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段時間,相國的日子很不好過,陛下對相國的態度有些冷淡,甚至連番駁斥了相國的面子,朝中某些官員暗中已經開始議論相國即將倒台的話。很多人開始和最近有些春風得意的李适之開始交往,牆頭草們聞風而動,已經開始尋找下家了。千萬莫小瞧了這些牆頭草,他們最會落井下石,一旦被他們看做已經失勢,這些人會毫不猶豫的上書跟著某些人彈劾,這將會極為致命。

  相國表面上似乎並沒有表現出多麼焦躁,但吉溫看的出,相國交給自己的這趟差事很重要;因為這一次來北海,自己將要對付的便是在大唐名氣響亮的大名士李邕。而扳倒此人只是一個開場,這之後將有一連串的大戲。一旦此事得手,形勢立即便會逆轉,某些人將會付出慘痛的代價,而相國在朝中將再無敵手。

  吉溫明白這一點,所以他也很是有些緊張。但吉溫明白,這一次將會是自己最好的一次機會,辦好了這件事,自己在相國眼中的地位將要超越楊慎矜,超越王鉷,超越御史台主播羅希奭,將來前途無量。

  記得當年,自己在新豐縣丞的位置上一呆便是十餘年,根本沒有任何升遷的機會,因為太子文學薛嶷舉薦自己,將自己引薦到陛下面前,陛下一句話便封死了自己所有的前程。

  「是一不良,我不用。」陛下的語氣輕淡,但聽在吉溫的耳中不啻于晴天霹靂。吉溫心裡委屈的要命,「我並未做過什麼不好的事情,就憑一眼,陛下你就斷定我人品不行麼?」。

  這次舉薦的結果是,自己不僅丟了新豐縣丞的位置,被下放為萬年縣蔚,而從此再無一人敢舉薦他升遷。吉溫在萬年縣蔚的職位上一呆又是數年,每日畏畏縮縮渾渾噩噩,落魄狼狽之極。

  所有人都以為吉溫將從此苟延殘喘再無前途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卻讓吉溫重新活了過來,而且從此後一發不可收拾。那是源於一場看似普通的官司。

  萬年縣尉其中一項職責是掌管縣域內大小案件的審結,有一天一樁命案報到了吉溫手上,那是一場鬥毆引發的人命案。一位名叫沐小七的人當街打死了一名街頭閒漢,卷宗顯示在場眾人證言不一,有人說閒漢持刀傷人在先,有人說沐小七行兇在先且下手狠辣,眾多的口供和證人讓這件人命案撲朔迷離。按照唐律,若是閒漢持刀行兇在先,沐小七打死對方屬於防衛殺人並無不妥之處,而若是沐小七先動的手,那沐小七便要以命償命了。這一反一復不啻天壤之別,關乎到生死之間的大事。

  吉溫本就對公事了無興趣,他也沒打算做個明察秋毫的清官,某日酒後,他隨隨便便便斷了這樁案件,判定沐小七防衛殺人,賠償喪葬費之後便判無罪歸家。而他判此案的標準既非基於口供證據,也非是對沐小七有特別的好感,雖然他在卷宗上寫的是證據確鑿顯示閒漢拿刀先捅傷了沐小七,然而真正讓他這麼判決的原因卻極其的荒唐。僅僅是因為他自己在家中行七,有個小名叫做吉小七。沐小七,吉小七,都是小七,沒理由不幫。

  這個判決當然荒唐,但那時的吉溫心灰意冷,倒也反應出了他當時的一種心境。

  然而,讓吉溫沒想到的是,正是這一次判決,讓他的命運從此巨變。這位沐小七是一戶人家的奴僕,他的主人叫做李嶼,任太常少卿。這倒也罷了,太常少卿也不是什麼大官兒,但是這個李嶼的老子可了不得,那便是剛剛登上相位的李林甫,當朝的右丞相。

  李嶼和沐小七主僕情深,此案發生時便暗中關注此事,但他不能出面,因為父親李林甫剛剛登上相位,不知有多少人等著找茬子,自己一旦出面必會給父親招來麻煩。但他也不能不管,李嶼最愛的小妾沐氏便是沐小七的親妹妹,沐氏哭鼻子抹淚要李嶼為沐小七開脫。李嶼正兩難之際,好消息傳來,萬年縣尉吉溫快刀斬亂麻,數日之內便做出了裁決,這一下柳暗花明,萬事無礙。

  長舒了一口氣的李嶼對這個吉溫好感倍增,於是將他引薦給了父親李林甫。吉溫萬萬沒想到能搭上李林甫這條大船,頓時調動全部的聰明才智贏得李林甫的歡心。他敏銳的覺察到,在李林甫身邊能人才士不計其數,但最缺少的便是能替李林甫干髒活的人。於是吉溫全心全意衝著做好一名酷吏的目標奮進,但凡有第李林甫發動攻擊之人,明的不行便暗中殺害,手上沾滿的鮮血。

  正是憑藉此點,他成功的贏得了李林甫的信任,官職也一路飆升,被李林甫放到了京兆府士曹參軍的位置上。

  京兆府士曹參軍,掌京兆夜禁、婚姻、田土、鬥毆、訴訟之權,在京兆六曹之中是最有實權的一個,若非頭上頂了一句「是一不良」的考語,吉溫的官職可能還不僅如此。

  但吉溫已經很知足了,他明白,改變陛下對自己的不良印象靠的不是自己,而是李相國。當到了一定的時候,相國的一句話便可改變陛下的看法,所以他並不捉急。作為一個從苟延殘喘之中爬到了這個位置的人,吉溫對這一切格外的珍惜。他明白如果李林甫倒了,自己也就跟著倒了。所以他將自己的全部身家和李林甫綁在一起,所有對李林甫不利的人他都視之為敵,哪怕你是什麼李适之你是什麼太子殿下。

  而且吉溫也知道,自己這個位置上也還是有競爭對手的,另一個人也和自己一樣,走得是干髒活的路線,那人便是羅希奭。說起來兩人之間雖未坦陳交流過,但兩人似乎有著悻悻相惜之感,做起事的手段又好像相互之間有著一種競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