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頁
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
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孔子認為這批逸民們,最值得欽佩的,確定了人格,立志不變,自己認清楚了一個主義、一個思想、一個目標。他這個人格不管什麼環境,永遠不變,不動搖,同時不辱其身——這四個字是很難的,拿社會的現象與歷史作一個對比,就會知道,歷史上有許多人降志辱身。有人在一個時代變更,尤其國破家亡的時候,例如宋末、明末時期,有很多人,或為了怕死,或為了一己的功名富貴而降志,降志而後辱身,招來不知多少侮辱,被人看不起。但是話說回來,有許多人還以辱身為光榮的,對這種人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同時由這點,也可以了解我們中國思想文化,對於人格教育的建立是很重視的,再說不辱其身的事例,我們但看社會上許多人,雖然發財了,但是乃由降志辱身得來,也是很可憐!對於不辱其身的定義,廣義的是堅定人格,高尚其志,這是很不容易的。孔子認為真夠得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只有伯夷、叔齊他們,這兩個人連皇帝位置都不要,可以做到棲心道德,視天下如敝屣。
孔子又說等而次之,便如柳下惠、少連這兩個人。柳下惠這個人我們曾經提到過的,三次上台,三次下台,始終搞不好,孔子說,這好像就差一點,可以說降其志,又辱其身了。明知道做不好,非硬做不可,又不知道權變,如知道權變,將就一點也好,又不能將就,既挽不回時代,又自取其辱,結果既降志而又辱身。辱身是指個人對社會環境而言,降志是對自我人格而言。孔子說,在這方面來講,柳下惠、少連就比較差了。不過,他們一生的言語思想是中倫的。這個“中”是射箭射中了的“中”。“中倫”就是中於倫常的道理,維持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同時也說他們言語思想完全是走中肯的路子,他們的行為,能夠中於中正的精神。總之,他們的言行思想,可以保持原來的規矩沒有變,只能如此而已。但挽回不了時代,對社會也沒有貢獻,所以說他們是自己降志辱身。
再其次如虞仲、夷逸這幾個人,用現代話說,也可以說是時代的逃兵,或者說是現實社會裡退伍了的人,自己認為對社會沒有什麼貢獻,就只好退出。他們一輩子隱居,沒有出來做過事,放言高論、批判是非得失。我們把“隱居放言”連起來看,便知唯有隱居可以放言,這怎麼說呢?對功名富貴、社會的一切都無所要求,沒有企圖,所以這可以客觀地講公正的話,也敢於講話。但孔子說他們雖然如此,也只能做到他們本身一輩子清高而已,儘管再大的功名富貴放在面前都不要,捨棄掉了一切人事上的禍福利害關係,自己退隱了專門自修。固然說時代不對了,環境不許可他們有所作為,沒有辦法,只好退隱了,不過隱退也是不得已的一個權宜之計,所以說它是一種通權達變的辦法而已。
孔子提了這幾個隱士的典型以後便說:我和他們則是兩樣,真正時代不需要我的時候,我可以作隱士,需要我的時候,我也可以出來,絕對地負起責任來做事。並不是自己立定一個呆板的目標,像上面提到這幾個著名隱士的作風。因為他們自己劃了一道鴻溝,自己規定了人格標準,守住那個格。孔了說無可無不可,就是說不守那個格,可以說是“君子不器”,也就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意思。需要用我的時候,把責任交給我,我就照做,挑起這個擔子,不要我挑起這個擔子的時候,我絕不勉強去求,所以說孔子是“聖之時者”。他這個聖人與別的聖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自己所說的“無可,無不可。”沒有規定哪一樣可去做,沒有絕對否定哪一樣事情不可做。“無可,無不可。”有時候被人錯誤解釋是滑頭的事,好像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其實不是這意思,而是說不固執自己的成見。
這一段等於是這一篇內容要點的畫龍點睛了,本篇的宗旨就在這個地方,也可以說,在為人處世上,給我們一個啟示,看自己應該向哪一個人生路線邁進。
時衰鬼弄人
下面跟著就是講時代的混亂,由這一節就可見當時春秋戰國,尤其在魯國,傳統文化的衰退,結果知識分子統統逃走了,都去做了逸民。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
