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魯南戰役後,蔣介石判斷我華東野戰軍在蘇北、

  魯南連續作戰,“傷亡重大,不堪再戰”,臨沂又是山東解放區首府,我必固守。遂集結了十一個整編師(軍)於第一線,企圖在魯南與我決戰。我華東野戰軍根據敵我情況,遵照中央軍委指示,果斷改變誘殲南線之敵的方案,出敵不意,揮戈北上,先打萊蕪的李仙洲。此時,地方武裝進逼兗州,大造欲攻兗州的聲勢。並在運河上架橋,在黃河岸邊籌集渡,製造西渡黃河與晉冀魯豫野戰軍會合的假象,迷惑欺騙敵人。使其判斷錯誤,保證了我主力部隊隱蔽開進。戰役打響後,山東的黨和政府組織了一百二十個子弟兵團,村村布雷,節節阻擊,日夜襲敵,積極配合主力作戰,發揮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膠濟線兩側的廣大民兵和地方武裝,一夜之間將坊子至蘭村一百餘公里的鐵路完全破壞。萊蕪縣委組織十萬餘民兵,連續七夜大破襲,敵人白天修,他們夜間扒,完全切斷了敵人的交通線,使敵人前進不得,後退無路,聯絡中斷,咫尺不能相援,成了瓮中之鱉,為主力部隊分割殲敵創造了條件,為保證戰役勝利贏得了時間。

  民兵,雖然不能象野戰軍那樣進行大規模的運動戰和陣地戰,但是,他們卻是野戰軍的得力助手。有了這個得力助手,就使野戰軍如虎添翼,耍打就打,要走就走,在運動中選定有利戰機和戰場,集中優勢兵力,殲敵有生力量。孟良崮戰役後,敵人經過四十天的休整,再次調集了十一個整編師,問魯中山區進攻。為配合主力轉入外線作戰,魯中軍區監護營—連,在蒙陰縣方圓只有—千多平方米的岱崮山頂上,憑藉著險要的地形,依靠人民的支援和民兵的積極配合。堅持了四十一個晝夜。他們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忍受著疾病和傷口潰爛的折磨,以驚人的革命毅力,主動派小股部隊下崮打擊敵人,炸毀了敵人的彈藥庫和車輛,燒毀了敵人的糧食和被服,搞掉了敵人的一個師供紿所,有力地牽制了敵人。這個連隊,戰後被魯中軍區授予“岱崮英雄連”的光榮稱號。

  一九四七年秋,華東野戰軍大部主力挺進中原轉入外線作戰後,國民黨加緊了對膠東解放區的進攻。膠東有二百多個民兵爆炸營、隊,配合堅持內線作戰的第二,第七、第九縱隊開展陣前爆炸,同主力部隊一起,迫使敵人付出慘重代價,費了近個月的時間,才爬行似地到達煙臺,占領了幾座空城。當時,整個魯南地區堅持敵後鬥爭的都是地方武裝和廣人民兵。他們有時分散作戰,有時集中作戰,擔負著圍困、打擊敵人孤立據點。殲滅匪特、土頑、還鄉團,保衛生產和鞏固後方的重大任務。英雄的魯南趙博縣民兵和地方武裝,在我軍主力撤出後,堅持鬥爭十個月,粉碎了敵人多次“清剿”、“掃蕩”,與敵作戰千餘次。消滅瓦解殘匪、土頑四千五百餘人。一九四七年底便收復了失陷的全部地區。沂南縣委組織幾十個村的民兵進行聯防作戰,在沂河一線五十公里長的邊沿區,開展“萬雷區”活動,阻止了土頑及還鄉團的進犯,保證了秋收秋種順利進行。魯中區民兵和地方武裝,全力以赴地圍剿殘匪,七天之內收復了臨朐、蒙陰、沂源、萊蕪之間縱橫一百五十餘公里的敵偽統治區。打通了蒙山區和沂山區的聯繫。我主力部隊回來後,如同走進了溫暖的家門。為部隊休整,準備再戰,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除此之外,他們還擔負了警衛橋樑、看守公路、電線、倉庫、以及站崗、放哨,守護戰利品、押送俘虜,打掃戰場、捕捉逃敵等繁重的戰勤任務。—九四八年秋,我軍攻克濟南後,國民黨第一“綏靖”區司令王耀武、副司令牟中珩、偽山東省黨部主任委員龐鏡塘等人,化裝潛逃。但是,不久我們就接到報告,這三個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和要員,雖然僥倖逃出濟南,還是分別在壽光縣、膠縣和滕縣被勇敢機智的民兵捉住了。人民戰爭是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這是一條真理。

  三年解放戰爭中,我山東民兵和地方武裝直接殲敵滅匪即達六十九萬餘人。在野戰軍獲取的巨大戰績中,也都包含著山東以及華東解放區其他地區的民兵、武裝力量和全體人民群眾的不可磨滅的功勳。

