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先打黃百韜,加重了我們的任務,我們預計第一仗打黃百韜是個大仗、硬仗。
但是,這時的淮海戰役計劃,還只是由華野在中野的戰略配合下來進行的。中央軍委在10月11指示中提到:孫元良三個師將東進,望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即速部署攻擊鄭徐線牽制孫兵團。這個指示,估計淮海戰役結束“將是開闢了蘇北戰場,山東、蘇北打成一片,邱、李兩兵團固守徐蚌一線及其周圍,使我難於殲擊。”
這時,劉伯承同志率中野兩個縱隊在豫西作戰,把敵人引向桐柏山區;陳毅、鄧小平同志率中野主力於10月22日晚攻克鄭州,24日收復開封。25日陳毅、鄧小平同志向中央軍委建議所部下一步不去淮南,而是集結於永城、毫州地區,無論出宿蚌線或打孫元良都更方便。中央軍委同意了他們的建議,並於30日指示陳、鄧進至肖縣地區,對徐宿(縣)、徐碭(山)兩線相機行動,這樣,中野、華野便將在戰役上協同作戰了。
我於10月31日電報中央軍委:“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中央軍委於11月1日復示:“整個戰役受陳鄧統一指揮。”這就從組織領導上明確了兩大野戰軍在一個戰場進行戰役協同。這是淮海戰役演變為南線決戰的一個重要條件。
演變為南線決戰的第二個重要條件是遼瀋戰役的勝利結束,沒有遼瀋戰役的勝利,我們也不敢下那樣的決心。11月2日遼瀋戰役勝利結束,一個多月東北野戰軍殲敵45萬人,全國敵我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我軍已在全國範圍內,在數量上、質量上、技術上都占優勢了。
這時,當面敵情也發生了重要變化。11月7日我們得知敵44軍已在6日撤離海州,向黃百韜兵團靠攏,我軍立即進占海州、連雲港。原定攻打海州已不需進行。當時東北之敵只剩下錦西葫蘆島一處。中央軍委幾次通知我們這處敵人的動向。海州、連雲港被我攻占後,如蔣介石將該處敵人經海路南調徐州戰場,也只能繞道上海、浦口,再轉運到蚌埠,將失去及時支援的時機。
同時,長期隱蔽在國民黨軍中的何基灃、張克俠兩將軍即將率部在台兒莊、賈汪地區起義,一旦起義成功,華野可以通過其防區迅速切斷黃百韜的退路,全殲黃百韜兵團已更有把握。此外,我們又得到敵人有撤退徐州,以淮河為第一線防禦之說。
有了上述這些條件和情況,我覺得淮海戰役發展為南線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我們對戰役發起後及下一步作戰形勢作了估計,我和陳士榘、張震於11月7日午時聯名發電譚震林、王建安,並報中央軍委、陳鄧,建議中野主力直出徐蚌段,切斷徐敵退路,使邱、李不能南撤;華野主力於殲滅黃百韜後,協同中野攻擊徐蚌段,孤立徐州;下一步或繼殲黃維兵團,或殲滅孫元良兵團,或奪取徐州。當時我們認為,不論如何發展,孤立徐州,截斷徐敵陸上退路,甚為必要。
11月7日夜,陳士榘已赴前指,我進一步就爭取在長江以北與敵人決戰的問題與張震同志商談。我們多方分析後於11月8日辰時發電報告中央軍委、陳鄧並報華東局、中原局。在這份電報中,我們估計了蔣介石可能採取的兩種方針:
第一、以現在江北部隊再加上由葫蘆島撤退之部隊,繼續在江北與我周旋,以爭取時間,加強其沿江及江南、華南防禦。
第二、立即放棄徐州、蚌埠、信陽、兩淮等地,將江北部隊撤守沿江,迅速鞏固江防,防我南渡,並爭取時間整理其部隊,以圖與我分江而治,俟機反攻。
接著我們分析了蔣介石若採取這兩種方針對我之利弊。認為蔣如採取第一方針,使我在江北仍有大量殲敵的機會。如能在江北大量殲敵,則造成今後渡江的更有利條件,且在我大軍渡江後,在蘇、浙、皖、贛、閩各省不致有大的戰鬥,也不致使上述各省受戰爭之更大破壞,使我軍在解放後容易恢復。但如此對江北及華北各老解放區的負擔仍將加重,又為不利。
