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
「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些佛世界是以大菩薩們作佛事,有以佛化身出來的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作佛事。譬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那樹本來不叫菩提樹,因為佛在樹下悟道而叫作菩提樹。
「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佛的衣服和臥具作佛事的。經典上記載,佛在世時有個弟子,怎麼樣修行都不上路,這弟子就想借用佛的坐墊來打坐,佛知道了就立刻拿給他用。結果這弟子上去盤腿一坐,就證果了。所以你們誰的太太小姐,想要件什麼衣服的話,你就趕快買給她,說不定一穿上就成道了。
「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台觀而作佛事」,有人因吃了一餐飯而學佛成道了。有時人去到山上或廟子看到這個風景,就要出家想修道了。過去我有個朋友,他是作官的,非常能喝酒,登峨嵋山還背著酒瓶去呢!他上山之後,天黑了不方便下山,又下起雨來,山寺中的師父就留他住下。他住在寺中,夜裡萬籟無聲,只聽見寺中小和尚念佛撞鐘,他當時就把酒瓶一扔,去找住持出家了。所以這個園林台觀也真能作佛事的。由此可見,佛法到處都有,到處都能使你入佛道。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佛的色身相好莊嚴作佛事的,誰走這個路線?就是阿難。根據《楞嚴經》,他就是看見佛的相好莊嚴而想出家的,他是因為好色而出家,所以後來外出化緣,碰到個漂亮的摩登伽女就動念了。
其實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個個好色。你要如何修到相好莊嚴呢?世界上這麼多人,為什麼沒有相好莊嚴的呢?這個道理值得研究了,就是佛加的這一句話:「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一個人能夠修到相貌莊嚴,色身健康,是經過多生累劫戒律清淨來的,也就是道德行為的果報。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人因為作了個夢而去學佛,有人碰著了什麼幻境而學佛。我有個老朋友,現在已經九十幾歲了,他本來是虔誠的基督徒,後來忽然學佛了,因為他在重慶時,有天夜裡走在路上碰見了鬼,拚命想叫上帝喊阿門,但是鬼還是跟著他,後來改念觀世音菩薩,鬼就不見了。我就取笑他是搞比較宗教的,這就是因幻而作佛事。
有人因看到什麼影子,聽到什麼聲音……等等而學佛。這裡講的幾樣東西是比喻,顯教佛經常用的比喻共有十種,這裡沒有提到像水泡、芭蕉。以密教來講,這每一樣都有一種修法的。例如鏡中像,你鏡子裡看到的像是真的還是假的?中國古禮中,婦女坐月子時,房中不准擺鏡子。嬰兒看多了鏡子容易夭折,因為他把鏡中的身體當作是自己,所以他意識就跑到鏡子裡去了。還有嬰兒喜歡看發光的東西,他集中精神看,看久了就變成鬥雞眼。
如說鏡子的像是假的,可是有種修法還是靠這麼修的。不過,你要知道,修法不是佛事的究竟,只是佛事的方法。如果你認為一個法門是對的,另一個是不對的,這就錯了。一切只是方便,只是助道,沒有一個對的法門。什麼才是對的?對的是「了不可得,本來如是。」你說這些法都不對,也錯了。這認為不對的也是自己的主觀意識,主觀意識本來就靠不住。