  浩浩蕩蕩的支前大軍

  我國革命戰爭發展到解放戰爭時期,已經是大兵團作戰。戰場範圍廣,參戰兵力多,戰役規模大,機動性強。要取得勝利,需要有雄厚的後勤支援力量。當時華東野戰軍本身的後勤力量有限。衣食住用及計多戰勤工作幾乎全靠人民群眾來承擔。在三年解放戰爭中,山東人民有七百多萬人參加了支前行列。將四億二千五百多萬公斤糧食及巨量的作戰物資運達前方,保證了“兵馬未動,糧糙先行”,使我數十萬華東野戰軍,在大兵閉運動作戰中,有了可靠的物資保障。魯南戰役後,我軍原擬在南線繼續殲敵,龐大數量的支前物資都已運往南線。由於敵情變化,我軍為抓住有利戰機,大量殲敵,決定改變作戰部署,主力部隊突然迅速北上圍殲李仙洲。當時,我們最為擔心的是糧糙、彈藥等能否及時轉移。在這個長達一百七十餘公里的戰場上,幾乎全靠人挑,畜馱、獨輪小車裝,要把數以億萬公斤計算的彈藥物資運往前線,困難是很大的。但是,英雄的山東支前群眾,毅然掉轉方向,隨軍北上,以頑強的意志,高度的智慧和艱苦卓絕的行動,長途跋涉,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晝夜不停,將急需的糧彈和各種物資,及時轉運到北線,從而有力地保證了萊蕪戰役的勝利。一九四七年秋天,為解決我轉入外線作戰部隊的冬裝,華東野戰軍領導同志要後勤部門,在十月前務使前方戰士都穿上棉衣。但原在濱海地區做好的棉衣,無法運到,後勤部門的同志帶著這一緊急任務,來到惠民地區。那裡的地方黨、政府和人民群眾聽說要為子弟兵趕做棉衣,全力以赴組織布匹,棉花和生產工具,日夜趕製,有的群眾甚至把自己棉衣、棉被中的棉花取出來,絮在指戰員的棉軍裝裡邊。在物質條件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他們只用了不到兩個月的間,就提前完成了趕做棉衣的任務。

  山東人民對戰爭的偉大支援,在淮海戰役中,表現得更為突出。淮海戰役是華東野戰軍同中原野戰軍的聯合作戰。參戰兵力約六十萬人。作戰地域,東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參戰部隊加支前民工等每日需糧食數百萬公斤。加之氣候寒冷,供應線長,運輸不便。因此,糧食的供應,就成為淮海戰設能否取勝的一個重要關鍵。為此,毛澤東同志一再指示我們,必須統籌解決全軍連同民工一百三十萬人三至五個月的口糧、以及彈藥、糙料和傷員的治療等問題。華東局發出了“全力以赴,支援前線”的指示,提出了“解放軍打到哪裡,就支援到那裡”的口號,組成了華東支前委員會,進一步加強了對支前工作的統一領導。山東人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省吃儉用,保證了部隊用糧。魯中有個區,預征一百萬公斤糧食,群眾卻提前兩天征糧六百—十五萬公斤,超出原計劃六倍。解放不久的濟南市寶豐麵粉廠全體職工,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搶修機器,夜以繼日地生產,產量提高一倍,為前方突擊生產麵粉六百萬公斤。在整個淮海戰役期間,山東解放區每天平均運出原糧一百五十萬公斤,在各解放區支援前線的二億二千五百萬公斤糧食中,山東就占一億一千五百萬公斤。准海戰役後期,敵人在我軍重重圍困中,因斷糧而互相毆鬥、火併,甚至掘地挖墳,以棺木死屍為柴,烤燒戰馬充飢。我軍陣地上。卻是糧足飯香,兵強馬壯。待戰役結束時,前方尚存餘糧二千多萬公斤。

  山東人民不僅無私地獻出大量的糧食,而且及時克服種種田難,將糧、彈、糙料源源送往前線,表現了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運送中,有的民工遇到雨雪。就把自己隨身攜帶的蓑衣、狗皮,甚至脫下棉衣蓋在糧彈上。遇到山高坡陡、道路泥濘,不便推車,就卸下糧彈,改用肩扛。遇到敵機轟炸掃she,自己的同伴不幸犧牲了,就把他們車上的糧彈裝到自己車上,繼續前進。有的民工在自己帶的糧食吃完的情況下,寧肯餓著肚子,也不動用車上一粒糧。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我軍在河南水域東北陳官莊地區圍殲杜聿明集團時,北風刺骨,地凍天寒。魯中一分區為給前線送糧,從泰安經兗州、濟寧、韓莊、徐州、肖縣,到隨軍糧站,最後運到部隊炊事單位,共用了小車、火車、木船,汽車、小挑等五種運輸工具,經過七道手續,征途千里,輾轉換載,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腔東有位農民,為給前線送糧,涉冰河、頂風雪,日夜奔波,鞋子磨爛了,就光著腳推車子。他帶了—根在舊社會討飯用的小竹棍,每到一地就在上面刻上地名。支前結束時,上面別滿了山東。汀蘇、安徽三個省八十八個城鎮和鄉村的名宇。這不是普通的里程記錄。而是千百萬英雄民工所走過的艱苦光榮的戰鬥歷程的縮影,是山東人民英勇支前的有力見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