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頁
賀融依舊沒有明確表態,只說一句知道了,此事就暫且擱置下來。
但正因他這一句曖昧不明的“知道了”,眾人聞弦歌而知雅意,覺得陛下的確有壓制興王的心意,只是不好當眾說出來,便紛紛上疏,請皇帝將興王召回,以平物議。
賀僖等人聽聞此事,想要求見賀融,卻被馬宏以陛下政務繁忙而拒之門外,越發著急起來,又跑去見了裴皇后。
裴皇后自打被尊為皇太后,就真過上了諸事不理,專心養兒的日子,雖然這些天外面風言風語不時傳進來,但她卻始終沒有過問,見了賀僖著急上火的樣子,還很詫異。
“你平日裡都待在青龍寺講經的,怎麼今日有空入宮來?真是稀客!”裴太后見了他,高興道,“肅霜,給四郎上一杯甘露飲。”
賀僖苦笑道:“母后先不忙,我就是入宮來問問,母后可知如今外頭的傳言?”
裴太后奇道:“天下未定,總有人伺機生事,外面現在傳言可多了,你說哪一個?”
賀僖嘆氣:“便是與五郎有關的,外頭都說五郎與李寬勾結,所以才按兵不動,我是不信的!”
裴太后含笑;“你都不信,三郎與五郎自幼親近,又豈能輕信?”
“可是……”賀僖欲言又止。
裴太后見狀,替他將心裡話說出來:“你怕三郎當了皇帝,與五郎一君一臣,帝王心術深不可測,往日情誼也成過眼雲煙?”
賀僖嘆息一聲,沒有說話。
他雖然已經出家,不肯沾染世俗權勢,但過往並不是說拋開就能拋開的,旁人依舊“四郎”、“四殿下”地叫,賀僖一直覺得只要心中有佛,就不必過分計較身外虛名,所以也沒有糾正過別人的稱呼,還時不時入宮探望從前的親人們,師弟明塵也說他這樣很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修為了。
裴太后道:“我是信三郎的,但你既然有此疑慮,說明朝中這樣想的人不在少數,拖得越久,對皇帝和五郎都沒好處,我這就去問問。”
她去問,怎麼也比賀僖去問要來得名正言順,賀僖大喜:“多謝母后!”
卻說裴皇后與賀僖前往宣政殿的路上,賀融與薛潭,譚今二人,也正在談論傳言之事。
薛潭語出驚人:“陛下,臣懷疑謠言背後,有朝中之人在興風作浪!”
作者有話要說:
完結倒計時。
新文,都市玄幻耽美,高冷嚴厲美貌師父攻VS軟萌愛腦補徒弟受,8月9號開文,大家先去收藏一下吧,麼麼噠~
如果新文連結點不了,可以從作者進專欄,就能看見文案了。
第168章
譚今大吃一驚, 他不是沒有過懷疑, 卻還不敢肯定,不敢像薛潭這樣敢斬釘截鐵說出來。
“何以見得?”賀融不動聲色,令人完全無從揣測他的態度。
每當這個時候, 譚今就會覺得, 這位陛下真是天生當皇帝的料,連他這種知道興王與陛下情誼深厚的,也忍不住會想陛下是否對興王起了疑心。
兄弟鬩牆, 反目成仇, 固然有人可以從中獲取利益, 但對於這幫跟著皇帝從地方走向中央的臣子來說, 他們卻不希望這種場面上演。
可古往今來, 這種事又何曾少了?不說旁的,先前太子不就因為與紀王相爭, 急於立功, 才會不顧勸阻跑到雲州去,結果連命都丟在那裡?
薛潭道:“這些日子我受他們宴請, 也曾赴了幾回宴,大多數人都是想要通過我, 來探知陛下的喜好性情,以免日後衝撞惹怒陛下, 但也有少數人,如戶部陳籌,大理寺歐陽簡等, 對興王按兵不動頗為不滿,認為興王是收了李寬的賄賂,或者兩人達成什麼條件,才會如此縱容李寬。”
譚今跟隨興王在嶺南幾年,彼此相處得還不錯,如今周翊也還在嶺南,他覺得自己有必要為興王說兩句話,便拱手道:“陛下,興王……”
賀融抬起手,制止他想要說下去的話。
譚今一陣不安,卻聽賀融道:“先說說要如何處理此事。”
薛潭與譚今對視一眼,前者道:“以毒攻毒,一味打壓並非良策,不如散布更多流言出去,如此一來,百姓不知相信哪個才好,最開始的那個流言,自然也就無人注意了。”
賀融頷首:“不錯,與我想到一塊去了,這件事就交由你去辦吧,至於那些煽風點火的人,暫且按兵不動,等新的流言起來,看他們作何反應,若是偃旗息鼓,便可說明他們是人云亦云,無甚主見,若是躥得更高,那就有問題了,正可一網打盡。”
他雖已登基,在私下並不常自稱朕,對待薛潭他們的態度,也與以往無異。
薛譚二人恭聲應是。
“珍時,我有件事要你去做。”
譚今忙道:“陛下請吩咐!”
