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以性這個問題來講,四大天王和三十三天的喜樂比我們高了,但是和我們人一樣,還是從“笑視交抱觸”中得喜樂。眼睛要看漂亮的,耳朵要聽好聽的,像“我愛你”啊、“達令”啊之類的,還要聞氣味對不對,還要接吻呀等等,總之身心都要接觸在一起。天人境界比我們高,福報比我們大,因為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結構與我們不同,至於說有沒有悟道,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三十三天以上的欲界天,就不一定是笑視交抱觸了。焰摩天的天人是“執手為樂”,手一握住就達到喜樂的最高境界了。再高一點的天人,連手、身體都不用接觸了,笑一笑就達到那個最高境界了。再高一點到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眼睛一看,甚至連看都不需要看了,意識一溝通就可以了。
所以說天人境界比我們高,不像我們,要身心合一才能達到很短暫的一點點喜樂。我們人類的性交需要精氣神合一,比我們高一點的天人境界是精交,再高一點的是氣交和神交。所以說密宗的欲樂定的修法是欲界天天人的修法,不是佛法中最高最了不起的,但也可以變成最高最了不起的,那就要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這是為了要讓你們了解禪定之樂而對一般的喜樂作的一個補充,要詳細討論的話,涉及到生理學醫學的知識,我們就省略了。
戴教授:到達初禪境界還有身見嗎?
懷師:到初禪還是有身見。你們要注意,我們現在研究的禪定境界都在講功夫這一塊,而有否身見是思想境界的問題。譬如我們很生氣,要跟人家打架,那時你可能忘了自己,暫時忘了身見。五見都屬于慧的見解範圍,不是功夫的境界,這個邏輯上的差別你們要搞清楚。再譬如你初步得喜樂的時候,都還在身心兩個方面,偶然也可以忘記身見。如果你能通過慧的見解真正忘了身見,你的初禪的禪定就會更大一點了。
李居士:色蘊、受蘊解脫了是不是就可以去掉身見了?
懷師:不一定,身見的根根在心意識的第七識上面。等於說你可能沒有性行為了,但那並不代表你淫根已經斷了,因為你心理可能還有性慾。
輕安的境界的喜樂
不同天人境界的喜樂,其程度也不同。在佛學中我們只是用喜樂二字來說明那種不同的感受,其實這兩個字並不能準確的表達那個境界,所以你們不要執著於這兩個字。
“輕安”也可以說是一種喜樂,得到輕安境界的人,已經過了拙火發動的境界,但用輕安來描述那種境界,也不是很準確。
初禪的喜樂比天人喜樂還要高,其實清淨的定境本身就是一種喜樂,而欲界的喜樂有點執著於其中的意思。打坐的喜樂與性交所發出的喜樂不同,打坐時,氣脈打通的地方就會有喜樂的感覺。
包卓立:輕安的境界有清涼的感覺,可是拙火發動不是暖的現象嗎?
懷師:暖是輕安的前奏,清涼也是輕安的前奏。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里說,你用功打坐時,頭頂有清涼之感,這個算輕安了。不過由頭頂發起的輕安有時會退掉的,如果清涼從腳底或者海底發起,一直通到上面就不會退掉了。這種都還只能算是小輕安,大輕安就不得了了,身體的氣脈拙火都過了,整個身體是輕靈的。所以說輕安有大小程度的不同,真到了廣大的輕安的境界是可以得神通的,身體可以飛了。
一個月前,一個南普陀的和尚來看我,他在東南亞學了安那般那呼吸法門,和四禪的修行秘訣。據他老師說,身體某部位有覺受是初禪,某部位是二禪,某部位是三禪,某部位是四禪。他說這是南傳佛法。
我聽了笑一笑,不好講他對不對,其實也不能講對不對,真修安那般那呼吸法門,開始是鼻子呼吸,慢慢功夫深了以後就不用鼻子呼吸了,變成零呼吸了,到達那個程度,你身心的感受也不同了。等呼吸到達住的時候,就更不同了,再達到歇,就又不同了。所以說不能說他不對,但如果說這裡是初禪,那裡是二禪,那裡是三禪,那裡就是四禪,那就不對了。
這裡為大家總結一下初禪境界。要達到初禪喜樂的境界,需要經過很多修持和苦行,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靠智慧,靠自己行為功德的修持,靠轉變貪瞋癡慢疑的心理結使。借用中國古代大禪師的一句話,“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夜迷巢”,理路不通,道理不通,就會像迷巢的飛鳥一樣,找不到自己的窩了。有時境界會突然出現,可是要保住那個境界卻非常難。