播鞀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在這裡孔子提出當時的魯國,這班人都散了。魯國是周公之後,周公是建立周代文化的開創人,所以中國上古一直到周代的傳統文化,比較能夠保存的,是在魯國,而到孔子這個時代衰敗了,人才都散了。當時的文化,重點在禮樂,那個時代管樂的,不是現代一樣的音樂專家,以現代語彙說,都是高深的哲學思想家而兼禮樂方面的事,可是當時這一班人都散掉了。管樂的大師摯,“大師”是官名,勉強等於現代的部長階級,“摯”是人名,這個人離開自己的魯國,到齊國去隱掉了(並不是去就更好的職位)。亞飯干,這裡的“飯”字等於是管樂的官階官名,亞飯等於副首長,幹這個人到楚國去了。三飯繚到蔡國去了。四飯缺到秦國去了。鼓是打鼓的鼓手,中國古代音樂的鼓手是合奏中的指揮手,很難的,那個名叫方叔的鼓手到河內(黃河上游)一帶去了。搖博浪鼓的武,過了漢水到了長江一帶。少師,即大師的副手名叫陽的這個人和打大磐的襄出海,到海外去了。這一篇簡單的述說就是這樣記載這幾個人的行蹤。單獨看這一段記載,沒有什麼道理,好像毫不相干的,但這說明一個國家社會,在變亂的時代,真正憂時匡世的人才離散,無法存在高位,大家退隱散夥了。真正有學問,想為國家天下貢獻能力的人,無能為力,灰心地,都逃避現實而東零西散,人才一去,這個社會、政治的結構,社會的形態就成了大問題。透過這一段。我們要了解它的精神,等於領導一個單位,發現了好幾個人才,薪水不足以養廉,或者某一環境困擾他,他們就散掉了,一個人唱獨腳戲,就唱不起來。整個歷史時代的光輝或黯淡,都是人的問題。不管制度如何好,還是要靠人來執行,沒有人才就完了。所以這段要與前後文連起來看,就可看出它的精神來。把這段文章圈斷,那是後來宋明儒生們幹的事,如照他們圈斷的來讀,這一段記載,孤零零擺在這裡,就毫無意義,就好比王安石罵《春秋》這本書是流水帳一樣,沒有什麼道理,但連起來看,這本帳大有文章,由此可知當時的時代歷史之嚴重,時代要變亂,人才都離散了。
由此再把下面兩節連起來,作為本篇的結論。
周公遺訓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敵,則
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我們再強調要連起來看,就看出了《論語》的道理,指導我們的方針。上面講了當時文化集中地的魯國,到了孔子時代已經開始衰微了,老成凋謝,人材星散。這裡又推溯記載魯國開國之初周武王的兄弟,建立周代文化的周公,告訴他的兒子魯公(就是伯禽,分封在魯國),一個領導的人,不管是個人作人,或者擴充到政治上,總之,為天下國家社會,要沒有私心,好處先不要想給自己的親信,要大公無私。這是第一點。
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孔子認為這批逸民們,最值得欽佩的,確定了人格,立志不變,自己認清楚了一個主義、一個思想、一個目標。他這個人格不管什麼環境,永遠不變,不動搖,同時不辱其身——這四個字是很難的,拿社會的現象與歷史作一個對比,就會知道,歷史上有許多人降志辱身。有人在一個時代變更,尤其國破家亡的時候,例如宋末、明末時期,有很多人,或為了怕死,或為了一己的功名富貴而降志,降志而後辱身,招來不知多少侮辱,被人看不起。但是話說回來,有許多人還以辱身為光榮的,對這種人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同時由這點,也可以了解我們中國思想文化,對於人格教育的建立是很重視的,再說不辱其身的事例,我們但看社會上許多人,雖然發財了,但是乃由降志辱身得來,也是很可憐!對於不辱其身的定義,廣義的是堅定人格,高尚其志,這是很不容易的。孔子認為真夠得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只有伯夷、叔齊他們,這兩個人連皇帝位置都不要,可以做到棲心道德,視天下如敝屣。
孔子又說等而次之,便如柳下惠、少連這兩個人。柳下惠這個人我們曾經提到過的,三次上台,三次下台,始終搞不好,孔子說,這好像就差一點,可以說降其志,又辱其身了。明知道做不好,非硬做不可,又不知道權變,如知道權變,將就一點也好,又不能將就,既挽不回時代,又自取其辱,結果既降志而又辱身。辱身是指個人對社會環境而言,降志是對自我人格而言。孔子說,在這方面來講,柳下惠、少連就比較差了。不過,他們一生的言語思想是中倫的。這個“中”是射箭射中了的“中”。“中倫”就是中於倫常的道理,維持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同時也說他們言語思想完全是走中肯的路子,他們的行為,能夠中於中正的精神。總之,他們的言行思想,可以保持原來的規矩沒有變,只能如此而已。但挽回不了時代,對社會也沒有貢獻,所以說他們是自己降志辱身。
