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
輪到張皓文的時候,他抬眼看去,看到了一個個熟悉的身影,還有一位鄉試時匆匆瞥過一眼的相貌堂堂的中年官員,正是此次鄉試的主考官陳循。
張皓文拜了三拜,將禮物奉上,卻見艾廣和陳循似乎看著他低聲耳語了幾句,又微笑著對他點了點頭,張皓文再回一禮,方才走到旁邊的桌案旁坐了下來。
想起數百人赴考的盛況,再看看如今明倫堂上坐著的這五十名士子,張皓文感覺自己無疑是幸運的,只是這幸運中凝聚了許多人的汗水,還有父母親人們對他的期盼。趴在張傳榮背上入山採藥的事情仿佛就像昨天一樣,而今日,他就已經身穿青袍,登上了多少人一輩子也沒有辦法企及的高峰。四處望去,其他新舉人似乎也有同感,望向主考的目光都流露出了一分深深的感激。
陳循把手一揮,等待在旁的樂師們手按管弦,悠揚的樂曲聲響了起來。士子們閉上眼睛,平復著自己的心情,欣賞著一曲久有盛名的《鹿鳴》之歌。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
“好文章!”坤寧宮內,孫氏小心翼翼的打量著坐在一旁的皇上朱瞻基,朱瞻基此時正值壯年,雖然有些微微發胖,但他也曾經親自帶兵馳騁疆場,又精於書法繪畫,自然氣質超群,卓爾不凡。
孫皇后百感交集的盯著眼前的皇帝,心中卻頗有些不是滋味——皇上好不容易來坤寧宮一趟,孫皇后本來滿心歡喜,可很快她就發現,朱瞻基到這裡來不是為了和她重敘舊情,而是來處理公務的。他前腳踏進宮門,後腳就來了一個捧著一大堆奏章的太監。
雖然孫皇后不太高興,但她多年和朱瞻基朝夕相處,深諳如何討他的歡心。她此時已經生產了一段時間,可以
下地走動了,於是便抱著剛生下來的小公主緩步走到皇上身邊,笑著問道:“皇上,奏章不都是議事的嗎?怎麼還有做文章呈給您御覽的呢?”
朱瞻基這時才放下那些奏摺,把目光移到了孫皇后懷中的小公主身上。他本來就子嗣不多,眼下只有胡皇后生了兩個女兒,還有太子和吳賢妃膝下的次子,孫皇后這次產子,雖然不是男孩,但也多少彌補了他膝下的空虛。他心中高興,笑著道:“前些日子鄉試剛剛結束,廣州出了一件奇事,據巡撫當地的官員回報,又三名士子同時失蹤不見了,結果錯過了最後一場鄉試,但他們三人的首場文章實在太過出色,其中一人還被擬定為頭名!”
孫皇后一聽見“廣州”二字,心裡頓時一驚,她身後的小太監王永祥更是嚇得魂不附體,越聽越兩腿發軟。好在,朱瞻基還拿著那奏章翻來覆去的看著,沒有發覺到他們的異樣,過了一會兒又道:“巡撫和陳循兩人愛才,決定再給他們三人一次機會,讓他們補做策論。皇后,當時朕讀書的時候,你也一直陪在朕的身邊,來,你也一起來看看這三人做的文章,真是大明難得的奇才呀!”
孫皇后勉強笑了一笑,將那文章接了過來。王永祥從後頭一看,果然上面寫著張皓文的名字,不過他又轉念一想,朱瞻基既然如此談笑自若的說起這事,可見皇后派人去廣州的事情並沒有敗露,只是那個討厭的張皓文,不論在哪兒都少不了要掀起風浪!
王永祥看著朱瞻基略有些發腫的臉,他這段時間可沒少聽孫皇后唉聲嘆氣,他心中知道,繁忙的政事和頻繁的取樂,已經漸漸掏空了眼前這位帝王的身體,這讓他再次想起了劉太監臨行前囑咐過他的話——若是能得到機會照顧太子,那才是為自己的將來打算呢!
