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為講到無願才想到這一件事,所謂無願就是儒家說的:行義所當為之事,自己良心覺得應當幫忙的就去做,做完了也不要問代價。

  你們也許會問,三解脫是空、無相、無作,那不是什麼都放下來了嗎?這裡佛經告訴你,「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不以無相無作為證。」知道空,但是絕對不入空,空了誰去救世界?大乘菩薩是要入世行善的。所以「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無起就是不動心,學佛能夠不動心當然很好,但是大菩薩積極為善,處處要找善事來做,不會以無起為究竟。 超越小乘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無常、苦、空、無我是佛法的基本道理,尤其是小乘佛法的基礎。無常就是沒有永恆的存在;世間都是苦的,沒有樂的;一切本空;一切無我。可是到了大乘菩薩道,就要超越小乘的境界。

  「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雖然看到一切是無常,可是對於行善去惡卻不厭倦。否則會認為:既然作好事也無常,那何必做呢?

  「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不畏生死之苦,以度眾生為目的。

  「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雖然能觀成無我,沒有我也沒有人,沒有說法者也沒有聽法者,但是仍然不厭倦教化眾生,沒有退轉的心理。「誨人不倦」的原文出自《論語》。

  「觀於寂滅,而不永寂滅。」雖然曉得一切法空,入於涅盤而不會永遠住在涅盤中,會跳出涅盤清淨而做事作人。

  「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雖然明白諸行無常的道理,能遠離一切世間所作所為,可是身心仍然在修,在做一切善法。

  「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歸到空。雖然明白本來無所歸,但還是以善法為歸趣。

  「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雖然知道一切生生不已,本來無生,但是願意起心動念,挑負一切利益眾生的擔子。

  「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雖然已經證到無漏之果(凡夫都在漏中,向外放逸),有本事斷漏,而不斷。

  「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雖然明白一切所行皆是空,但是能在空中挑起這個擔子,教化眾生。

  「觀於空無,而不舍大悲。」明知道空,而仍然發大悲心。

  「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了解真正佛法只有一乘,所以不走小乘的路子。

  「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明知世間一切法是虛幻的,不實在的,沒有人我,沒有主宰,本來無相,但是在自己所發的大願沒有完成之前,不斷地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是屬於福德的菩薩道。「不虛福德禪定智慧」,就是不斷地精進修福德和修禪定智慧。

  佛在世的時候,他有一位比丘弟子要縫衣,因為眼睛瞎了不能穿針線,就向四周求人幫忙。但是沒有人幫他,因為師兄弟都在打坐。結果是佛親自去幫他穿針,這比丘向佛致謝並表示不敢勞駕佛。佛說這是應該的,也因為是修福德。比丘聽了很訝異,您老都成佛了,還需要修福德嗎?佛告訴他,十方諸佛修福德的行為是永無窮盡的。然後佛迴轉來罵其它打坐的弟子,只顧自己修行,不肯幫人家,不修福德怎麼會得定?

  就算其它弟子得了定,這種定要來幹嘛?充其量變個植物人。福德真修圓滿了,你不打坐也會得定的。可是要注意,光修福德不修禪定智慧是很危險的,他生來世福報會很大,功名地位財富樣樣好,但會把你吞沒,你就完了。

  「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明知道是空,不被空所吞沒,就是菩薩不住無為的道理。還有,因為菩薩道具足了福德,所以不停留在空的涅盤境界。

  「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因為菩薩道具足了智慧的成就,所以仍然無止盡地修有為法,為善。你看,不住無為就是有,不盡有為也是有。真正的菩薩道是嘴裡講空,處處是有。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所以悲智雙運。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大家都會念「法門無量誓願學」,你學了幾個法門?多學一個法門都不肯干!說人家是外道魔道,你又不會,怎麼曉得他是外道魔道?你說你是學佛的,胡扯!你又不是佛。佛是外道魔道都會,所以他知道。可是你不行啊!我講這個話不是特意鼓勵你們去學外道魔道,而是說不要得少為足,只得了一點點很淺薄的知識,就自以為如何如何了。你的知識越多,越能夠幫助眾生,因此菩薩道忙得很,不住無為。

  「隨授藥故,不盡有為。」任何眾生有所求,要這個法門就給這個法門,將就度他,不盡有為。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因為知道眾生有各種不同的病痛煩惱,所以菩薩自己不住無為空境,為了替眾生治病,所以不盡有為。

  什麼是菩薩道?梵文是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悟,薩埵是有情眾生。雖然證到空了,還是大慈大悲要度盡眾生。所以佛菩薩是最多情的人,最多事的人。也有把菩薩翻成正士,或者開士,開明之士的意思。

  「諸正士菩薩已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佛最後作個總結,這個不盡有為,不住無為就是盡無盡解脫法門,你們諸位菩薩應該要學的。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徧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此經法,並諸菩薩已。稽首佛足,嘆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來自眾香國的菩薩們,聽了佛這一段話,皆大歡喜,以各種花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來供養佛,供養佛所說的法,供養所有的菩薩。然後向佛頂禮,讚嘆了一番。說完了,他們又忽然消失,回眾香國去了。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舍。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