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星宿川以北本來就是烏雅人的土地,無論陸珊還是元琪,都無意攻打出去。

  “盼盼,知道這是哪裡嗎?”站在星宿川的最高點,陸珊沉聲問女兒。

  “我知道,這是星宿川。”曾幾何時,顧氏皇室是不敢提及星宿川的,因為第二次星宿川戰役爆發時,靜安郡王在此死守,神宗皇帝卻下旨棄都南逃,最終導致軍心渙散星宿川失守。

  沒了星宿川作為屏障,烏雅人的軍隊在淮水以北猶如無人之境,盛寧王朝從此剩下半壁河山。

  元琪登基後,做法和神宗皇帝、先帝完全不同,他不僅要提星宿川,還是提了又提,生怕有人忘了。

  元琪不止一次在朝上說過,戰事的終點就是星宿川,不打下星宿川,他絕不休兵。

  “你是顧家第一個回到這裡的人。”陸珊說出這話時,語氣格外鄭重。

  顧盼卻沒顯得多開心:“是母后把我帶來的,這是你和父皇的功勞,不是我的。”

  陸珊光復雍州、燕州和雲州的戰事顧盼旁觀了全程,真的就是旁觀,沒有上陣殺敵,也沒有出謀劃策。

  前者是不需要,就是陸珊自己,也只能算是一線總指揮,沒有面對面和敵人交鋒;後者是沒資格,在一群久經戰陣的將軍面前,顧盼實在是提不出更有效的意見。

  “你是我們的女兒,這還不夠嗎?”養了十幾年的女兒,陸珊就屬這會兒最有成就感了,因為女兒未來的江山是她親手打下來的。

  “不夠,我覺得我比你們差遠了。”顧盼小時候的理想是做像父皇母后那樣的人,可最近她發現,自己這個目標太高遠了,有可能一輩子也實現不了。

  第174章 遷都(下)

  盛寧王朝丟失燕京已經是發生在六十三年前的事情了, 經歷過這一事件的人已經不多,還能存有記憶的那就更少了。

  陸家老太太便是為數不多的特例之一,老太太今年高壽九十多了,堪稱高壽中的高壽,由於耳聰目明思維清晰,可是被人羨慕到了不行。

  安遠侯府每回給老太太舉辦壽宴,總有無數人不請自到,還專程備上厚禮,就為討一套壽碗回去, 也好沾沾老太太的喜氣。

  燕雲兩州剛奪回來,局勢並不是很穩定,陸珊要穩定大局自然是走不開的, 就把閨女打發了回去,一方面向元琪匯報這邊的情況, 另一方面也是代她向老太太賀壽。

  “母后,你得在燕京待多久?”顧盼對自己的新任務毫無意見, 她就是好奇陸珊的歸期。

  陸珊想了想,嘆氣道:“大概是一輩子了。”真皋人分裂了,實力大不如前,可草原上還是他們的地盤,烏雅人退到了關外, 心裡也未必是甘心的,有機會肯定要捲土重來。

  如此兩個強敵在北方鎮著,無論陸珊還是元琪, 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都還多得很。

  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生存環境差太多了,如今各歸各位的局面已經是皇帝夫婦竭盡全力甚至開著外掛的結果,再打下去不可能,盛寧王朝便是贏了也是得不償失。

  維持這樣的局面也不容易,盛寧王朝必須長期保持足夠的強勢,以震懾真皋人和烏雅人,讓他們輕易不敢動南下的心思。

  顧盼愣了愣,腦袋瓜轉得飛快,瞬間明白了陸珊的意思:“母后,你們這是準備遷都了?”

  陸珊含笑點點頭,遙京的地理位置太靠南了,以前半壁江山也就罷了,如今失土盡數奪回,再作為京城就不適宜了,遷都燕京勢在必行。

  “可是遷都不是小事,若是拖上三年五載,你和父皇豈不是要異地分居了。”顧盼其他事都不擔心,就怕皇帝夫婦分開太久,那樣她會覺得她爹她娘都好可憐的。

  陸珊無語地笑了笑,抬手賞了女兒一顆栗子吃:“盼盼,你太小瞧你父皇的辦事效率了。”元琪怎麼可能把遷都的事拖如此之久,便是善後需要時間,皇室和朝廷過來,也就是三五個月的事。

  不理會顧盼一臉的委屈,陸珊又道:“下個月曾祖母九十五歲大壽,我肯定是回不去的,你帶上睦睦和小眉,代我向她老人家賀壽。”

  “明白,保證完成任務。”顧盼歡脫地答應道,她還蠻喜歡回陸家的。

  月底,顧盼行色匆匆回了遙京,帶回的各種資料裝了好幾袋子,元琪看完後分了類,分別和六部官員討論上了。

  經過這些年的潛移默化,朝臣們對於在御書房看到齊國公主已經不感到新鮮了。想當年,太丨祖皇帝還跟陳國公主商量國事來著,太宗皇帝對長姐、世宗皇帝對姑母也都是推崇備至。

  齊國公主的年紀不算很大,可生性聰敏又虛心好學,皇帝至今沒有兒子,便是日後有了或是過繼嗣子,年齡都與齊國公主相差甚多,有位能幹的公主鎮場子並不是糟糕的事情。

  遷都是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對於這件事本身,誰也沒有異議,可具體到什麼時候遷都,一步到位還是循序漸進,各種觀點就紛至沓來了,各說各的理,誰也很難說服誰。

  元琪做事從來不愛各打五十大板,既然各人觀點不一,他也不強求統一,而是讓人提交方案,無論支持哪種形式,具體的行動安排拿出來,只會說大道理有什麼用,他要人辦實事。

  如此一來,無論大朝還是小朝,元琪耳邊都清靜多了,有人不吭聲了,有人默默查資料寫摺子去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