如果蔣採取第二方針,可以大大減輕我江北及華北各解放區的負擔,使這些解放區迅速得到恢復,但我今後渡江要困難一些(當然困難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並且在渡江後,在蘇浙、皖、贛、閩各省尚須進行一些嚴重的戰鬥和部分的拉鋸戰,且在江南大量殲敵的條件比江北差,這又是不利的一面。
我們建議如果各老解放區尚能對戰爭作較大支持,以迫使敵人採取第一方針為更有利。如果認為迫使敵人採取第一方針為更有利。如果認為迫使敵人採取第一方針是對的,則我們在此次戰役於殲滅黃百韜後,不必以主力向兩淮進攻,即以主力向徐蚌線進擊,抑留敵人於徐州及其周圍,爾後分別削弱與逐漸殲滅之(或殲孫元良兵團,或殲黃維兵團)。
我們的建議電報發出後,先收到中央軍委11月7日晚的指示:第一仗如能殲敵21至22個師(整編旅),包括可能起義者在內,整個局勢即將改變,你們及陳、鄧即有可能向徐蚌線迫近,那時蔣介石可能將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敵人不撤,我們即可打第二仗殲滅黃維、孫元良,使徐州之敵完全孤立起來。
但是,如果徐州的敵人南撤,我們怎麼辦?這個電報還未明確。接著收到了軍委8日電示:“虞(7日)午電悉。估計
及部署均很好。”隨即又收到軍委9日復示:“齊(8日)辰電悉。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的供給。”這個電報雖短,真是字字千鈞。中央已定下決心將徐州之敵就地殲滅,將淮海戰役變成南線決戰。
後來,劉伯承同志率中野兩個縱隊由豫西進入淮海戰場。中央軍委於11月16日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譚震林組成總前委,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
四、有人請粟裕談談殲滅黃百韜的作戰,粟裕說:
華野圍殲黃百韜兵團是一個大仗、硬仗,是由運動戰轉為村落陣地攻堅戰。打黃百韜有許多值得談的問題,我只講講幾個特點。
第一、黃百韜兵團轄四個軍,後來敵44軍從海州西撤也歸他指揮。黃百韜兵團的戰鬥力雖不算一等強,但也不弱,在敵徐州集團中算中等偏上的。在作戰中一定數量的增減有時反映了一定質量的變化。這次戰役的第一個階段就要殲滅敵人五個軍,這樣規模的仗我們過去沒有打過。這一數量的增長必然帶來兵力使用和戰術、技術等一系列的新問題,增加指揮與作戰過程中的難度。這是打黃百韜兵團的第一個特點。
第二、解放戰爭,我們打了一系列的運動戰。隨著戰爭規模的發展,在大兵團作戰中,當我們以野戰方式對敵人達成包圍後,由於敵人有強大的後援力量,加之敵人積20年作戰經驗,構築工事的效率和守備技術已有大的提高,在被包圍後,迅速構築工事頑強抵抗,作戰方式就轉換為陣地戰了。例如孟良崮戰役就是先為運動戰,後為陣地戰。打黃百韜,這個特點表現得更為顯著。孟良崮敵人是以山岩巨石為依託,居高臨下,進行固守和反衝擊,還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碾莊一帶的地形、工事情況與孟良崮不同。碾莊周圍共有十幾個村莊,每個村莊都有二三尺高的土圍子,土圍子周圍為窪地、水塘,地形開闊。該地有原敵李彌兵團構築的完整的防禦陣地。黃百韜退守到這裡後,利用這裡的地形和原有陣地,構築塹壕、交通壕,形成環形陣地,每個村莊都可以獨立防守,村與村之間又可以火力互相支援。起初,我們力爭在運動中急襲殲滅之,強調動作勇猛迅速,但也考慮到用野戰急襲難以達到全殲的目的。