佛經常說夢幻泡影、水月空花,這都是沒有的東西,所以大家就把這些當作是說空,錯了!這些不是說空,是說有。不過這有是很短暫的,不會永遠停留,很快就過去了。所以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觀音法門就是用音聲來修的,譬如剛才講的朋友,在峨嵋山聽見鐘聲一響、小和尚念佛,因緣成熟就出家了,所以音聲也是佛法。文殊菩薩在《楞嚴經》稱讚觀音法門:「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為什麼他推崇用耳朵修法?其實用眼睛的修法也很多,但是用眼睛修不圓滿。以四方來說,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四方的三方之一強,後面看不見;鼻子只能管呼吸,其它的不知道;只有音聲是十方上下都可以聽到,尤其是這世界上人與人之間,常靠音聲作言語表達,所以修觀音法門比較容易。
大家別忽略了一點,文殊菩薩很謙虛,他沒有推薦自己的法門。他代表智能,也代表文字,所以他名號的中文翻譯,是用了「文」這個字。釋迦牟尼佛的名號,釋迦是能忍的意思,牟尼是寂靜,能忍寂靜合起來,在中國文化就是一個字:「文」。因此很多中文佛學經典,就稱他為釋迦文佛。我們知道觀音法門殊勝是靠經典文字來的,是文殊菩薩推薦來的,可是大家卻不研究文殊菩薩的修法。
所以有人是因為和人談話受規勸而學佛,有人是因為佛經的文字好,由文字因緣而學佛。這裡有的同學聽經時把眼睛閉起來,一邊打坐一邊聽,眼睛不看面前的佛經,這是很糟糕的。研究文字的時候,一定要看著文字,透過人家所講的,才會確實吸收,才記得。文字是般若的一種,沒有人真悟道而文字不行的。譬如六祖本來一個大字不識,可是悟道了以後他能講經;他也不用自己去讀,就讓人家念給他聽,他聽了就能解說,就是這麼高明,也就是因為文字般若到了。但是你不是六祖,我也不是六祖,所以我們還是需要認字,透 過文字來作佛事。
講到這裡要提出一個重點,《維摩詰經》在佛法中是從果上說因的。已經成就的佛,像維摩居士(金粟如來的化身)來到這個世界上,同我們一樣是血肉之軀,也有生老病死的現象。維摩居士以生病的因緣,引出這一部經來說法,在說法中,又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境界,例如方丈室中容納好幾萬人,又為每人借了一張師子座,又有天女散花,任意轉男女相,甚至去上方世界,同香積佛化緣吃飯等等。都是在說佛法有成就的人,他們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功德、智慧、能力,這些都是佛果上的事。現在這一品,菩薩行品,是講因地, 說明如何修持才能得到佛果。
什麼是菩薩行?現在先告訴我們什麼是佛法,我們正在講到什麼是作佛事。一講到作佛事,大家通常就想到找出家人誦經,或者放焰口,或者作水陸道場,或者持個咒子。這些也是作佛事,是為佛法佛教而作的事。本品告訴你,真正的佛事包括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太多了。你不要偏執一種,好像有人只抓住念阿彌陀佛,其它都是外道;或是學密宗的人,認為淨土是沒有智慧的,而禪宗是狂妄的;或者搞氣功之類有為法的人,看不起靜坐;或者靜坐的人看不起搞氣脈的人等等。
佛告訴我們,一切皆是佛法,就看你的智慧從哪裡透入。《維摩詰經》講了那麼多都是佛事,可是如果拿《華嚴經》來比,《維摩詰經》只講了百分之一。《華嚴經》講得太多太多了,乃至依《華嚴經》,佛有時叫做神仙、豬仔、神、上帝,都是化名,那太偉大了。
下面《維摩詰經》一轉,開始講佛土,土要讀如「度」,我再一次提醒大家。什麼是佛土?就是佛的境界。修淨土的人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阿彌陀佛的國土是什麼樣子呢?《阿彌陀經》告訴我們那裡之好,地是金剛鑽鋪的,光亮而平坦,七寶行樹等等。但是你要注意,《阿彌陀經》所講的種種好,非究竟法,而只是我們人世間認為最好最好的。佛土真正的美麗,是人世間的觀念沒有辦法理解的,但是佛要向我們介紹那裡的好,要怎麼說呢?好像有的鄉下人一輩子沒有見過黃金,要怎麼對他說?只好講那金子同橘子皮一樣,這樣他就以為知道了,他的理解金子是橘子皮。所以佛用我們世間法來介紹,講金銀琉璃瑪瑙等等,極樂世界究竟是中國式的還是西洋式的?不知道啊!
