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張皓文此時緩步走上前去,認真將幾人都看了一番,才對艾廣說道:“大人,您應該知道, 想要害我的是當日市舶司里那名太監,這幾人……”
他故意拖長了語調, 溜達到當日隨王永祥一起在道觀前堵住他的那名錦衣衛首領面前。那人怎麼猜,也猜不到事情的真相,不過,看這樣子,太子應該安全回京了, 只是未能殺掉胡瑄讓孫皇后一解心頭之恨, 回去之後, 恐怕他們要面對孫皇后和她兄長的責罰。
張皓文轉過身去, 搖了搖頭:“雖然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在我的院子附近出現,但他們並非當時隨王永祥一起在城外追殺我的人。”
艾廣也並不驚訝, 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有些奇怪,讓他覺得背後大有文章。尤其是聽說那名前來報案的男子來自京城,還是府軍前衛中一名小頭目的時候,他深感這件事情或許和最近京城中一系列的變故有關。
當年孫皇后奪宮人之子, 搶在吳賢妃之前“誕下”太子,逼得胡皇后讓出後位,這本來就引起了不小的議論。如今孫皇后再度產子,雖然事後證明生的是一位公主,但宮內朝外不少人從孫皇后懷孕開始,就為這位被寄養在她名下的太子捏了一把汗。
雖然不知道張皓文為什麼又被捲入了這件事當中,但艾廣深知自己一點也不想摻和進去。聽到張皓文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廳內所有的人都鬆了口氣。
此時,貢院中所有卷子都已經判完,只待拆號後調取墨卷,寫鄉試榜了。張皓文等人所做的策論也被抽中的考官判閱完畢,和其他人的策論混在一處,等待拆號。拆號寫榜的時候,不僅是主考,學道衙門的各位官員,包括提學官曾鼎也來到了貢院,剛審完案子的艾廣得到消息,也匆匆從府衙趕了過來。
一眾官員齊聚大堂,個個屏息凝氣,等著書吏們則將墨卷一份份拆開在堂上鋪好,將五經魁的試卷放在正中,首先拆開查看,然後,正主考陳循將墨卷卷面的右邊將錄取的名次一一標註,再將考生的姓名和籍貫寫在草榜上,站在一旁觀看的書吏便開始唱名,唱名過後,還要把草榜在眾人之中傳看一遍,方才交給監試官填真正的鄉試榜。
到了寫榜的時候,氣氛馬上輕鬆了許多。按照往年的規矩,填榜的人從第六名開始抄起,然後是第七名……一直到寫完了最後一名,方才把“五經魁”從第五名開始填上。所謂“五經魁”,就是五經中各取做的最好的一名。提學官曾鑒和巡撫艾廣雖然方才已經聽唱名的書吏報過名次,此時還是一左一右站在填榜官員兩旁議論著:“不知陳大人是何用意,竟然沒有取他做解元呀?”
陳循在一旁聽到,回頭笑道:“二位大人真是獨具慧眼,我原本也想將這一份以《易》為本經的卷子判做頭名,可思來想去,卻覺得這篇文章太過於才華橫溢,反倒不忍心將他判做第一名,又不忍將他判到十名之外,就將他排做第九好了。”
艾廣聽罷,好奇的道:“既然此人有才,為何不能讓他做解元呢?”
陳循又笑了笑,道:“我選做解元的這位士子所做的文章,文風已成定式,如同一塊玉佩,精雕細琢,沒有半分瑕疵。可這第九名的文章,卻仿佛是一塊天然的璞玉,將來會做出一件怎樣的玉器,就連我這個工匠也看不出,既然如此,何不留給他一點繼續磨礪的機會呢?”