所以我們在11月9日致各兵團的電報中就指出,如敵已固守村落據點,我應完成包圍,綿密組織火力,應將對運動之敵與駐止之敵的打法嚴格分開。但是,我們是從迅猛的追擊狀態轉換為攻堅,許多攻堅準備難於在運動中完成。這一點又不同於打濟南。打濟南我們是在充分準備的條件下攻堅的。所以,完成對黃百韜的包圍後,開始三天進展不快。我們即於11月14日晚召開擔任主攻的六個縱隊首長會議,調整部署,明確作戰方式應由野戰攻擊轉為近迫作業。要求利用暗夜把交通壕挖到敵占村莊附近,距敵前沿陣地50米至30米處。要逐個爭奪敵人的火力點及所占村莊。在逐點爭奪中,要集中炮火。在選擇攻擊村落時,要採取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部署的方法。同時增調炮彈、炸藥,加強攻擊力量。在戰役指揮上重視和掌握作戰方式的轉換以及由之引起的戰術、技術上的變化,是一條重要經驗。
第三、從11月14日對黃百韜轉入陣地攻堅戰到22日將其全部殲滅,歷時八天。在華野圍殲黃百韜兵團的過程中,中野擔負箝制、阻擊,11月16日凌晨攻克宿縣,以一部阻擊由蚌埠北進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另一部阻擊黃維兵團。兩大野戰軍的協同作戰,使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完成了全殲黃百韜兵團和切斷徐蚌線,孤立徐州的任務,為同敵人決戰於長江以北,奪取全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這裡就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兩個野戰軍共同作戰,是打不成淮海戰役這樣大仗的。在研究淮海戰役和大兵團作戰時,必須把主攻戰場和箝制、阻擊戰場結合起來看,必須把戰役的各個階段聯繫起來看。
但是,這時的淮海戰役計劃,還只是由華野在中野的戰略配合下來進行的。中央軍委在10月11指示中提到:孫元良三個師將東進,望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即速部署攻擊鄭徐線牽制孫兵團。這個指示,估計淮海戰役結束“將是開闢了蘇北戰場,山東、蘇北打成一片,邱、李兩兵團固守徐蚌一線及其周圍,使我難於殲擊。”
這時,劉伯承同志率中野兩個縱隊在豫西作戰,把敵人引向桐柏山區;陳毅、鄧小平同志率中野主力於10月22日晚攻克鄭州,24日收復開封。25日陳毅、鄧小平同志向中央軍委建議所部下一步不去淮南,而是集結於永城、毫州地區,無論出宿蚌線或打孫元良都更方便。中央軍委同意了他們的建議,並於30日指示陳、鄧進至肖縣地區,對徐宿(縣)、徐碭(山)兩線相機行動,這樣,中野、華野便將在戰役上協同作戰了。
我於10月31日電報中央軍委:“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中央軍委於11月1日復示:“整個戰役受陳鄧統一指揮。”這就從組織領導上明確了兩大野戰軍在一個戰場進行戰役協同。這是淮海戰役演變為南線決戰的一個重要條件。
演變為南線決戰的第二個重要條件是遼瀋戰役的勝利結束,沒有遼瀋戰役的勝利,我們也不敢下那樣的決心。11月2日遼瀋戰役勝利結束,一個多月東北野戰軍殲敵45萬人,全國敵我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我軍已在全國範圍內,在數量上、質量上、技術上都占優勢了。
這時,當面敵情也發生了重要變化。11月7日我們得知敵44軍已在6日撤離海州,向黃百韜兵團靠攏,我軍立即進占海州、連雲港。原定攻打海州已不需進行。當時東北之敵只剩下錦西葫蘆島一處。中央軍委幾次通知我們這處敵人的動向。海州、連雲港被我攻占後,如蔣介石將該處敵人經海路南調徐州戰場,也只能繞道上海、浦口,再轉運到蚌埠,將失去及時支援的時機。