賀融道:“自前朝起,以策取士已成定例,只因世族勢大,慣走舉薦與蔭封二道,使得取士無法一枝獨秀,如今百廢待興,世家勢弱,正是大力推行取士之時,你先將具體章程擬上來,三月時便可先在各州府實行,待地方考試告一段落,發布結果,九月就正好讓他們上京來考試。”
譚今心頭一凜,知道這是頭等大事,也顧不上傷春悲秋了,忙應下來。
待兩人從宣政殿出來,譚今忍不住道:“陛下這盤棋,下得可真夠大的!”
薛潭笑道:“你看出來了?”
譚今點點頭:“打從陛下封王起,就與世家刻意疏遠,身邊得用之人,也無一出身世家。”
薛潭提醒道:“還是有的,如今還在李寬手裡的工部尚書季凌,陛下十分看重。”
譚今笑道:“但壽春季氏,在世族之中不算顯赫,聽說當初季凌想娶陛下身邊的侍女,為此還不惜與家族鬧翻了,若這樁好事真能成,勢必會成為打破世家與寒門隔閡的開始。”
薛潭心頭一動,想起多年前,季凌因想納文姜為妾,被當時還是安王的陛下暴揍一頓,後來他聽說,那是陛下與季凌私下約定,演給外人看的,為的就是讓季家和其它世族知道,他身邊的侍女絕不可能委身為妾,季氏若想娶,就得堂堂正正三媒六聘,將人從正門迎進去。
他將此事與譚今說了一下,譚今有些吃驚,又覺得以陛下走一步看三步的格局,這樣做並不讓人意外。
二人離開之後,賀融忍不住捏捏鼻樑,馬宏察言觀色,忙笑道:“陛下乏了吧,奴婢早備了酪子,不如先用一碗?”
自打回到長安之後,許多事情千頭萬緒,一切都要賀融親力親為,下面的臣子固然跑斷腿,他作為皇帝,其實也沒有民間想像的那樣天子坐擁萬里江山,享無邊艷福,因為賀融甚至連去向裴太后請安的工夫都快擠不出來了。只想享樂,不願承擔職責的皇帝自然也有,賀融對的父親嘉祐帝就是這麼一位天子,結局卻也是顯而易見的,賀融現在面對的處境,並不比開國時的高祖皇帝輕鬆多少,所要耗費的心血自然也就更多。
賀融頷首:“端一碗來,多放些糖。”
他旋即似想起什麼,忽然笑了:“五郎最愛在酪子裡放鹽,我卻喜歡放糖,有一回他錯拿了我的,當時舀一口吃進嘴時,那表情,我到現在還記得。”
馬宏陪笑:“陛下記性可真好,這是多久前的事?”
賀融想了想:“大概得有十年了吧,五郎那時候還勉強吞下,轉頭想騙我將另一碗鹹的吃下,卻不知道我早就識破了。”
裴太后與賀僖匆匆來到宣政殿外,正好入耳最後一句話,賀僖不知不覺緩下腳步,臉上流露傷感。
他也記得這件事,當時他就在旁邊,吃完了自己的一碗,還眼巴巴瞧著那碗咸酪子,結果卻是後到的二哥大喊天氣太熱,等不及侍女上茶,就將那碗酪子一飲而盡,氣得他與二哥鬧起來。
時移世易,人事已非。
看見他們來到,賀融有點詫異,起身相迎:“母后怎麼來了?”
裴太后含笑:“這兩日都不見你,怕你案牘勞神,過來看看你。”
賀融歉然:“母后恕罪,都因政務纏身,我沒法親自去請安,只能讓人過去向母后告罪,等忙過這一陣,我再好好向您賠罪。”
裴太后很是深明大義:“你忙你的,不必管我,我只是聽說,秦國公家,想向你求封,不知可有此事?”