「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佛的衣服和臥具作佛事的。經典上記載,佛在世時有個弟子,怎麼樣修行都不上路,這弟子就想借用佛的坐墊來打坐,佛知道了就立刻拿給他用。結果這弟子上去盤腿一坐,就證果了。所以你們誰的太太小姐,想要件什麼衣服的話,你就趕快買給她,說不定一穿上就成道了。
「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台觀而作佛事」,有人因吃了一餐飯而學佛成道了。有時人去到山上或廟子看到這個風景,就要出家想修道了。過去我有個朋友,他是作官的,非常能喝酒,登峨嵋山還背著酒瓶去呢!他上山之後,天黑了不方便下山,又下起雨來,山寺中的師父就留他住下。他住在寺中,夜裡萬籟無聲,只聽見寺中小和尚念佛撞鐘,他當時就把酒瓶一扔,去找住持出家了。所以這個園林台觀也真能作佛事的。由此可見,佛法到處都有,到處都能使你入佛道。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佛的色身相好莊嚴作佛事的,誰走這個路線?就是阿難。根據《楞嚴經》,他就是看見佛的相好莊嚴而想出家的,他是因為好色而出家,所以後來外出化緣,碰到個漂亮的摩登伽女就動念了。
其實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個個好色。你要如何修到相好莊嚴呢?世界上這麼多人,為什麼沒有相好莊嚴的呢?這個道理值得研究了,就是佛加的這一句話:「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一個人能夠修到相貌莊嚴,色身健康,是經過多生累劫戒律清淨來的,也就是道德行為的果報。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人因為作了個夢而去學佛,有人碰著了什麼幻境而學佛。我有個老朋友,現在已經九十幾歲了,他本來是虔誠的基督徒,後來忽然學佛了,因為他在重慶時,有天夜裡走在路上碰見了鬼,拚命想叫上帝喊阿門,但是鬼還是跟著他,後來改念觀世音菩薩,鬼就不見了。我就取笑他是搞比較宗教的,這就是因幻而作佛事。
有人因看到什麼影子,聽到什麼聲音……等等而學佛。這裡講的幾樣東西是比喻,顯教佛經常用的比喻共有十種,這裡沒有提到像水泡、芭蕉。以密教來講,這每一樣都有一種修法的。例如鏡中像,你鏡子裡看到的像是真的還是假的?中國古禮中,婦女坐月子時,房中不准擺鏡子。嬰兒看多了鏡子容易夭折,因為他把鏡中的身體當作是自己,所以他意識就跑到鏡子裡去了。還有嬰兒喜歡看發光的東西,他集中精神看,看久了就變成鬥雞眼。
如說鏡子的像是假的,可是有種修法還是靠這麼修的。不過,你要知道,修法不是佛事的究竟,只是佛事的方法。如果你認為一個法門是對的,另一個是不對的,這就錯了。一切只是方便,只是助道,沒有一個對的法門。什麼才是對的?對的是「了不可得,本來如是。」你說這些法都不對,也錯了。這認為不對的也是自己的主觀意識,主觀意識本來就靠不住。
佛經常說夢幻泡影、水月空花,這都是沒有的東西,所以大家就把這些當作是說空,錯了!這些不是說空,是說有。不過這有是很短暫的,不會永遠停留,很快就過去了。所以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觀音法門就是用音聲來修的,譬如剛才講的朋友,在峨嵋山聽見鐘聲一響、小和尚念佛,因緣成熟就出家了,所以音聲也是佛法。文殊菩薩在《楞嚴經》稱讚觀音法門:「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為什麼他推崇用耳朵修法?其實用眼睛的修法也很多,但是用眼睛修不圓滿。以四方來說,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四方的三方之一強,後面看不見;鼻子只能管呼吸,其它的不知道;只有音聲是十方上下都可以聽到,尤其是這世界上人與人之間,常靠音聲作言語表達,所以修觀音法門比較容易。
