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要徹底的研究這個道理,就是法相唯識的道理,這個地方揭發出來見法,就是見地。人世間因為一切眾生有我見,所以就有人;有人就有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痛苦,如此等等一連串下來。我們雖有一個身體,但身體非我之所有,暫時歸我之所屬,這是因緣所生,四大假合而成,不究竟,總歸會幻滅的。
真正的這個自性是不生不滅的,這個自性是空性,空性必須要無我才能達到。當你修證到一個無我的境界,就得到一個智慧,就是唯識中所講的平等性智。無我就無人,無人就無他,無眾生相,無煩惱,無一切等等。一切皆空,即無眾生之相。這個唯識是表詮,金剛般若法門是遮詮,說明這個道理。
對於這一段我們給他的偈語是:
第二十一品偈頌
為誰辛苦說菩提 倦臥空山日又西 遙指海東新月上 夜深忽聞遠雞啼
「為誰辛苦說菩提」,佛不是說了嗎?我沒有說過法,別的經典也曾經講過;我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個字。
佛法是不可說不可說,法身之體是不可說處。所以,他辛辛苦苦說這些菩提證道的法門,為誰而說?為眾生而說。等於唐人羅隱的兩句詩,「採得百花釀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一首詩是非常有名的,人生也本來如此,像蜜蜂一樣,把百花辛辛苦苦采來,釀成蜂蜜,結果呢?這個蜂蜜自己吃不到,為誰辛苦為誰甜,這是感嘆人生。
那麼佛呢,他倒不是為這個辛苦,他為了度一切眾生,為使眾生個個見自性成佛而辛苦。可是本來無我,為誰辛苦呢?
「倦臥空山日又西」,所以後世佛的弟子們之中,許多高僧悟了道,永遠隱山高臥不出,不說一句。譬如天台宗的祖師慧思禪師,在南嶽悟道後,始終沒有下過山,人家勸他說,你這位大師悟道了,為什麼不下山度眾生?他獨住孤峰頂上,一個人都沒有去過。他說我何必下山度眾生呢?我獨坐孤峰頂上,已經一口吞盡諸方,一切眾生我度完了。
後來有人也提這個問題來問過我,我說他當然可以那麼講,慧思大師一輩子不下山,他卻有一個智者大師這樣的徒弟,號稱東方的小釋迦;這一個徒弟就夠了,用不著他出來,所以他可以說這樣的話。如果沒有這樣福報,這樣成就的人,也得不到像智者大師這樣的弟子的話,這個話就不能隨便講。但是,的確有人悟道以後,一生不說法而度人無數。
譬如我們曉得禪宗一位大師,畫上經常畫的布袋和尚,他的說法就是背著一個布袋,人家問他佛法,他把布袋一放,就在你前面一站,什麼都不說,他看你懂了,他笑笑;你不懂,他把布袋一背又走了。
布袋和尚就是泗州大聖,據說是彌勒佛的化身來的,他永遠背個布袋。實際上他說得很清楚呀,人家問他,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一放,我們現在這個布袋還放不了呢!這個媽媽給我們的布袋永遠放不下來,所以他把布袋一放,叉手一站,這就是佛法。
他看看你不懂,布袋又背起來走,你放不下就提起來走,都一樣,佛法就是那麼簡單,他沒有說一句話,這就是佛法了。那麼,不說法能不能度眾生呢?不見得不能,但眾生還是靠方便教授法來度的。
「遙指海東新月上」,後世的禪宗,把祖師悟道的故事編集為指月錄。佛在楞嚴經上說,一個人問月亮在那裡?有人用手指向月亮,說月亮在這裡。但是你不要看指頭,只看月亮,你光去看指頭,不看月亮,是沒有用的,指頭不是月亮。
佛說的法,不是這個指頭;我們大家學佛學了半天,都抓到指頭當月亮,都錯了。不過這個故事,說明眾生都是同樣的心理。
另一個是道家呂純陽的故事,也與指頭有關。呂純陽最後是由禪宗悟道,是黃龍禪師的弟子,所以呂純陽也變成佛教的大護法。他就有一句話,「眾生易度人難度」,他說的「眾生」不是佛學這個眾生,是指人以外的生命。眾生容易度,人最難度,「寧度眾生不度人」。
