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數月之前,羅希奭干出了驚駭世俗的大事,那便是奔赴縉雲和播川兩地,將韋堅和皇甫惟明絕殺於任上,這件事雖然是朝廷首肯,但動手之人的膽量和名聲也一下子飆高到了天際。羅希奭回來稟報的時候,吉溫是在旁邊旁聽的。面無表情的羅希奭說了他絕殺的過程,用弓弦絞殺皇甫惟明,用竹仗杖斃韋堅,說的波瀾不驚,語氣中竟無一絲一毫的波動。

  從那時起,吉溫知道,自己和羅希奭之間還是有差距的,起碼在冷靜沉穩上不如他。而且後來吉溫還琢磨出了羅希奭另外的一些不為人察覺的聰明之處。譬如絕殺韋堅和皇甫惟明的方式的不同,體現出了羅希奭的心思細密。

  皇甫惟明是武將出身,所以死在弓弦兵器之下也不算對他的侮辱,就像死在沙場之上一樣。而韋堅是文臣,文臣死的方式往往是杖斃,這兩種死亡方式的不同,體現了羅希奭對他們最後的尊重。

  吉溫的境界上了一層,之前自己手頭那些死了的人自己沒有給予絲毫的尊重,從今往後,自己殺人也要殺的有技術含量些。殺人誰不會?但如何殺的讓人印象深刻讓人聞之膽寒,那便需要自己多想多思了。

  客棧之夜,孤燈下的吉溫想了許多許多,直到一根蠟燭燒到了盡頭自動熄滅,他才嘆了口氣脫衣上床。

  外邊下起了雨,也起了風,盛春時節,天氣居然變得很是寒冷起來。

  第183章 別駕

  一夜風雨,天明時卻又風雨盡消,春陽照耀之下,北海城中又是一片風和日麗祥和之景。

  上午巳時,一名四十上下的男子走出郡衙大門,口中哼著小曲兒下了台階,有人牽過馬來,伺候他上了馬兒,那人便晃晃悠悠沿著郡衙前的青石板大道緩緩而行,直奔城東而去。

  此人名叫柳績,官職為北海郡別駕。所謂別駕,字面的意思是出門時不與太守同車,單獨有一輛車駕的意思,從這字面的意思便可看出,別駕其實在某方面是和太守並駕齊驅的。事實也確實如此,北海郡除了太守李邕之外,別駕柳績便是不折不扣的二把手。而太守李邕又是個喜歡遊山玩水不愛處理政務的主兒,所以某種程度上,柳績便是這北海郡的父母官。

  北海郡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所轄不過一城三縣,隸屬河南道管轄。全郡人口九萬餘戶,事務也著實不少。太守李邕不管事,柳績卻也並不熱衷於處理這些郡里的事務,因為他來到北海本就不是為了親力親為辦事而來。就在數月之前,柳績還在京城當他的左驍衛兵曹參軍之職,是京城十六衛當中的一名中級的將領,過著優哉游哉的日子。

  南衙之中的將領幾乎都是世家子弟出身,即便不是世家子弟,那也必然有著很好的背景關係,而柳績的背景也不小,因為他和太子李亨是連襟。太子正妃韋氏是韋堅的妹妹,但太子並非只有一個老婆,太子的次妃稱為良娣,是東宮屬官杜有鄰的小女兒,人稱杜良娣。而柳績的夫人便是杜良娣的長姐。若真正論起來,柳績也算是能沾得上皇親國戚的身份。

  柳績是個性格豪放的人,喜歡喝酒吹牛結交四方的朋友,這一點時長成為他老丈人詬病的原因。杜有鄰謹慎持重,不喜歡自己這個大女婿四處招搖,很多次痛斥柳績的放浪形骸,柳績對這個老丈人頭疼的不行。

  直到今年年初的時候,韋堅和皇甫惟明案發,牽扯到太子身上,導致太子連正妃韋氏都休了,東宮之中的壓抑氣氛可想而知。然而柳績卻不懂收斂,依舊吆五喝六呼朋喚友的在京中招搖,這可急壞了老丈人杜有鄰。於是杜有鄰私下裡跟李亨提出自己的擔憂,生恐柳績會鬧出事情來,於是便一了百了想了辦法,將柳績弄出京城在外為官。

  恰好北海太守李邕回京拜見太子,而李邕和柳績又是同一類喜歡招搖之人,頗有些意氣相投之意,於是李邕建議將柳績弄到北海郡自己的屬下當二把手。於是乎柳績便心不甘情不願的離開了長安,來到遠在山東的北海郡當了北海郡別駕的官兒。一開始柳績是很不開心的,在哪兒也比不了在京城逍遙自在,自己的官職和身份在京城也是金字招牌,走到哪兒都是順風順水,而來到這北海郡窮鄉僻壤之地,就算品級還算是高升了一品,但這種落差是極大的。

  好在李邕待他如兄弟,兩人之間倒也相處愉快,不久之後,柳績發現自己愛上了北海這快破地方了,因為這裡有很多不同於京城的樂趣。更重要的是,在北海郡,柳績覺得比在京城還要風光。整個北海郡他柳績可以暢通無阻,人人見了叫爺,那種感覺就像成了當地的土皇帝一般。

  除了李邕經常舉辦的一些宴會他能參加之外,柳績還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額外樂趣。在京城時,因為自己的夫人是太子良娣的姐姐的緣故,在家裡多少有些低聲下氣,納妾逛館子這等事是想也不敢想的。然而來到北海之後,識趣的手下官員們很快就在這方面給了柳績驚喜,孤身前來的柳績的住處已經有了兩名貌美的小妾伺候左右,另外還在城東更是有了另一個相好的女子。那女子性情溫柔如水,床第之事手段一流,和自家那個不懂情趣的夫人相比,簡直是天上地下的差別。

  這還罷了,錢財上也是進帳頗豐,太守李邕出手闊綽,也不知道他哪來那麼大的家私,不時送些金銀布匹給柳績使用;柳績開始還有些不好意思,但很快他就心安理得了。他認為,李邕既然要討好太子,那麼這些財務自己便是應得的,至於這錢從何處而來,跟自己可沒有關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