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二禪的境界是天人境界,是意識狀態和受陰配合所產生的。三禪是離喜妙樂,包括少淨天、無量淨天、和遍淨天的境界。到三禪,已經超過了喜的境界,只有樂的境界。這種樂與欲界天的飲食男女之樂不同。
四禪是“舍念清淨”,舍掉了煩惱、假想、妄念,這個已經超過了那些喜樂的境界。換句話說,有喜有樂還是受陰的感受,還是念的作用。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如果拿佛學唯心的道理來看,色受想行識都是一念,到了四禪“舍念清淨”的境界,這些喜樂感受的念都沒有了,完全是清淨的境界。注意,清淨並不是空哦!這種清淨境界已到了色界天的最高層。配合天人境界共有九層,分別是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也稱有頂天),不同天的三摩地境界也不同,但都屬於舍念清淨。
普通人以為心境清淨了,就是四禪的舍念清淨境界,這是完全錯誤的。須要說明的一點,舍念清淨不是空定,不是小乘的空定,更不是般若空的境界。另外,舍念清淨還是意識的境界,還沒有離開意識的作用。所以說三界都沒有跳出意識的範圍,你看,意識有這麼大。
如果意識修持到能舍一切雜念妄想而得清淨,那也是很大的功德哦,但還不是佛法。所以說四禪八定是共法,是佛法與一切外道等的共法,道理也就在這裡。其實,做到舍念清淨已經很難了,一切神能、一切生命的特異功能,都還是從這些禪定出來的。普通人,乃至學佛的人,有幾個真修到了這個境界呢?四禪都離不開意識狀態,這一點要首先認識。這是四禪,下面我們討論四定。
空無邊處定
佛學的很多境界都有很微細的差別,比方佛學講到,唯識的無心位(這裡的心是指意識心)分五種:睡眠、悶絕、無想定、無想天、和滅盡定。無想定是三摩地的境界,無想天是無想定所得的天人果位。
再比方密宗紅教講的“大幻化綱境界”,裡面提到五、六種中陰境界。人死後到投胎之前的這個階段是一個中陰,是生死的中陰;從醒到睡眠是另一個中陰;呼吸的出入氣之間是一個中陰等等。所以中陰境界也有很多微細的差別。我們研究打坐、學佛、做功夫,就要學習認識自己定的境界。
四禪八定里的四定,就是四種三摩地的境界,屬於三界天裡的無色界,已經超越了色界。無色界,顧名思義,已經超越了物理(色界)、物質(欲界)世界,完全是精神世界的現象。
四禪八定裡面的四定,就是空無邊處定(也叫色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 需要了解的一點是,從四禪到四種定,不一定是像樓梯一樣,非要一層一層上不可。你可以修空無邊處定進入初禪,再由初禪到四禪,或由初禪到三禪、到二禪或任何一個境界,都沒有一定的。不過,四種禪定的境界,在功夫修行的層次上不同,有非常微細的差別。
那麼,空無邊處定的“空”是什麼呢?給大家作個比方,一個人學佛、打坐用功,有時候會說:“哎呀,我今天念經念咒,都不知道自己的身體了,好像進入了空的境界。”這只是偶然之間忘了色陰和受陰而已,還不是這裡講的空的境界。再比如,有人研究念頭之間顯現的那個階段,會說:“剛才好像沒有我了”,實際上,一瞬間那個沒有我的境界也是受陰,仍然是意識範圍之內。
所謂空無邊處定,確是一種空,硬是做到有個空的境界,當然離不開意識的指導。比方我們坐飛機,當飛到三萬公尺以上時,看到天空的那個感受。假想沒有坐飛機,而是你就在那個高空,這個空的境界,比較我們坐在這個房間裡空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這是一個物理的空的境界。
空的力量很大,這個原理用於武器研究,就能造出毀滅性很大的原子彈。但是空也有生長萬物的功能,正如佛早就說過的,“空”包含了地水火風空覺識等七種東西。過去佛學講到這裡,大家都不從物理科學的角度研究,只是一帶而過了。
如果你真想修這個空無邊處定,打坐時,兩腿一盤,什麼都不管,將自己身體丟掉,進入地球外面太空的那個空的境界就可以了。這時你的意識當然還是清楚的。所以佛經翻譯時,也會把空無邊處定譯成色無邊處定。這個境界裡有光明,可是灰濛濛的,也可以有各種顔色,不一定是亮光,但有個光明的境界。等於我們在高空中看到的那個虛空,虛空也是個東西,但不能叫它物理的或物質的。這就是空無邊處定的道理。
識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這個名詞在佛經上只是提了一下,不管是顯教還是密宗,均沒有作詳細的解釋,好像忽略了,但是它很重要。
識無邊處定是意識境界,連帶包括第七識及阿賴耶識的作用。這個識不是我們平常所指的:思想能感覺,耳朵能聽,嘴巴能說,眼睛能看等等意識相互配合的作用。識無邊處定的這個“識”,是精神境界的範圍,不是“空”的了。換句話說,空無邊處定是個“空”的境界,有個空,是虛空的境界;而識無邊處定是個“有”的境界。我們不用去觀,不用去觀想一個什麼佛像、空之類,而只是把我們的精神意識合於物質的作用,把它放到無量無邊的偉大境界裡頭,這個就是識無邊處定。換句話說,我們的身心都沒起作用,可是有個知性,知道一切,在虛空中有個虛空的知覺,都知道。這個是識無邊處定。
宋朝理學家程明道(顥)有兩句詩講:“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這位理學家也是講究靜坐的,也有其偉大的境界。這個境界接近識無邊處定,也可以說就是識無邊處定的境界,有思,但不是不是想。這是“有”的這一面,不落在空無邊處定的“空”的那一面。這個境界沒有喜樂,什麼氣脈也都不在話下了。
無所有處定
無所有處定,中國古代的大善知識們,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這個翻譯。從表面意思來看,“無所有”不就是空嗎?不是已經有一個空無邊處定了嗎?無所有,什麼都沒有了,對不對?這個無所有同“無想定”又有什麼差別呢?無所有不是什麼思想都沒有嗎?