秦國公是裴太后娘家,上一任秦國公,也就是裴太后的父親戰死沙場,由於他膝下只有裴太后一人,爵位就由文德帝賜給了裴太后的叔父。但裴太后的叔父並無其兄的能耐,文不成武不就,在嘉祐帝時就不得重用,反倒是因禍得福,因為早早避到鄉下去,從而躲過長安動亂的劫難,也沒跟著南下,如今重新回到京城,作為裴太后的母族,依照慣例是要給予敕封的。
但正因他這一句曖昧不明的“知道了”,眾人聞弦歌而知雅意,覺得陛下的確有壓制興王的心意,只是不好當眾說出來,便紛紛上疏,請皇帝將興王召回,以平物議。
賀僖等人聽聞此事,想要求見賀融,卻被馬宏以陛下政務繁忙而拒之門外,越發著急起來,又跑去見了裴皇后。
裴皇后自打被尊為皇太后,就真過上了諸事不理,專心養兒的日子,雖然這些天外面風言風語不時傳進來,但她卻始終沒有過問,見了賀僖著急上火的樣子,還很詫異。
“你平日裡都待在青龍寺講經的,怎麼今日有空入宮來?真是稀客!”裴太后見了他,高興道,“肅霜,給四郎上一杯甘露飲。”
賀僖苦笑道:“母后先不忙,我就是入宮來問問,母后可知如今外頭的傳言?”
裴太后奇道:“天下未定,總有人伺機生事,外面現在傳言可多了,你說哪一個?”
賀僖嘆氣:“便是與五郎有關的,外頭都說五郎與李寬勾結,所以才按兵不動,我是不信的!”
裴太后含笑;“你都不信,三郎與五郎自幼親近,又豈能輕信?”
“可是……”賀僖欲言又止。
裴太后見狀,替他將心裡話說出來:“你怕三郎當了皇帝,與五郎一君一臣,帝王心術深不可測,往日情誼也成過眼雲煙?”
賀僖嘆息一聲,沒有說話。
他雖然已經出家,不肯沾染世俗權勢,但過往並不是說拋開就能拋開的,旁人依舊“四郎”、“四殿下”地叫,賀僖一直覺得只要心中有佛,就不必過分計較身外虛名,所以也沒有糾正過別人的稱呼,還時不時入宮探望從前的親人們,師弟明塵也說他這樣很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修為了。
裴太后道:“我是信三郎的,但你既然有此疑慮,說明朝中這樣想的人不在少數,拖得越久,對皇帝和五郎都沒好處,我這就去問問。”
她去問,怎麼也比賀僖去問要來得名正言順,賀僖大喜:“多謝母后!”
卻說裴皇后與賀僖前往宣政殿的路上,賀融與薛潭,譚今二人,也正在談論傳言之事。
薛潭語出驚人:“陛下,臣懷疑謠言背後,有朝中之人在興風作浪!”
作者有話要說:
完結倒計時。
新文,都市玄幻耽美,高冷嚴厲美貌師父攻VS軟萌愛腦補徒弟受,8月9號開文,大家先去收藏一下吧,麼麼噠~
如果新文連結點不了,可以從作者進專欄,就能看見文案了。
第168章
譚今大吃一驚, 他不是沒有過懷疑, 卻還不敢肯定,不敢像薛潭這樣敢斬釘截鐵說出來。
“何以見得?”賀融不動聲色,令人完全無從揣測他的態度。
每當這個時候, 譚今就會覺得, 這位陛下真是天生當皇帝的料,連他這種知道興王與陛下情誼深厚的,也忍不住會想陛下是否對興王起了疑心。
兄弟鬩牆, 反目成仇, 固然有人可以從中獲取利益, 但對於這幫跟著皇帝從地方走向中央的臣子來說, 他們卻不希望這種場面上演。
可古往今來, 這種事又何曾少了?不說旁的,先前太子不就因為與紀王相爭, 急於立功, 才會不顧勸阻跑到雲州去,結果連命都丟在那裡?
薛潭道:“這些日子我受他們宴請, 也曾赴了幾回宴,大多數人都是想要通過我, 來探知陛下的喜好性情,以免日後衝撞惹怒陛下, 但也有少數人,如戶部陳籌,大理寺歐陽簡等, 對興王按兵不動頗為不滿,認為興王是收了李寬的賄賂,或者兩人達成什麼條件,才會如此縱容李寬。”
譚今跟隨興王在嶺南幾年,彼此相處得還不錯,如今周翊也還在嶺南,他覺得自己有必要為興王說兩句話,便拱手道:“陛下,興王……”
賀融抬起手,制止他想要說下去的話。
譚今一陣不安,卻聽賀融道:“先說說要如何處理此事。”
薛潭與譚今對視一眼,前者道:“以毒攻毒,一味打壓並非良策,不如散布更多流言出去,如此一來,百姓不知相信哪個才好,最開始的那個流言,自然也就無人注意了。”
賀融頷首:“不錯,與我想到一塊去了,這件事就交由你去辦吧,至於那些煽風點火的人,暫且按兵不動,等新的流言起來,看他們作何反應,若是偃旗息鼓,便可說明他們是人云亦云,無甚主見,若是躥得更高,那就有問題了,正可一網打盡。”
他雖已登基,在私下並不常自稱朕,對待薛潭他們的態度,也與以往無異。
薛譚二人恭聲應是。
“珍時,我有件事要你去做。”
譚今忙道:“陛下請吩咐!”