有一天呂純陽到南京,變成一個很可憐,苦惱的老頭子,到一個專門賣枴鮆的老太婆那裡,天天去吃枴鮆,吃了不給錢,吃了好幾年,這個老太婆永遠不問他要。他後來問這個老太太,為什麼不要錢?我看你這個老頭子沒有錢啊!呂純陽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好人,只有你是個好人,你要不要成仙呀?老太婆說我不要成仙,我賣我的枴鮆,很舒服。你要不要發財?我有一個法子傳給你可以點鐵成金。呂純陽說著就在她那個鐵鍋上一點,鐵鍋就變成黃金了。老太婆說:嗯!蠻有道理,我還是不要。
呂純陽心裡想,這個人真好,世界上只有這個人是好人。最後又問:老太太,你究竟要什麼呢?老太太說把你的指頭給我就好了。呂純陽只好搖搖頭說,眾生易度人難度,寧度眾生不度人。
佛經上有一個指月的公案,叫我們看月亮,不要抓指頭,可是一般學佛的人,也同呂純陽碰到這位老太婆一樣,專抓指頭不看月亮。這就是第三句遙指海東新月上。
「夜深忽聞遠雞啼」,不要灰心,遠遠聽到雞啼了,總歸有一個人會出來的,不要看長夜漫漫,總會有天亮的時候。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指禪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
佛說二十一品的時候,是無法可說,這一品更嚴重了,是無法可得。須菩提說,請問你老人家,當年大徹大悟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老人家那個境界,沒有得到一個東西嗎?「佛言。如是,如是。」是這樣,是這樣。這樣又是那樣呢?就是話頭了,要你去參!就像是禪宗那個一指禪一樣。
唐代的一位禪師,他是金華山的俱胝和尚,我們要修道就要學學他,他始終沒有出來參學過。有一天,他要出來參學,夜裡,虛空中一個聲音告訴他:你不要出去,有肉身菩薩親自來給你說法。肉身菩薩就是活著的人,像我們普通人一樣的肉身,可是他是菩薩再來身。第二天天龍和尚來看他,他就問天龍什麼是佛法?天龍和尚是大禪師,手一指,俱胝就大徹大悟了。所以俱胝和尚悟道一點都不吃力,他得的是一指禪。以後他說法,什麼是佛法?手指一比,你懂得也是這個,不懂得也是這個,第二句話也不說;很多人因他這麼一指也悟道了。
有一天他出門去了,他的徒弟小沙彌,跟他好多年,看到人家跟師父磕頭啊,頂禮啊,求佛法啊,師父總是手一指,這個。這一天師父出門了,有人來找師父問佛法,小沙彌說,我師父那個佛法,我也知道。那個居士就跪下來,小師父,那請你告訴我。小沙彌也手一指,這個!那個人也悟道了。小沙彌很高興,原來師父的佛法就是這個樣子。等到俱胝和尚回來,小和尚向他報告,今天來個居士,我接引他悟道了,就說了經過。師父哦了一聲就進去了,轉身又出來了,對小沙彌說,你再說一遍怎麼接引人?那小和尚就把手一指說,這個。師父等他指頭一伸出來,一刀把他指頭砍斷了,流血不止,小和尚又痛又唉唷,悟道了。指頭砍斷了一節,就是這個。所以,「如是,如是」,就是禪宗的這個。這個究竟是那個,就要自己參了。
真正的這個自性是不生不滅的,這個自性是空性,空性必須要無我才能達到。當你修證到一個無我的境界,就得到一個智慧,就是唯識中所講的平等性智。無我就無人,無人就無他,無眾生相,無煩惱,無一切等等。一切皆空,即無眾生之相。這個唯識是表詮,金剛般若法門是遮詮,說明這個道理。
對於這一段我們給他的偈語是:
第二十一品偈頌
為誰辛苦說菩提 倦臥空山日又西 遙指海東新月上 夜深忽聞遠雞啼
「為誰辛苦說菩提」,佛不是說了嗎?我沒有說過法,別的經典也曾經講過;我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個字。
佛法是不可說不可說,法身之體是不可說處。所以,他辛辛苦苦說這些菩提證道的法門,為誰而說?為眾生而說。等於唐人羅隱的兩句詩,「採得百花釀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一首詩是非常有名的,人生也本來如此,像蜜蜂一樣,把百花辛辛苦苦采來,釀成蜂蜜,結果呢?這個蜂蜜自己吃不到,為誰辛苦為誰甜,這是感嘆人生。
那麼佛呢,他倒不是為這個辛苦,他為了度一切眾生,為使眾生個個見自性成佛而辛苦。可是本來無我,為誰辛苦呢?