前段時間,朱祁鎮已經回到了宮中,只是胡瑄先把他帶到了長安宮胡氏那裡,孫皇后不得不把一直在東宮扮做太子的永清公主歸還給胡氏,胡氏馬上就以永清公主身體虛弱為名,將她送出了宮廷,讓胡瑄把她帶到自己母家撫養去了。雖然胡氏失了後位,但他的父親和兄弟仍然在京城中有著一席之地,又因為他們都處事低調,為人忠厚,京城中的達官顯貴對他們還是頗為敬重的。
孫皇后雖然是中宮之主,但畢竟不如太子年紀小,好控制。王永祥絞盡腦汁琢磨著,到底應該怎麼才能湊到太子朱祁鎮的身邊。正在這時,皇帝開口問道:“對了,鎮兒讀書讀的怎麼樣了?前段時間朕事務太過繁忙,等過了這一陣子,朕打算親自考一考他的功課。”
朱瞻基一來,孫皇后馬上就命人去找太子朱祁鎮去了。皇上話音剛落,朱祁鎮就來到了坤寧宮的門口。看見了自己的長子,朱瞻基滿面笑容,招手道:“鎮兒,過來,朕正想問問你呢,先前給你指派的那個先生,王振,你對他可還滿意嗎?”
朱祁鎮深深記著分別是丘洵囑咐他的話,但他沒想到,朱瞻基上來就問他這個。他畢竟年紀小,一時不知到底該怎麼說,才能讓自己的父親把他趕出宮外,因此面色露猶豫之色,半天沒說出什麼話來。朱瞻基見狀,便開始問起他一些簡單的問題,想通過考察來看看他的功課學的怎麼樣了。
在一旁的孫皇后見狀,也開始動起了心思,這次她沒能再生下一個兒子,她還是只能把寶壓在朱祁鎮身上。但王振迂腐可憎,要是由他來教導朱祁鎮,朱祁鎮將來怎麼還會聽她的話呢?孫氏先前沒有辦法將王振從朱祁鎮身邊調走,只是因為朱瞻基一直對那個老太監印象不錯。況且沒有王振,又該讓誰來補這個缺?孫氏先前還沒有什麼合適的自己的人可以向朱瞻基推薦。
張皓文拜了三拜,將禮物奉上,卻見艾廣和陳循似乎看著他低聲耳語了幾句,又微笑著對他點了點頭,張皓文再回一禮,方才走到旁邊的桌案旁坐了下來。
想起數百人赴考的盛況,再看看如今明倫堂上坐著的這五十名士子,張皓文感覺自己無疑是幸運的,只是這幸運中凝聚了許多人的汗水,還有父母親人們對他的期盼。趴在張傳榮背上入山採藥的事情仿佛就像昨天一樣,而今日,他就已經身穿青袍,登上了多少人一輩子也沒有辦法企及的高峰。四處望去,其他新舉人似乎也有同感,望向主考的目光都流露出了一分深深的感激。
陳循把手一揮,等待在旁的樂師們手按管弦,悠揚的樂曲聲響了起來。士子們閉上眼睛,平復著自己的心情,欣賞著一曲久有盛名的《鹿鳴》之歌。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
“好文章!”坤寧宮內,孫氏小心翼翼的打量著坐在一旁的皇上朱瞻基,朱瞻基此時正值壯年,雖然有些微微發胖,但他也曾經親自帶兵馳騁疆場,又精於書法繪畫,自然氣質超群,卓爾不凡。
孫皇后百感交集的盯著眼前的皇帝,心中卻頗有些不是滋味——皇上好不容易來坤寧宮一趟,孫皇后本來滿心歡喜,可很快她就發現,朱瞻基到這裡來不是為了和她重敘舊情,而是來處理公務的。他前腳踏進宮門,後腳就來了一個捧著一大堆奏章的太監。
雖然孫皇后不太高興,但她多年和朱瞻基朝夕相處,深諳如何討他的歡心。她此時已經生產了一段時間,可以
下地走動了,於是便抱著剛生下來的小公主緩步走到皇上身邊,笑著問道:“皇上,奏章不都是議事的嗎?怎麼還有做文章呈給您御覽的呢?”
