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果你的心不在身體上搞什麼氣脈了,不為它所轉了,就像《楞嚴經》一開始就告訴你的:“虛空生汝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里”,整個虛空在你心裡,猶如一片浮雲在太空里一樣,那麼渺小,你的心、本體有這麼大,整個身體,整個世界有多麼渺小啊,為什麼還要管這個身體呢?這樣你認識本來之後,再“返觀父母所生之身,若存若亡”,就是這樣的,本來空的。

  不管你是走大乘還是小乘路子,若真能轉化色陰,銷落到空了,於虛空合一,連虛空也銷落了,就像道家講的:“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這時還沒有到家啊!“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打破色陰的牢籠了,算是色陰盡了。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是一個比喻,已經是虛空了,還粉碎什麼呢?地球都毀滅了,沒有時間空間了,更沒有肉體這些觀念了,都打破了。

  李居士:色陰盡的物理現象或者說標記就是“若目明朗,十方洞開”好像站在高山之頂,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都是亮的,整個虛空都沒有障礙了,不像“處大幽暗”的時候,什麼都是黑的。

  包卓立:“十方洞開”,這種境界是不是暫時的?不修就沒有了?像西藏有一些記錄,有的大法師曾經有一段時間可以看得很遠很遠,什麼都可以看見,但是過一段時間就沒有了。

  懷師:真的達到“十方洞開”這個境界的時候,所有的脈統統都打開了,而且這種成就不是暫時的,至於你說的那個大法師的情形,他只是中脈打開了而已,還在色陰範圍。氣、脈、拙火都是色陰範圍。之所以跳不出來,是因為無始以來自已的堅固妄想這個根根沒有破掉。道家“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也還是在色陰範圍。破這個堅固妄想還是要用第六意識,還是用堅固妄想去破它,這叫以楔出楔。色陰區宇還包括生理,物理方面。下面講不同的東西了。

  受陰解脫 超越見濁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一八二頁)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一八六頁)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這裡文字用得很妙。講色陰區宇是從“汝坐道場”開始,這裡換成“彼善男子”了。在《金剛經》中,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大乘菩薩境界,不管你是男是女,到了菩薩境界都稱童子,所以文殊菩薩又稱文殊童子。

  這裡佛說,諸位先生們,諸位兄弟們,修定修止達到色陰盡的境界,你見到一切佛的心就和我們的心一樣,一切眾生心等於一切佛的心一樣,這一點你看得很清楚,好像明鏡中的影像一樣。

  注意啊,這時你還在定中啊!在奢摩他(止)的境界裡啊,自己的每一個思想念頭,都像影像一樣飄過來飄過去,無所謂,好像是空的,很輕鬆。你們用功有時也會有這個境界啦。這時你自己覺得好像已經懂了,明心了,但還不能起用。

  “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佛作了一個比方,此時的情形,就等於我們在睡覺做夢,好像被鬼壓在那裡,心裡很明白起心動念都很清楚,但叫不出聲,手腳都在,也感覺得到,但就是動不了,被它壓得死死的,很害怕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夢呢?因為“心觸客邪”,有靈鬼,或者魔障,或者因為身體裡有病,總之,都是邪氣碰到你的身體,而使你的心起這麼一個反應。這種情形叫受陰範圍。

  受是怎麼來的呢?無始以來,我們生命多生累劫,觸受都搞慣了,受苦、受樂、非苦非樂、喜憂,這些都是受陰解脫不了而來的。還沒有離開身見的作用。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前面講到睡著了,被鬼壓住了,後來一下子醒了,鬼也沒有了,身體也不受壓了,這時身心可以分離,隨時可以把這個身體丟掉,要走就走,可以解脫這個身體了,功夫到了這裡,觸受都沒有了。等於道家講的陽神出竅一樣,不過道家講的陽神出竅還有一個影子,這裡連影子都沒有了,身心都無所謂了。此時,去住自由,沒有障礙了,要留在身體裡也可以,要走也可以。這是受陰盡。

  修行到這種境界的人,智慧打開了,觀念思想不會有偏差了,不會被小乘的五見(邪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所縛了。色陰盡的時候是超越劫濁,不再被現實的物質世界所困住,不像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的這批人,被電腦等等這些物質文明所困。到受陰盡,超越了思想見解,得正見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虛明妄想”。色陰的時候,是被堅固妄想抓得牢牢的,到受陰,是被虛明妄想抓住了。好比說你坐在公園裡,思緒飛得好遠好遠,可能想到阿拉斯加去了,這就是虛明妄想。受陰境界有觸受兩面,有十種魔境,都是虛明妄想來的。要想妄想不虛明了,還需要小心用功。正如神秀大師講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受陰盡得意生身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受陰盡了,就好比是人睡覺不受夢魘壓力了,但不是成道,還沒有得漏盡通。六根都不漏了,一念不生,得無生法忍,念念清靜了叫漏盡通。普通天人有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沒有漏盡通。只有佛的弟子,小乘阿羅漢或者大乘的菩薩才有漏盡通,尤其是大阿羅漢,得漏盡通,六根都不漏了。換句話說,不動心了,等於中國孔子講的對境心不起,起而不起,不是完全不起,起了也像是沒有起。

  佛說,到受陰盡的時候,雖未證得漏盡通的涅槃境界,但是心已經可以離開身體了。此時,要死就,要留也可以留。那個舒服程度就像小鳥出籠一般,到這個程度,當然比道家所謂出陽神高明多了。不過這個時候,壽命沒有盡,業力沒有完,如果想要早走,逃避痛苦,那是犯了殺戒。這是順便提到的。

  這時如同經歷了菩薩的六十聖位一般(六十聖位包括三漸次,十信、十住、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妙二覺等),對佛菩薩的境界都能體會了。這就比道家的陽神高了,天上人間任意寄居,隨便你的意思。寄居,只是掛褡一下,偶然住住。苦難的人世間需要我來就來一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