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發生,一時之間,朝廷危在旦夕。吳楚連軍進兵睢陽,意圖叩關函谷。周亞夫臨危受命,挽回了朝廷節節敗退的頹唐之勢。在他的統率下,朝廷軍隊很快就將膠東等國的叛亂鎮壓了下去,並最終平定了吳楚聯軍。聲威震天的周亞夫卻遭到了景帝的猜忌,景帝認為他功高蓋主,且手握重兵,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於是削去了他的爵位,將他羈押起來。周亞夫憤懣之餘,絕食五日,終死於獄中。

  一般人在最初的時候都是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做事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會開始覺得自己的付出不能白費,應該得到相應的報酬,立的功勞越大,這種想法就越強烈,於是在功成名就之後,就貪戀紅塵,不肯輕易離去,而這種求權求利的心態正是君主們所忌諱的。只有那些能夠看得開的人,能夠把理想作為人生目標的人,才能躲過這樣的災難,他們的退隱等於是給君主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朱元璋的心腹和軍師劉伯溫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他不僅有張良的才能,還有張良的智慧,在幫助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後,他就萌生了退意。當時,朱元璋大封功臣,很多和劉伯溫一起的功臣,甚至是沒有他功勞大的人都被封了公爵,但是劉伯溫沒有接受公爵的封賞,只領了一個誠意伯的爵位,這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是僅有的一個。

  劉伯溫疾惡如仇,深知自己得罪了很多人,而朱元璋也不是一個可以共富貴的人,於是在洪武四年(1371年),向朱元璋提出了告老還鄉的請求,朱元璋欣然應允。從此劉伯溫過上了隱居的生活。但是劉伯溫的名頭實在太大,在民間的影響力也大,朱元璋對他還是不放心。而在朝中的那些與他有隙的人也趁機攻擊他。劉伯溫為了打消朱元璋的疑慮,搬到了南京來住。雖然劉伯溫晚年一直是在不安中度過的,但是相比那些富貴一時,卻終被剪除的功臣們,他的結局算是最好的。

  第24章 剛柔並濟,進退有道(2)

  在古代,功成身退是明哲保身的辦法,到了現代當然沒有必要這樣做,但是借鑑功成身退的做法,對於我們的人生也是有幫助的。在單位里,儘量做到不爭功,方能顯示出自己的博大胸懷,才能贏得更多人的讚賞,這算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同時,在我們事業有成的時候,也要學會見好就收,不能貪心不足,否則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裡,這點貪心很可能會讓我們多年的努力在一夜之間化為灰燼。總之,功成身退才能擁有瀟灑不羈的人生。

  剛柔並濟——水之道,亦是人之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德經》

  具備完善德行的人就要像水一樣,水的特性是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居於眾人所厭惡的低下的地方,所以它最接近於道。

  南懷瑾先生認為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給予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只要是利他的事,水就永不推辭地做,但是,它卻永遠不去占據高位,更不會把持要津。

  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至柔之中的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水是世上最柔的東西,任何事物的阻擋都能使它改變形狀,同時,水又是天下至剛的東西,具有摧毀一切的力量。這種能夠在柔與剛之間任意轉化的能力是水能永恆不息的最重要的原因。剛使它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柔使它規避風險,曲中求直,最終流向浩瀚的大海。做人也要像水一樣,能夠剛柔有度,不可有所偏廢。晚清名臣曾國藩在官場中一路扶搖直上,靠的就是他的“龍蛇屈身之道”——龍為剛,蛇為柔,在一剛一柔之間,他迅速地登上了權力的高峰。為人處世不能缺乏陽剛之氣,否則就會變得懦弱無能,擁有剛強之氣的人,才會一無所懼,勇往直前,乘風破浪,披荊斬棘,才有可能建立功業。然而僅僅擁有陽剛之氣還是不夠的,因為那樣容易把這股陽剛之氣變成魯莽,這樣的話,就會處處碰壁。因此人們在擁有陽剛之氣的同時還要有一定的陰柔之氣,這股氣質可以中和人們的陽剛之氣,使人們不至於魯莽從事,這樣就能夠規避風險,適時蟄伏,抓住適當的機會。

  但是陰柔之氣也不可太重,否則難以擔當大任,無法面對困境與磨難。陽柔之氣太重的人會隨遇而安,不思進取,永遠都不可能有所成就。

  自古成大事者都是剛柔並濟之人,這些人在失敗的時候,能夠不忘志向,隱忍蟄伏,伺機而動;面對強敵的時候,能夠收斂自己,以柔克剛,為自己贏得時間。實力剛強的時候,決不退縮,沒有實力的時候,則以柔克剛,這樣的人才能成大事。

  越王勾踐是一個剛柔並濟的人,越國在他繼位之前是一個受到吳國欺辱的國家,但是到了他的手裡,他勵精圖治,使越國逐漸強大起來。然而他在這個時候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個時候越國雖然也強大了,卻也不過是和吳國旗鼓相當,勾踐因急功近利,草率地發動了與吳國之間的戰爭,結果大敗被圍。

  勾踐自知越國已經不行了,但是他不願越國毀在自己的手裡,決定屈身事吳,以爭取機會,東山再起。勾踐收起了剛猛之氣,改用陰柔之術來對付吳國。他親身來到吳國做吳王的馬夫,有一次甚至嘗吳王的糞便為吳王診病。吳王果然被勾踐麻痹了,開始對他放鬆警惕。最終,勾踐在范蠡等人的幫助下,得以回到越國。越國在這十年的時間裡已經恢復了元氣,但是勾踐這一次沒有犯同樣的錯誤。他又花了十年的時間繼續壯大越國的實力,等到實力充足的時候,勾踐振臂一呼,號召越國人民討伐吳國,報仇雪恥,最終將吳國消滅,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在開創事業的過程中離不開陽剛之氣,因為事業的開創必然是困難重重的,如果沒有陽剛之氣,就難以渡過這些難關。在以陽剛之氣支撐自己前進的過程中,我們也不能忘記以陰柔之力化解矛盾,這樣才能讓事業的發展更加順利,提高成功的概率。

  我們在人生歷程中,始終需要剛柔結合。對外我們要剛,對內我們要柔;面對困難時我們要剛,面對險境時我們要柔……柔與剛始終是並行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中的。只有剛柔結合,我們才能在逆境中崛起,在得意中自省,確保自己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欲速則不達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子路》

  子夏做莒父的邑宰,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南懷瑾先生認為“欲速則不達”的意思很明確,一味追求速度,是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的。就像在高速路上行駛的汽車一樣,平時都是八十邁的速度向前行駛,花兩個小時的時間正好可以達到目的地,但是今天你非要以一百六十邁的速度行駛,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到達。速度是提高了,但是風險相對也提高了。萬一出了車禍,就得不償失了。所以說,世上的事情都是有它自然的發展規律的,我們想要超越這個規律提前完成,必然是求快反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