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附帶一提,這本論文的引用文獻之少,極有可能是台灣所有各式論文之最,一張A4解決,全部都沒有英文參考文獻,裡面還有一堆期刊的部份章節,而非完整的書冊。我啊,就是沒看過的東西絕對不會拿來唬爛教授我有看過有引過。至於有看過的、有吸收過的,絕對大方承認。
「依然九把刀」裡面有一張紀錄片DVD,是導演廖明毅跟拍我跟拍長達一年半的過程,內容包括了我簽書會的熱斗實況、我第一次當文學營講師、我上廣播節目、我闡述網絡文學的意義、我連續十四個月出版十四本書的極限戰鬥等。紀錄片的版權屬於公共電視,為了讓那張DVD出現在我的實體書里,可花了出版社龐大的經費。
宣傳「依然九把刀」,出版社辦了三場座談會,其中一場跟我對談的人就是導演廖明毅。他用他跟我相處兩年多的經驗,談談那一年多的拍片感想。
他談了很多,例如一開始怎麼跟我認識、怎麼決定我就是主要的紀錄對象(尤其是我當時一點也不暢銷)、拍攝時怎麼由生變熟等等。說過了我很少因為工作關係跟採訪者變熟、變朋友,頂多就是「很認識」。
但廖明毅算是個意外。
紀錄片中最經典的,當然就是「連續十四個月出版十四本書」這麼唬爛的紀錄。
「怎麼會想把那個過程拍下來,是湊巧嗎?」觀眾提問。
廖明毅說:「不是,我們一開始就知道了。當時我跟製片聽九把刀說:「喔,我要連續十四個月出版十四本書。」的時候,就知道他一定辦得到,就決定把他連續出版的過程記錄下來。」
一個觀眾舉手,忍不住問:「你怎麼知道他辦得到?」
廖明毅停頓了一下,慢慢說:「如果你跟我一樣拍了他那麼久,你就知道他就是會作到。」
我坐在旁邊,竟然很感動。
那連續十四個月出版十四本書,對現在的我來說真是不可思議的過去。那時我媽重病,毛毛狗不要我,書賣很爛,狗狗變老,人生一團漆黑。我好像非得作一些說出去連自己也會發瘋的事,去突破人生的困境。
有時候,我們還真的是辦不到很多從自己嘴巴講出去的話。
但為了不辜負別人的期待,知道別人很相信我們,於是拼了命也得去干。
想十四個月出版十四本書,不只要我厲害,還得兩間出版社天衣無縫地配合才行。一個人成功了,光都打在他身上,其餘不可或缺的細節、輔助、支持,都會被忽略。
自我的心靈如果不夠強壯,卻想變強,也可以啊。
或許仰賴別人對你的期待、諸如:「我知道你一定辦得到」這樣的話,同樣可以辦到一些很厲害的事。真的。
漸漸的,在努力的過程中你會成長,會知道要成為一個「你口中宣稱的自己」有多不簡單。你知道有人在某個方向看著你,看你是一場嘴炮,還是燒著頭在實踐。跌倒時很豪邁,看到過程的人都絕不會笑你。
廖明毅,你說你想拍電影。
我知道你一定辦得到。
蓋亞文化聲明
關於陳姓學生的作品〈顛倒〉疑似抄襲本公司作者九把刀的〈語言〉一文(收錄於《恐懼炸彈》),投稿參加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印刻文學生活志規劃執行的第十屆台北文學獎並獲得佳作一事,蓋亞文化聲明如下:
在第十屆台北文學獎得獎名單揭曉後,九把刀與本公司曾分別於農曆年前致電文學獎執行單位印刻文學生活志,告知該文有抄襲模仿之嫌,但對方均答以「已知此事,五位評審均已詳細比對,一致認為沒有抄襲」。農曆年後,由於九把刀與本公司繼續爭取,終於2008年2月19日獲得初安民先生承諾,約定2008年2月23日再召開一次評審會議。誰知由於該生家長投書媒體,此後事況一路極速發展, 執行單位承諾重開的評審會議也因而延期,目前看來重開之日似乎遙遙無期。
一直以來,各類文學獎皆以獎掖文藝創作為目標,鼓勵創作者耕耘發表原創作品,也因此必須以更高的標準來期許與要求。此次台北文學獎佳作的〈顛倒〉一文,明顯帶著其它作品的創意與結構(詳見附表1),這樣的作品可以得獎,讓大眾不由得要好奇此次台北文學獎主辦單位及評審的審查標準。如今由於執行單位承諾重開的評審會議延期,我們在此誠摯呼籲主辦單位與評審在重新比對兩文後,公開說明此屆文學獎的審查標準、該文入選原因,與重新評審後的最後決議。如果評審會仍將召開,我們樂意前往參與,聽取諸位評審的高見,即使不克召開,我們也要求儘速將評審意見公布於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局或印刻文學生活志的網站上,以利社會大眾與有志創作者了解。
根據2月20日〈蘋果日報〉所載,評審們似乎認為「思想模仿並非抄襲」。但陳姓同學曾告訴學校的師長說,他之前從來沒有看過〈語言〉,如果此言屬實,那麼這兩篇文章就連評審所說的「思想模仿」都稱不上了。因為既然從未看過,又何來模仿的可能?
因此我們要求一個明確的答案。麻煩諸位評審在仔細比較過九把刀的〈語言〉與陳同學的〈顛倒〉之後(請參考附表1及附件1),能告訴我們這樣思想接近,情節結構雷同的兩篇文章,究竟算是「抄襲」、「改寫」、「有意識的模仿」、「無意間受到影響」,還是依然相信陳同學所說,「看過九把刀很多本小說,卻沒看過恐懼炸彈」,所有的相像僅僅只是「巧合」?