二禪 三禪 四禪
二禪是“定生喜樂”。注意哦,雖然不談心一境性了,實際上還是心一境性哦。心一境性的境界很多,你可以定在空無邊處定,或者識無邊處定等等。心一境性了,自然就可以達到離生喜樂的境界,二禪當然還在心一境性的境界上,心本來就是清明的,所以進入二禪後就不提心一境性了,不過這個新的層次和境界又不同了。 四禪八定的這個翻譯法歷代都沒有動過,大家都沒有異議,只有玄奘法師把“禪”翻譯成“靜慮”,把四禪譯成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和第四靜慮。不過不管是靜慮也好,定也好,都是從儒家《大學》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來的。這是學理方面,我們不再多講。
定生喜樂,注意這幾個字,二禪這個“定”,有定的境界,比初禪大了,所生出來的喜樂也比初禪更進一步了。這個二禪的喜樂連佛菩薩,連那些祖師們也只能講到這裡,沒有更好的形容詞來解釋翻譯了。我們只能勉強地說,二禪的喜樂境界比初禪更清淨、更偉大。
有同學曾經對我說:“我得了這個境界以後,好像過幾天就沒有了。”我說:“其實你都在那個境界裡啊!只是你自己不了解而已。”
這好像一個窮人忽然挖到寶,高興得三天三夜都睡不著覺。慢慢錢越來越多了,他就不會睡不著覺了,這時的煩惱是怕錢少了才睡不著覺。
喜樂、輕安境界得到了,大家自己不知道。所以我經常用古人的一個比喻,一個人挖井,第一天、第二天……第一個禮拜,嚇,成績好得很,挖出好多泥巴。等你挖出一丈、兩丈深的時候,你就慘了,挖了好幾天才一筐泥,其實這個成績同你剛開始是一樣的,而且更深、更細、更難,只是你自己沒有感覺而已。
喜樂的境界跟這個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二禪定生喜樂比初禪更定,喜樂的境界更擴大、更嚴重了。二禪已是色界天天人的境界,包括三個層次:少光天、無量光天、極淨光天,都在光中。講到這裡,要提醒大家研究三界天人表。
前面討論的修行人做功夫的報告,尤其是修密宗的人的報告,都是與離生喜樂和定生喜樂的境界有關,禪定的喜樂境界和禪定本身的境界,包括四禪八定以及第九次第定,都是意識狀態所造成的。意識與五蘊配合,或者說與色陰、受陰、行陰配合,就會發生這種境相,這個原則首先要把握住。
在三十三天以上的欲界天,就不一定是笑視交抱觸了。焰摩天的天人是“執手為樂”,手一握住就達到喜樂的最高境界了。再高一點的天人,連手、身體都不用接觸了,笑一笑就達到那個最高境界了。再高一點到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眼睛一看,甚至連看都不需要看了,意識一溝通就可以了。
所以說天人境界比我們高,不像我們,要身心合一才能達到很短暫的一點點喜樂。我們人類的性交需要精氣神合一,比我們高一點的天人境界是精交,再高一點的是氣交和神交。所以說密宗的欲樂定的修法是欲界天天人的修法,不是佛法中最高最了不起的,但也可以變成最高最了不起的,那就要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這是為了要讓你們了解禪定之樂而對一般的喜樂作的一個補充,要詳細討論的話,涉及到生理學醫學的知識,我們就省略了。
戴教授:到達初禪境界還有身見嗎?
懷師:到初禪還是有身見。你們要注意,我們現在研究的禪定境界都在講功夫這一塊,而有否身見是思想境界的問題。譬如我們很生氣,要跟人家打架,那時你可能忘了自己,暫時忘了身見。五見都屬于慧的見解範圍,不是功夫的境界,這個邏輯上的差別你們要搞清楚。再譬如你初步得喜樂的時候,都還在身心兩個方面,偶然也可以忘記身見。如果你能通過慧的見解真正忘了身見,你的初禪的禪定就會更大一點了。
李居士:色蘊、受蘊解脫了是不是就可以去掉身見了?
懷師:不一定,身見的根根在心意識的第七識上面。等於說你可能沒有性行為了,但那並不代表你淫根已經斷了,因為你心理可能還有性慾。
輕安的境界的喜樂
不同天人境界的喜樂,其程度也不同。在佛學中我們只是用喜樂二字來說明那種不同的感受,其實這兩個字並不能準確的表達那個境界,所以你們不要執著於這兩個字。
“輕安”也可以說是一種喜樂,得到輕安境界的人,已經過了拙火發動的境界,但用輕安來描述那種境界,也不是很準確。
初禪的喜樂比天人喜樂還要高,其實清淨的定境本身就是一種喜樂,而欲界的喜樂有點執著於其中的意思。打坐的喜樂與性交所發出的喜樂不同,打坐時,氣脈打通的地方就會有喜樂的感覺。
包卓立:輕安的境界有清涼的感覺,可是拙火發動不是暖的現象嗎?
