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她垂眸合卷,眼睫輕輕顫動,片刻後道:“臣也不清楚,但臣知道的是,”她拿起懷緒嫌重擱在案上的冠,罩住他纏好的發,“殿下有生之年,會見證涼州以西重歸大周版圖。”

  “臣請求殿下,將來一定要做個絕不放棄每塊土地的帝王。”釵子插入鏤空金冠,在一切威嚴華貴的裝飾襯托下,尚顯稚嫩的臉龐不知何時已能透出些氣概來。

  懷緒聽著,眼眶突然熱了。但他咬緊自己的唇,努力平息下情緒後,道:“我會的。”葉欒鼓勵式地拍拍他的肩,坐回了對面桌案邊。

  他重新攤開面前的書,恰巧看到“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句,道:“沈都護有一年多沒回來了罷,自那次宣告奪回蔥嶺後,再沒收到過他的信。”

  有多少信使或橫死或迷途,他們背負著兩地人的期盼,翻越了大雪山,淌涉過且末河,卻終究無法到達目的地。

  懷緒感受著那奇異的悲慟,他記得前人有詩形容那他不曾親眼目睹盛世——“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到如今,卻要用“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來形容慘狀。

  他沒有出生在王朝最鼎盛的時代,但真如葉欒所言,他願意見證國家收復失地的時刻。

  “殿下,臣該啟程了。”葉欒注視著懷緒臉上在思索著什麼東西時的表情,頗感欣慰。李懷緒聞言卻猛然驚醒,道:“你要去哪裡?”

  葉欒站起來,撩袍跪下,鄭重道:“臣今日,本就是來向殿下辭行的。”

  “你要去西域?我不准!”他立馬想到近來朝廷上下對是否還為安西都護府運送糧草貨物一事的爭執,此行太過冒險,有些人已經有了放棄西域,任其在河西以西自生自滅的想法。

  “為何?”她問。

  留下她,不僅是出於京中需要,還藏著懷緒自認為太自私的心思。

  一年多時間以內,李璽對於國家上下的事情難得過問,凡事都由臣子替他決定。漸漸地,宮外興起皇帝成為傀儡,臣子企圖攔穩大權的流言,而“逆臣”中首當其衝的便是葉欒。

  李懷緒以為她是為了躲避流言才遠走,急道:“等我登基後,必定會還尚書清白。父親在這個月末退居太上皇,您等些時辰便好。”

  李璽終於厭倦了當皇帝,迫不及待地想回到沙州過他原本自由自在的生活。幾乎沒有與臣子商量,只對葉欒和謝禹舟是不是透露過這種讓位想法。他們沒有表態。

  在今年夏末秋初,李璽頒布聖旨,太子即將即位。這一變故,對大周子民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轉機。

  “曾經有使節花費十幾年打通西域,將領們身經百戰壯大版圖,英明的帝王設立河西四郡。臣一介蜉蝣,也願意護衛祖輩打下來的疆土,殿下身為李氏子孫難道還要放棄?”

  “我可以讓別人替你去,為什麼非得是你!”他罕見表現出一股不依不饒的帝王威嚴,葉欒並沒有被震懾,她還是像以前一樣不讓半點情緒流露。

  葉欒拉住他的手,面色端凝,一字一句道:“朝廷中不乏群英,他們都會為了國家,為了殿下鞠躬盡瘁。但遠在龜茲的都護呢,他有什麼?”

  “他只能抬頭看見被風沙遮蔽的蒼穹,彎腰觸碰死去士兵的屍骸,他有信卻不能寄,他希望被救助但無人理睬。殿下啊,您身邊已經有許多足夠好的臣子,請允許臣前去陪伴他罷 。”說完,她雙手交叉著地,彎下腰來重重磕下頭。

  李懷緒趕忙扶起她,低頭不說話。他也清楚葉欒對待事情的性格,認定了便很少回頭。終是答道:“好罷好罷。但那些你說的臣子,可不可以讓我在登基前見一面?”

  “臣正有此想法。”葉欒道。

  是夜。出於身份原因,沒有被召見或辦理公事的臣子不得入宮,葉欒只好帶著喬裝打扮過的李懷緒出了宮,進入距離大明宮較近,位於長樂坊中的大安國寺。

  大安國寺曾為詩人居住吟詠之地,而這裡馬上要召開一場與王朝未來息息相關的密談。

  燭火幽微,葉欒和李懷緒到達約定好的房間內,這時已經早早地圍坐了四個人。剛奉旨從洛陽攜帶家眷回來的李韞之,也在其中。

  四人看見李懷緒來到,紛紛站起來施禮,他們就是李韞之、袁明煥、周浣然和趙啟懷。袁明煥在大理寺矜矜業業,平反冤案,廣受百姓稱讚,數個月前便被提拔為大理寺正,李韞之則官復原職,管治御史台。

  李懷緒不露膽怯,竟與他們說了個把時辰,人人都表達地慷慨萬分也不失理智。但葉欒沒有出聲,只是默默看著他們。

  葉欒能夠清楚地預見,眼前這四個年輕人將成為朝廷的肱骨大臣,他們擁有無限的韶華與精力扶持新帝,是未來的脊樑所在。

  臨近宵禁,葉欒送李懷緒進宮時,說:“希望陛下像信任臣一樣信任他們,重用、提拔,廣納賢才。”

  李懷緒,這位李氏家族未來出色的帝王,重重點頭,向她許下了這個承諾。她注視懷緒離去的背影,自己也逐漸被夜色籠罩。

  身後有人拍了拍她,道:“聽說你要去西域,不如等著殿下登基後再去?”最理解她和沈綏事情的人,莫過於李韞之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