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本節重點有二:一言兵戰凶危,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得已而用之。再者論兵法之要,在“勢”而已,善用之者,若轉圓石於千仞之上。昔武帝伐匈奴,空文景二朝之聚集,至天子不能鈞駟,種西漢不振之因。故兵以義發,乘勢而動,則易竟全功。而歷來聖主,不輕言兵,恐傷國之元氣,亦天道好生惜物之情也。故人君背道則國危,百姓背道則乖,君子離道則亡。

  豪傑秉職,國威乃弱。殺生在豪傑,國勢乃竭。豪傑低首,國乃可久。殺生在君,國乃可安。四民用虛,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賢臣內,則邪臣外。邪臣內,則賢臣斃。內外失宜,禍亂傳世。

  本節總論治國之常經。昔韓非有言:“儒以文亂法,快以武犯禁”。故姜尚精華士,武帝遷朱郭,此防之未然也。故國之大權,應各有司職。國之經濟,重在民生。國之政治在任賢。以上三者,犯其一,禍不遠矣。

  大臣疑生,眾奸集聚。臣當君尊,上下乃昏。君當巨處,上下失序。

  本節論國之體制,上下尊卑,不可失序,此禮之外用也。《禮記》有言:“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昔桓靈之世,呼十常侍為父,不亡何待?故君臣之道,在以禮以誠,所以推腹心而杜疑也。

  傷賢者,殃及三世。蔽賢者,身受其害。嫉賢者,其名不全。進賢者,福流子孫。故君子急於進賢,而美名彰焉。

  本節回應全文,霸術謀略之用,在人才也。故傷賢者,殃及後代。賢賢而不能用,則身受其害。嫉賢者,名節有虧。昔鮑叔進管仲,而身下之,千載以下,論管子之功而慕鮑子之義。故提掖後進,薦賢進才,乃我士君子之傳統美德,亦為仕途之第一要務也。昔子游為武城宰,孔子見之,不詢他事,曰:“女得人焉耳乎?” 此《論語》之微言大義也。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萬,國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澤。去一利萬,政乃不亂。

  本節總結全文,盲治國之道,在公與平。凡政令措施,不能普及全民利益,則民心散矣;民心既散,政令不通,國必衰疲。再者,世事本無十全,故利害權宜之處,所審尤慎,即目今民主原理之真諦,亦以多數民意為依歸,此古今政治不二之理也。

  本文既竣,縱觀史策,持德者寡;展望當前,持術者多。西風搖落,劍氣頻摧。乃隨賦一律,附之於後,不敢言詩,用舒懷想,以竟全文。

  英雄割據競戎韜,策士籌纖惜羽毛。

  已負初衷感孤憤,莫將余習賦離騷。

  海天浪涌百風急,北地雲寒雁陣高。

  夢裡湖山情未已,碧濤深處走金鰲。

  陰符經

  (漢)張良等注

  上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太公曰:其一賊命,其次賊物,其次賊時,其次賊功,其次賊神。賊命以一消天下,用之以味。賊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賊時以一信天下,用之以反。賊功以一恩天下,用之以怨。賊神以一驗天下。用之以小大。

  鬼谷子曰:天之五賊,莫若賊神。此大而彼小,以小而取大。天地莫之能神,而況於人乎!

  筌曰:黃帝得賊命之機,白日飛升。殷周得賊神之驗,以小滅大。管仲得賊時之信,九合諸侯。范蠡得賊物之急,而霸南越。張良得賊功之恩,而敗強楚。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手身。

  太公曰:聖人謂之五賊,天下謂之五德。人食五味而生,食五味而死,無有怨而棄之者也。心之所味也亦然。

  鬼谷子曰:賊命可以長生不死,黃帝以少女精氣感之,時物亦然。且經冬之草覆之而不死,露之即見傷,草木植性尚猶如此,況人萬物之靈,其機則少女以時。

  廣成子曰:以為積火焚五毒,五毒即五味,五味盡可以長生也。

  筌曰:人因五味而生,五味而死。五味各有所主,順之則相生,逆之則相勝,久之則積氣蒸蒸,人腐五臟,殆至滅亡。後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矣,是以至道淡然。胎息無神,仙味之術百數,其要在抱一守中。少女之術百數,其要在還精採氣。金丹之術百數,其要在神水華池。治國之術百數,其要在清淨自化。用兵之術百數,其要在奇正權謀。此五事者。卷之藏於心,隱於神,施之彌於天,給於地,宇宙瞬息可在人之手,萬物榮枯可生人之身。黃帝得之,先固三宮,後治萬國,鼎成而馭龍上升於天也。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亮曰:以為立天定人,其在於五賊。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范曰:昔伊尹佐殷,發天殺之機,克夏之命盡而事應之,故有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太公曰:不耕,三年大旱;不鑿,十年地壞。殺人過萬,大風暴起。

  亮曰:按,楚殺漢兵數萬,大風沓冥,晝晦,有若天地反覆。

  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良曰:從此一信而萬信生,故為萬變定基矣。

  筌曰:大荒大亂,兵水旱蝗,是天殺機也。虞舜陶甄,夏禹拯骸,殷系夏台,周國麥里,漢祖亭長,魏武乞丐,俱非工者之位,乘天殺之機也,起陸而帝。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權臣擅威,百姓思亂,人殺機也。成湯放桀,周武代紂,須籍斬贏嬰,魏廢劉協,是乘人殺之機也。覆貴為賤,反賤為貴,有若天地反覆。天人之機各發,成敗之理宜然,萬變千化,聖人因之而定基業也。

  性有巧拙,可以使藏。

  良曰:聖人見其巧拙,彼此不利者,其計在心。彼此利者,聖哲英雄道焉,況用兵之務戰。

  筌曰:中欲不出謂之啟,外邪不人謂之閉,內啟是其機也。雄知如陰,不動如山。巧拙不性,使人無間而得窺也。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太公曰:三要者,耳、目、口也。耳可鑿而塞,目可穿而眩,口可利而訥,興師動眾,萬夫莫議。其奇在三者,或可動或可靜之。

  筌曰:兩葉掩目,不見泰山。雙豆塞耳,不聞雷霆。一椒掠舌,不能立言。九竅皆邪,不足以察機變,其在三者:神、心、志也。機動未朕,神以隨之;機兆將成,心以圖之;機發事行,志以斷之。其機動也,與陽同其波;五嶽不能鎮其隅,四讀不能界其維。其機靜也,與陰同其德;智士不能運其榮,深聞不能竅某謀,天地不能奪其時,而況於人乎?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之,謂之聖人。

  筌曰:火生於木,火發而木焚。奸生於國,奸成而國滅。木中藏火,火始於無形。國中藏奸,奸始於無象,非至聖不能修身煉行,使奸火之不發。夫國有無軍之兵,無災之禍矣,是以箕子逃而縛裘牧,商容囚而蹇叔哭。

  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良曰:機出乎心,如天之生,如天之殺,則生者自謂得其生,死者自謂得其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