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攀龍附鳳——讀書人的通路
漢代的初期,差不多也還有秦代輕視讀書人的風氣。秦始皇焚書坑儒,固然殺了很多讀書人,但留下來的讀書種子仍然不少。例如為漢代初創政治禮儀最著名的叔孫通,在漢高祖起義,到處征伐的時代,叔孫通便盯著他,跟來跟去的,很想把他的學問賣給漢高祖,可是總是賣不出去。當時漢高祖看見讀書人就罵,甚至把儒生們的帽子拿來當便器用。叔孫通和他身邊的許多學生,只有忍耐。有時學生們急了,催促他走了算了,叔孫通一直勸學生們忍耐等待。
等到漢高祖統一天下以後,中央政府里,都是和漢高祖一道起來打天下的好漢們,其中有許多還是地方上的流氓地痞。上朝、開會,都沒有秩序,更沒有氣度。在朝廷開會的時候,飲酒爭功,吵鬧咒罵,甚至有當場拔劍擊柱的,亂七八糟,沒有一點體統,倒很像一群流氓在聚會生事。
亂無章法的朝廷會議,使漢高祖感到頭痛之極,就採用了叔孫通的建議,頒布一項重要的律令,叫做“朝儀”。本來,漢高祖對儒生是看不起的,也沒有信心,但聰明的叔孫通,看準了漢高祖煩厭廷臣不守秩序的心理,就對他說:“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這下只好依叔孫通了。於是叔孫通召集了一百多人,照規範排練了一個多月。就像今天慶典,先要學生練習排字,或大會操、團體舞一樣,等精嫻熟練了,才請漢高祖觀禮。漢高祖看了大為高興,於是命令群臣學習,這是漢高祖六年的事。第二年,高祖七年十月大會群臣,皆依朝儀行事。並由御史做監督,若有哪個舉動不合禮儀的,立刻抓起轟出去。於是舉朝秩序井然,無人再敢喧譁失禮。漢高祖坐在龍位上,高興極了,得意洋洋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我直到今天才知道當皇帝是何等威風啊!他高興之餘,馬上拜叔孫通為“奉常”,等於禮部大臣,並賜黃金五百斤,並且封他的學生們也都為郎官。
後來,陸賈又屢次建議漢高祖,推行詩書禮教。漢高祖聽得不耐煩了,就破口罵道,你羅嗦什麼?老子的天下是馬上打來的,什麼詩啊書的,有屁用,“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陸賈說,不錯呀!你的天下是騎在馬上打來的,可是你不能夠還一直騎在馬上當皇帝,“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應該坐在宮廷的大位上治理天下了。
陸賈這個人很會講話,很有辦法,也很高明的,他曾先後代表漢高祖、漢文帝出使南越王趙倫,穩住了兩廣、南越一大片屬國。並和陳平、周勃聯手,平定呂氏諸王,擁立了漢文帝。
當時漢高祖聽了陸賈的這句話,認為很有道理,要他詳細報告,後來陸賈一連提了十二次建議——上奏章,漢高祖都說好,全部採用。這十二次奏章後來編在一起,就是有名的陸賈《《新語》。
由這兩件事看來,可見歷史上許多讀書人,大多同叔孫通一樣,功名富貴必須靠嘴巴遊說,或靠別人的推薦。運氣好,就推銷得出去,否則便窮愁潦倒一輩子。
當然,有不少是例外的,如孔孟之聖,如高士之高,隱士之隱,名臣大臣之精忠亮節,有許多可歌可泣之事。但在漢初那個時候,知識分子的功名富貴,還是靠嘴巴來遊說,或者靠別人的推薦。
到了漢武帝以後,才有了選舉制度的創立。那時的選舉,是真正的選舉,不像現在,競選是競而選之,靠競爭,那已不是中國文化的選舉精神了,所以只可以依著西方文化叫做“競選”。漢朝的選舉,是由地方官和地方人士,平常就對賢良方正、孝。涕忠義等品行加以考察,凡是有學識、德性高超的人,由地方官推薦稱賢,向朝廷保舉上去,稱為“孝廉”。清初的博學鴻詞徵召,也是套用這個制度而來的,這樣叫做“選舉”。這種漢代初期的選舉,一直延用到漢末,但也變了質,人才推薦的出路都由世家門第把持,由平民出身的讀書人,很不容易飛黃騰達。即使同是平民讀書出身,到了權位關頭,競爭排擠,也事所難免。例如漢武帝時代的名相公孫弘,結果也會排擠董仲舒,所以元人李過庭的詩說:“古來好客數平津,我道真龍未必真。一個仲舒容不得,不知開閣為何人?”