「依然九把刀」裡面有一張紀錄片DVD,是導演廖明毅跟拍我跟拍長達一年半的過程,內容包括了我簽書會的熱斗實況、我第一次當文學營講師、我上廣播節目、我闡述網絡文學的意義、我連續十四個月出版十四本書的極限戰鬥等。紀錄片的版權屬於公共電視,為了讓那張DVD出現在我的實體書里,可花了出版社龐大的經費。
宣傳「依然九把刀」,出版社辦了三場座談會,其中一場跟我對談的人就是導演廖明毅。他用他跟我相處兩年多的經驗,談談那一年多的拍片感想。
他談了很多,例如一開始怎麼跟我認識、怎麼決定我就是主要的紀錄對象(尤其是我當時一點也不暢銷)、拍攝時怎麼由生變熟等等。說過了我很少因為工作關係跟採訪者變熟、變朋友,頂多就是「很認識」。
但廖明毅算是個意外。
紀錄片中最經典的,當然就是「連續十四個月出版十四本書」這麼唬爛的紀錄。
「怎麼會想把那個過程拍下來,是湊巧嗎?」觀眾提問。
廖明毅說:「不是,我們一開始就知道了。當時我跟製片聽九把刀說:「喔,我要連續十四個月出版十四本書。」的時候,就知道他一定辦得到,就決定把他連續出版的過程記錄下來。」
一個觀眾舉手,忍不住問:「你怎麼知道他辦得到?」
廖明毅停頓了一下,慢慢說:「如果你跟我一樣拍了他那麼久,你就知道他就是會作到。」
我坐在旁邊,竟然很感動。
那連續十四個月出版十四本書,對現在的我來說真是不可思議的過去。那時我媽重病,毛毛狗不要我,書賣很爛,狗狗變老,人生一團漆黑。我好像非得作一些說出去連自己也會發瘋的事,去突破人生的困境。
有時候,我們還真的是辦不到很多從自己嘴巴講出去的話。
但為了不辜負別人的期待,知道別人很相信我們,於是拼了命也得去干。
想十四個月出版十四本書,不只要我厲害,還得兩間出版社天衣無縫地配合才行。一個人成功了,光都打在他身上,其餘不可或缺的細節、輔助、支持,都會被忽略。
自我的心靈如果不夠強壯,卻想變強,也可以啊。
或許仰賴別人對你的期待、諸如:「我知道你一定辦得到」這樣的話,同樣可以辦到一些很厲害的事。真的。
漸漸的,在努力的過程中你會成長,會知道要成為一個「你口中宣稱的自己」有多不簡單。你知道有人在某個方向看著你,看你是一場嘴炮,還是燒著頭在實踐。跌倒時很豪邁,看到過程的人都絕不會笑你。
廖明毅,你說你想拍電影。
我知道你一定辦得到。
蓋亞文化聲明
關於陳姓學生的作品〈顛倒〉疑似抄襲本公司作者九把刀的〈語言〉一文(收錄於《恐懼炸彈》),投稿參加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印刻文學生活志規劃執行的第十屆台北文學獎並獲得佳作一事,蓋亞文化聲明如下:
在第十屆台北文學獎得獎名單揭曉後,九把刀與本公司曾分別於農曆年前致電文學獎執行單位印刻文學生活志,告知該文有抄襲模仿之嫌,但對方均答以「已知此事,五位評審均已詳細比對,一致認為沒有抄襲」。農曆年後,由於九把刀與本公司繼續爭取,終於2008年2月19日獲得初安民先生承諾,約定2008年2月23日再召開一次評審會議。誰知由於該生家長投書媒體,此後事況一路極速發展, 執行單位承諾重開的評審會議也因而延期,目前看來重開之日似乎遙遙無期。
一直以來,各類文學獎皆以獎掖文藝創作為目標,鼓勵創作者耕耘發表原創作品,也因此必須以更高的標準來期許與要求。此次台北文學獎佳作的〈顛倒〉一文,明顯帶著其它作品的創意與結構(詳見附表1),這樣的作品可以得獎,讓大眾不由得要好奇此次台北文學獎主辦單位及評審的審查標準。如今由於執行單位承諾重開的評審會議延期,我們在此誠摯呼籲主辦單位與評審在重新比對兩文後,公開說明此屆文學獎的審查標準、該文入選原因,與重新評審後的最後決議。如果評審會仍將召開,我們樂意前往參與,聽取諸位評審的高見,即使不克召開,我們也要求儘速將評審意見公布於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局或印刻文學生活志的網站上,以利社會大眾與有志創作者了解。
根據2月20日〈蘋果日報〉所載,評審們似乎認為「思想模仿並非抄襲」。但陳姓同學曾告訴學校的師長說,他之前從來沒有看過〈語言〉,如果此言屬實,那麼這兩篇文章就連評審所說的「思想模仿」都稱不上了。因為既然從未看過,又何來模仿的可能?
因此我們要求一個明確的答案。麻煩諸位評審在仔細比較過九把刀的〈語言〉與陳同學的〈顛倒〉之後(請參考附表1及附件1),能告訴我們這樣思想接近,情節結構雷同的兩篇文章,究竟算是「抄襲」、「改寫」、「有意識的模仿」、「無意間受到影響」,還是依然相信陳同學所說,「看過九把刀很多本小說,卻沒看過恐懼炸彈」,所有的相像僅僅只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