正的讚賞。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愈經斲削,才成大器”的曹頫
曹頫雖然有“好古嗜學”、“忠厚老實”的令名,雍正皇帝對他卻只有惡評。噶爾泰的奏摺和雍正的硃批對曹頫相當嚴厲:
訪得曹頫年少無才(行間硃批:原不成器),遇事畏縮,織造事務交與管家丁漢臣料理。臣在京見過數次,人亦平常(硃批:豈止平常而已)。
為什麼對同一個人會發生這樣完全相反的評論呢?馮其庸先生的解釋是,作出後面兩種完全否定性的評論的評論者,一個是雍正,一個是雍正所信用的噶爾泰,這一年年底,雍正就對曹頫下令撤職抄家了,後面的惡評是曹家徹底敗落的前奏;康熙時代和雍正時代對曹頫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論,實際上反映了曹家在兩個不同時代的截然不同的政治命運。[19] 這個解釋當然是合理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雍正的評價也許有事實作依據,也就是說,少年曹頫可能跟賈寶玉有著一樣的壞毛病,如不喜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等。康熙皇帝對於曹家的家事了解得很清楚,例如知道曹寅兄弟不和,雍正皇帝未必不如此。另外,賈寶玉的“惡名”是內外遠近皆知的,曹頫的“惡名”也未必不會傳到雍正耳朵里去,因此他作出“原不成器”的惡評就是很自然的了。
小說第八十六回寫到,算命先生在論元春生辰八字時特別談到了元春出生日期“乙卯日”的命理特徵,他說:“這日子是乙卯,初春木旺,雖是比肩,那裡知道愈比愈好,就象那個好木料,愈經斲削,才成大器。”筆者在本文第十二章中指出,元春的生日“乙卯日”來自於賈寶玉真實的生日。筆者認為,算命先生(其實也就是小說作者曹頫本人)的話有可能是特別針對雍正的批語“原不成器”而發的議論,表現出曹頫歷盡苦難而傲然獨得的情懷。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從奏摺情況看娃娃當織造
紅學家們對曹頫的年齡做出了錯誤的猜測,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認為康熙決不會安排一個“黃口無知”的小毛孩去管理織造事務。例如馮其庸先生寫道:“我們應該想到,康熙能讓他繼任江寧織造,那末,他至少也要有十六七歲或十七八歲,如果他真是一個‘黃口無知’的‘小孩’,那他怎麼能擔任這樣的重任呢?康熙委派一個‘無知小孩’去當江寧織造這樣的重任,儘管封建時代的封建皇帝,常常可以為所欲為,但如果真像這樣辦,恐怕也是說不過去的罷,何況康熙是一個相當能幹有為的人物,而並不是不明事理的昏君。”[20]
正因為研究者有類似的預設的前提,他們往往就會用主觀認定的“合理”去扭曲證據,對顯而易見的事實做出不合理的判斷。例如馮先生就認為“黃口無知”是曹頫“因為自己年輕而謙稱”,“無知小孩”是因為“康熙對曹頫的關懷,以一個老人的身份對曹頫的一種愛稱”[21]。“愛稱”之說完全出於個人主觀想像,同時完全不合情理。
康熙稱曹頫為“無知小孩”,其實事出有因。首先,當然是因為曹頫當時的確是一個小孩;其次,曹頫在奏摺中因為“無知”而犯了錯誤,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惱怒。康熙五十五年八月一日,曹頫在請安折里報告說收成很好,以及鹽運使李陳常死在了任上等情況。結果康熙生氣地批道:“米價仍高,如何說是收成大好?又,請安折里提病、死,極無禮儀。”[22] 到了五十七年六月,康熙在曹頫的短折上突然又熱切地批示:
朕安。爾雖無知小孩,但所關非細,念爾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雖不管地方之事,亦可以所聞大小事,照爾父密密奏聞,是與非朕自有洞鑒。就是笑話也罷,叫老主子笑笑也好。[23]
從前後情況來判斷,康熙顯然是因為曹頫還是一個“無知小孩”,所以沒有追究他的無知和失禮。史景遷先生對曹頫後來回應皇帝指令的奏摺只是引發康熙一笑而已感到“非常奇怪”[24],其實不必感到奇怪——康熙的目的就是讓小孩子曹頫說些有趣的事情罷了。事實上,誠如史景遷先生指出的那樣,曹頫並沒有利用皇上賦予的權力來奏報地方上的事情,作為一個密摺奏報人,他不能說有什麼出色的表現。我認為其中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曹頫還是一個“無知小孩”。
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頫在代母陳情折中寫道:“竊奴才母在江寧,伏蒙萬歲天高地厚洪恩,將奴才承嗣襲職,保全家口。……竊念奴才祖孫父子,世沐聖主豢養洪恩,涓埃未報。不幸父兄相繼去世,又蒙萬歲曠典奇恩,亘古未有。奴才母子雖粉身碎骨,莫能仰報高厚於萬一也。”[25]
這裡所謂“亘古未有”的“曠典奇恩”不是普通的稱頌套話,而是對一個事實的陳述,即康熙安排9歲的曹頫當織造,以保全曹寅家口。按一般慣例,織造一職是由內務府司員內簡選派充的,曹頫當時既不是內務府司員,也不是一個成年人,康熙做出如此安排,當然是“亘古未有”的“曠典奇恩”了。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忠敬誠直勤慎廉明”的“賢王”
明確了賈寶玉的原型就是曹頫,小說中一個特殊的角色——北靜王水溶——就很容易被找出相對應的文學原型。說他特殊,一方面是因為北靜王在作品中雖然著筆不多,但他對於賈府的興衰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同時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北靜王是作者筆下“濁臭逼人”的男性世界中惟一白璧無瑕、備受稱頌的人物。筆者認為,北靜王水溶的文學原型,一定是對曹頫呵護倍至雍正之弟、怡親王允祥。
允祥,康熙第十三子,生於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十月初一(1686年11月16日),卒於雍正八年庚戌五月初四(1730年6月18日),享年45歲。康熙晚年,諸皇子爭位不休,允祥始終站在其異母哥哥、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一邊,因此在雍正朝極受重用,可以稱得上是雍正實際的首輔。
馮爾康先生在《雍正傳》一書中簡要總結了允祥在雍正朝的地位和作用[1]。雍正繼位後,命允祥總理事務,封怡親王。元年設會考府,命允祥主其事。允祥同時奉命管理戶部三庫、戶部事務。雍正前期,允祥以相當多的精力從事整頓財政、發展生產的事情,雍正皇帝充分肯定了他的理財成績。七年,軍機處成立,允祥又被任命為軍機大臣。此外,允祥還被經常用作傳旨的親王,代皇帝發令。允祥推舉賢才也受到雍正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