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以樂說辯,演法無礙。」能夠說法的,要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什麼場合說什麼話。他如果是個鬼,你就得說鬼話來度他。

  「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十善業道,去惡為善,把身口意的惡業轉過來,這個剛才講過了。淨十善道是修行的第一步,是修五乘道最初步的人乘道,前面也說過了。

  光修十善業道就是學佛嗎?不是。你注意這個經文,一個字都不能放過。是要「淨」十善道,光是除一切惡、行一切善還不算,要善惡兩頭都不住,達到心淨則佛土淨的淨土境界,這樣才能受人天福報。

  其實出家人比在家人有福報,頭髮一剃,就可以住在山明水秀的地方,即使在都市中,至少也有明窗淨几。吃的雖然沒肉,但是也有素雞,這些都是清福。我們把福氣分成洪福與清福。洪福是在這個紅塵滾滾世間的福氣,像普通人有兒有女有錢有地位之類,其實這都是煩惱,福氣福氣,福愈大氣也愈大。有洪福的人往往享受不到清福,有清福的出家人,往往不珍惜清福。清福是哪裡來的?是修十善業道來的。

  明朝有個讀書人,學問很好但是不出去考功名。他每天晚上吃過飯一定燒一炷香,一路拜到門口,然後插在門口。這個叫作燒天香,供養天神。他燒了幾十年的天香,終於感動了天神,有一晚,天神現身在讀書人面前,問他有何所求。讀書人說自己一無所求,天神一聽都為之動容;再問他真的什麼都不要嗎?讀書人想了一下說,自己真的什麼都不要,只希望能夠健康長壽,游遍天下名山,一輩子沒有煩惱。天神聽了又動容了,說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不可妄求。他求的這個就是清福,你要求功名富貴都可以許你,你要求這個,辦不到的。

  你看,什麼才是福?可惜有人享清福卻不知人在福中,結果消了福報,那才慘了。所以「淨十善道,受天人福」是享清福。有些學佛的人都很有福氣,可是他不懂,反而向我埋怨說,自己學佛那麼多年了,什麼都沒有。我反問他,你還能要什麼啊?你已經很舒服了!怎麼不明白呢?

  「修四無量心,開梵天道。」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菩薩道的基本。怎麼叫無量心?慈悲喜舍心都是無限的,胸襟開擴,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學佛先修十善業道,進一步修四無量心。修成了四無量心得什麼果報呢?梵天道。上面已經說得天人福了,還有梵天道嗎?修十善業道所得的果報,是欲界天的人天乘之報,有五欲之樂。修四無量心的果報,是欲界天再上一層,色界天的梵天之報。所以修四無量心的功德,比修十善業道大。

  「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勸請說法」在《普賢行願品》和其它經典中都常見到,是勸請諸佛菩薩和大善知識多多說法,就是弘揚教化。對別的教化也要隨喜,就是要多鼓勵,要「隨喜贊善」。

  大家讀到「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可能覺得文字很容易懂。但是為什麼佛菩薩還要人家來勸他說法呢?可見說法不是容易的,教化人不是件痛快的事,而是痛苦的事。在座諸位有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應該了解這種心情。所以諸佛菩薩有厭煩說法的心理,需要勸請,也需要鼓勵。古代的戒律有這一條,百里之內有法師說法,不去隨喜贊善是犯菩薩戒的,因為農業社會人口不稠密,文化不發達之故。現代都市交通發達,到處有善知識在說法,就不能嚴格遵守了,但是一有機會還是要勸請說法,隨喜贊善。

  再從反面來講,經文這麼說,可見得眾生不願意做這件事。眾生的心理都希望讓別人來做,自己只想占便宜,不肯出來。

  其次,「隨喜贊善」是我們要多多學習的,不只是對諸佛菩薩如此,對朋友也要如此。看到別人成功了、受人稱讚,自己就心生妒嫉,這是凡夫常有的心態,是不對的。看到人家有好的行為,應該稱讚他,多捧捧人家嘛!不要如此慳吝,連捧人家都不肯,這又不花本錢,為什麼不干?學佛不一定靠佛經,看到別人家不好的心理行為,自己能引以為誡,看到別人做了好事,能跟著起歡喜心,也是菩薩道。因為一般人不但不愛隨喜贊善,反而愛批評別人,所以造的口業也特別多。

