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頁
“非禮勿聽,李相堂堂宰輔,難道竟連這點禮數都沒有?”張嵩沉下臉色。
李寬嘴角噙笑:“既然光明正大,又何須避開旁人?如今新帝登基在即,幾位身為朝廷命官,難不成還想擅離職守不成?”
張嵩冷哼一聲:“先帝去得急,並未留下遺詔,你想扶持新帝登基,可曾經過我們同意?”
李寬道:“先帝口諭,我遵從而已。”
張嵩拍案而起:“先帝駕崩時,我等均未在跟前,單憑你片言隻語,如何可信!”
李寬淡淡道:“張相何必動怒,如今時局動盪,正該你我同心協力,渡過難關,我從未想過大權獨攬,反倒是張相,私下糾集幾位同僚在此議事,難不成想對新君不利?眼下皇長孫與衛王諸人,都已竭力擁立新君,我勸各位好自為之,三思而行,新君年幼,還須仰仗我等主持朝政,請張相與諸位以大局為重,莫要意氣用事。”
張嵩大怒,待要罵人,又強忍下來。
李寬也不理會眾人神色各異,兀自道:“前不久,突厥人離開長安,繼續南下,也許很快就會抵達商州。”
許多人都以為突厥人搶夠了,殺夠了,怎麼也該回去了,這一撥戰線拉得太快太長,突厥大軍人數再多,也已後力不繼,再打下去,對突厥人自己也不是好事。
誰知伏念偏偏就不信這個邪。
當然,商州有謝石在,也許能支撐得久一些,可單憑那點兵力,絕不是突厥人的對手。
季凌聽得莫名其妙,他不擅長帶兵打仗,但也覺得李寬忽然與他們說這番話,用意非常詭異,指不定別有目的。
李寬很快離開了,沒有將他們抓走,但這間屋子周圍也已經被官兵看守起來,換而言之,張嵩與季凌他們被軟禁了。
刑部尚書袁晗怯生生道:“他不會把咱們給殺了吧?”
張嵩冷笑:“他現在不敢!扶持幼帝登基,需要大義名分,再妄殺朝廷重臣,只會適得其反,他攢了那麼多年的名聲,怎麼捨得輕易暴露?這是想要關到我們主動妥協,與他一道支持幼帝!”
袁晗不解:“那他方才說突厥人離開長安,與此有何關係?”
話音方落,不用等張嵩解答,袁晗自己忽然也明白了。
李寬這是在威脅他們!隊伍遲早是要渡江的,如果他們不肯妥協,李寬用不著殺他們,只要將他們拋下,留給突厥人,就可以借刀殺人了。
想及此,袁晗不由打了個寒顫。
他是先帝南下前才匆匆走馬上任的,也非世家出身的官員,這下算是徹底領會到李寬的手段了。
劉衷在一旁默不吭聲,也不知道在想什麼。
張嵩的目光掃過他們所有人,心頭不由冷笑,他已猜到,迫於李寬的威勢,這裡也許即將有人會低下自己的頭顱了。
李寬這一招,不可謂不高明。
可想到天下局勢乃至皇位歸屬,張嵩不由得在內心沉沉嘆息一聲。
本該各方齊心共同對付突厥人,如今卻反了過來,突厥人的存在,不知不覺反倒成為各方爭權奪利的工具。
其實打從先帝急病駕崩之後,張嵩就感覺局勢已經完全失控,他很清楚,李寬的野心昭然若揭,對方現在還不稱帝,只因時候未到,如果他不推幼帝出來,而是自己稱帝,那麼別說安王興王等人,就連衛王也不可能支持李寬的,所以就算沒了李淑妃之子,李寬也有皇長孫在手,總而言之,他要將賀氏的價值用到極限。
但張嵩與李寬不同,張嵩固然出身杜陵張氏,也有世家利益的考量,但他本質上卻還是一個忠於朝廷社稷的臣子,在張嵩心底,更傾向於先帝諸皇子中最優秀的安王能出來收拾殘局,力挽狂瀾,結束這一切。
然而安王再有能耐,兵力也有限,更不敢直接對上橫掃中原的突厥人,說不定本朝的氣數,真要在這短短數十年間告終了。
前方,還有希望嗎?
