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泣血漣如 不可長也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要注意的是,這個卦里有三次騎馬,而且騎馬都帶領了一批馬隊,闊氣得很,可是這次很慘了,哭了,不到傷心不淚流,一定碰到傷心的事情才哭廠,哭到最後,眼淚都幹了,哭出血來了,而且是連綿不斷的“漣如”。我們研究一下,“乘馬班如”已經講過,大家都懂了,那麼這個“血”從哪裡來的?“坎為血”,自坎卦來的,連著F面,連綿不斷的陰爻下來,這一爻到了卦的盡頭了,假使卜卦動爻在屯卦上六這一爻,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如果硬做,有痛哭流涕的現象,還要泣血,還要受傷。《彖辭》說:“何可長也。”萬事不能成功,不能長久。
研究《易經》大概是這樣的方式。
這裡還有一個大問題:前面要大家背誦《易經》六十四卦的次序是:乾為天,天風女後,天山遁的分宮卦象次序,一直到雷澤歸妹為止。可是《周易》的卦序,並沒有照分宮卦排列,為什麼作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這樣的排列而以“未濟”一卦放在最後?這是什麼道理?到現在還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看完了古今的著作,都各有一套理由解釋,仔細一看,但都不能滿意。孔老夫子在《序卦傳》里,也有他的一套解釋,我們對孔老夫子的解釋,很敬重,敬仰他解釋得對,但是我還是沒有同意,夫子是夫子,我還是我,因為理由不充足。我老實告訴大家,關於《周易》的次序,為什麼要這樣排列?古今人物的解釋,我都沒有同意,現在正在找它的原因,向各方面尋找,這是《易經》上的一個大問題呀!
對於《周易》卦序的排列,希望大家熟讀《上下經卦名次序歌》,更希望大家動腦筋找出它作如此排列的理由來。
蒙卦
屯卦的後面接著是蒙卦,這是怎麼來的呢?我們把水雷屯卦倒過來看,就變成了山水蒙卦。蒙卦是屯卦的綜卦,在開始的時候,即曾要求大家特別注意,要懂得綜卦。《易經》告訴我們要客觀,天下事立場不同,觀點就兩樣,現象也就變了,這是《易經》告訴我們大哲學的道理。近幾年有人用黑格爾的邏輯--正反合來講《易經》,我告訴他們不要鬧笑話,黑格爾的正反合,怎麼夠得上來談中國《易經》呢?那不過是以三段來看事情,中國《易經》是八面玲瓏,看八方十面的,如屯、蒙兩卦,就已經一正一倒是兩段了,屯卦的錯卦,為人風鼎卦,又是另一個現象,它的交互卦,是剝卦,又是一個現象,而且還可以再交互下去,所以要把這許多道理了解以後,才可以研究《易經》八卦,如果連這些道理都馬虎過去,就沒有辦法來研究卦了,等於前面說的:“君子幾,不如舍。”還是聰明一點吧!不如退下來,不必再去研究了。
蒙卦在中國文化中,向來把它用在教育方面,現在小孩初入學是進託兒所,進幼稚園,以前則叫作“啟蒙”,也叫作“發蒙”,小孩讀書的地方叫“蒙館”,就是由此來的。這個蒙卦是教育的卦,因為根據《易經》的內容所說,教育上常常用到,還有司法上用到蒙卦,中國過去司法、刑法,都是屬於禮的範圍,中國人的司法,法律哲學的最高點,是在蒙卦里,也就是教育,而並不是擺殺人的威風。所以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一個執法的人,判決一個人去服刑,在位的人都要感覺難過,認為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夠,是自己的責任,沒有完成教育的任務,才使他愚昧不懂而犯法,所以古代司法的道理,同教育連在一起,這些也都在蒙卦裡邊。
我們知道蒙卦是水雷屯卦的綜卦,水雷屯卦倒過來看就是山水蒙卦。任何一卦,從這面看了,也要從那一面看,我們學了《易經》,對這一點要特別的注意,處理任何事情,對任何一個人,要多方面地看,不要太主觀,沒有那麼簡單的,對於相反的立場是怎樣?需要搞清楚,正如屯卦,翻過來就成了蒙卦。
蒙卦的來源我們知道了,這個蒙卦,如果我們卜卦時卜到蒙卦好不好?卦辭說: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
貞。”
