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此說,大乘見道人身中,具大功德勝利之見道。
彌勒菩薩說,我這本現觀莊嚴論裡頭所說,這個身內的功德成就了,才能談到見道,見道還要靠這個肉身的。
道相智所攝之見道中,有十六剎那。
剎那之間就見道了,這是彌勒菩薩給我們分別的。
佛清淨為最清淨者,由於能治所治次第斷過門中,許大乘修道由能量之智與所量實空平等性故,是能盡清淨三界諸障之真對治故。談到對治法門,學佛修道不是一個藥方就可治百病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法。當你修持時,忽然一下空了,空久了就昏沉,睡著了,這時就需要對治,就要不空,提起“有”來。“有”久了,就又散亂了。所以打坐做功夫要曉得對治法門。
有人問:有時候念佛、念咒子或做觀想,做得很好時,怎麼後來不行了呢?
因為你覺得好,你心中想,這一下好啊!很定啊!事實上已經在散亂了。越搞越被散亂拉走,當然就不好了,又不曉得對治。修行人對各種方法,不論外道內道都要知道才行。在某一種境界,應該趕緊要修某一個法門,不能再搞原來那個方法,再搞就要出毛病。尤其我們的心理,多少的業障,很難把它調整過來,所以有八萬四千不同的對治方法。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只限於一門,認為自己這個對,其他都不對,那就錯了。
現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切清淨對治法的重要。唯有佛的清淨境界是總對治法。能對治的與所對治的,要恰如其分才行。比如我們散亂要修止,昏沉要修觀,落昏沉要鍊氣,氣煉多了也會出毛病,所以要恰到好處。能治、所治各種法門都要學。
對治法門學了做什麼?次第斷過,把我們的習氣漸漸轉變過來。這次課程講見地、修證、行願,但行願沒有談,因為很難做到的。習氣過錯是不可能斷的,但心理行為及習氣不能斷,是做不到身內的功德成就,所以功夫不會進步。等到你身內功德成就了以後,身體方面自然是一秒秒、一天天在變化,向勝義方向轉變,這個道理是呆板的,這本經典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了。
可是這裡又告訴我們,習氣是次第慢慢斷的。比如剛才講,得了定,意念清淨時,別人的一點錯處都看不慣,是什麼道理?等於自己把鏡子擦得太亮了,太乾淨了,一點灰塵都不能落,落下來就看得清清楚楚,看了就討厭,就要擦掉,不能容納塵垢,起了瞋心。因此只喜歡清淨,不喜歡塵垢,這是功德不圓滿,也是過錯,趕快要斷,非斷不可。這些佛經上都講了,修持不是那麼簡單的。
所以能治所治次第斷過,這個法門當中,是大乘的修道,由能量之智與所量實空平等性故。大乘的修道境界,妄念空了,清淨本性出來了,是自性“能”清淨,只得“能”,而去妄念亡“所”不行。“能所雙亡”又還不行,要“能所雙融”。所以能量之智與所量實空,平等平等無分,這才叫大無分別心。這樣才能夠盡清淨三界一切障礙。這也就是一切障礙的真正對治,既不落空,又不著有。
這些都是講理論,如果懂了,曉得既不落空,又不著有,那麼平常所學的外道也好,那些著有的都可以修了,為什麼?因為對治的時候需要用,調心的時候要用。所以知識學多了以後是個大障礙,但是成道了以後,反而怕你懂得不夠多,你越懂得多,教人度人的方便越大。所以大般若經上講:大般若如大火炬,什麼東西都不怕丟進來,好的、壞的,越丟智慧光明越大。具大般若智慧的人,不怕你是外道,或染污什麼,你儘管來,來得越多,他的般若光芒放出越大。
第二個比方,大般若如孔雀鳥,所以密宗有個修法叫孔雀明王。為什麼如孔雀呢?孔雀專吃有毒的東西,蜈蚣、蠍子,越毒的東西對它越好。毒品吃多了以後,羽毛越漂亮,沒有毒品吃,它的營養就糟了。所以大菩薩能夠下地獄,能在六道中度眾生,吃了毒藥,羽毛更光彩,智慧更大,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一切法門皆是對治。
此處之諍者,謂下下等九種修道,斷除上上等九種實執不應道理。
古代的大祖師們已經發生爭論,說用外道的法門來修無上道法做不到,不可能。這裡的爭執是說:下下等九種修道,斷除上上等九種實執,沒有這個道理,不合邏輯。
譬如羸劣士夫不能摧伏強力怨敵,於劣怨敵不須強力士夫。比如身體衰弱的人,怎能摧伏強敵呢?