……
商州城外,平安鎮。
朝陽冉冉升起,像無數個舊日那樣。
只是平安鎮卻不再平安。
突厥鐵騎從長安東南出發,一路無阻,到了平安鎮外,卻遇上硬點子。
商州刺史謝石派人埋伏在鎮外山谷兩側,早早準備好利劍與巨石,猝不及防的突厥人結結實實吃了一個虧,但伏念凶性大起,非但沒有命人撤退,反倒還堅持前行,最後以損失上千人的代價通過山谷,來到平安鎮上。
平安鎮的百姓早已被謝石撤至城內,此處剩下一個空蕩蕩的小鎮,一無所有。
突厥人攻占長安,按理來說,中原人應該早被嚇破了膽子,加上現在地方上各自為政,許多人聽見突厥人三個字,二話不說掉頭就走,更不必說迎面狙擊了。
但謝石偏偏敢。
這位商州刺史是個奇人,打從賀融他們一家還在房州時,謝石就已經是商州刺史了,因為幹得太好,朝廷要將他調任京城的時候,當地百姓甚至捨不得他走,還上萬言書請朝廷將謝石留任,謝石自己似乎也沒有升官發財的興趣,主動向朝廷請求留任,這一留就是十多年,本是不符規矩的,不過謝石是個例外,此人兩袖清風,無兒無女,商州對他與老妻而言,已相當於第二故鄉,嘉祐帝格外開恩,謝石也就成了本朝的一朵奇葩。
突厥人打入長安時,謝石本想帶兵去救駕,奈何嘉祐帝跑得太快,而且根本不從商州走,以商州的兵力,也無法與突厥人抗衡,謝石只好按兵不動,守住商州,靜待時機。
商州百姓對謝石也有種莫名的信任,一聽突厥人要來,許多地方的百姓,都是包袱款款,攜家帶口地逃走,相較而言,商州百姓往外逃的數量卻要少許多。
謝石認為自己應該對得起百姓的信任,更堅定守城決心,暗想哪怕是將這條老命搭在商州,也決不能讓突厥人從這裡越過半步。
不過事情的發展大大出乎謝石的意料。
突厥人居然沒有強攻商州,而是直接擦身而過,繞過商州,直奔鄧州。
鄧州離襄州不遠,再往南便是位於長江邊上的荊州了,李寬正帶著九皇子與一干朝廷老臣停駐在那裡,還未過江。
難道突厥人是衝著李寬而去的嗎?
謝石以為是。
但實際上,突厥人與另外一撥人馬,在距離鄧州不遠的松林崗遇上。
那正是渡江之後的賀湛等人。
鄧州水運暢通,賀湛從長江入漢水,再從白河進鄧州,根本無須花費太多時間。
此地山少崗多,地勢平緩,與突厥有點相似,在這裡,突厥騎兵能發揮最大的優勢,賀湛很明白,如果他沒能在這裡攔住突厥人,那麼對方就會繼續南下,中原腹地許多城池的守兵並沒有那麼多,城牆也不甚堅固。對拿下過晉州和長安的突厥人來說,他們已經積攢了一定的攻城經驗,這樣下去,整個北方都會很危險。
松林崗其實更像一個平緩的山坡,綠茵遍地,活潑好動的孩童從坡下爬到坡上,頂多也就一炷香工夫,這樣的地形,敵我雙方都很難隱蔽,一旦打起來,便是真正硬碰硬的一場戰役。
天陰沉沉,將哪怕一丁點的陽光都徹底遮蓋住。
而地面上,早已殺聲震天,血流成河。
戰馬被長槍刺中前蹄,伴隨著悽厲嘶鳴,前半身往前掀倒,騎士猝不及防,同樣被掀翻在地,隨即幾根長槍刺來,身體霎時多了幾個血洞,士兵睜大了眼睛,似乎不敢相信死亡竟降臨得如此之倉促。
在這種地形,遠程箭矢根本施展不開,士兵們不得不將弓箭棄置一旁,抽出戰刀,投入與敵人的近身肉搏。
騎兵狹路相逢,亂戰之中,又有不少人被掀翻下馬,又被馬蹄踢中或踩中,當場臟腑重傷而死。
賀湛身先士卒,雙腿夾住馬腹,提劍沖向敵方,手起劍落,瞬即割破了幾名敵人的頭顱。
然而這種好運氣僅僅是在一開始先發制人時,當突厥人反應過來,七八騎隨即圍上來意圖剿殺賀湛。
長刀反光,映著突厥人猙獰的面容,臉上衣服上,斑斑點點俱是血跡,分不清是敵人還是自己的。
賀湛喘了口氣,他在人群中搜尋伏念的身影,但並沒有找到,戰場上瞬息萬變,也容不得他有片刻的走神,七八把刀掄過來,賀湛不得不從馬背上翻滾下來,在圍困中與敵人近身搏殺。
他這次並未將所有兵馬都帶出來,畢竟嶺南那邊也還需要有人鎮守,賀湛原本的打算是,渡江之後先行在鄧州落腳,然後藉助鄧州守城,再一步步往北,收復長安,將突厥人驅趕出中原。他與譚今一行渡江之後,譚今在後頭押送糧糙,他則先行一步前來鄧州,誰知卻在城外遭遇突厥大軍。
賀湛不是沒有想過與突厥人打仗,只是沒有想到會來得如此之快,如此突然。
李寬嘴角噙笑:“既然光明正大,又何須避開旁人?如今新帝登基在即,幾位身為朝廷命官,難不成還想擅離職守不成?”