“亨”,是好的,以“亨”開始,下面最後有兩個“利貞”。乾坤兩卦,有四個性能:“元、亨、利、貞”都是好的,到蒙卦的時候,好的成分只有三個了,而且很痛苦的好。
由宗教而教化人生
這個卦辭,以現代觀念從字面上看,不知道它亂七八糟說了些什麼?大家對《易經》的觀念,一種是很神聖的看法,一種是很討厭的看法,總之都不知道它說些什麼。現在我們要把握住一個原則,這是我們上古文化,人生不可知的那一面--任何一個人,無論智慧怎樣高,對於宇宙不可知的一面始終不懂,譬如說,我明天吃幾碗飯,我也不知道,你也不知道,我們希望知道未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於是古今中外,有許多方法。《易經》原來是研究卜卦,透過了這個方法而想得先知,的確有這回事。後來人文文化的發展,到周公、孔子以後,透過了這個神秘色彩的卜卦,而加進去人生哲學的了解,結果這兩樣東西分不清楚了。所以《易經》不像西方文化,老實說外國的宗教,它們的教主並不跟人講道理,只是教人盲目的信。我們文化的《易經》是從宗教的性質來的,後來要講道理,不可盲目的信,因此這些加起來的東西,現在我們看起來頭痛,它說這個卦是好的,怎麼個好?它下面把道理講給你聽。
那麼它說,這個蒙卦的現象,不是我求童蒙--例如辦幼稚園,教育的性質,不是我為了學費,像技生意一樣,把你家的小孩弄來,而是小孩來求我教育他。如果仔細研究這兩句話,看這個卦所表現的狀態就知道了,山水蒙,蒙卦上面是山,下面是水:早晨水蒸氣上來,一片大霧茫茫,前路看不見,如小孩子一樣,走在路上找不到前途,想找一個老前輩問問路,指引迷津,於是把這個狀況變成教育的目的,也變成政治的目的。不是我去找他,而是對方來找我,但有一個條件,像求神拜佛卜卦一樣,要很誠懇,最初來問的時候,就告訴了答案,如果告訴的答案不相信,又一次兩次三次再問,這就是褻瀆--開玩笑了,既然是開玩笑的態度,就不答覆了。透過這些話,就看出一個道理,人要至誠,對待人也是一樣,當我們第一次很誠懇向人請教時,一定得到答覆,如果故意開玩笑去問人,一定得相反的效果。所以宗教的精神也好,長官部下的相待也好,朋友相處也好,家庭相處也好,都應該是這種精神,所以中庸之道,講究誠。最後結論說這個卦是好的--利貞。可是這利貞是怎樣來的?是要最誠懇,不要開玩笑。當我們以謙虛的精神,像小孩子去找老師求教一樣的誠懇端莊,這就亨通、有利,這樣看起來,不必要卜卦了,以謙虛的精神、誠懇的態度去做人做事,又何必去求菩薩呢?所以《易經》是透過宗教的迷信性質,來告訴人生的道理。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要注意的是,這個卦里有三次騎馬,而且騎馬都帶領了一批馬隊,闊氣得很,可是這次很慘了,哭了,不到傷心不淚流,一定碰到傷心的事情才哭廠,哭到最後,眼淚都幹了,哭出血來了,而且是連綿不斷的“漣如”。我們研究一下,“乘馬班如”已經講過,大家都懂了,那麼這個“血”從哪裡來的?“坎為血”,自坎卦來的,連著F面,連綿不斷的陰爻下來,這一爻到了卦的盡頭了,假使卜卦動爻在屯卦上六這一爻,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如果硬做,有痛哭流涕的現象,還要泣血,還要受傷。《彖辭》說:“何可長也。”萬事不能成功,不能長久。
研究《易經》大概是這樣的方式。
這裡還有一個大問題:前面要大家背誦《易經》六十四卦的次序是:乾為天,天風女後,天山遁的分宮卦象次序,一直到雷澤歸妹為止。可是《周易》的卦序,並沒有照分宮卦排列,為什麼作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這樣的排列而以“未濟”一卦放在最後?這是什麼道理?到現在還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看完了古今的著作,都各有一套理由解釋,仔細一看,但都不能滿意。孔老夫子在《序卦傳》里,也有他的一套解釋,我們對孔老夫子的解釋,很敬重,敬仰他解釋得對,但是我還是沒有同意,夫子是夫子,我還是我,因為理由不充足。我老實告訴大家,關於《周易》的次序,為什麼要這樣排列?古今人物的解釋,我都沒有同意,現在正在找它的原因,向各方面尋找,這是《易經》上的一個大問題呀!
