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頁
最有名的如明朝朱元璋開國的時候,能夠把元朝打垮,當然中間是靠幾個道家思想的隱士人物出力,正面站了出來的是劉伯溫,背後不站出來,故意裝瘋賣傻,瘋瘋癲癲的人有好幾個,如裝瘋的周顛,另一個是鐵冠道人,這是著名的,這些人朱元璋都親自為他們寫過傳記。正史不載,因為正史是儒家的人編的,他們覺得這些人太神奇了,這些資料都不寫在正史中。尤其是周顛這個人更怪,既不是和尚,又不是道士,一個人瘋來瘋去的,與朱元璋的交情也非常好,每逢朱元璋有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他突然出現了,告訴解決的辦法。有一次朱元璋還測驗他,周顛自己說不會死,朱元璋把他用蒸籠去蒸烤,結果蒸了半天,打開一看,他等於現在洗了一個土耳其浴,洗得一身好舒服。從此朱元璋告訴部下,不可對周顛怠慢,這是一個奇人。像這一類的人,也屬於有名的隱士思想一流的人物。
中國過去有道之士,可以不出來干涉現實的事,但他非常熱心,希望國家太平,希望老百姓過得好,寧可輔助一個人做到太平的時代,而自己不出來做官。等到天下太平了,成功了,他的影子也找不到了,他什麼都不要。在中國古代歷史中,這一類的人非常多的。當然正面歷史不大容易看到,從反面的歷史上,可以看到很多,幾乎每個朝代,都有這些人。就拿王陽明來講,他所碰到的與普通人的生活及觀念不同的異人也很多。
本篇當中,就說明了雖然是隱士思想,明知道時代不能挽救的時候,他們站開了,但並不是消極的逃避,等於是保留了文化的精神,培養後一代,等待下一代。最有名的,如唐代的王通,我曾經提到過很多次,他的學生們在他死後私諡他為“文中子”。在隋煬帝的時候,他本來有志於天下,自己想出來乾的,但與隋煬帝談過話,到處看過以後,知道不行,回去講學,培養年輕一代。所以到了唐太宗開國的時候,如李靖、徐世績、房玄齡、魏徵這一批唐代的開國元勛,文臣武將,幾乎都是他的學生,所以開創唐代的文化思想,文中子是最有功勞的。可是我們讀唐代的歷史,還沒有他的傳記,所以後人還是懷疑文中子的事跡,是不是真的,否則為什麼沒有他的傳記?最後經過考證,原來文中子的兒子,得罪了唐太宗的舅子,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人也很好,不過在學說思想上意見不同,所以後來修唐史的時候,就沒有把文中子的思想擺進去。因此文中子死後,他的諡號,還是朝中這班大臣,也就是他的學生們私下給他的。歷史上有名的“自比尼山”故事,就是說不僅他的弟子,連他自己也自比為當代的孔子。而實際上以功業來說,也許他比孔子還要幸運,因為孔子培養了三千弟子,結果沒有看到一個人在功業上的成就,而文中子在幾十年中培養了後一代的年輕人,開創了唐代的國運與文化。
像這一類,也屬於隱士之流的思想,明知道時代不可以挽回了,不勉強去做,不作儒家思想的“中流砥柱”——人應有中流砥柱的氣概,但能不能把水流挽回呢?這是不可能的,只可以為自己流傳忠臣之名而已,對時代社會則無法真正有所貢獻。道家說要“因應順勢”,這類人的做法,就形成了後世的隱士。本篇記載了很多隱士,孔子當時所遇到的,是孔子在他們面前吃癟的,也是孔子正面和他們衝突的,這衝突並不是吵架,是意見衝突,思想的幽默,可見他們也非常了解孔子,也認為孔子的做法並沒有什麼錯誤,各走各的路線,這是本篇的第四個要點。
結論下來,這一篇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歷史哲學的一種觀點,第二個重點是個人的立身處世,自己的人生觀,人生哲學,究竟該走哪條路線。雖然這種觀念與思想,在本篇的文字中,一個字都沒提到,而事實上就是這樣一種精神,我們把全篇研究完了,對自己應該是個很好的借鏡,可作為一個參考。把本篇的精神與重點報告完了,下面就比較容易研究,不像以前的各篇,每句話都要作很多的發揮,這裡差不多每一觀念都作了整個的發揮。現在我們講到本文了。
眾鳥高飛盡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這是殷紂引起了西周革命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紂王是很暴虐的人,因受悠久文化的影響,還是有很多忠臣,可是幾個人向他建議,(古代下對上為“諫”,上對下為“勸”,現代通用為“建議”了。)而紂王無道,不聽這些建議,把微子廢掉,離開宗室了,後來微子的後代,由周朝封於宋,就是春秋戰國時的宋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色,“興滅國,繼絕世”。周朝起來革命,成功以後,並沒有對紂王之後滅絕,還一定把前朝的後人找出來,使他們繼承祖宗的香火。箕子是紂王的叔父,也被降為奴役,箕子後來還是沒有死,帶了殷商的文化,由遼東渡海到朝鮮去了。比干是被紂王殺死的。這三個人都是紂王時代的忠臣,而遇到一個這樣暴虐的君主。時代的衰敗挽不回的時候,走的走,被關起來的關起來,死的死。孔子認為這是古代的忠臣,雖然他們本身死了,可是對於國家文化的精神,永遠留下了千秋萬代的榜樣。所以稱他們是殷商時代的三位仁人,成仁取義的人。
下面跟著說到柳下惠,魯國的人,大家都知道柳下惠“坐懷不亂”,這還是小事情,歷史上坐懷不亂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過古人以柳下惠作標榜,我們也不必再另外舉別人的例子了,而坐懷不亂並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這裡: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