在南北朝混亂的時代,讀書人的出路就靠門第,靠名士們的榆揚推薦。所謂“門第”,就是有祖先父母的餘蔭,同時還帶有現代人所謂“學閥”的那種味道。由於仕途受了這類世族子弟的專橫把持,所以天下事也就不問可知了。
唐代選舉的進士
在唐代的時候,唐太宗確立了考試制度,於是讀書人埋頭苦幹,十載寒窗,一朝登第,一步一步,鑽到功名場中。一直到現在,都在隋唐時代所創立的考試制度的精神下,使得考試成為知識分子求得功名富貴的必經之路。因此在隋唐以後,有很多的文學作品,讚頌由考試所取得的功名科第。社會上,每個家庭,每一個讀書人都在祈求,希望由科第而考取功名,來光耀門媚,榮宗耀祖。到了清朝,甚至連作皇帝的乾隆,還想暗地化名來參加考試,偷偷嘗試那考取進士的味道呢。所以以前教育兒童的讀物,使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格言。當然,這些話到了現代工商業的社會,完全變成落伍的陳腔濫調了。現在應該可以將它改為:“社會重金條,技能須學高。萬般皆上品,唯有讀書糟。”
其實,在從前,考取了科第功名是一回事,有了功名,能不能在宦途上飛黃騰達,又是另一回事。許多人就是有了功名,沒有門第,沒有背景,沒有人提拔,還是一樣的清寒一生,只比那沒有考得功名的白丁略勝一籌而已。例如在唐代詩的文學中,大家都讀過秦韜玉的《貧女吟》,便是感嘆這種宦途不遇而發泄的無奈和悲哀。同樣的情形,借貧女來作寄託,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詩,還有唐末詩人李山甫的一首名作:“平生不識綺羅裳,閒把簪珥益自傷。鏡里只應諳素貌,人間多是重紅妝。當年未嫁還憂老,終日求媒即道狂。兩意定知無處說,暗垂珠淚滴蠶筐。”第三句和第四句,就是感嘆社會人情現實的可怕。第五句第六句,是說自己在年輕時代意氣飛揚,非常自負,但早已顧慮到青春逝去,年華老大,還是早點找歸宿才好,所以一直托人作媒,不過,別人卻笑她瘋,認為以她的美麗才華,不怕沒有對象。最後說,現在呢?什麼都沒希望了。還是一個貧女終老,每天作作苦工,只有對著蠶筐暗自滴淚了。這是讀書人多麼有趣的諷喻,但其中又含有多少的悲哀啊!時代雖然不同,人情世態還是一樣,即如現代讀書人,得到了博士、碩士學位以後,同樣地,也是“貨與帝王家”,出賣給那能付你薪水高的人,三萬五萬一個月,非向他低頭不可,只不過現在是由帝王家的買主,一變而為資本家的老闆而已。
由此看來,孔孟以下,古今中外的讀書人,大多是那麼可憐,有時還賣不出去,像孟子一樣。他和齊宣王這一次的談話,就可想而知,有點類似買賣不成仁義在,討價還價的味道。在這節書中,已可看出,齊宣王與孟子之間的往來,差不多快要結束了,同時孟子和齊宣王也都已過中年。我看齊宣王倒蠻有福氣,舒舒服服地過了一生,人也蠻可愛的。老實說,孟子這樣頂撞他,假如換作後世一些帝王,很可能不會接受,認為你孟某人談了半天都是空話,我愛用你的意見就會用,我不用你,你就乖乖地領薪水吃飯,還來什麼玉人、匠人、工師的,我現在不要蓋房子,你工師又怎麼樣!假如是另一種個性的齊宣王,就告訴他,我現在不想蓋房子,噗玉也找不到,你讓我清靜清靜好吧!或者是“王拂袖而起”,以示冷落,不接受。
漢代的初期,差不多也還有秦代輕視讀書人的風氣。秦始皇焚書坑儒,固然殺了很多讀書人,但留下來的讀書種子仍然不少。例如為漢代初創政治禮儀最著名的叔孫通,在漢高祖起義,到處征伐的時代,叔孫通便盯著他,跟來跟去的,很想把他的學問賣給漢高祖,可是總是賣不出去。當時漢高祖看見讀書人就罵,甚至把儒生們的帽子拿來當便器用。叔孫通和他身邊的許多學生,只有忍耐。有時學生們急了,催促他走了算了,叔孫通一直勸學生們忍耐等待。
