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色不異空,色法就是空。我們在文字上想想看,色不異空同色即是空有什麼兩樣?在邏輯上大有差別,這就是中國文字之難。

  空不異色,真正到空的人,當然一定做到了。如李長者所說的,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佛經上說的三明六通,諸佛神通也一定做得到,並不困難。空與色本來是一體,作用也是一個。等於說我們房子裡電源的插座,可以插電燈,也可以插錄音機、電扇。因為都是電,本來是一體。

  色還沒講完,暫時擺著。

  現在第二個講到“受”,就是感覺,這個感覺多半是生理的反映,比如冷、熱、呼、吸、飽、餓等,除生理反應外,還有情緒上的感覺,這個情緒上的受,就屬於中國文化性情的情,色法反倒是屬於性情的性。為什麼色法反屬於性?這個是大問題,不是那麼簡單。

  好了,我們學密宗、學淨土,不管學什麼都一樣,大家打起坐來,搞了半天都在那裡玩弄感覺。每個人問老師的問題,都是這裡痛,那裡痛的,一百個人有五十雙,都是問這些無聊的問題,問得連當老師的都不想活了,一天到晚跟一群瘋子在一起,不瘋也半死了。實際上,我們佛經都沒有搞清楚,都在玩弄感覺。你把心經多念一念——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覺得腿麻,感覺來了,你怎麼空不掉呢?你既然空不掉,你還空個什麼啊?有本事你把這“受”空了。

  所以要注意,你們轉這個,轉那個,老實講,你那個第六意識妄念,已經困在那裡轉圈子了。你想一個人轉河車、轉氣脈、三脈七輪等,越轉得好,那個輪迴越嚴重。

  不要說輪迴,你打坐坐在那裡,你的思想、感情統統困在那裡轉,什麼事也不去做,看看外面的人多忙碌,你卻一天到晚在那裡打坐偷閒,玩弄精神轉河車,所以,百無一用是修道者。

  受即是空,為什麼不在這個地方求解脫呢?學佛為求解脫,結果我們就是解脫不了,都在感受的境界上搞。

  第三個,“想”蘊。這個想更好辦了,每人都說:我打坐什麼都好,就是妄想不斷。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既是空的,何必去空它!它本來空,不是我們去空它的。換句話說,是它來空我們的。這個“它”是什麼?本心,自他不二之他。是它來空你的,我們的妄念根本不能存在嘛!每個念頭,每個思想都這麼過去了,所以,想即是空,空即是想,但是我們做不到想即是空,做到了就得定,得果位了。

  至於想不異空,空不異想,那真是真功夫,能夠做到這樣,就是李長者講的“自他不二”。

  第四個,“行”陰,這更嚴重了。這個行就是生命的運動,就是生命本有的運動功能。懂得了行陰,才懂得什麼叫明心,什麼叫妄念,當然,見性還談不上。

  所以我們打坐坐得好,也沒有妄想,怎麼它又來了呢?——行陰來的。它不聽你的,如果行陰不能空,你想空妄念,休想!

  行陰空了以後,上面的色、受、想才有辦法空。注意!自己去參參行陰,這是很重要的。至於行陰怎麼空,且聽下回分解。

  南懷瑾全集

  上一頁 目錄頁 下一頁

  俠客中國 南懷瑾全集 張載制書

  上一頁 目錄頁 下一頁

  第二十六講

  內容提要

  困在感覺境界

  變成習慣的思

  再說行陰

  心不相應行法

  說識陰

  融通妄想與顛倒妄想

  心行五陰解說

  打坐的前三秒

  這次講如何證得果位,這個果位包括小乘與大乘。

  見地最重要,所謂真正的見地,並不是普通所講的見地,而是見到了“道諦”,也稱“真諦”。真見到了道諦的話,後面的修證、行願就會成功。這是禪宗所提倡的頓悟,不是學術,更不是普通的見解。

  我們因為沒有辦法見道,才產生許多修證,就是漸修的方法。比如釋迦牟尼佛十二年的修行,最後睹明星而悟道,這個也是“見”。見的方法最重要,也就是般若同唯識的道理。見就是理,這個“理”包括了一切事,一切修證功夫。

  上次引用到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道理也包括了修證功夫。上次是以做功夫來配合見地講,現在來研究,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就是感覺方面,我們對生理、心理的感覺。

  許多人做功夫,老實說,不管學道家、學密宗、學顯教的,多半在受陰境界裡頭打轉,所有的人都被這個所困。所以,執著在做功夫方面的人,越來越驕慢。因為功夫是累積來的,有一點功夫的確感受就不同,功夫越來越特別,驕慢心自然越大。功夫不是偶然到的,而是時間的累積所形成,因此是“有所得”,並不是無所得。佛法的究竟是無為法,大家變成以有所得之心,求無所得之果,結果當然都是背道而馳。

  由此可以了解,一般人學佛學道有功夫有見地,那個見地也是在受陰裡頭打轉。尤其搞有為法的功夫,什麼氣脈,什麼境界,自己因為見地不夠,般若沒有成就,都執著於這個範圍在搞。換句話說,所謂打坐做功夫,都是跟著身體的感覺在跑。覺得:唔!氣到了背上了,夾脊通不過啦!什麼脈輪通不過啦!這些學道的書越看得多,道理越懂得多,功夫越困得厲害,都在受陰境界中,從來不曉得在般若方面著力,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因此,身上有點氣動了,心跟著動,因為般若不通,感覺境界越來越嚴重,永遠不得解脫,即使死了以後,這口氣不來時,中陰身還是困在另一個感受的境界中。

  氣脈的道理有沒有?絕對有,那是自然的,沒啥了不起,你越感受它,障礙越大,所以一旦不做功夫,就受不了了。比如現在一般人打坐,都搞成一個通病,一打坐,都想清淨一點。這種清淨的感覺慢慢就成習慣了。其實,自己的意識狀態感覺清淨,那個清淨只是意識狀態的心理感受而已,再配合生理上悶悶的感覺,所以一打坐當然覺得舒服得多了,因為打坐也是休息嘛!舒服以後,慢慢又悶起來了,悶起來就覺得“功夫在找我”,趕緊閉眼悶在那裡,實際上那個悶都是昏擾擾相,還達不到內守幽閒。以為這個是功夫,以為這個是道,其實這些都是在受陰區宇,感覺的狀態里。在這裡頭搞久了的人,腦子呆板,雖比無記、無念好一點點,但是永遠在昏沉中,昏頭昏腦,一點般若都沒有。

  假定在這個狀況下,透過般若智慧的解脫,曉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把這個感覺狀態一丟,才可以談解脫,談超越。可是一般人在現有的境界裡,無法超越。感受的狀態困人,有如此之深。

  上次講到思想問題,我們這個想,就是意識思想。如果要嚴格研究,問題很大。佛學上想與思分開,粗的叫想,腦波跳動得快。至于思,將睡未睡,好似沒有想,其實還有一點點思想的作用,很微細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