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師,等於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強比作現代的司法部長或最高法院院長。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罷免下台,於是有一個人對他說,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魯國做事,出國去吧!你自己國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別的國家說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覆他說,一個人終身行直道,思想、行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來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個國家社會做事,都是一樣會有問題,都要吃虧,會被擠下來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來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貴為榮耀,並不想真為國家社會做事的,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父母之國呢?祖宗都在這裡,一樣可以做事。換句話說,隨便在哪裡,決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會都是一樣比較困難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這裡,為了貫徹人格的思想,為了貫徹傳統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處世,忽視於功名富貴,那是身外事,並不在乎,這是他的人格。這裡先記載他的事情,後面孔子還要提到他的。
為什麼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記載後面?柳下惠並不是殷紂時代的人,而是春秋戰國孔子這一時代的人,還可能稍稍早一點,比孔子大幾歲,不過已是一個天下聞名了不起的人物,這裡先記載他的事,柳下惠的這幾句話,也說明了前面三個人的事情。所以中國的古文,如《論語》的文章一看起來好像是法律的條文,一條一條,好像連不起來,實際上仔細一讀,它是長篇文章,連接得非常好。換句話說,微子、箕子、比干、有的願殺身以成仁,如比干;被趕出去就走了,如微子;為奴就為奴,如箕子。為什麼他們不彎一彎呢?態度稍微改變一下,去拍個馬屁,也會好好用他們,更何況他們本來就是皇族。可是他們為什麼不這樣做?這就說明個人作人也好,在國家社會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則上人格的重要。反過來,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話,隨便哪裡都可以干,如果堅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離開?所以引用柳下惠的這幾句話,等於是為上面三個人的事,作了一個註解,這就是《論語》的編輯方法。
中國過去有道之士,可以不出來干涉現實的事,但他非常熱心,希望國家太平,希望老百姓過得好,寧可輔助一個人做到太平的時代,而自己不出來做官。等到天下太平了,成功了,他的影子也找不到了,他什麼都不要。在中國古代歷史中,這一類的人非常多的。當然正面歷史不大容易看到,從反面的歷史上,可以看到很多,幾乎每個朝代,都有這些人。就拿王陽明來講,他所碰到的與普通人的生活及觀念不同的異人也很多。
本篇當中,就說明了雖然是隱士思想,明知道時代不能挽救的時候,他們站開了,但並不是消極的逃避,等於是保留了文化的精神,培養後一代,等待下一代。最有名的,如唐代的王通,我曾經提到過很多次,他的學生們在他死後私諡他為“文中子”。在隋煬帝的時候,他本來有志於天下,自己想出來乾的,但與隋煬帝談過話,到處看過以後,知道不行,回去講學,培養年輕一代。所以到了唐太宗開國的時候,如李靖、徐世績、房玄齡、魏徵這一批唐代的開國元勛,文臣武將,幾乎都是他的學生,所以開創唐代的文化思想,文中子是最有功勞的。可是我們讀唐代的歷史,還沒有他的傳記,所以後人還是懷疑文中子的事跡,是不是真的,否則為什麼沒有他的傳記?最後經過考證,原來文中子的兒子,得罪了唐太宗的舅子,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人也很好,不過在學說思想上意見不同,所以後來修唐史的時候,就沒有把文中子的思想擺進去。因此文中子死後,他的諡號,還是朝中這班大臣,也就是他的學生們私下給他的。歷史上有名的“自比尼山”故事,就是說不僅他的弟子,連他自己也自比為當代的孔子。而實際上以功業來說,也許他比孔子還要幸運,因為孔子培養了三千弟子,結果沒有看到一個人在功業上的成就,而文中子在幾十年中培養了後一代的年輕人,開創了唐代的國運與文化。
像這一類,也屬於隱士之流的思想,明知道時代不可以挽回了,不勉強去做,不作儒家思想的“中流砥柱”——人應有中流砥柱的氣概,但能不能把水流挽回呢?這是不可能的,只可以為自己流傳忠臣之名而已,對時代社會則無法真正有所貢獻。道家說要“因應順勢”,這類人的做法,就形成了後世的隱士。本篇記載了很多隱士,孔子當時所遇到的,是孔子在他們面前吃癟的,也是孔子正面和他們衝突的,這衝突並不是吵架,是意見衝突,思想的幽默,可見他們也非常了解孔子,也認為孔子的做法並沒有什麼錯誤,各走各的路線,這是本篇的第四個要點。