如是下品修道不能斷除上品實執;斷下品實執不須上品修道故。
下品修道方法的人,如果路走錯了,決不能成就上品佛道,而且斷下品習氣,深生染著,也不需要般若那麼高的修法,這些都是人的意見之爭,千古皆然。
答雲無過。譬如浣衣,洗除粗垢不待勤勞;洗除細垢,須大劬勞。如是能治所治亦應理故。彌勒菩薩說,這個不是問題。等於我們洗衣服一樣,衣服太髒,就用力一點;不太髒的,輕洗一下就好了。下品修道的毛病大,做功夫要勤勞一點;功夫毛病淺一點,就少修一點,這並不是問題。
一切智品第四:
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間,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大乘修道,般若成就,即禪宗所講的頓悟法門。
現證無我慧所攝持,復是小乘現觀種類,即一切智相,界遍一切聖者皆有。觀待世俗事是破有邊,現觀種類大乘聖智,即智不住三有之道相智相。界從大乘見道乃至佛地。觀待世俗事是破寂滅邊,現觀種類大乘聖智,即悲不住寂滅之道相智相。界從大乘見道乃至佛地。
現在講大乘,就是禪宗所謂立志頓悟。你天天求悟,悟了幹嗎!不悟多好,不悟這個世界很好玩,悟了以後世界如夢,那還有什麼好玩的。不好玩何必學呢?學佛修道有兩個目標: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大乘佛菩薩的境界是,智不住世間,悲不入涅槃。簡單一句話,悲智雙運就是菩薩道,再換句話說,就是智悲雙修之道。到了智慧圓滿、福德圓滿,就是佛的果位,智悲雙運也就是這個道理。
修道的人,第一步功夫先證到“無我”。這個智慧境界所飲食的,有小乘現觀種類,即小乘境界見到空一切智相,見到空的境界。這個範圍,凡是聖人界遍一切聖者皆有——凡是聖人都見到空的這一面。這句話講得多痛快,也最偉大。凡是聖人,不管儒家、道家,乃至其他宗教,一定見到空的一面,才能夠稱聖。
觀待世俗事是破有邊,現觀種類大乘聖智,看世俗很厭煩,要出世修道叫觀待。待是相對、對待的意思。
世俗的事情拿空來破它,是有邊。現觀種類大乘聖智,即智不住三有之道相智相,理論上達到智不住三有,見地上見到空,如落在空的一邊也是小乘,更何況你那個空的境界還不究竟。見到空的人就是憨山大師所講:荊棘叢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大乘見到空的人,就是觀自在菩薩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空不二,是智不住三有之道智相。這個界限從大乘見道乃至於佛的果位。悲不住涅槃的道理也是一樣。
彌勒菩薩說,我這本現觀莊嚴論裡頭所說,這個身內的功德成就了,才能談到見道,見道還要靠這個肉身的。
道相智所攝之見道中,有十六剎那。
剎那之間就見道了,這是彌勒菩薩給我們分別的。
佛清淨為最清淨者,由於能治所治次第斷過門中,許大乘修道由能量之智與所量實空平等性故,是能盡清淨三界諸障之真對治故。談到對治法門,學佛修道不是一個藥方就可治百病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法。當你修持時,忽然一下空了,空久了就昏沉,睡著了,這時就需要對治,就要不空,提起“有”來。“有”久了,就又散亂了。所以打坐做功夫要曉得對治法門。
有人問:有時候念佛、念咒子或做觀想,做得很好時,怎麼後來不行了呢?
因為你覺得好,你心中想,這一下好啊!很定啊!事實上已經在散亂了。越搞越被散亂拉走,當然就不好了,又不曉得對治。修行人對各種方法,不論外道內道都要知道才行。在某一種境界,應該趕緊要修某一個法門,不能再搞原來那個方法,再搞就要出毛病。尤其我們的心理,多少的業障,很難把它調整過來,所以有八萬四千不同的對治方法。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只限於一門,認為自己這個對,其他都不對,那就錯了。
現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切清淨對治法的重要。唯有佛的清淨境界是總對治法。能對治的與所對治的,要恰如其分才行。比如我們散亂要修止,昏沉要修觀,落昏沉要鍊氣,氣煉多了也會出毛病,所以要恰到好處。能治、所治各種法門都要學。
對治法門學了做什麼?次第斷過,把我們的習氣漸漸轉變過來。這次課程講見地、修證、行願,但行願沒有談,因為很難做到的。習氣過錯是不可能斷的,但心理行為及習氣不能斷,是做不到身內的功德成就,所以功夫不會進步。等到你身內功德成就了以後,身體方面自然是一秒秒、一天天在變化,向勝義方向轉變,這個道理是呆板的,這本經典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了。
