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無論如何,她得在忠臣良將的幫助下,一步一步地把權利從老王爺手裡拿回來。

  一來是為皇子的健康成長掃清障礙,二來呢,是為了國家政局穩定,為了臣民安居樂業。

  至於老王爺,她總不好利用完就喊打喊殺,或許可以學學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那一套,來他個溫柔一刀。

  第12章 朕不孕不育

  林思樹之所以要叫戶部尚書和吏部尚書來御書房議事,倒也沒有什麼明確的議題,更多的是向世人表明立場。

  親賢臣,遠小人,總得拿出實際行動。

  好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皇上現在正在一點點地學好呢。

  當然,家事國事天下事,當皇帝的也不可能事事皆知。

  林思樹這個初來乍到的皇帝自然更是抓瞎,求助於大臣是理所應當的。

  戶部掌握國家財政大權。

  在現代,經濟政策通常是財政政策搭配貨幣政策,兩種政策協同作用,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熱時降降溫,在經濟寒冬時雪中送炭。

  而眼下的大梁朝金融市場才僅僅有個雛形,更是沒有中央銀行這樣的機構去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

  所以戶部可以說是大權獨攬,牢牢地掌握著大梁經濟的命門。

  至於吏部,則是負責選拔人才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婦孺皆知的。

  正因為如此,戶部和吏部是林思樹格外看重的。一個決定國家的經濟,一個決定國家的未來。

  當然,這也是因為其他部門的業務林思樹自己根本一竅不通,實在不好意思內行指導外行。

  相較之下,吏部和戶部的業務,林思樹作為一個現代人,顯然已經有著更加科學的理論知識和更加豐富的歷史經驗,所以多少能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議。

  “去年西北兩個省大旱,災民食不果腹、餓殍遍地;再加上黃河決溢、內河泛濫,黃水無情,吞沒的房屋農田數不勝數,災民們顛沛流離,至今流離失所,再加上官員貪墨,說實話,臣都不知道去年是怎麼過來的。”

  錢珍出身寒門,自然很能體會民間疾苦,說到激動處,一時間眼含熱淚。

  林思樹經歷過失業,她知道身處困境的悲哀。

  即使在現代社會,普通人要生活,也要面對巨大的壓力,披荊斬棘一路爭搶才能換得一片立錐之地。

  更何況是人命賤如草芥的古代,弱者生存下去十分艱難,真不知道災民們生活在何等水深火熱的境地。

  林思樹想到古裝劇里平民衣不蔽體、備受摧殘的模樣,只覺得喉頭髮緊,端起茶盞一飲而盡。

  古代搞不了什麼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只能防患於未然,至於已經受災的地區,國家自然要擲重金進行災後重建。

  “災後重建不能僅僅靠戶部和工部,張大人,你們吏部要嚴選官吏督查整個重建過程,防止有那黑心的玩意兒連救災款項也貪昧了去!”

  張大人是新被提拔上來頂替李東的吏部尚書一職的。

  十年前,張大人因為不願意為老王爺做事而被排擠,若不是錢珍保舉,林思樹根本想不起來大梁朝還有這麼一號官員。

  張大人十年間歷經坎坷,那些貪墨橫行、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員他實在見得多了,因此很明白林思樹的擔憂。

  林思樹眼珠一轉,又道:“不光是賑災,往後官吏的任命事宜,須得你們吏部會同禮部一道簽字,最終交於朕做定奪。朝廷用人是大事。張大人只管放手去做,選拔官員不論美醜,不論出身,最要緊的是德才兼備。”

  張大人沒想到他十年沒面聖,皇上已經這般沉穩得體,一點兒不像外界所傳的那樣荒淫無度。

  “皇上聖明。歷朝歷代明君賢主皆打壓賣官鬻爵之風,李東尚書在任期間這股子買官的風氣確實也該壓壓了。”

  “關於之前錢大人說的開源節流,朕有個新的想法。大梁盛產茶葉、絲綢,只要海陸商路暢通,我大梁朝的貨品就能運到波斯等諸國。”

  錢珍顯然有所顧慮:“皇上,我大梁自開國以來一貫自給自足,未曾和蠻夷小國通商過。”

  張大人也不大讚同,補充道:“再者,一旦打開國門,難免有宵小之輩蠢蠢欲動,為維護邊境穩定,兵部的軍費又要多加一大筆花銷。”

  林思樹擺了擺手,道:“朕知道。你們戶部不妨算一筆帳,打開國門進行國際貿易,每年可以開源多少銀兩。此事兩位大人不必急著反對,朕只是提一個建議,具體行不行得通,還要六部共同商議。”

  大梁一向閉關鎖國,放開國際貿易雖然有利可圖,但顯然不能操之過急。

  他和錢珍交換了個眼神,倆人都是一副欣慰模樣。

  林思樹也不指導具體的工作,只是向兩人傳遞出基本思想。

  其實大梁朝現行的許多制度都有很大局限性,亟待改革。但改革該是個徐徐圖之的過程,慢工才能出細活,步子太大了恐怕一不小心就扯淡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

  上到皇帝本人,下至各級官吏,都要為大梁的人民實心用事。

  林思樹和兩位尚書在御書房內長談一下午,從國家財政聊到推舉賢能,從開通國際貿易到官吏監察、獎懲制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