懷師:暖是輕安的前奏,清涼也是輕安的前奏。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里說,你用功打坐時,頭頂有清涼之感,這個算輕安了。不過由頭頂發起的輕安有時會退掉的,如果清涼從腳底或者海底發起,一直通到上面就不會退掉了。這種都還只能算是小輕安,大輕安就不得了了,身體的氣脈拙火都過了,整個身體是輕靈的。所以說輕安有大小程度的不同,真到了廣大的輕安的境界是可以得神通的,身體可以飛了。
一個月前,一個南普陀的和尚來看我,他在東南亞學了安那般那呼吸法門,和四禪的修行秘訣。據他老師說,身體某部位有覺受是初禪,某部位是二禪,某部位是三禪,某部位是四禪。他說這是南傳佛法。
我聽了笑一笑,不好講他對不對,其實也不能講對不對,真修安那般那呼吸法門,開始是鼻子呼吸,慢慢功夫深了以後就不用鼻子呼吸了,變成零呼吸了,到達那個程度,你身心的感受也不同了。等呼吸到達住的時候,就更不同了,再達到歇,就又不同了。所以說不能說他不對,但如果說這裡是初禪,那裡是二禪,那裡是三禪,那裡就是四禪,那就不對了。
這裡為大家總結一下初禪境界。要達到初禪喜樂的境界,需要經過很多修持和苦行,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靠智慧,靠自己行為功德的修持,靠轉變貪瞋癡慢疑的心理結使。借用中國古代大禪師的一句話,“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夜迷巢”,理路不通,道理不通,就會像迷巢的飛鳥一樣,找不到自己的窩了。有時境界會突然出現,可是要保住那個境界卻非常難。
二禪 三禪 四禪
二禪是“定生喜樂”。注意哦,雖然不談心一境性了,實際上還是心一境性哦。心一境性的境界很多,你可以定在空無邊處定,或者識無邊處定等等。心一境性了,自然就可以達到離生喜樂的境界,二禪當然還在心一境性的境界上,心本來就是清明的,所以進入二禪後就不提心一境性了,不過這個新的層次和境界又不同了。 四禪八定的這個翻譯法歷代都沒有動過,大家都沒有異議,只有玄奘法師把“禪”翻譯成“靜慮”,把四禪譯成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和第四靜慮。不過不管是靜慮也好,定也好,都是從儒家《大學》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來的。這是學理方面,我們不再多講。
定生喜樂,注意這幾個字,二禪這個“定”,有定的境界,比初禪大了,所生出來的喜樂也比初禪更進一步了。這個二禪的喜樂連佛菩薩,連那些祖師們也只能講到這裡,沒有更好的形容詞來解釋翻譯了。我們只能勉強地說,二禪的喜樂境界比初禪更清淨、更偉大。
有同學曾經對我說:“我得了這個境界以後,好像過幾天就沒有了。”我說:“其實你都在那個境界裡啊!只是你自己不了解而已。”
這好像一個窮人忽然挖到寶,高興得三天三夜都睡不著覺。慢慢錢越來越多了,他就不會睡不著覺了,這時的煩惱是怕錢少了才睡不著覺。
喜樂、輕安境界得到了,大家自己不知道。所以我經常用古人的一個比喻,一個人挖井,第一天、第二天……第一個禮拜,嚇,成績好得很,挖出好多泥巴。等你挖出一丈、兩丈深的時候,你就慘了,挖了好幾天才一筐泥,其實這個成績同你剛開始是一樣的,而且更深、更細、更難,只是你自己沒有感覺而已。
喜樂的境界跟這個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二禪定生喜樂比初禪更定,喜樂的境界更擴大、更嚴重了。二禪已是色界天天人的境界,包括三個層次:少光天、無量光天、極淨光天,都在光中。講到這裡,要提醒大家研究三界天人表。
前面討論的修行人做功夫的報告,尤其是修密宗的人的報告,都是與離生喜樂和定生喜樂的境界有關,禪定的喜樂境界和禪定本身的境界,包括四禪八定以及第九次第定,都是意識狀態所造成的。意識與五蘊配合,或者說與色陰、受陰、行陰配合,就會發生這種境相,這個原則首先要把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