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色轉紫者”,是顏色到了最高的變化,“取水火二炁”,水火是代表乾坤,也可以代表有形或無形的,我們講過很多次了,“二炁”不是空氣的氣,也不是呼吸氣,是生命上兩種互相對立的那個能,等於我們身體上有氣有血,有紅血球也有白血球,一切都是對立的。這是把“水火二炁”“煅煉而成也”。

  他又解釋“還丹有氣無質”,他現在又用這個“氣”了。這是後世印書的方便,應該還是用剛才那個“炁”字。這個“氣”是後來的人用的,容易看成有形象的氣,而“炁”是中國文化原始的火謂之炁,那是一種生命的能,不是這個呼吸的空氣的氣。所謂還丹這個作用有氣而無質,並不是有個東西。“不啻如一丸之粉,一匕之刀圭,而其變化若神”,一匕就是中藥店裡竹片削成的小片,挑眼藥用的。刀圭就是藥店裡用的刀,把藥挑在上面。還丹就像一顆藥一樣吃下去,整個身心內外變了。“而其變化若神”,這個變化神妙不可測,是不能想像的,必須要修持到了才知道。

  脫胎換骨之後

  “已如此,從此脫胎換鼎,再造乾坤,子又生孫,神化不測”,他說修道到了這一步境界乾坤大交的時候,整個身心都變化了,不是父母所生的這個身體了,外表還是一樣,內部整個都變了。所以“從此脫胎換鼎,再造乾坤”,這個生命已經在自己的手裡有把握了,不需要經過死後再投胎了。但是還要練,一次一次還要練,還多呢!到了這一步,我們這個肉體生命可以說升華到了神仙境界了。雖是神仙境界還要鍛鍊,“子又生孫”,就是一個生一個重重不盡。這不是說神仙又可以結婚生子又生孫,而是自己的生命不要經過兩性關係,就可以不斷地源源而來生生不已了。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矣”,所謂神仙修到這裡,他告訴我們過了這個境界,下面還有工夫他都不知道了。這是他不願意說,下面還有事,不是沒有事,不過道書最高明的只說到這裡。文字的原文意你要弄清楚,不要認為看懂了,他說“過此以往”,是過了境界後面還有;要再向前走,“未之”是還沒有到,“或知矣”,不可以推測或者說知道了。說知道那你是假想,不要去假想。“未之”的“之”字就是“到”,古文這個“之”同“到”是通用的,學過《易經》就曉得。《易經》有個名稱叫“卦之”,這個卦變成那個卦叫做“卦之”。現在有些年輕人學《易經》,學了以後也著書,裡頭寫了一大堆,“卦之”他也不懂,然後說這個字錯了,把它改了,改得一塌糊塗!“卦之”是個名詞,譬如由乾卦變成坎卦就是“乾之坎”,之者到也,變到那裡去叫“之”。所以古文裡頭有時候這個“之”字不是虛字。“未之或知矣”是說還沒有到,你不要隨便去推測,不要去假想,不要亂想。

  下面他又回到上面,“豈非粉提以一丸,刀圭最為神乎。刀者水中之金也”,他又把中藥用的器具,拿到道家做比喻,刀是什麼?水中金,金又生水,水中有金,這是地球上物理的現象。這裡講水中金變化出來,水代表流動性的東西。流動性的這個念頭靜止了,那個澄清之謂水,金代表了本性,念頭澄清了,自己本性雜念不起了。“圭者戊己二土也”,這個“圭”字,就是古人見皇帝的時候拿的朝笏,以前講過,土做的,後來有玉做的。道家經常用拆字的,圭是兩個土,戊己二土的作用。我們現在第六意識的意也是土;達到一念不生,靈明自在無所不知,那個也是土。

  “可見徹始徹終,只取金水土,三物變化,而成還丹耳。”他說可見修道的境界從頭到尾,只有金水土,就是精氣神,也就是神氣意。這三種東西自己給自己鍛鍊過來,變成還丹。

  “崔公入藥鏡雲,飲刀圭,窺天巧”,崔公是古代一個神仙,他著有丹經叫做《入藥鏡》,是道家最有名的一篇文章,是講如何修長生不老之藥。崔公說“飲刀圭,窺天巧”,得到了這個東西,就可以看見天地的奧秘。“呂祖沁園春雲”,呂純陽作的《沁園春》詞裡說,“當時自飲刀圭,又誰信,無中產就兒”,他說我當時到了這步工夫,這個藥自己身上得到的,修成功藥吞下去以後,誰能夠了解我一個男人,裡頭又生個孩子出來呢?這就是生命重生的意思。所以道書上畫的,打坐肚子裡有個兒子,這些都是比喻的話,是說這個生命的重生,是自己有把握的,不必靠轉胎過來的意思。

  下面還有幾句,我們大概念過去,“此章,全露還丹法象”,它完全透露“系伏食卷中,大關鍵處”,是修道最重要的。“初言兩物相交,則伏炁於坤爐而產藥。繼言一陽初動,則凝神於乾鼎而成丹。前兩節,總是金丹作用,後一節,方是還丹作用。”所以,“入藥鏡雲,產在坤,種在乾。悟真篇雲,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在乾家交感宮,皆本諸此章”。這個都是說明這個境界的,道家是直接講修持的工夫境界。

  天晴於2012-4-4整理校對完畢

  QQ:644638909

  《我說參同契》下冊

  第五十四講

  還丹名義章第十五

  水火交感還丹

  火在下 水在上

  交感變化

  水火本是一家

  生克變化 工夫過程

  還丹名義章第十五

  推演五行數,較約而不繁。舉水以激火,奄然滅光明。日月相薄蝕,常在晦朔間。水盛坎侵陽,火衰離晝昏。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

  名者以定情,字者緣性言。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

  吾不敢虛說,仿效聖人文。古記顯龍虎,黃帝美金華。淮南煉秋石,玉陽加黃芽。賢者能持行,不肖毋與俱。古今道由一,對談吐所謀。學者加勉力,留念深思維。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

  水火交感還丹

  這一章叫做“還丹名義章”,“此章結言還丹名義”,為什麼叫還丹?“不外水火之性情也”,就是後天自己的性情。“性情”這兩個字出於《禮記》,我們上古就有。心性之說來自佛學,不過我們上古文化,也用到心,但是把生命重點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性,人性、本性;一個是情,等於後來佛學講的心,妄想的心,就是我們所謂七情六慾。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也有些不同講法。六欲呢?是佛學後來加上的,《禮記》裡面沒有提到,固有文化裡頭沒有,是印度文化過來的。所謂六欲,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古代講“性情”這兩個字就包含一切了。

  “推演五行數,較約而不繁。舉水以激火,奄然滅光明。日月相薄蝕,常在晦朔間。水盛坎侵陽,火衰離晝昏。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我想如果照原文慢慢研究,不如直接看他的註解,反正註解裡頭有重疊提到原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