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上面講了《易經》的學問,歸納出來,大概的三個重點,實際上如作詳細的分類還不止這三個重點,總結一句話,就是“彌綸天地之道”,包括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大原理。

  樂天知命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下來這一個小段說,《易經》這個法則與天地相似。天地就是宇宙、太陽、月亮的運行,有一個固定的法則,不能變。春、夏、秋、冬、白晝、夜晚、南極、北極,一切變化的法則都是固定的。而《易經》學問的原則也相似,真理的準確同宇宙的法則一樣的固定,所以人類提出來的任何學問,都不能違反《易經》所提出來的法則,超不出《易經》的範圍,不管人類任何學問,人類如何偉大。比如人類今日到達了月球,也只到達了月球,並沒有超出宇宙,月球、太陽,都在宇宙的範圍之內,而《易經》的學問,就有宇宙這樣偉大,所以,沒有辦法違背。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這裡說了,為什麼我們要懂得《易經》這個學問?因為懂了以後,才能“知周萬物”。知即智——智慧充滿了,對萬事萬物的大原理無有不懂,然後“道濟天下”,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做官也好,隨便做哪一行職業,都可以達到救世救人的目的,因此不會有錯誤了。在《論語》上看到孔子的感嘆,他在四十九、五十歲的時候,才開始讀《易經》,而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假如上天多給我活長久一點去學《易經》,可能達到沒有錯誤。故以他的立場來說,人生的修養必須要學《易經》,才能智慧周乎萬物,不致發生錯誤,也和無違的道理一樣。如果欲濟世救人,就要很大的學問,大學問的原則,就在《易經》,懂了《易經》才能濟世救人,因為任何學問,沒有超過《易經》的。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旁行是什麼?研究易數時說過,就是旁通,也是錯綜複雜的“錯卦”,如乾卦的三爻動了,就會成天澤履卦,等於大家坐在這裡,只要其中任何一個人動了,都會影響每一個人互相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旁通,也是旁行。宇宙萬事萬物,不能永恆不變的,有縱的關係,還有橫的關係,但旁行不流,流是散的意思。它是有規律的,不會散開,能旁行不流,對人生的生命非常清楚。樂天知命,知道自己,也知道天命,永遠是樂觀的人生。我曾告訴佛教界的人,一切宗教都是悲觀的,尤其佛家的大慈大悲是講悲的,只有中國儒家講樂。像《論語》上幾乎沒有悲字,都是樂。有一本明朝的筆記,曾經統計過《論語》上都是樂字,而不談悲,這也是中國文化不同的地方。談生命只談生的這一頭,不談死的那一頭。人多半是悲觀的,本來生命是很可憐的,以另一個角度看是很令人悲觀,但以《易經》的角度看生命,是樂天知命,很樂觀的,沒有憂愁。所以人慾達到真正的樂觀,只有從觀念中懂了《易經》的法則。

  安土敦仁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先解釋“安土”,一般而言,中國自大禹治水以後,步人農業社會,所以過去在歷史上經常看到“安土重遷”四個字,對於家鄉都很喜歡,重視遷移,不肯搬動播遷,這是中國文化安土重遷的思想。假如有一個兒孫,要遷住到另外一個地方,則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今日社會的觀念,恰恰相反,以不安土、流動為好,這就是交通、經濟發達的現象。如以現代的觀念看安土,則是舊文化,沒有進步。另一個觀念看安土,以五行來解釋,土者中央也,土是中心,人要有中心思想,這在文字來解釋是很通,但太生了。又有一說,地球有一個中心地點,有中心的立場,然後人生的修養走仁道,以仁修養,才能愛人、愛物,如果沒有中心,而說能愛人、愛物,這是做不到的。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

  無方而易無體。”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這是一個觀念;“曲成萬物而不遺”,這又是一個觀念;“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又是一個觀念;“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這是一個大結論了,很重要的。研究易學要知道這是正統的孔子思想,也是《易經》正統的道理。

  化生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範圍”的意義和彌綸差不多。中國文化非常重視文字藝術,一個呆板的觀念,在文字上藝術化,用同義字,以不同的文字藝術來表達。這裡範圍比彌綸在形態上小一點,彌論的含意深遠得多。這句話是說《易經》的學問包括了天地宇宙的“化”,中國文化認為天地宇宙一切萬有都是“化”成的,生命是由變化而來,所以中國道家的名詞“造化”,後來變成運氣不好為造化不好。實際上“造化”的“造”,如宗教家說的主宰。“化”,生命在宇宙一切都是變化的,所以我們中國人把生死看得很平淡。人死了叫作“物化”,生死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是物理自己的變化。有生自然有衰老,有衰老自然有死亡,死亡以後再來,物化而已。《易經》的道理,循環往復,在佛教為輪迴,在文學上的描述為“羽化而登天”,等於化成飛鳥。如我們古籍中的沙鹿,道家古書上說是海邊的鯊魚化的,現代的自然科學對這事不承認。我相信現代科學,也喜愛我國古代的文化,像道家譚峭著的《化書》就是這樣說的。比如香菇,他說是化生的,樹爛了種子下去,另外出一個生命,是化生,細菌培養的是化生,萬物都是細菌化生,但把化生這個名詞翻過來說成生化,大家相信了,認為是科學。這個“化”字包括了很多意義,包括了現代化學、物理的各種科學,所以孔子說《易經》包涵了天地宇宙萬物的變化,都逃不過《易經》的原則,什麼學問都包進去了。

  曲則全

  “曲成萬物而不遺”。注意這個“曲”字,是非常妙的,老子有一句話“曲則全”,有人說讀了《老子》會變成謀略家、陰謀家,很厲害。因為老子告訴我們不要走直路,走彎路才能全,處理事情轉個彎就成功了。如小孩玩火,直接責罵干涉,小孩跑了,但用方法轉一個彎,拿一個玩具給他,便不玩火了,這是曲則全。老子這個“曲”字的原則,即是從《易經》這裡來的,孔子也發現這個道理。因為研究《易經》就知道宇宙的法則沒有直線的,現代科學也證明,到了太空的軌道也是打圓圈的,所以萬物的成長,都是走曲線的。人懂了這個道理,就知道人生大直了沒有辦法,要轉個彎才成。現在講美也講求曲線,萬事萬物,都沒有離開這個原則。

  怎麼睡著的?怎麼醒來的?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晝夜就是陰陽,明白了白天黑夜的道理,就知道了《易經》的大學問。真研究起來,晝夜的道理就難懂了。我常問學禪打坐的人,活了五六十歲,知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睡著的?又是怎麼醒來的?的確不知道,如果答覆得出來,這個人就懂了道。又如禪宗講的“本來面目”,從來沒有人自己看到,鏡中照出來的也是反面的,不是本來的,儘管學問多麼好,如何看見自己面孔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為何失眠?中國的醫理說由於心腎不交,心臟血液的循環不正常,腎--腎氣,人體腰下包括腎臟及荷爾蒙系統,不相通就失眠,相交就睡著了。現代醫學又說氧氣不夠就打哈欠,足了就醒來,但都不能解釋這個問題,如何睡著或醒來還是不知道,所以晝夜的問題還是一個大問題。再看生物世界,夜間活動的生物很多,活動得亦更厲害,尤其到了山野間就會知道這一現象。有許許多多的禽、獸、昆蟲,從未見過的生物,在夜間開始活動了。他們的生命,不要白光,喜歡黑光,從這一點看可見晝夜問題非常大。要把這些道理都懂了,才會知道陰陽的功能,才是學《易經》入門了,所以要好學,才能淵博,要深思,不深思便成書呆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