朱瞻基這時才放下那些奏摺,把目光移到了孫皇后懷中的小公主身上。他本來就子嗣不多,眼下只有胡皇后生了兩個女兒,還有太子和吳賢妃膝下的次子,孫皇后這次產子,雖然不是男孩,但也多少彌補了他膝下的空虛。他心中高興,笑著道:“前些日子鄉試剛剛結束,廣州出了一件奇事,據巡撫當地的官員回報,又三名士子同時失蹤不見了,結果錯過了最後一場鄉試,但他們三人的首場文章實在太過出色,其中一人還被擬定為頭名!”
孫皇后一聽見“廣州”二字,心裡頓時一驚,她身後的小太監王永祥更是嚇得魂不附體,越聽越兩腿發軟。好在,朱瞻基還拿著那奏章翻來覆去的看著,沒有發覺到他們的異樣,過了一會兒又道:“巡撫和陳循兩人愛才,決定再給他們三人一次機會,讓他們補做策論。皇后,當時朕讀書的時候,你也一直陪在朕的身邊,來,你也一起來看看這三人做的文章,真是大明難得的奇才呀!”
孫皇后勉強笑了一笑,將那文章接了過來。王永祥從後頭一看,果然上面寫著張皓文的名字,不過他又轉念一想,朱瞻基既然如此談笑自若的說起這事,可見皇后派人去廣州的事情並沒有敗露,只是那個討厭的張皓文,不論在哪兒都少不了要掀起風浪!
王永祥看著朱瞻基略有些發腫的臉,他這段時間可沒少聽孫皇后唉聲嘆氣,他心中知道,繁忙的政事和頻繁的取樂,已經漸漸掏空了眼前這位帝王的身體,這讓他再次想起了劉太監臨行前囑咐過他的話——若是能得到機會照顧太子,那才是為自己的將來打算呢!
前段時間,朱祁鎮已經回到了宮中,只是胡瑄先把他帶到了長安宮胡氏那裡,孫皇后不得不把一直在東宮扮做太子的永清公主歸還給胡氏,胡氏馬上就以永清公主身體虛弱為名,將她送出了宮廷,讓胡瑄把她帶到自己母家撫養去了。雖然胡氏失了後位,但他的父親和兄弟仍然在京城中有著一席之地,又因為他們都處事低調,為人忠厚,京城中的達官顯貴對他們還是頗為敬重的。
孫皇后雖然是中宮之主,但畢竟不如太子年紀小,好控制。王永祥絞盡腦汁琢磨著,到底應該怎麼才能湊到太子朱祁鎮的身邊。正在這時,皇帝開口問道:“對了,鎮兒讀書讀的怎麼樣了?前段時間朕事務太過繁忙,等過了這一陣子,朕打算親自考一考他的功課。”
朱瞻基一來,孫皇后馬上就命人去找太子朱祁鎮去了。皇上話音剛落,朱祁鎮就來到了坤寧宮的門口。看見了自己的長子,朱瞻基滿面笑容,招手道:“鎮兒,過來,朕正想問問你呢,先前給你指派的那個先生,王振,你對他可還滿意嗎?”
朱祁鎮深深記著分別是丘洵囑咐他的話,但他沒想到,朱瞻基上來就問他這個。他畢竟年紀小,一時不知到底該怎麼說,才能讓自己的父親把他趕出宮外,因此面色露猶豫之色,半天沒說出什麼話來。朱瞻基見狀,便開始問起他一些簡單的問題,想通過考察來看看他的功課學的怎麼樣了。
在一旁的孫皇后見狀,也開始動起了心思,這次她沒能再生下一個兒子,她還是只能把寶壓在朱祁鎮身上。但王振迂腐可憎,要是由他來教導朱祁鎮,朱祁鎮將來怎麼還會聽她的話呢?孫氏先前沒有辦法將王振從朱祁鎮身邊調走,只是因為朱瞻基一直對那個老太監印象不錯。況且沒有王振,又該讓誰來補這個缺?孫氏先前還沒有什麼合適的自己的人可以向朱瞻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