對於《周易》卦序的排列,希望大家熟讀《上下經卦名次序歌》,更希望大家動腦筋找出它作如此排列的理由來。
蒙卦
屯卦的後面接著是蒙卦,這是怎麼來的呢?我們把水雷屯卦倒過來看,就變成了山水蒙卦。蒙卦是屯卦的綜卦,在開始的時候,即曾要求大家特別注意,要懂得綜卦。《易經》告訴我們要客觀,天下事立場不同,觀點就兩樣,現象也就變了,這是《易經》告訴我們大哲學的道理。近幾年有人用黑格爾的邏輯--正反合來講《易經》,我告訴他們不要鬧笑話,黑格爾的正反合,怎麼夠得上來談中國《易經》呢?那不過是以三段來看事情,中國《易經》是八面玲瓏,看八方十面的,如屯、蒙兩卦,就已經一正一倒是兩段了,屯卦的錯卦,為人風鼎卦,又是另一個現象,它的交互卦,是剝卦,又是一個現象,而且還可以再交互下去,所以要把這許多道理了解以後,才可以研究《易經》八卦,如果連這些道理都馬虎過去,就沒有辦法來研究卦了,等於前面說的:“君子幾,不如舍。”還是聰明一點吧!不如退下來,不必再去研究了。
蒙卦在中國文化中,向來把它用在教育方面,現在小孩初入學是進託兒所,進幼稚園,以前則叫作“啟蒙”,也叫作“發蒙”,小孩讀書的地方叫“蒙館”,就是由此來的。這個蒙卦是教育的卦,因為根據《易經》的內容所說,教育上常常用到,還有司法上用到蒙卦,中國過去司法、刑法,都是屬於禮的範圍,中國人的司法,法律哲學的最高點,是在蒙卦里,也就是教育,而並不是擺殺人的威風。所以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一個執法的人,判決一個人去服刑,在位的人都要感覺難過,認為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夠,是自己的責任,沒有完成教育的任務,才使他愚昧不懂而犯法,所以古代司法的道理,同教育連在一起,這些也都在蒙卦裡邊。
我們知道蒙卦是水雷屯卦的綜卦,水雷屯卦倒過來看就是山水蒙卦。任何一卦,從這面看了,也要從那一面看,我們學了《易經》,對這一點要特別的注意,處理任何事情,對任何一個人,要多方面地看,不要太主觀,沒有那麼簡單的,對於相反的立場是怎樣?需要搞清楚,正如屯卦,翻過來就成了蒙卦。
蒙卦的來源我們知道了,這個蒙卦,如果我們卜卦時卜到蒙卦好不好?卦辭說: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
貞。”
“亨”,是好的,以“亨”開始,下面最後有兩個“利貞”。乾坤兩卦,有四個性能:“元、亨、利、貞”都是好的,到蒙卦的時候,好的成分只有三個了,而且很痛苦的好。
由宗教而教化人生
這個卦辭,以現代觀念從字面上看,不知道它亂七八糟說了些什麼?大家對《易經》的觀念,一種是很神聖的看法,一種是很討厭的看法,總之都不知道它說些什麼。現在我們要把握住一個原則,這是我們上古文化,人生不可知的那一面--任何一個人,無論智慧怎樣高,對於宇宙不可知的一面始終不懂,譬如說,我明天吃幾碗飯,我也不知道,你也不知道,我們希望知道未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於是古今中外,有許多方法。《易經》原來是研究卜卦,透過了這個方法而想得先知,的確有這回事。後來人文文化的發展,到周公、孔子以後,透過了這個神秘色彩的卜卦,而加進去人生哲學的了解,結果這兩樣東西分不清楚了。所以《易經》不像西方文化,老實說外國的宗教,它們的教主並不跟人講道理,只是教人盲目的信。我們文化的《易經》是從宗教的性質來的,後來要講道理,不可盲目的信,因此這些加起來的東西,現在我們看起來頭痛,它說這個卦是好的,怎麼個好?它下面把道理講給你聽。
那麼它說,這個蒙卦的現象,不是我求童蒙--例如辦幼稚園,教育的性質,不是我為了學費,像技生意一樣,把你家的小孩弄來,而是小孩來求我教育他。如果仔細研究這兩句話,看這個卦所表現的狀態就知道了,山水蒙,蒙卦上面是山,下面是水:早晨水蒸氣上來,一片大霧茫茫,前路看不見,如小孩子一樣,走在路上找不到前途,想找一個老前輩問問路,指引迷津,於是把這個狀況變成教育的目的,也變成政治的目的。不是我去找他,而是對方來找我,但有一個條件,像求神拜佛卜卦一樣,要很誠懇,最初來問的時候,就告訴了答案,如果告訴的答案不相信,又一次兩次三次再問,這就是褻瀆--開玩笑了,既然是開玩笑的態度,就不答覆了。透過這些話,就看出一個道理,人要至誠,對待人也是一樣,當我們第一次很誠懇向人請教時,一定得到答覆,如果故意開玩笑去問人,一定得相反的效果。所以宗教的精神也好,長官部下的相待也好,朋友相處也好,家庭相處也好,都應該是這種精神,所以中庸之道,講究誠。最後結論說這個卦是好的--利貞。可是這利貞是怎樣來的?是要最誠懇,不要開玩笑。當我們以謙虛的精神,像小孩子去找老師求教一樣的誠懇端莊,這就亨通、有利,這樣看起來,不必要卜卦了,以謙虛的精神、誠懇的態度去做人做事,又何必去求菩薩呢?所以《易經》是透過宗教的迷信性質,來告訴人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