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畫出牡丹終是幻」,牡丹雖好,還須綠葉扶持,修一切善法,才能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無根土復何春」,牡丹是代表富貴之花,但是牡丹還須綠葉來陪襯,也須要根,牡丹沒有根,花也開不開的。換句話說,我們學佛的根本是什麼?一切宗教都是一樣,都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第一個起步。如果不修一切的善法,光想求開悟,那就是青蛙跳井了,噗通!那不是悟啦,那個是自誤,聰明反被聰明誤。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現在連接上一次的第二十三品,等於是中間的一個結論。這個題目當時取的是福智無比,就是福報與智慧,這兩個是等稱,平等的清福。就是說要證得菩提、要成佛,就需要這兩樣本錢,在佛學的名辭就是資糧;是資本與糧食兩個觀念,也稱為福德資糧,智慧資糧。
現在這一品,再三重複的提出來這個觀念。這同一問題,為什麼又重新出現在這裡呢?因為上一品講到,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要想悟道,不是隨便打個坐,研究個公案,拜拜菩薩,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功的;必須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行。諸惡莫作是消極的,眾善奉行是積極的;要積極的修一切善法才能到達開悟,證得大徹大悟的境界。
廿三品最後,還以法身實相般若本體來解說,「所謂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一切善法。」簡單的說,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執著,執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執著才是菩薩道。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並沒有特殊之處,是做一個人義所當為,是本份的事。
現在第二十四品佛自己作結論:
修資糧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他告訴須菩提說,我們這個世界上,這個娑婆世界的南贍部洲,中間有一個須彌山,勉強用喜馬拉雅山比作須彌山;究竟喜馬拉雅山是不是須彌山,老實講到現在還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不能夠貿然斷定。把佛經上說的須彌山解釋為喜馬拉雅山,是近幾十年研究佛學的假設肯定,這個假設的肯定很有問題,不能隨便相信。
打一個比喻來說,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最大的山,稱它為須彌山,其它三千人千世界,都有一個中心的大山,所以有很多的須彌山。「如是等七寶聚」,這個「等」不要認為是把七寶布施了,把須彌山也布施了;須彌山布施給人沒有用,房子裡裝不下來,這個「等」是作比喻,等於須彌山那麼大的財富,七寶,珍珠,鑽石,集起來布施,這是一個譬喻。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拿那麼多的東西來布施,當然這個人的福報很大。在前面第十三品已經講過,這裡又重複強調法施的重要。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目的去求的。人真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錢,得大利益,首先必須要行一切善。現在說這個人很行善,拿須彌山那麼多的七寶布施了,縱然不求福德,自然的福報也很大,這是一定的,這個問題就不要說了。
現在他拿這個譬喻來強調,他說假定有一個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此」是專指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因為般若波羅密的經典很多,大般若波羅密經,就是大般若經,另外還有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這種波羅密,那種波羅密,走的路線不同,都是講智慧成就。現在本經上講「此」,是專指金剛般若波羅密這一本經。假使有人以這本經的道理,不論是全部的意義,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那個福報比須彌山一樣多的七寶布施,可就大太多了。
受持讀誦
這裡我們再度提起大家注意,「受持讀誦」有四個含義。接受了,光是接受了不算數,還要領受在心,在自己心理行為中起作用,更要心有所得。