“哎呀,還是陳大人高見呀!艾兄,陳大人的意思是說,若是讓這名才子中了解元,他說不定一
時驕傲,就不再用心鑽研文章了,反而要將他的名次排的靠後一點,這樣他心裡不服,會更加發奮努力嘛! ……”曾鑒做了三年的提學官,對陳循的安排十分贊同,在一旁開口解釋道。
張皓文還不知道,判卷官們就這樣決定了他的命運。拆卷的過程十分漫長,此時天已經全黑了。大堂內外點滿了蠟燭,將貢院照的上下一片通明。這裡官員們守在廳中,在一旁推杯換盞,享用酒菜,等待正榜抄寫完畢,可貢院外面,還留在城裡等待消息的百餘名士子早就等的急不可耐,如同考試那天一樣,把貢院門外圍的水泄不通,不停拉著門口的差役詢問什麼時候才能放榜。
張皓文他們三個自然都沒有去湊這個熱鬧,韓景春本來想去瞧瞧,也因為人多而最終作罷了。和三個年輕的後輩相比,這幾乎是他人生中最後的機會了,若是這次不能中舉人,他就打算留在廣州做個帳房之類的謀生,不再教書,也不再接觸和科舉有關的事了。
快到黎明時分,遠處隱約傳來了隆隆炮響。仍然等在院中,卻已經昏昏欲睡的眾人馬上打起了精神,放榜之後才會鳴炮,這就意味著貢院裡已經發榜了!
“放榜了!”幾乎就在同一時候,外面傳來了張祥的喊聲,他沿著巷子,邊跑便喊道:“中了!”
韓景春忙撲上去把門拉開,只見張祥跑的上氣不接下氣,手裡頭拿著一張皺巴巴的紙,浸滿了他的汗水。他倚在門框處對大家點點頭,道:“一共取了五十人,丘相公第一,少爺第九,邢相公十七名,韓先生,您是四十二名!”
韓景春手裡還拿著那張張祥抄寫下來的紙,瞪大眼睛一遍遍看著自己的名字,他似乎還有些不敢相信這個結果似的,畢竟之前他自詡年輕有才,卻屢屢入場,屢屢鎩羽而歸,如今他已經快到知天命的年紀了,想不到,居然還能圓了曾經的夢想,雖然名次不算靠前,但舉人的功名已經到手了!
他故意拖長了語調, 溜達到當日隨王永祥一起在道觀前堵住他的那名錦衣衛首領面前。那人怎麼猜,也猜不到事情的真相,不過,看這樣子,太子應該安全回京了, 只是未能殺掉胡瑄讓孫皇后一解心頭之恨, 回去之後, 恐怕他們要面對孫皇后和她兄長的責罰。
張皓文轉過身去, 搖了搖頭:“雖然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在我的院子附近出現,但他們並非當時隨王永祥一起在城外追殺我的人。”
艾廣也並不驚訝, 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有些奇怪,讓他覺得背後大有文章。尤其是聽說那名前來報案的男子來自京城,還是府軍前衛中一名小頭目的時候,他深感這件事情或許和最近京城中一系列的變故有關。
當年孫皇后奪宮人之子, 搶在吳賢妃之前“誕下”太子,逼得胡皇后讓出後位,這本來就引起了不小的議論。如今孫皇后再度產子,雖然事後證明生的是一位公主,但宮內朝外不少人從孫皇后懷孕開始,就為這位被寄養在她名下的太子捏了一把汗。
雖然不知道張皓文為什麼又被捲入了這件事當中,但艾廣深知自己一點也不想摻和進去。聽到張皓文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廳內所有的人都鬆了口氣。
此時,貢院中所有卷子都已經判完,只待拆號後調取墨卷,寫鄉試榜了。張皓文等人所做的策論也被抽中的考官判閱完畢,和其他人的策論混在一處,等待拆號。拆號寫榜的時候,不僅是主考,學道衙門的各位官員,包括提學官曾鼎也來到了貢院,剛審完案子的艾廣得到消息,也匆匆從府衙趕了過來。
一眾官員齊聚大堂,個個屏息凝氣,等著書吏們則將墨卷一份份拆開在堂上鋪好,將五經魁的試卷放在正中,首先拆開查看,然後,正主考陳循將墨卷卷面的右邊將錄取的名次一一標註,再將考生的姓名和籍貫寫在草榜上,站在一旁觀看的書吏便開始唱名,唱名過後,還要把草榜在眾人之中傳看一遍,方才交給監試官填真正的鄉試榜。
到了寫榜的時候,氣氛馬上輕鬆了許多。按照往年的規矩,填榜的人從第六名開始抄起,然後是第七名……一直到寫完了最後一名,方才把“五經魁”從第五名開始填上。所謂“五經魁”,就是五經中各取做的最好的一名。提學官曾鑒和巡撫艾廣雖然方才已經聽唱名的書吏報過名次,此時還是一左一右站在填榜官員兩旁議論著:“不知陳大人是何用意,竟然沒有取他做解元呀?”