張嵩冷哼一聲:“先帝去得急,並未留下遺詔,你想扶持新帝登基,可曾經過我們同意?”
李寬道:“先帝口諭,我遵從而已。”
張嵩拍案而起:“先帝駕崩時,我等均未在跟前,單憑你片言隻語,如何可信!”
李寬淡淡道:“張相何必動怒,如今時局動盪,正該你我同心協力,渡過難關,我從未想過大權獨攬,反倒是張相,私下糾集幾位同僚在此議事,難不成想對新君不利?眼下皇長孫與衛王諸人,都已竭力擁立新君,我勸各位好自為之,三思而行,新君年幼,還須仰仗我等主持朝政,請張相與諸位以大局為重,莫要意氣用事。”
張嵩大怒,待要罵人,又強忍下來。
李寬也不理會眾人神色各異,兀自道:“前不久,突厥人離開長安,繼續南下,也許很快就會抵達商州。”
許多人都以為突厥人搶夠了,殺夠了,怎麼也該回去了,這一撥戰線拉得太快太長,突厥大軍人數再多,也已後力不繼,再打下去,對突厥人自己也不是好事。
誰知伏念偏偏就不信這個邪。
當然,商州有謝石在,也許能支撐得久一些,可單憑那點兵力,絕不是突厥人的對手。
季凌聽得莫名其妙,他不擅長帶兵打仗,但也覺得李寬忽然與他們說這番話,用意非常詭異,指不定別有目的。
李寬很快離開了,沒有將他們抓走,但這間屋子周圍也已經被官兵看守起來,換而言之,張嵩與季凌他們被軟禁了。
刑部尚書袁晗怯生生道:“他不會把咱們給殺了吧?”
張嵩冷笑:“他現在不敢!扶持幼帝登基,需要大義名分,再妄殺朝廷重臣,只會適得其反,他攢了那麼多年的名聲,怎麼捨得輕易暴露?這是想要關到我們主動妥協,與他一道支持幼帝!”
袁晗不解:“那他方才說突厥人離開長安,與此有何關係?”
話音方落,不用等張嵩解答,袁晗自己忽然也明白了。
李寬這是在威脅他們!隊伍遲早是要渡江的,如果他們不肯妥協,李寬用不著殺他們,只要將他們拋下,留給突厥人,就可以借刀殺人了。
想及此,袁晗不由打了個寒顫。
他是先帝南下前才匆匆走馬上任的,也非世家出身的官員,這下算是徹底領會到李寬的手段了。
劉衷在一旁默不吭聲,也不知道在想什麼。
張嵩的目光掃過他們所有人,心頭不由冷笑,他已猜到,迫於李寬的威勢,這裡也許即將有人會低下自己的頭顱了。
李寬這一招,不可謂不高明。
可想到天下局勢乃至皇位歸屬,張嵩不由得在內心沉沉嘆息一聲。
本該各方齊心共同對付突厥人,如今卻反了過來,突厥人的存在,不知不覺反倒成為各方爭權奪利的工具。
其實打從先帝急病駕崩之後,張嵩就感覺局勢已經完全失控,他很清楚,李寬的野心昭然若揭,對方現在還不稱帝,只因時候未到,如果他不推幼帝出來,而是自己稱帝,那麼別說安王興王等人,就連衛王也不可能支持李寬的,所以就算沒了李淑妃之子,李寬也有皇長孫在手,總而言之,他要將賀氏的價值用到極限。
但張嵩與李寬不同,張嵩固然出身杜陵張氏,也有世家利益的考量,但他本質上卻還是一個忠於朝廷社稷的臣子,在張嵩心底,更傾向於先帝諸皇子中最優秀的安王能出來收拾殘局,力挽狂瀾,結束這一切。
然而安王再有能耐,兵力也有限,更不敢直接對上橫掃中原的突厥人,說不定本朝的氣數,真要在這短短數十年間告終了。
前方,還有希望嗎?