我們諸位學佛研究金剛經,如果懂了這個空,平常碰到事情的時候,有沒有領受於心?你說現在你還蠻舒服的,有點領受,那是沒有碰到事啊!一碰到事,像被人打一耳光,罵你一句話,或者把你的錢倒了,或者現在就要到醫院開刀了,下一個鐘頭活不活還不知道,這個時候看你空不空!如果說空得了,那是真金剛了,你真能夠受用了。
受還不行,必須能持,以此來修持。持者,等於拿一個拐棍,拿個手杖,永遠靠著它走路,牢牢抓住,這個境界才不會動搖。就算現在去開刀,說不定麻醉回不來了,但此心這個定境仍保持著,這就是受持。讀是看書,或輕聲贊過去,誦是要念出來,高聲朗誦。現在年輕人只是看書,看書卻不容易背得來。我們舊式的教育,是要背書的,背是沒有用腦筋的,唱戲一樣,等於進到阿賴耶讖,不要用腦筋,隨時背來了。所以金剛經讀了還要朗誦,有所體會,就是受持讀誦,四個含義。
真教化的功德
他說假使有人,不要說全部金剛經,只要把四句偈作到受持讀誦,懂了這個道理,教人家,使人家解脫煩惱;教人家並不是要自己當老師,高人一等,只是教人家得受用,使人家能夠解脫煩惱。如果做到這樣,那麼這個人所修的福德,比前面所說用須彌山王那麼多的財富來布施,更大。前面那個布施是財布施,是有形的,比不上這個法布施,佛學就叫做法布施。中國文化的觀點,這就是教育的功勞,教化人家。教化就是法布施,解決人家心裡的痛苦,成就人家自己的人生。
他說這個法布施的功德,比有形財富的功德,更大更多,兩者是不能相比的。以有形財富來作布施,跟智慧布施比較起來,百分之一都不到,百千萬億分也不到。總而言之,不能比就是不能比,怎麼說呢?如果我們那麼一講,聽起來不能比就是不能比,很土,很粗,就不像經典了;經典翻譯得非常美,「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用算數都算不清。換句話說,拿現在誇張一點的話來講,電腦也算不清,數字是沒有辦法計算的。真到達不可算的數字是什麼?是譬喻那個東西很大。就像我們經常說天一樣的大,這是譬喻,你說那個天有多大啊?佛經上經常作譬喻,恆河沙那麼多,恆河沙有多少啊?誰都不知道。這既說它的多,也說它的大,是譬喻的數目字。換句話說,當世界上最大的數目字沒有辦法以數字代表的時候,只好拿譬喻來作代表。
這一段很容易懂,就是說文化、教育力量的重要,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養的功德,遠超過了物質布施的功德;因為那是幫助一切眾生的精神生命,所以簡稱為慧命。慧命就是智慧壽命的觀念,屬于慧命教育,所以它的功德特別大。這一節的內容就是說明智慧的成就,智慧及自度的重要,我們給它的偈語如下:
「若無根土復何春」,牡丹是代表富貴之花,但是牡丹還須綠葉來陪襯,也須要根,牡丹沒有根,花也開不開的。換句話說,我們學佛的根本是什麼?一切宗教都是一樣,都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第一個起步。如果不修一切的善法,光想求開悟,那就是青蛙跳井了,噗通!那不是悟啦,那個是自誤,聰明反被聰明誤。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現在連接上一次的第二十三品,等於是中間的一個結論。這個題目當時取的是福智無比,就是福報與智慧,這兩個是等稱,平等的清福。就是說要證得菩提、要成佛,就需要這兩樣本錢,在佛學的名辭就是資糧;是資本與糧食兩個觀念,也稱為福德資糧,智慧資糧。
現在這一品,再三重複的提出來這個觀念。這同一問題,為什麼又重新出現在這裡呢?因為上一品講到,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要想悟道,不是隨便打個坐,研究個公案,拜拜菩薩,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功的;必須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行。諸惡莫作是消極的,眾善奉行是積極的;要積極的修一切善法才能到達開悟,證得大徹大悟的境界。
廿三品最後,還以法身實相般若本體來解說,「所謂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一切善法。」簡單的說,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執著,執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執著才是菩薩道。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並沒有特殊之處,是做一個人義所當為,是本份的事。
現在第二十四品佛自己作結論:
修資糧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他告訴須菩提說,我們這個世界上,這個娑婆世界的南贍部洲,中間有一個須彌山,勉強用喜馬拉雅山比作須彌山;究竟喜馬拉雅山是不是須彌山,老實講到現在還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不能夠貿然斷定。把佛經上說的須彌山解釋為喜馬拉雅山,是近幾十年研究佛學的假設肯定,這個假設的肯定很有問題,不能隨便相信。