由此我們想起明末清初的大哲學家顧亭林的一個比喻。顧亭林也曾研究過佛學,他的理解是佛學沒什麼好研究的,它就是兩個桶,一個桶空的,一個桶有水,佛學就是把那桶水倒過來倒過去,倒來倒去還是那麼一桶水。 乍一聽好像滿有道理,智慧高的人聽完只是一笑,你說倒來倒去還是一桶水,但到底還是兩個桶啊,一個是空一個是有,可見你不懂,還是個笨桶。
要修無想定,硬是需要用意識修練,把它變成無想、沒有思想,等於是把思想包住了、壓住了。修到無想還是外道,不過修到無想也不容易,無想定是色界天高層的天人境界呢。
無所有處定比無想定還要高一點,是無色界的境界。無所有處定等於《莊子》第一篇里描寫的一個境界,其中講到,北冥有條魚化為鳥,從北極飛到南極。《莊子》這裡是比喻氣脈,講的是物理的變化,大家以為他只是比喻而已,其實,他是比喻又不是比喻。的最後兩句是:“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什麼都沒有了。用佛法的四禪八定來講,這個講法就是無想的,無所有處定了。《莊子》這句話很妙,很有學問。
四禪是“舍念清淨”,舍掉了煩惱、假想、妄念,這個已經超過了那些喜樂的境界。換句話說,有喜有樂還是受陰的感受,還是念的作用。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如果拿佛學唯心的道理來看,色受想行識都是一念,到了四禪“舍念清淨”的境界,這些喜樂感受的念都沒有了,完全是清淨的境界。注意,清淨並不是空哦!這種清淨境界已到了色界天的最高層。配合天人境界共有九層,分別是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也稱有頂天),不同天的三摩地境界也不同,但都屬於舍念清淨。
普通人以為心境清淨了,就是四禪的舍念清淨境界,這是完全錯誤的。須要說明的一點,舍念清淨不是空定,不是小乘的空定,更不是般若空的境界。另外,舍念清淨還是意識的境界,還沒有離開意識的作用。所以說三界都沒有跳出意識的範圍,你看,意識有這麼大。
如果意識修持到能舍一切雜念妄想而得清淨,那也是很大的功德哦,但還不是佛法。所以說四禪八定是共法,是佛法與一切外道等的共法,道理也就在這裡。其實,做到舍念清淨已經很難了,一切神能、一切生命的特異功能,都還是從這些禪定出來的。普通人,乃至學佛的人,有幾個真修到了這個境界呢?四禪都離不開意識狀態,這一點要首先認識。這是四禪,下面我們討論四定。
空無邊處定
佛學的很多境界都有很微細的差別,比方佛學講到,唯識的無心位(這裡的心是指意識心)分五種:睡眠、悶絕、無想定、無想天、和滅盡定。無想定是三摩地的境界,無想天是無想定所得的天人果位。
再比方密宗紅教講的“大幻化綱境界”,裡面提到五、六種中陰境界。人死後到投胎之前的這個階段是一個中陰,是生死的中陰;從醒到睡眠是另一個中陰;呼吸的出入氣之間是一個中陰等等。所以中陰境界也有很多微細的差別。我們研究打坐、學佛、做功夫,就要學習認識自己定的境界。
四禪八定里的四定,就是四種三摩地的境界,屬於三界天裡的無色界,已經超越了色界。無色界,顧名思義,已經超越了物理(色界)、物質(欲界)世界,完全是精神世界的現象。
四禪八定裡面的四定,就是空無邊處定(也叫色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 需要了解的一點是,從四禪到四種定,不一定是像樓梯一樣,非要一層一層上不可。你可以修空無邊處定進入初禪,再由初禪到四禪,或由初禪到三禪、到二禪或任何一個境界,都沒有一定的。不過,四種禪定的境界,在功夫修行的層次上不同,有非常微細的差別。
那麼,空無邊處定的“空”是什麼呢?給大家作個比方,一個人學佛、打坐用功,有時候會說:“哎呀,我今天念經念咒,都不知道自己的身體了,好像進入了空的境界。”這只是偶然之間忘了色陰和受陰而已,還不是這裡講的空的境界。再比如,有人研究念頭之間顯現的那個階段,會說:“剛才好像沒有我了”,實際上,一瞬間那個沒有我的境界也是受陰,仍然是意識範圍之內。