……
商州城外,平安鎮。
朝陽冉冉升起,像無數個舊日那樣。
只是平安鎮卻不再平安。
突厥鐵騎從長安東南出發,一路無阻,到了平安鎮外,卻遇上硬點子。
商州刺史謝石派人埋伏在鎮外山谷兩側,早早準備好利劍與巨石,猝不及防的突厥人結結實實吃了一個虧,但伏念凶性大起,非但沒有命人撤退,反倒還堅持前行,最後以損失上千人的代價通過山谷,來到平安鎮上。
平安鎮的百姓早已被謝石撤至城內,此處剩下一個空蕩蕩的小鎮,一無所有。
突厥人攻占長安,按理來說,中原人應該早被嚇破了膽子,加上現在地方上各自為政,許多人聽見突厥人三個字,二話不說掉頭就走,更不必說迎面狙擊了。
但謝石偏偏敢。
這位商州刺史是個奇人,打從賀融他們一家還在房州時,謝石就已經是商州刺史了,因為幹得太好,朝廷要將他調任京城的時候,當地百姓甚至捨不得他走,還上萬言書請朝廷將謝石留任,謝石自己似乎也沒有升官發財的興趣,主動向朝廷請求留任,這一留就是十多年,本是不符規矩的,不過謝石是個例外,此人兩袖清風,無兒無女,商州對他與老妻而言,已相當於第二故鄉,嘉祐帝格外開恩,謝石也就成了本朝的一朵奇葩。
突厥人打入長安時,謝石本想帶兵去救駕,奈何嘉祐帝跑得太快,而且根本不從商州走,以商州的兵力,也無法與突厥人抗衡,謝石只好按兵不動,守住商州,靜待時機。
商州百姓對謝石也有種莫名的信任,一聽突厥人要來,許多地方的百姓,都是包袱款款,攜家帶口地逃走,相較而言,商州百姓往外逃的數量卻要少許多。
謝石認為自己應該對得起百姓的信任,更堅定守城決心,暗想哪怕是將這條老命搭在商州,也決不能讓突厥人從這裡越過半步。
不過事情的發展大大出乎謝石的意料。
突厥人居然沒有強攻商州,而是直接擦身而過,繞過商州,直奔鄧州。
鄧州離襄州不遠,再往南便是位於長江邊上的荊州了,李寬正帶著九皇子與一干朝廷老臣停駐在那裡,還未過江。
難道突厥人是衝著李寬而去的嗎?
謝石以為是。
但實際上,突厥人與另外一撥人馬,在距離鄧州不遠的松林崗遇上。
那正是渡江之後的賀湛等人。
鄧州水運暢通,賀湛從長江入漢水,再從白河進鄧州,根本無須花費太多時間。
此地山少崗多,地勢平緩,與突厥有點相似,在這裡,突厥騎兵能發揮最大的優勢,賀湛很明白,如果他沒能在這裡攔住突厥人,那麼對方就會繼續南下,中原腹地許多城池的守兵並沒有那麼多,城牆也不甚堅固。對拿下過晉州和長安的突厥人來說,他們已經積攢了一定的攻城經驗,這樣下去,整個北方都會很危險。
松林崗其實更像一個平緩的山坡,綠茵遍地,活潑好動的孩童從坡下爬到坡上,頂多也就一炷香工夫,這樣的地形,敵我雙方都很難隱蔽,一旦打起來,便是真正硬碰硬的一場戰役。
天陰沉沉,將哪怕一丁點的陽光都徹底遮蓋住。
而地面上,早已殺聲震天,血流成河。
戰馬被長槍刺中前蹄,伴隨著悽厲嘶鳴,前半身往前掀倒,騎士猝不及防,同樣被掀翻在地,隨即幾根長槍刺來,身體霎時多了幾個血洞,士兵睜大了眼睛,似乎不敢相信死亡竟降臨得如此之倉促。
在這種地形,遠程箭矢根本施展不開,士兵們不得不將弓箭棄置一旁,抽出戰刀,投入與敵人的近身肉搏。
騎兵狹路相逢,亂戰之中,又有不少人被掀翻下馬,又被馬蹄踢中或踩中,當場臟腑重傷而死。
賀湛身先士卒,雙腿夾住馬腹,提劍沖向敵方,手起劍落,瞬即割破了幾名敵人的頭顱。
然而這種好運氣僅僅是在一開始先發制人時,當突厥人反應過來,七八騎隨即圍上來意圖剿殺賀湛。
長刀反光,映著突厥人猙獰的面容,臉上衣服上,斑斑點點俱是血跡,分不清是敵人還是自己的。
賀湛喘了口氣,他在人群中搜尋伏念的身影,但並沒有找到,戰場上瞬息萬變,也容不得他有片刻的走神,七八把刀掄過來,賀湛不得不從馬背上翻滾下來,在圍困中與敵人近身搏殺。
他這次並未將所有兵馬都帶出來,畢竟嶺南那邊也還需要有人鎮守,賀湛原本的打算是,渡江之後先行在鄧州落腳,然後藉助鄧州守城,再一步步往北,收復長安,將突厥人驅趕出中原。他與譚今一行渡江之後,譚今在後頭押送糧糙,他則先行一步前來鄧州,誰知卻在城外遭遇突厥大軍。
賀湛不是沒有想過與突厥人打仗,只是沒有想到會來得如此之快,如此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