大家別忽略了一點,文殊菩薩很謙虛,他沒有推薦自己的法門。他代表智能,也代表文字,所以他名號的中文翻譯,是用了「文」這個字。釋迦牟尼佛的名號,釋迦是能忍的意思,牟尼是寂靜,能忍寂靜合起來,在中國文化就是一個字:「文」。因此很多中文佛學經典,就稱他為釋迦文佛。我們知道觀音法門殊勝是靠經典文字來的,是文殊菩薩推薦來的,可是大家卻不研究文殊菩薩的修法。
所以有人是因為和人談話受規勸而學佛,有人是因為佛經的文字好,由文字因緣而學佛。這裡有的同學聽經時把眼睛閉起來,一邊打坐一邊聽,眼睛不看面前的佛經,這是很糟糕的。研究文字的時候,一定要看著文字,透過人家所講的,才會確實吸收,才記得。文字是般若的一種,沒有人真悟道而文字不行的。譬如六祖本來一個大字不識,可是悟道了以後他能講經;他也不用自己去讀,就讓人家念給他聽,他聽了就能解說,就是這麼高明,也就是因為文字般若到了。但是你不是六祖,我也不是六祖,所以我們還是需要認字,透 過文字來作佛事。
講到這裡要提出一個重點,《維摩詰經》在佛法中是從果上說因的。已經成就的佛,像維摩居士(金粟如來的化身)來到這個世界上,同我們一樣是血肉之軀,也有生老病死的現象。維摩居士以生病的因緣,引出這一部經來說法,在說法中,又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境界,例如方丈室中容納好幾萬人,又為每人借了一張師子座,又有天女散花,任意轉男女相,甚至去上方世界,同香積佛化緣吃飯等等。都是在說佛法有成就的人,他們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功德、智慧、能力,這些都是佛果上的事。現在這一品,菩薩行品,是講因地, 說明如何修持才能得到佛果。
什麼是菩薩行?現在先告訴我們什麼是佛法,我們正在講到什麼是作佛事。一講到作佛事,大家通常就想到找出家人誦經,或者放焰口,或者作水陸道場,或者持個咒子。這些也是作佛事,是為佛法佛教而作的事。本品告訴你,真正的佛事包括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太多了。你不要偏執一種,好像有人只抓住念阿彌陀佛,其它都是外道;或是學密宗的人,認為淨土是沒有智慧的,而禪宗是狂妄的;或者搞氣功之類有為法的人,看不起靜坐;或者靜坐的人看不起搞氣脈的人等等。
佛告訴我們,一切皆是佛法,就看你的智慧從哪裡透入。《維摩詰經》講了那麼多都是佛事,可是如果拿《華嚴經》來比,《維摩詰經》只講了百分之一。《華嚴經》講得太多太多了,乃至依《華嚴經》,佛有時叫做神仙、豬仔、神、上帝,都是化名,那太偉大了。
下面《維摩詰經》一轉,開始講佛土,土要讀如「度」,我再一次提醒大家。什麼是佛土?就是佛的境界。修淨土的人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阿彌陀佛的國土是什麼樣子呢?《阿彌陀經》告訴我們那裡之好,地是金剛鑽鋪的,光亮而平坦,七寶行樹等等。但是你要注意,《阿彌陀經》所講的種種好,非究竟法,而只是我們人世間認為最好最好的。佛土真正的美麗,是人世間的觀念沒有辦法理解的,但是佛要向我們介紹那裡的好,要怎麼說呢?好像有的鄉下人一輩子沒有見過黃金,要怎麼對他說?只好講那金子同橘子皮一樣,這樣他就以為知道了,他的理解金子是橘子皮。所以佛用我們世間法來介紹,講金銀琉璃瑪瑙等等,極樂世界究竟是中國式的還是西洋式的?不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