同時,長期隱蔽在國民黨軍中的何基灃、張克俠兩將軍即將率部在台兒莊、賈汪地區起義,一旦起義成功,華野可以通過其防區迅速切斷黃百韜的退路,全殲黃百韜兵團已更有把握。此外,我們又得到敵人有撤退徐州,以淮河為第一線防禦之說。
有了上述這些條件和情況,我覺得淮海戰役發展為南線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我們對戰役發起後及下一步作戰形勢作了估計,我和陳士榘、張震於11月7日午時聯名發電譚震林、王建安,並報中央軍委、陳鄧,建議中野主力直出徐蚌段,切斷徐敵退路,使邱、李不能南撤;華野主力於殲滅黃百韜後,協同中野攻擊徐蚌段,孤立徐州;下一步或繼殲黃維兵團,或殲滅孫元良兵團,或奪取徐州。當時我們認為,不論如何發展,孤立徐州,截斷徐敵陸上退路,甚為必要。
11月7日夜,陳士榘已赴前指,我進一步就爭取在長江以北與敵人決戰的問題與張震同志商談。我們多方分析後於11月8日辰時發電報告中央軍委、陳鄧並報華東局、中原局。在這份電報中,我們估計了蔣介石可能採取的兩種方針:
第一、以現在江北部隊再加上由葫蘆島撤退之部隊,繼續在江北與我周旋,以爭取時間,加強其沿江及江南、華南防禦。
第二、立即放棄徐州、蚌埠、信陽、兩淮等地,將江北部隊撤守沿江,迅速鞏固江防,防我南渡,並爭取時間整理其部隊,以圖與我分江而治,俟機反攻。
接著我們分析了蔣介石若採取這兩種方針對我之利弊。認為蔣如採取第一方針,使我在江北仍有大量殲敵的機會。如能在江北大量殲敵,則造成今後渡江的更有利條件,且在我大軍渡江後,在蘇、浙、皖、贛、閩各省不致有大的戰鬥,也不致使上述各省受戰爭之更大破壞,使我軍在解放後容易恢復。但如此對江北及華北各老解放區的負擔仍將加重,又為不利。
如果蔣採取第二方針,可以大大減輕我江北及華北各解放區的負擔,使這些解放區迅速得到恢復,但我今後渡江要困難一些(當然困難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並且在渡江後,在蘇浙、皖、贛、閩各省尚須進行一些嚴重的戰鬥和部分的拉鋸戰,且在江南大量殲敵的條件比江北差,這又是不利的一面。
我們建議如果各老解放區尚能對戰爭作較大支持,以迫使敵人採取第一方針為更有利。如果認為迫使敵人採取第一方針為更有利。如果認為迫使敵人採取第一方針是對的,則我們在此次戰役於殲滅黃百韜後,不必以主力向兩淮進攻,即以主力向徐蚌線進擊,抑留敵人於徐州及其周圍,爾後分別削弱與逐漸殲滅之(或殲孫元良兵團,或殲黃維兵團)。
我們的建議電報發出後,先收到中央軍委11月7日晚的指示:第一仗如能殲敵21至22個師(整編旅),包括可能起義者在內,整個局勢即將改變,你們及陳、鄧即有可能向徐蚌線迫近,那時蔣介石可能將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敵人不撤,我們即可打第二仗殲滅黃維、孫元良,使徐州之敵完全孤立起來。
但是,如果徐州的敵人南撤,我們怎麼辦?這個電報還未明確。接著收到了軍委8日電示:“虞(7日)午電悉。估計
及部署均很好。”隨即又收到軍委9日復示:“齊(8日)辰電悉。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的供給。”這個電報雖短,真是字字千鈞。中央已定下決心將徐州之敵就地殲滅,將淮海戰役變成南線決戰。
後來,劉伯承同志率中野兩個縱隊由豫西進入淮海戰場。中央軍委於11月16日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譚震林組成總前委,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