打一個比喻來說,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最大的山,稱它為須彌山,其它三千人千世界,都有一個中心的大山,所以有很多的須彌山。「如是等七寶聚」,這個「等」不要認為是把七寶布施了,把須彌山也布施了;須彌山布施給人沒有用,房子裡裝不下來,這個「等」是作比喻,等於須彌山那麼大的財富,七寶,珍珠,鑽石,集起來布施,這是一個譬喻。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拿那麼多的東西來布施,當然這個人的福報很大。在前面第十三品已經講過,這裡又重複強調法施的重要。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目的去求的。人真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錢,得大利益,首先必須要行一切善。現在說這個人很行善,拿須彌山那麼多的七寶布施了,縱然不求福德,自然的福報也很大,這是一定的,這個問題就不要說了。
現在他拿這個譬喻來強調,他說假定有一個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此」是專指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因為般若波羅密的經典很多,大般若波羅密經,就是大般若經,另外還有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這種波羅密,那種波羅密,走的路線不同,都是講智慧成就。現在本經上講「此」,是專指金剛般若波羅密這一本經。假使有人以這本經的道理,不論是全部的意義,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那個福報比須彌山一樣多的七寶布施,可就大太多了。
受持讀誦
這裡我們再度提起大家注意,「受持讀誦」有四個含義。接受了,光是接受了不算數,還要領受在心,在自己心理行為中起作用,更要心有所得。
我們諸位學佛研究金剛經,如果懂了這個空,平常碰到事情的時候,有沒有領受於心?你說現在你還蠻舒服的,有點領受,那是沒有碰到事啊!一碰到事,像被人打一耳光,罵你一句話,或者把你的錢倒了,或者現在就要到醫院開刀了,下一個鐘頭活不活還不知道,這個時候看你空不空!如果說空得了,那是真金剛了,你真能夠受用了。
受還不行,必須能持,以此來修持。持者,等於拿一個拐棍,拿個手杖,永遠靠著它走路,牢牢抓住,這個境界才不會動搖。就算現在去開刀,說不定麻醉回不來了,但此心這個定境仍保持著,這就是受持。讀是看書,或輕聲贊過去,誦是要念出來,高聲朗誦。現在年輕人只是看書,看書卻不容易背得來。我們舊式的教育,是要背書的,背是沒有用腦筋的,唱戲一樣,等於進到阿賴耶讖,不要用腦筋,隨時背來了。所以金剛經讀了還要朗誦,有所體會,就是受持讀誦,四個含義。
真教化的功德
他說假使有人,不要說全部金剛經,只要把四句偈作到受持讀誦,懂了這個道理,教人家,使人家解脫煩惱;教人家並不是要自己當老師,高人一等,只是教人家得受用,使人家能夠解脫煩惱。如果做到這樣,那麼這個人所修的福德,比前面所說用須彌山王那麼多的財富來布施,更大。前面那個布施是財布施,是有形的,比不上這個法布施,佛學就叫做法布施。中國文化的觀點,這就是教育的功勞,教化人家。教化就是法布施,解決人家心裡的痛苦,成就人家自己的人生。
他說這個法布施的功德,比有形財富的功德,更大更多,兩者是不能相比的。以有形財富來作布施,跟智慧布施比較起來,百分之一都不到,百千萬億分也不到。總而言之,不能比就是不能比,怎麼說呢?如果我們那麼一講,聽起來不能比就是不能比,很土,很粗,就不像經典了;經典翻譯得非常美,「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用算數都算不清。換句話說,拿現在誇張一點的話來講,電腦也算不清,數字是沒有辦法計算的。真到達不可算的數字是什麼?是譬喻那個東西很大。就像我們經常說天一樣的大,這是譬喻,你說那個天有多大啊?佛經上經常作譬喻,恆河沙那麼多,恆河沙有多少啊?誰都不知道。這既說它的多,也說它的大,是譬喻的數目字。換句話說,當世界上最大的數目字沒有辦法以數字代表的時候,只好拿譬喻來作代表。
這一段很容易懂,就是說文化、教育力量的重要,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養的功德,遠超過了物質布施的功德;因為那是幫助一切眾生的精神生命,所以簡稱為慧命。慧命就是智慧壽命的觀念,屬于慧命教育,所以它的功德特別大。這一節的內容就是說明智慧的成就,智慧及自度的重要,我們給它的偈語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