等到漢高祖統一天下以後,中央政府里,都是和漢高祖一道起來打天下的好漢們,其中有許多還是地方上的流氓地痞。上朝、開會,都沒有秩序,更沒有氣度。在朝廷開會的時候,飲酒爭功,吵鬧咒罵,甚至有當場拔劍擊柱的,亂七八糟,沒有一點體統,倒很像一群流氓在聚會生事。
亂無章法的朝廷會議,使漢高祖感到頭痛之極,就採用了叔孫通的建議,頒布一項重要的律令,叫做“朝儀”。本來,漢高祖對儒生是看不起的,也沒有信心,但聰明的叔孫通,看準了漢高祖煩厭廷臣不守秩序的心理,就對他說:“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這下只好依叔孫通了。於是叔孫通召集了一百多人,照規範排練了一個多月。就像今天慶典,先要學生練習排字,或大會操、團體舞一樣,等精嫻熟練了,才請漢高祖觀禮。漢高祖看了大為高興,於是命令群臣學習,這是漢高祖六年的事。第二年,高祖七年十月大會群臣,皆依朝儀行事。並由御史做監督,若有哪個舉動不合禮儀的,立刻抓起轟出去。於是舉朝秩序井然,無人再敢喧譁失禮。漢高祖坐在龍位上,高興極了,得意洋洋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我直到今天才知道當皇帝是何等威風啊!他高興之餘,馬上拜叔孫通為“奉常”,等於禮部大臣,並賜黃金五百斤,並且封他的學生們也都為郎官。
後來,陸賈又屢次建議漢高祖,推行詩書禮教。漢高祖聽得不耐煩了,就破口罵道,你羅嗦什麼?老子的天下是馬上打來的,什麼詩啊書的,有屁用,“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陸賈說,不錯呀!你的天下是騎在馬上打來的,可是你不能夠還一直騎在馬上當皇帝,“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應該坐在宮廷的大位上治理天下了。
陸賈這個人很會講話,很有辦法,也很高明的,他曾先後代表漢高祖、漢文帝出使南越王趙倫,穩住了兩廣、南越一大片屬國。並和陳平、周勃聯手,平定呂氏諸王,擁立了漢文帝。
當時漢高祖聽了陸賈的這句話,認為很有道理,要他詳細報告,後來陸賈一連提了十二次建議——上奏章,漢高祖都說好,全部採用。這十二次奏章後來編在一起,就是有名的陸賈《《新語》。
由這兩件事看來,可見歷史上許多讀書人,大多同叔孫通一樣,功名富貴必須靠嘴巴遊說,或靠別人的推薦。運氣好,就推銷得出去,否則便窮愁潦倒一輩子。
當然,有不少是例外的,如孔孟之聖,如高士之高,隱士之隱,名臣大臣之精忠亮節,有許多可歌可泣之事。但在漢初那個時候,知識分子的功名富貴,還是靠嘴巴來遊說,或者靠別人的推薦。
到了漢武帝以後,才有了選舉制度的創立。那時的選舉,是真正的選舉,不像現在,競選是競而選之,靠競爭,那已不是中國文化的選舉精神了,所以只可以依著西方文化叫做“競選”。漢朝的選舉,是由地方官和地方人士,平常就對賢良方正、孝。涕忠義等品行加以考察,凡是有學識、德性高超的人,由地方官推薦稱賢,向朝廷保舉上去,稱為“孝廉”。清初的博學鴻詞徵召,也是套用這個制度而來的,這樣叫做“選舉”。這種漢代初期的選舉,一直延用到漢末,但也變了質,人才推薦的出路都由世家門第把持,由平民出身的讀書人,很不容易飛黃騰達。即使同是平民讀書出身,到了權位關頭,競爭排擠,也事所難免。例如漢武帝時代的名相公孫弘,結果也會排擠董仲舒,所以元人李過庭的詩說:“古來好客數平津,我道真龍未必真。一個仲舒容不得,不知開閣為何人?”