再其次如虞仲、夷逸這幾個人,用現代話說,也可以說是時代的逃兵,或者說是現實社會裡退伍了的人,自己認為對社會沒有什麼貢獻,就只好退出。他們一輩子隱居,沒有出來做過事,放言高論、批判是非得失。我們把“隱居放言”連起來看,便知唯有隱居可以放言,這怎麼說呢?對功名富貴、社會的一切都無所要求,沒有企圖,所以這可以客觀地講公正的話,也敢於講話。但孔子說他們雖然如此,也只能做到他們本身一輩子清高而已,儘管再大的功名富貴放在面前都不要,捨棄掉了一切人事上的禍福利害關係,自己退隱了專門自修。固然說時代不對了,環境不許可他們有所作為,沒有辦法,只好退隱了,不過隱退也是不得已的一個權宜之計,所以說它是一種通權達變的辦法而已。
孔子提了這幾個隱士的典型以後便說:我和他們則是兩樣,真正時代不需要我的時候,我可以作隱士,需要我的時候,我也可以出來,絕對地負起責任來做事。並不是自己立定一個呆板的目標,像上面提到這幾個著名隱士的作風。因為他們自己劃了一道鴻溝,自己規定了人格標準,守住那個格。孔了說無可無不可,就是說不守那個格,可以說是“君子不器”,也就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意思。需要用我的時候,把責任交給我,我就照做,挑起這個擔子,不要我挑起這個擔子的時候,我絕不勉強去求,所以說孔子是“聖之時者”。他這個聖人與別的聖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自己所說的“無可,無不可。”沒有規定哪一樣可去做,沒有絕對否定哪一樣事情不可做。“無可,無不可。”有時候被人錯誤解釋是滑頭的事,好像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其實不是這意思,而是說不固執自己的成見。
這一段等於是這一篇內容要點的畫龍點睛了,本篇的宗旨就在這個地方,也可以說,在為人處世上,給我們一個啟示,看自己應該向哪一個人生路線邁進。
時衰鬼弄人
下面跟著就是講時代的混亂,由這一節就可見當時春秋戰國,尤其在魯國,傳統文化的衰退,結果知識分子統統逃走了,都去做了逸民。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
播鞀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在這裡孔子提出當時的魯國,這班人都散了。魯國是周公之後,周公是建立周代文化的開創人,所以中國上古一直到周代的傳統文化,比較能夠保存的,是在魯國,而到孔子這個時代衰敗了,人才都散了。當時的文化,重點在禮樂,那個時代管樂的,不是現代一樣的音樂專家,以現代語彙說,都是高深的哲學思想家而兼禮樂方面的事,可是當時這一班人都散掉了。管樂的大師摯,“大師”是官名,勉強等於現代的部長階級,“摯”是人名,這個人離開自己的魯國,到齊國去隱掉了(並不是去就更好的職位)。亞飯干,這裡的“飯”字等於是管樂的官階官名,亞飯等於副首長,幹這個人到楚國去了。三飯繚到蔡國去了。四飯缺到秦國去了。鼓是打鼓的鼓手,中國古代音樂的鼓手是合奏中的指揮手,很難的,那個名叫方叔的鼓手到河內(黃河上游)一帶去了。搖博浪鼓的武,過了漢水到了長江一帶。少師,即大師的副手名叫陽的這個人和打大磐的襄出海,到海外去了。這一篇簡單的述說就是這樣記載這幾個人的行蹤。單獨看這一段記載,沒有什麼道理,好像毫不相干的,但這說明一個國家社會,在變亂的時代,真正憂時匡世的人才離散,無法存在高位,大家退隱散夥了。真正有學問,想為國家天下貢獻能力的人,無能為力,灰心地,都逃避現實而東零西散,人才一去,這個社會、政治的結構,社會的形態就成了大問題。透過這一段。我們要了解它的精神,等於領導一個單位,發現了好幾個人才,薪水不足以養廉,或者某一環境困擾他,他們就散掉了,一個人唱獨腳戲,就唱不起來。整個歷史時代的光輝或黯淡,都是人的問題。不管制度如何好,還是要靠人來執行,沒有人才就完了。所以這段要與前後文連起來看,就可看出它的精神來。把這段文章圈斷,那是後來宋明儒生們幹的事,如照他們圈斷的來讀,這一段記載,孤零零擺在這裡,就毫無意義,就好比王安石罵《春秋》這本書是流水帳一樣,沒有什麼道理,但連起來看,這本帳大有文章,由此可知當時的時代歷史之嚴重,時代要變亂,人才都離散了。
由此再把下面兩節連起來,作為本篇的結論。
周公遺訓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敵,則
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我們再強調要連起來看,就看出了《論語》的道理,指導我們的方針。上面講了當時文化集中地的魯國,到了孔子時代已經開始衰微了,老成凋謝,人材星散。這裡又推溯記載魯國開國之初周武王的兄弟,建立周代文化的周公,告訴他的兒子魯公(就是伯禽,分封在魯國),一個領導的人,不管是個人作人,或者擴充到政治上,總之,為天下國家社會,要沒有私心,好處先不要想給自己的親信,要大公無私。這是第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