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鬼谷子曰:三盜者,彼此不覺知,但謂之神明。此三者況車馬金帛,棄之可以傾河填海,移山覆地,非命而動,然後應之。

  筌曰:天地與萬物生成,盜萬物以衰老。萬物與人之服御,盜人以驕奢。人與萬物之上器,盜萬物以毀敗。皆自然而往。三盜各得其直,三才遞安其任。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鬼谷子曰:不欲令後代人君,廣斂珍寶,委積金帛,若能棄之,雖傾河填海未足難也。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時而生百骸;動者所以安萬物,失其機而傷萬物。故曰:時之至,間不容瞬息,先之則太過,後之則不及。是以賢者守時,不肖者守命也。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筌曰:人皆有聖,人不貴聖,人之愚。既睹其聖,又察其愚,復睹其聖。故《書》曰:專用聰明,則事不成。專用晦昧,則事皆悖。一明一晦,眾之所載。伊尹酒保,太公屠牛,管仲作革,百里奚賣粥,當衰亂之時,人皆謂之不神,及乎逢成湯、遭文王、遇齊桓、值秦穆,道濟生靈,功格宇宙,人皆謂之至神。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鬼谷子曰:後代伏思之則明,天地不足貴,而況於人乎?

  筌曰:一歲三百六十五日,日之有數;有次十二,以積闖大小余分有定;皆稟精氣。自有不為聖功神明而生;聖功神明亦稟精氣,自有不為日月而生。是故,成不貴乎天地,敗不怨乎陰陽。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因躬,小人得之輕命。

  諸葛亮曰:夫子、太公豈不賢於孫、吳、韓、白,所以君子小人異之,四子之勇至於殺身,固不得其主而見殺矣。

  筌曰:季主凌夷,天下莫見凌夷之機,而莫能知凌夷之源。霸王開國之機,而莫能知開國之機,而莫能知開國之源。君子得其機,應天順人,乃固其躬。小人得其機,煩兵黷武,乃輕其命。《易》曰: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又曰:知機其神乎!機者易見一而難知,見近知遠。

  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尹曰:思之精所以盡其微。

  良曰:後代伏思之,耳目之利,絕其一源。

  筌曰:人之耳目,皆分於心,而竟於神。心分則機不精,神竟則機不微。是以師曠薰目而聰耳,離朱漆耳而明目。任一源之利而反用師於心,舉事發機,十全成也。退思三反,經晝歷夜,思而後行,舉事發機,萬全成也。

  太公曰:目動而心應之。見可則行,見否則止。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筌曰:為天下機者,莫近乎心目。心能發目,目能見機。秦始皇東遊會稽,項羽目見其機,心生於物,謂項良曰:“彼可取而代之”。晉師畢至於淮淝。荷堅日見其機心死於物,謂荷融曰:“彼(京力)敵也,胡為少耶?”則知生死之心在乎物,成敗之機見於目焉。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良曰:熙熙哉。

  太公曰:誠懼致福。

  筌曰:天心無恩萬物,有心歸恩於天。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以施而不求其報,生而不有其功。及至迅雷烈風,威遠而懼邇,萬物蠢然而懷懼,天無威而懼萬物,萬物有懼而歸威於天。聖人行貨也,無患於有功。行代也,無威於有罪。故賞罰自立於上,威恩自行於下也

  至樂性余,至靜性廉。

  良曰:夫機在於是也。

  筌曰:樂則奢余,靜則貞廉。性余則神濁,性廉則神清。神者,智之泉,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智公則心平。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澄水,以其清且平。神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夫聖人者,不淫於至樂,不安於至靜,能棲神靜樂之間,謂之守中。如此施利不能誘,聲色不能盪,辯士不能說,智者不能動,勇者不能懼,見禍於重開之外,慮患於沓冥之內,天且不違,而況於兵之詭道者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尹曰:治極微。

  良曰:其機善,雖不令天下而行之,天下所不能知,天下所不能違。

  筌曰:天道曲成萬物而不遺,椿菌鵬(晏鳥),巨細修短,各得其所,至私也。雲行雨施,雷電霜霓,生殺之均,至公也。聖人則天法地:養萬民,察勞苦,至私也;行正令,施法象,至公也。

  孫武曰:視卒如愛子,可以俱死,視卒如嬰兒,可與之赴深溪。愛而不能令,譬若驕子。是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禽之制在氣。

  太公曰:豈以小大而相制哉?

  尹曰:氣者,天之機。

  筌曰:無龜食蟒,囗隼擊鵲,黃腰啖虎,飛鼠斷猿,蛛蛙嚌魚,狼囗齧鶴,余甘柔金,河車服之,無窮化玉,雄黃變鐵。有不灰之木,浮水之石,夫禽獸木石,得其氣尚能以小制大,況英雄得其而不能淨寰海而御宇宙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太公曰:損己者物愛之,厚己者物薄之。

  筌曰:謀生者必先死而後生,習死者必先生而後死。

  (曷鳥)冠子曰:不死不生,不斷不成。

  孫武曰:投之死地而後生,致之亡地而後存。

  吳起曰: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恩者害之源,害者恩之源。吳樹恩于越而害生,周立害於殷而思生,死之與生,恩之與害,相反糾纏也。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太公曰:觀鳥獸之時,察萬物之變。

  筌曰:景星見,黃龍下,翔鳳至,醴泉出,嘉穀生,河不滿溢,海不揚波。日月薄蝕,五星失行,四時相錯,晝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愚人以此天地文理為理亂之機。文思安安,光被四表,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六府三事,無相奪倫,百穀用成,兆民用康。昏主邪臣,法令不一,重賦苟政,上下相蒙,懿戚貴臣,驕奢淫縱,酣酒嗜音,峻宇雕牆,百姓流亡,思亂怨上,我以此時物文理為理亂之機也。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

  筌曰:聖哲之心,深妙難測。由巢之跡,人或窺之。至於應變無方,自機轉而不窮之智,人豈虞之?以跡度心,乃為愚者也。

  故曰:瀋水入火,自取滅亡。

  良曰:理人自死,理軍亡兵,無死則無不死,無生則無不生,故知乎死生,國家安寧。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尹曰:靜之至,不知所以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良曰:天地之道,浸微而推勝之。

  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良曰:陰陽相推激,至於變化在於目。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良曰:大人見之為自然,英哲見之為制,愚者見之為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