四、有人請粟裕談談殲滅黃百韜的作戰,粟裕說:
華野圍殲黃百韜兵團是一個大仗、硬仗,是由運動戰轉為村落陣地攻堅戰。打黃百韜有許多值得談的問題,我只講講幾個特點。
第一、黃百韜兵團轄四個軍,後來敵44軍從海州西撤也歸他指揮。黃百韜兵團的戰鬥力雖不算一等強,但也不弱,在敵徐州集團中算中等偏上的。在作戰中一定數量的增減有時反映了一定質量的變化。這次戰役的第一個階段就要殲滅敵人五個軍,這樣規模的仗我們過去沒有打過。這一數量的增長必然帶來兵力使用和戰術、技術等一系列的新問題,增加指揮與作戰過程中的難度。這是打黃百韜兵團的第一個特點。
第二、解放戰爭,我們打了一系列的運動戰。隨著戰爭規模的發展,在大兵團作戰中,當我們以野戰方式對敵人達成包圍後,由於敵人有強大的後援力量,加之敵人積20年作戰經驗,構築工事的效率和守備技術已有大的提高,在被包圍後,迅速構築工事頑強抵抗,作戰方式就轉換為陣地戰了。例如孟良崮戰役就是先為運動戰,後為陣地戰。打黃百韜,這個特點表現得更為顯著。孟良崮敵人是以山岩巨石為依託,居高臨下,進行固守和反衝擊,還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碾莊一帶的地形、工事情況與孟良崮不同。碾莊周圍共有十幾個村莊,每個村莊都有二三尺高的土圍子,土圍子周圍為窪地、水塘,地形開闊。該地有原敵李彌兵團構築的完整的防禦陣地。黃百韜退守到這裡後,利用這裡的地形和原有陣地,構築塹壕、交通壕,形成環形陣地,每個村莊都可以獨立防守,村與村之間又可以火力互相支援。起初,我們力爭在運動中急襲殲滅之,強調動作勇猛迅速,但也考慮到用野戰急襲難以達到全殲的目的。所以我們在11月9日致各兵團的電報中就指出,如敵已固守村落據點,我應完成包圍,綿密組織火力,應將對運動之敵與駐止之敵的打法嚴格分開。但是,我們是從迅猛的追擊狀態轉換為攻堅,許多攻堅準備難於在運動中完成。這一點又不同於打濟南。打濟南我們是在充分準備的條件下攻堅的。所以,完成對黃百韜的包圍後,開始三天進展不快。我們即於11月14日晚召開擔任主攻的六個縱隊首長會議,調整部署,明確作戰方式應由野戰攻擊轉為近迫作業。要求利用暗夜把交通壕挖到敵占村莊附近,距敵前沿陣地50米至30米處。要逐個爭奪敵人的火力點及所占村莊。在逐點爭奪中,要集中炮火。在選擇攻擊村落時,要採取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部署的方法。同時增調炮彈、炸藥,加強攻擊力量。在戰役指揮上重視和掌握作戰方式的轉換以及由之引起的戰術、技術上的變化,是一條重要經驗。
第三、從11月14日對黃百韜轉入陣地攻堅戰到22日將其全部殲滅,歷時八天。在華野圍殲黃百韜兵團的過程中,中野擔負箝制、阻擊,11月16日凌晨攻克宿縣,以一部阻擊由蚌埠北進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另一部阻擊黃維兵團。兩大野戰軍的協同作戰,使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完成了全殲黃百韜兵團和切斷徐蚌線,孤立徐州的任務,為同敵人決戰於長江以北,奪取全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這裡就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兩個野戰軍共同作戰,是打不成淮海戰役這樣大仗的。在研究淮海戰役和大兵團作戰時,必須把主攻戰場和箝制、阻擊戰場結合起來看,必須把戰役的各個階段聯繫起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