所謂空無邊處定,確是一種空,硬是做到有個空的境界,當然離不開意識的指導。比方我們坐飛機,當飛到三萬公尺以上時,看到天空的那個感受。假想沒有坐飛機,而是你就在那個高空,這個空的境界,比較我們坐在這個房間裡空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這是一個物理的空的境界。
空的力量很大,這個原理用於武器研究,就能造出毀滅性很大的原子彈。但是空也有生長萬物的功能,正如佛早就說過的,“空”包含了地水火風空覺識等七種東西。過去佛學講到這裡,大家都不從物理科學的角度研究,只是一帶而過了。
如果你真想修這個空無邊處定,打坐時,兩腿一盤,什麼都不管,將自己身體丟掉,進入地球外面太空的那個空的境界就可以了。這時你的意識當然還是清楚的。所以佛經翻譯時,也會把空無邊處定譯成色無邊處定。這個境界裡有光明,可是灰濛濛的,也可以有各種顔色,不一定是亮光,但有個光明的境界。等於我們在高空中看到的那個虛空,虛空也是個東西,但不能叫它物理的或物質的。這就是空無邊處定的道理。
識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這個名詞在佛經上只是提了一下,不管是顯教還是密宗,均沒有作詳細的解釋,好像忽略了,但是它很重要。
識無邊處定是意識境界,連帶包括第七識及阿賴耶識的作用。這個識不是我們平常所指的:思想能感覺,耳朵能聽,嘴巴能說,眼睛能看等等意識相互配合的作用。識無邊處定的這個“識”,是精神境界的範圍,不是“空”的了。換句話說,空無邊處定是個“空”的境界,有個空,是虛空的境界;而識無邊處定是個“有”的境界。我們不用去觀,不用去觀想一個什麼佛像、空之類,而只是把我們的精神意識合於物質的作用,把它放到無量無邊的偉大境界裡頭,這個就是識無邊處定。換句話說,我們的身心都沒起作用,可是有個知性,知道一切,在虛空中有個虛空的知覺,都知道。這個是識無邊處定。
宋朝理學家程明道(顥)有兩句詩講:“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這位理學家也是講究靜坐的,也有其偉大的境界。這個境界接近識無邊處定,也可以說就是識無邊處定的境界,有思,但不是不是想。這是“有”的這一面,不落在空無邊處定的“空”的那一面。這個境界沒有喜樂,什麼氣脈也都不在話下了。
無所有處定
無所有處定,中國古代的大善知識們,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這個翻譯。從表面意思來看,“無所有”不就是空嗎?不是已經有一個空無邊處定了嗎?無所有,什麼都沒有了,對不對?這個無所有同“無想定”又有什麼差別呢?無所有不是什麼思想都沒有嗎?
由此我們想起明末清初的大哲學家顧亭林的一個比喻。顧亭林也曾研究過佛學,他的理解是佛學沒什麼好研究的,它就是兩個桶,一個桶空的,一個桶有水,佛學就是把那桶水倒過來倒過去,倒來倒去還是那麼一桶水。 乍一聽好像滿有道理,智慧高的人聽完只是一笑,你說倒來倒去還是一桶水,但到底還是兩個桶啊,一個是空一個是有,可見你不懂,還是個笨桶。
要修無想定,硬是需要用意識修練,把它變成無想、沒有思想,等於是把思想包住了、壓住了。修到無想還是外道,不過修到無想也不容易,無想定是色界天高層的天人境界呢。
無所有處定比無想定還要高一點,是無色界的境界。無所有處定等於《莊子》第一篇里描寫的一個境界,其中講到,北冥有條魚化為鳥,從北極飛到南極。《莊子》這裡是比喻氣脈,講的是物理的變化,大家以為他只是比喻而已,其實,他是比喻又不是比喻。的最後兩句是:“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什麼都沒有了。用佛法的四禪八定來講,這個講法就是無想的,無所有處定了。《莊子》這句話很妙,很有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