賀融道:“自前朝起,以策取士已成定例,只因世族勢大,慣走舉薦與蔭封二道,使得取士無法一枝獨秀,如今百廢待興,世家勢弱,正是大力推行取士之時,你先將具體章程擬上來,三月時便可先在各州府實行,待地方考試告一段落,發布結果,九月就正好讓他們上京來考試。”
譚今心頭一凜,知道這是頭等大事,也顧不上傷春悲秋了,忙應下來。
待兩人從宣政殿出來,譚今忍不住道:“陛下這盤棋,下得可真夠大的!”
薛潭笑道:“你看出來了?”
譚今點點頭:“打從陛下封王起,就與世家刻意疏遠,身邊得用之人,也無一出身世家。”
薛潭提醒道:“還是有的,如今還在李寬手裡的工部尚書季凌,陛下十分看重。”
譚今笑道:“但壽春季氏,在世族之中不算顯赫,聽說當初季凌想娶陛下身邊的侍女,為此還不惜與家族鬧翻了,若這樁好事真能成,勢必會成為打破世家與寒門隔閡的開始。”
薛潭心頭一動,想起多年前,季凌因想納文姜為妾,被當時還是安王的陛下暴揍一頓,後來他聽說,那是陛下與季凌私下約定,演給外人看的,為的就是讓季家和其它世族知道,他身邊的侍女絕不可能委身為妾,季氏若想娶,就得堂堂正正三媒六聘,將人從正門迎進去。
他將此事與譚今說了一下,譚今有些吃驚,又覺得以陛下走一步看三步的格局,這樣做並不讓人意外。
二人離開之後,賀融忍不住捏捏鼻樑,馬宏察言觀色,忙笑道:“陛下乏了吧,奴婢早備了酪子,不如先用一碗?”
自打回到長安之後,許多事情千頭萬緒,一切都要賀融親力親為,下面的臣子固然跑斷腿,他作為皇帝,其實也沒有民間想像的那樣天子坐擁萬里江山,享無邊艷福,因為賀融甚至連去向裴太后請安的工夫都快擠不出來了。只想享樂,不願承擔職責的皇帝自然也有,賀融對的父親嘉祐帝就是這麼一位天子,結局卻也是顯而易見的,賀融現在面對的處境,並不比開國時的高祖皇帝輕鬆多少,所要耗費的心血自然也就更多。
賀融頷首:“端一碗來,多放些糖。”
他旋即似想起什麼,忽然笑了:“五郎最愛在酪子裡放鹽,我卻喜歡放糖,有一回他錯拿了我的,當時舀一口吃進嘴時,那表情,我到現在還記得。”
馬宏陪笑:“陛下記性可真好,這是多久前的事?”
賀融想了想:“大概得有十年了吧,五郎那時候還勉強吞下,轉頭想騙我將另一碗鹹的吃下,卻不知道我早就識破了。”
裴太后與賀僖匆匆來到宣政殿外,正好入耳最後一句話,賀僖不知不覺緩下腳步,臉上流露傷感。
他也記得這件事,當時他就在旁邊,吃完了自己的一碗,還眼巴巴瞧著那碗咸酪子,結果卻是後到的二哥大喊天氣太熱,等不及侍女上茶,就將那碗酪子一飲而盡,氣得他與二哥鬧起來。
時移世易,人事已非。
看見他們來到,賀融有點詫異,起身相迎:“母后怎麼來了?”
裴太后含笑:“這兩日都不見你,怕你案牘勞神,過來看看你。”
賀融歉然:“母后恕罪,都因政務纏身,我沒法親自去請安,只能讓人過去向母后告罪,等忙過這一陣,我再好好向您賠罪。”
裴太后很是深明大義:“你忙你的,不必管我,我只是聽說,秦國公家,想向你求封,不知可有此事?”
秦國公是裴太后娘家,上一任秦國公,也就是裴太后的父親戰死沙場,由於他膝下只有裴太后一人,爵位就由文德帝賜給了裴太后的叔父。但裴太后的叔父並無其兄的能耐,文不成武不就,在嘉祐帝時就不得重用,反倒是因禍得福,因為早早避到鄉下去,從而躲過長安動亂的劫難,也沒跟著南下,如今重新回到京城,作為裴太后的母族,依照慣例是要給予敕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