  能做到上兩句經文,果報至少是「得佛音聲」,來生的聲音悅耳。聲音也是相貌,例如有的人相貌很好,但是很倒霉。為什麼?因為內相不好,聲音破,就破了福氣,也就是前生吝於贊人。有些人相貌不好,但是聲音好,因而成了有名的歌唱家或演員,有可能是前生多念佛來的,更有可能是前生多隨喜贊善。佛的音聲我們沒有聽過,但是經上的記載是,聽了可以使人開悟,心情寧靜,這是多生累世口德累積來的。

  「身口意善,得佛威儀。」能起心動念,外在行為都是佛的境界,自然得到佛的莊嚴形像,這也都是靠功德累積而來的。

  這些福報要怎麼樣才修得到呢?第一步,要作好人做好事,淨十善道,修到欲界天人的福。進一步,修四無量心,修到色界天人的福。而不以此為滿足,還要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學佛就是這樣學的,不是南無南無才算學佛。

  「深修善法,所行轉勝。」大乘佛法就是修一切善,這不是聲聞緣覺眾可以做得到的。你看,佛弟子們多半是出家眾,專修聲聞緣覺,固然少了做惡事的機會,但是離世修行是小乘道,不是菩薩道。大乘之道是積極地修一切善,不逃避。既然修一切善法,那就不免要入世。能跳進染缸而不被污染,是多麼的難!所以菩薩修大乘道,難行而行,不斷地進步,善上加善。

  「以大乘教,成菩薩僧。」以大乘道,勸出家的小乘弟子們,能做到深修善法,所行轉勝的菩薩道。

  「心無放逸,不失眾善。」堅持自己心念,毫不放鬆地行一切善。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這一篇講大乘菩薩道的緣由,是上方眾香國的菩薩,來向釋迦牟尼佛求法,佛交待他們「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的道理。「不盡有為」是無止盡地修有為法,不是空,做善事就是有,不是空。

  不盡有為還是需要智慧的,不是盲目的去做,否則善事反而會成惡事。我常說,害人利己的事不要做,利人利己的事可以做,可是世人都是拚命做害人不利己的事。大家檢查檢查自己和社會上許多的行為,是不是害人不利己的事居多?所以菩薩道是要「悲智雙運」,「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盤」。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現在佛要交待「不住無為」的道理。無為是得了道,證得涅盤。菩薩為什麼不住那個境界呢?

  「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空、無相、無作(或稱無願)是大乘的三解脫。空,是一切本空,開始學佛以空為基礎;無相,是不著相,不被現象欺騙;無作,是作而不作,一切行為過了就算了(無願是沒有帶著什麼為求之念)。

  昨天有位外地來的學生,他已是有名的教授,也常常為人說法。他問我一個問題,他那邊有對夫妻已經生有兩個女兒,還想再生一個兒子,前些時候一定要他來找我幫忙,我就說念念觀世音菩薩的白衣咒。結果第三胎又生了個女兒,嘴上還缺一塊。這教授就問我為什麼不靈。我告訴他,佛菩薩沒有保證過「有求必應」,這句話是後人寫的。何況「有求必應」還有一條:「誠則靈」,怎麼樣叫誠懇是很難的。一般人學佛都是以投資的觀念來學佛,根本不是學佛,靈不靈還是要配合善行。至於嘴唇畸型,你要去問一問那夫妻,在懷孕前和懷孕期是否吃了不對的藥物,這是很有可能的。行為要自己負責的啊!全靠佛菩薩而自己心行不配合,是絕對不會靈的。所以當菩薩也真難,這個來求願,那個也來求願,一不合願就變成怨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