可是這裡又告訴我們,習氣是次第慢慢斷的。比如剛才講,得了定,意念清淨時,別人的一點錯處都看不慣,是什麼道理?等於自己把鏡子擦得太亮了,太乾淨了,一點灰塵都不能落,落下來就看得清清楚楚,看了就討厭,就要擦掉,不能容納塵垢,起了瞋心。因此只喜歡清淨,不喜歡塵垢,這是功德不圓滿,也是過錯,趕快要斷,非斷不可。這些佛經上都講了,修持不是那麼簡單的。
所以能治所治次第斷過,這個法門當中,是大乘的修道,由能量之智與所量實空平等性故。大乘的修道境界,妄念空了,清淨本性出來了,是自性“能”清淨,只得“能”,而去妄念亡“所”不行。“能所雙亡”又還不行,要“能所雙融”。所以能量之智與所量實空,平等平等無分,這才叫大無分別心。這樣才能夠盡清淨三界一切障礙。這也就是一切障礙的真正對治,既不落空,又不著有。
這些都是講理論,如果懂了,曉得既不落空,又不著有,那麼平常所學的外道也好,那些著有的都可以修了,為什麼?因為對治的時候需要用,調心的時候要用。所以知識學多了以後是個大障礙,但是成道了以後,反而怕你懂得不夠多,你越懂得多,教人度人的方便越大。所以大般若經上講:大般若如大火炬,什麼東西都不怕丟進來,好的、壞的,越丟智慧光明越大。具大般若智慧的人,不怕你是外道,或染污什麼,你儘管來,來得越多,他的般若光芒放出越大。
第二個比方,大般若如孔雀鳥,所以密宗有個修法叫孔雀明王。為什麼如孔雀呢?孔雀專吃有毒的東西,蜈蚣、蠍子,越毒的東西對它越好。毒品吃多了以後,羽毛越漂亮,沒有毒品吃,它的營養就糟了。所以大菩薩能夠下地獄,能在六道中度眾生,吃了毒藥,羽毛更光彩,智慧更大,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一切法門皆是對治。
此處之諍者,謂下下等九種修道,斷除上上等九種實執不應道理。
古代的大祖師們已經發生爭論,說用外道的法門來修無上道法做不到,不可能。這裡的爭執是說:下下等九種修道,斷除上上等九種實執,沒有這個道理,不合邏輯。
譬如羸劣士夫不能摧伏強力怨敵,於劣怨敵不須強力士夫。比如身體衰弱的人,怎能摧伏強敵呢?
如是下品修道不能斷除上品實執;斷下品實執不須上品修道故。
下品修道方法的人,如果路走錯了,決不能成就上品佛道,而且斷下品習氣,深生染著,也不需要般若那麼高的修法,這些都是人的意見之爭,千古皆然。
答雲無過。譬如浣衣,洗除粗垢不待勤勞;洗除細垢,須大劬勞。如是能治所治亦應理故。彌勒菩薩說,這個不是問題。等於我們洗衣服一樣,衣服太髒,就用力一點;不太髒的,輕洗一下就好了。下品修道的毛病大,做功夫要勤勞一點;功夫毛病淺一點,就少修一點,這並不是問題。
一切智品第四:
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間,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大乘修道,般若成就,即禪宗所講的頓悟法門。
現證無我慧所攝持,復是小乘現觀種類,即一切智相,界遍一切聖者皆有。觀待世俗事是破有邊,現觀種類大乘聖智,即智不住三有之道相智相。界從大乘見道乃至佛地。觀待世俗事是破寂滅邊,現觀種類大乘聖智,即悲不住寂滅之道相智相。界從大乘見道乃至佛地。
現在講大乘,就是禪宗所謂立志頓悟。你天天求悟,悟了幹嗎!不悟多好,不悟這個世界很好玩,悟了以後世界如夢,那還有什麼好玩的。不好玩何必學呢?學佛修道有兩個目標: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大乘佛菩薩的境界是,智不住世間,悲不入涅槃。簡單一句話,悲智雙運就是菩薩道,再換句話說,就是智悲雙修之道。到了智慧圓滿、福德圓滿,就是佛的果位,智悲雙運也就是這個道理。
修道的人,第一步功夫先證到“無我”。這個智慧境界所飲食的,有小乘現觀種類,即小乘境界見到空一切智相,見到空的境界。這個範圍,凡是聖人界遍一切聖者皆有——凡是聖人都見到空的這一面。這句話講得多痛快,也最偉大。凡是聖人,不管儒家、道家,乃至其他宗教,一定見到空的一面,才能夠稱聖。
觀待世俗事是破有邊,現觀種類大乘聖智,看世俗很厭煩,要出世修道叫觀待。待是相對、對待的意思。
世俗的事情拿空來破它,是有邊。現觀種類大乘聖智,即智不住三有之道相智相,理論上達到智不住三有,見地上見到空,如落在空的一邊也是小乘,更何況你那個空的境界還不究竟。見到空的人就是憨山大師所講:荊棘叢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大乘見到空的人,就是觀自在菩薩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空不二,是智不住三有之道智相。這個界限從大乘見道乃至於佛的果位。悲不住涅槃的道理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