陳循在一旁聽到,回頭笑道:“二位大人真是獨具慧眼,我原本也想將這一份以《易》為本經的卷子判做頭名,可思來想去,卻覺得這篇文章太過於才華橫溢,反倒不忍心將他判做第一名,又不忍將他判到十名之外,就將他排做第九好了。”
艾廣聽罷,好奇的道:“既然此人有才,為何不能讓他做解元呢?”
陳循又笑了笑,道:“我選做解元的這位士子所做的文章,文風已成定式,如同一塊玉佩,精雕細琢,沒有半分瑕疵。可這第九名的文章,卻仿佛是一塊天然的璞玉,將來會做出一件怎樣的玉器,就連我這個工匠也看不出,既然如此,何不留給他一點繼續磨礪的機會呢?”
“哎呀,還是陳大人高見呀!艾兄,陳大人的意思是說,若是讓這名才子中了解元,他說不定一
時驕傲,就不再用心鑽研文章了,反而要將他的名次排的靠後一點,這樣他心裡不服,會更加發奮努力嘛! ……”曾鑒做了三年的提學官,對陳循的安排十分贊同,在一旁開口解釋道。
張皓文還不知道,判卷官們就這樣決定了他的命運。拆卷的過程十分漫長,此時天已經全黑了。大堂內外點滿了蠟燭,將貢院照的上下一片通明。這裡官員們守在廳中,在一旁推杯換盞,享用酒菜,等待正榜抄寫完畢,可貢院外面,還留在城裡等待消息的百餘名士子早就等的急不可耐,如同考試那天一樣,把貢院門外圍的水泄不通,不停拉著門口的差役詢問什麼時候才能放榜。
張皓文他們三個自然都沒有去湊這個熱鬧,韓景春本來想去瞧瞧,也因為人多而最終作罷了。和三個年輕的後輩相比,這幾乎是他人生中最後的機會了,若是這次不能中舉人,他就打算留在廣州做個帳房之類的謀生,不再教書,也不再接觸和科舉有關的事了。
快到黎明時分,遠處隱約傳來了隆隆炮響。仍然等在院中,卻已經昏昏欲睡的眾人馬上打起了精神,放榜之後才會鳴炮,這就意味著貢院裡已經發榜了!
“放榜了!”幾乎就在同一時候,外面傳來了張祥的喊聲,他沿著巷子,邊跑便喊道:“中了!”
韓景春忙撲上去把門拉開,只見張祥跑的上氣不接下氣,手裡頭拿著一張皺巴巴的紙,浸滿了他的汗水。他倚在門框處對大家點點頭,道:“一共取了五十人,丘相公第一,少爺第九,邢相公十七名,韓先生,您是四十二名!”
韓景春手裡還拿著那張張祥抄寫下來的紙,瞪大眼睛一遍遍看著自己的名字,他似乎還有些不敢相信這個結果似的,畢竟之前他自詡年輕有才,卻屢屢入場,屢屢鎩羽而歸,如今他已經快到知天命的年紀了,想不到,居然還能圓了曾經的夢想,雖然名次不算靠前,但舉人的功名已經到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