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登基之後,新皇定年號為正統,並宣布,這一年二月份的會試照常舉行!

  在這之前,有許多其他地方的舉人早已趕赴京城,卻沒想到,先等來的是皇帝駕崩的消息。從南京到北京,並不像在南方偏遠之地跋涉那麼困難,所以大致一算,張皓文覺得他們還是趕得上會試的。

  由於已經有了舉人身份,進京趕考的時候無論是坐船還是騎馬,是住客棧還是借宿道觀佛寺,他們都會受到特殊的優待,自古來鼎鼎有名的京杭大運河上,更有許多船隻自告奮勇想要捎上他們這些趕考的士子,因為運河一路有著數不清的鈔關,但只要你船上有一名舉人,那就不用交這個“過路費”了。就這樣,張皓文和自己的同伴一起,又踏上了北上的旅程。

  第89章 會試的前奏1

  “你們可不要以為會試和鄉試的格式一樣, 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應對,我們雖然能在廣東脫穎而出, 但會試聚集的是各地的才子, 不說別的,就說咱們在國子監遇到的那幾個江西的同窗,他們的八股文有時候連我看了都自嘆不如呢!”

  張皓文一行人緊趕慢趕,終於在二月份趕到了京城。聽說,這一次入京考試的舉子一共有兩千多名, 只不過,由於來參加會試的都是有身份的舉人, 自然不可能像鄉試的時候那樣,背著書簍,穿著長衫在街上晃來晃去尋找住處。張皓文和丘洵、邢恕一到北京,就住進了京城中來自廣東的商賈名流集資興建的“會館”中,享受著和國子監的艱苦條件天上地下的居住環境, 等待鄉試第一場的開始。

  三年前年紀輕輕就考中解元的丘洵, 自然成了一眾士子們追捧的對象。廳中坐滿了人, 他們正聚精會神的聽著丘洵為他們解說鄉試和會試之間的不同之處。張皓文和邢恕坐在一旁, 也一樣聽的認認真真。邢恕還開口問道:“見深,會試首場也是七篇八股文, 這和鄉試到底有何不同呢?”

  “這個,你們就要聽我好好說說了,考的形式還是一樣,只不過, 會試考官注重的不僅僅是學問,還有文風!若是在文風上稍加注意,最後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的!”

  丘洵站起身來給自己斟了杯茶,舉著茶盞面對眾人侃侃而談:“這其一嘛,自然是要揣摩主考官的意思;其二,八股文也稱作時文,這是為何?時者,‘與時皆行’也。大明初建之時,民風淳樸,天下大亂已久,剛開科考試,考官們都喜歡簡潔明快,義理清晰的文章。可如今呢?文風已經變得越來越華麗,甚至篇幅也比明初長了許多。道試、鄉試的時候,每個地方的主考或許各有偏好,可這裡是京師,天下飽學之士齊聚於此,大明的文脈就握在這些人的手中,尤其是廣東各州地處偏遠,未必對當今流行的時文那麼熟悉……”

  ……

  “都打聽好了?他們現在住在廣東會館中?”乾清宮前的台階上,一名年近三十的太監倒背著雙手,一步步往殿外踱去。在他身旁是一名年紀稍長的太監,但面對著那名年輕太監的時候,他卻是一臉恭敬的神色:“王公公,都按您說的相貌、年齡打聽過了。怎麼?您想現在就動手嘛?”

  “嗯……”那年輕太監沉吟起來,他剛想說話,忽然後面殿門一開,傳來了小皇帝驚慌的喊聲:“王伴!王伴去哪裡了?”

  年輕太監馬上轉過身,三步並作兩步往裡跑去,其餘的人都低垂著頭,目光中帶著幾分羨慕和恭敬的神色。自從三年前先帝命王永祥代替王振成了太子的陪讀太監之後,他說話做事無不把小皇帝的喜好揣摩的清清楚楚——

  孫皇后見自己求子無望,漸漸也對這個寄養在自己名下的兒子重視起來,平時教導難免就嚴厲了些,而王永祥總是能在太子心灰意冷的時候適時給他安慰。先帝對太子頗多管束,王永祥靠著自己在民間生活多年,想著各種法子從宮外弄來新鮮玩意兒逗太子開心。比如什麼從南方來的橡膠做的蹴鞠,兩個輪子加上橫樑可以騎著到處跑的小車,把悶在深宮,卻活潑好動的太子哄的高高興興,對王永祥這個更像是“陪玩”的“陪讀”也越發依賴。

  宣德帝一死,太子本應順利即位,可朝臣們一想到他年紀尚小,心中總是頗多猶豫,宮內宮外傳言四起,都說張太后有立她的另一個兒子,以賢明著稱的襄王為帝的意思。

  朱祁鎮未登基的時候,偶爾也聽到過宮人們私下的議論,雖然他還不到八歲,但是這些年經歷的種種明槍暗箭,已經足以讓他意識到他的處境是多麼的嚴峻,這一切都讓他心裡充滿了恐慌。他的叔叔會當皇上嗎?如果這是真的,那他這個“太子”該怎麼辦?會不會被

  一輩子關在鳳陽?面對著同樣憂慮的孫氏,朱祁鎮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只能將這些苦惱都說給了一直陪著他的“王伴”。

  深夜裡,孫氏和朱祁鎮一起,被召進了後宮深處的清寧宮,榻上半臥著一位身著白衣的老婦人,她雖然上了年紀,可眼神清亮,不怒自威,和孫皇后雍容華貴,嬌美動人的氣質不同,這老人眼裡儘是高高在上的莊嚴,投向他們的目光中充滿了對他們“母子”二人審視的意味。

  “聽說鎮兒替他父皇守靈的時候打起了瞌睡,皇后呀,可有此事?”老婦人盯著孫氏的眼睛,一字一頓的問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