結論下來,這一篇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歷史哲學的一種觀點,第二個重點是個人的立身處世,自己的人生觀,人生哲學,究竟該走哪條路線。雖然這種觀念與思想,在本篇的文字中,一個字都沒提到,而事實上就是這樣一種精神,我們把全篇研究完了,對自己應該是個很好的借鏡,可作為一個參考。把本篇的精神與重點報告完了,下面就比較容易研究,不像以前的各篇,每句話都要作很多的發揮,這裡差不多每一觀念都作了整個的發揮。現在我們講到本文了。
眾鳥高飛盡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這是殷紂引起了西周革命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紂王是很暴虐的人,因受悠久文化的影響,還是有很多忠臣,可是幾個人向他建議,(古代下對上為“諫”,上對下為“勸”,現代通用為“建議”了。)而紂王無道,不聽這些建議,把微子廢掉,離開宗室了,後來微子的後代,由周朝封於宋,就是春秋戰國時的宋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色,“興滅國,繼絕世”。周朝起來革命,成功以後,並沒有對紂王之後滅絕,還一定把前朝的後人找出來,使他們繼承祖宗的香火。箕子是紂王的叔父,也被降為奴役,箕子後來還是沒有死,帶了殷商的文化,由遼東渡海到朝鮮去了。比干是被紂王殺死的。這三個人都是紂王時代的忠臣,而遇到一個這樣暴虐的君主。時代的衰敗挽不回的時候,走的走,被關起來的關起來,死的死。孔子認為這是古代的忠臣,雖然他們本身死了,可是對於國家文化的精神,永遠留下了千秋萬代的榜樣。所以稱他們是殷商時代的三位仁人,成仁取義的人。
下面跟著說到柳下惠,魯國的人,大家都知道柳下惠“坐懷不亂”,這還是小事情,歷史上坐懷不亂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過古人以柳下惠作標榜,我們也不必再另外舉別人的例子了,而坐懷不亂並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這裡: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
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師,等於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強比作現代的司法部長或最高法院院長。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罷免下台,於是有一個人對他說,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魯國做事,出國去吧!你自己國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別的國家說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覆他說,一個人終身行直道,思想、行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來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個國家社會做事,都是一樣會有問題,都要吃虧,會被擠下來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來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貴為榮耀,並不想真為國家社會做事的,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父母之國呢?祖宗都在這裡,一樣可以做事。換句話說,隨便在哪裡,決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會都是一樣比較困難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這裡,為了貫徹人格的思想,為了貫徹傳統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處世,忽視於功名富貴,那是身外事,並不在乎,這是他的人格。這裡先記載他的事情,後面孔子還要提到他的。
為什麼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記載後面?柳下惠並不是殷紂時代的人,而是春秋戰國孔子這一時代的人,還可能稍稍早一點,比孔子大幾歲,不過已是一個天下聞名了不起的人物,這裡先記載他的事,柳下惠的這幾句話,也說明了前面三個人的事情。所以中國的古文,如《論語》的文章一看起來好像是法律的條文,一條一條,好像連不起來,實際上仔細一讀,它是長篇文章,連接得非常好。換句話說,微子、箕子、比干、有的願殺身以成仁,如比干;被趕出去就走了,如微子;為奴就為奴,如箕子。為什麼他們不彎一彎呢?態度稍微改變一下,去拍個馬屁,也會好好用他們,更何況他們本來就是皇族。可是他們為什麼不這樣做?這就說明個人作人也好,在國家社會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則上人格的重要。反過來,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話,隨便哪裡都可以干,如果堅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離開?所以引用柳下惠的這幾句話,等於是為上面三個人的事,作了一個註解,這就是《論語》的編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