在南北朝混亂的時代,讀書人的出路就靠門第,靠名士們的榆揚推薦。所謂“門第”,就是有祖先父母的餘蔭,同時還帶有現代人所謂“學閥”的那種味道。由於仕途受了這類世族子弟的專橫把持,所以天下事也就不問可知了。
唐代選舉的進士
在唐代的時候,唐太宗確立了考試制度,於是讀書人埋頭苦幹,十載寒窗,一朝登第,一步一步,鑽到功名場中。一直到現在,都在隋唐時代所創立的考試制度的精神下,使得考試成為知識分子求得功名富貴的必經之路。因此在隋唐以後,有很多的文學作品,讚頌由考試所取得的功名科第。社會上,每個家庭,每一個讀書人都在祈求,希望由科第而考取功名,來光耀門媚,榮宗耀祖。到了清朝,甚至連作皇帝的乾隆,還想暗地化名來參加考試,偷偷嘗試那考取進士的味道呢。所以以前教育兒童的讀物,使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格言。當然,這些話到了現代工商業的社會,完全變成落伍的陳腔濫調了。現在應該可以將它改為:“社會重金條,技能須學高。萬般皆上品,唯有讀書糟。”
其實,在從前,考取了科第功名是一回事,有了功名,能不能在宦途上飛黃騰達,又是另一回事。許多人就是有了功名,沒有門第,沒有背景,沒有人提拔,還是一樣的清寒一生,只比那沒有考得功名的白丁略勝一籌而已。例如在唐代詩的文學中,大家都讀過秦韜玉的《貧女吟》,便是感嘆這種宦途不遇而發泄的無奈和悲哀。同樣的情形,借貧女來作寄託,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詩,還有唐末詩人李山甫的一首名作:“平生不識綺羅裳,閒把簪珥益自傷。鏡里只應諳素貌,人間多是重紅妝。當年未嫁還憂老,終日求媒即道狂。兩意定知無處說,暗垂珠淚滴蠶筐。”第三句和第四句,就是感嘆社會人情現實的可怕。第五句第六句,是說自己在年輕時代意氣飛揚,非常自負,但早已顧慮到青春逝去,年華老大,還是早點找歸宿才好,所以一直托人作媒,不過,別人卻笑她瘋,認為以她的美麗才華,不怕沒有對象。最後說,現在呢?什麼都沒希望了。還是一個貧女終老,每天作作苦工,只有對著蠶筐暗自滴淚了。這是讀書人多麼有趣的諷喻,但其中又含有多少的悲哀啊!時代雖然不同,人情世態還是一樣,即如現代讀書人,得到了博士、碩士學位以後,同樣地,也是“貨與帝王家”,出賣給那能付你薪水高的人,三萬五萬一個月,非向他低頭不可,只不過現在是由帝王家的買主,一變而為資本家的老闆而已。
由此看來,孔孟以下,古今中外的讀書人,大多是那麼可憐,有時還賣不出去,像孟子一樣。他和齊宣王這一次的談話,就可想而知,有點類似買賣不成仁義在,討價還價的味道。在這節書中,已可看出,齊宣王與孟子之間的往來,差不多快要結束了,同時孟子和齊宣王也都已過中年。我看齊宣王倒蠻有福氣,舒舒服服地過了一生,人也蠻可愛的。老實說,孟子這樣頂撞他,假如換作後世一些帝王,很可能不會接受,認為你孟某人談了半天都是空話,我愛用你的意見就會用,我不用你,你就乖乖地領薪水吃飯,還來什麼玉人、匠人、工師的,我現在不要蓋房子,你工師又怎麼樣!假如是另一種個性的齊宣王,就告訴他,我現在不想蓋房子,噗玉也找不到,你讓我清靜清靜好吧!或者是“王拂袖而起”,以示冷落,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