「倦臥空山日又西」,所以後世佛的弟子們之中,許多高僧悟了道,永遠隱山高臥不出,不說一句。譬如天台宗的祖師慧思禪師,在南嶽悟道後,始終沒有下過山,人家勸他說,你這位大師悟道了,為什麼不下山度眾生?他獨住孤峰頂上,一個人都沒有去過。他說我何必下山度眾生呢?我獨坐孤峰頂上,已經一口吞盡諸方,一切眾生我度完了。
後來有人也提這個問題來問過我,我說他當然可以那麼講,慧思大師一輩子不下山,他卻有一個智者大師這樣的徒弟,號稱東方的小釋迦;這一個徒弟就夠了,用不著他出來,所以他可以說這樣的話。如果沒有這樣福報,這樣成就的人,也得不到像智者大師這樣的弟子的話,這個話就不能隨便講。但是,的確有人悟道以後,一生不說法而度人無數。
譬如我們曉得禪宗一位大師,畫上經常畫的布袋和尚,他的說法就是背著一個布袋,人家問他佛法,他把布袋一放,就在你前面一站,什麼都不說,他看你懂了,他笑笑;你不懂,他把布袋一背又走了。
布袋和尚就是泗州大聖,據說是彌勒佛的化身來的,他永遠背個布袋。實際上他說得很清楚呀,人家問他,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一放,我們現在這個布袋還放不了呢!這個媽媽給我們的布袋永遠放不下來,所以他把布袋一放,叉手一站,這就是佛法。
他看看你不懂,布袋又背起來走,你放不下就提起來走,都一樣,佛法就是那麼簡單,他沒有說一句話,這就是佛法了。那麼,不說法能不能度眾生呢?不見得不能,但眾生還是靠方便教授法來度的。
「遙指海東新月上」,後世的禪宗,把祖師悟道的故事編集為指月錄。佛在楞嚴經上說,一個人問月亮在那裡?有人用手指向月亮,說月亮在這裡。但是你不要看指頭,只看月亮,你光去看指頭,不看月亮,是沒有用的,指頭不是月亮。
佛說的法,不是這個指頭;我們大家學佛學了半天,都抓到指頭當月亮,都錯了。不過這個故事,說明眾生都是同樣的心理。
另一個是道家呂純陽的故事,也與指頭有關。呂純陽最後是由禪宗悟道,是黃龍禪師的弟子,所以呂純陽也變成佛教的大護法。他就有一句話,「眾生易度人難度」,他說的「眾生」不是佛學這個眾生,是指人以外的生命。眾生容易度,人最難度,「寧度眾生不度人」。
有一天呂純陽到南京,變成一個很可憐,苦惱的老頭子,到一個專門賣枴鮆的老太婆那裡,天天去吃枴鮆,吃了不給錢,吃了好幾年,這個老太婆永遠不問他要。他後來問這個老太太,為什麼不要錢?我看你這個老頭子沒有錢啊!呂純陽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好人,只有你是個好人,你要不要成仙呀?老太婆說我不要成仙,我賣我的枴鮆,很舒服。你要不要發財?我有一個法子傳給你可以點鐵成金。呂純陽說著就在她那個鐵鍋上一點,鐵鍋就變成黃金了。老太婆說:嗯!蠻有道理,我還是不要。
呂純陽心裡想,這個人真好,世界上只有這個人是好人。最後又問:老太太,你究竟要什麼呢?老太太說把你的指頭給我就好了。呂純陽只好搖搖頭說,眾生易度人難度,寧度眾生不度人。
佛經上有一個指月的公案,叫我們看月亮,不要抓指頭,可是一般學佛的人,也同呂純陽碰到這位老太婆一樣,專抓指頭不看月亮。這就是第三句遙指海東新月上。
「夜深忽聞遠雞啼」,不要灰心,遠遠聽到雞啼了,總歸有一個人會出來的,不要看長夜漫漫,總會有天亮的時候。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指禪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
佛說二十一品的時候,是無法可說,這一品更嚴重了,是無法可得。須菩提說,請問你老人家,當年大徹大悟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老人家那個境界,沒有得到一個東西嗎?「佛言。如是,如是。」是這樣,是這樣。這樣又是那樣呢?就是話頭了,要你去參!就像是禪宗那個一指禪一樣。
唐代的一位禪師,他是金華山的俱胝和尚,我們要修道就要學學他,他始終沒有出來參學過。有一天,他要出來參學,夜裡,虛空中一個聲音告訴他:你不要出去,有肉身菩薩親自來給你說法。肉身菩薩就是活著的人,像我們普通人一樣的肉身,可是他是菩薩再來身。第二天天龍和尚來看他,他就問天龍什麼是佛法?天龍和尚是大禪師,手一指,俱胝就大徹大悟了。所以俱胝和尚悟道一點都不吃力,他得的是一指禪。以後他說法,什麼是佛法?手指一比,你懂得也是這個,不懂得也是這個,第二句話也不說;很多人因他這麼一指也悟道了。
有一天他出門去了,他的徒弟小沙彌,跟他好多年,看到人家跟師父磕頭啊,頂禮啊,求佛法啊,師父總是手一指,這個。這一天師父出門了,有人來找師父問佛法,小沙彌說,我師父那個佛法,我也知道。那個居士就跪下來,小師父,那請你告訴我。小沙彌也手一指,這個!那個人也悟道了。小沙彌很高興,原來師父的佛法就是這個樣子。等到俱胝和尚回來,小和尚向他報告,今天來個居士,我接引他悟道了,就說了經過。師父哦了一聲就進去了,轉身又出來了,對小沙彌說,你再說一遍怎麼接引人?那小和尚就把手一指說,這個。師父等他指頭一伸出來,一刀把他指頭砍斷了,流血不止,小和尚又痛又唉唷,悟道了。指頭砍斷了一節,就是這個。所以,「如是,如是」,就是禪宗的這個。這個究竟是那個,就要自己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