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高嶠看向高胤。

  高胤一凜,上前道:“伯父之命,侄兒遵從。但有一言,侄兒不得不說。廬江距離巴郡,千里之遙,我怕即便我全力行軍,抵達之時,未必就能趕上戰機……”

  他的言下之意,便是極有可能,等他領兵趕到,戰事已然結束,李穆和那六千兵馬,早全軍覆沒。

  “成敗皆是天命。你盡力便是。”

  高嶠緩緩道。

  “得命!侄兒這就動身!”

  高胤行過禮,轉身而出,領了虎符,換上盔甲,點齊家將,帶著一行人匆匆正要去往軍渡,忽見遠處疾馳來了一匹快馬,卷著身後滾滾塵土,轉眼奔到近前,馬背上,飛身下來一個身背信筒的信使,雙膝下跪,高舉信筒,喊道:“都督,巴郡戰事,有新信報!”

  高胤一把接過,快步朝里奔去,入了書房,呈給還在裡頭的高嶠高允。

  高嶠取出信報,一目十行地看完戰報,目光竟定住了,神色古怪。

  高允性急,一把奪過,看了一眼,掩飾不住驚詫,咦了一聲。

  ……

  信報傳,李穆領著六千人馬一路西行,因為烏合之眾,兵卒無心戰事,每日不斷有人逃亡,紮營之時,鍋灶起煙,日益減少,尚未抵達巴郡,士卒已逃亡近半。

  袁節早聽聞南朝應巴王之求,派兵前來伐蜀,知軍隊不過是由一個在江北大戰中才初現頭角的名叫李穆的年輕將領所領,人馬更是只有區區六千,怎會放在眼裡?遂派族弟袁續領三萬人馬來到重鎮元城實行狙擊,目標是消滅全部的大虞軍隊。

  袁續驍勇善戰,又領了三萬精兵,加上一向自大,聽探子回報,李穆兵卒毫無鬥志,一路逃亡,軍不成軍,隊不成隊。上下譏笑之餘,更是急於立功,見對方行軍日益緩慢,在一名為丹渠之地停頓不前,遲遲不到元城,耐不住性子,索性派一得力幹將先領一萬人馬主動出擊。

  袁續卻做夢也沒有想到,李穆軍隊這一路的逃亡,竟是個迷魂假象。早在丹渠附近,選了一地勢利戰之處設下埋伏。

  埋伏之兵,除了他手下的士卒,還有三百勇士。

  這三百勇士,皆是來自京口的精選悍兵,領頭便是郭詹、孫放之和戴淵,從前都是參加過江北大戰之人,個個彪悍勇武,以一敵十。

  那日,等到袁軍一萬人馬抵達,尚未來得及列陣,頭頂便擂石紛飛,萬箭齊發,伏兵齊齊湧出,震天般的殺聲之中,袁軍被殺的魂飛喪膽,鬥志全無,很快大敗。

  李穆隨後命人封鎖消息,向元城傳去袁軍凱旋之訊,這邊士卒扒下袁兵衣裝,全部改換,換了旗幟,連夜朝著元城發去。抵達後,城卒誤以為是勝仗歸來的軍隊,毫無防範,開門迎入。

  李穆一馬當先,領軍湧入城中,一場惡戰,殺得血流成河,天明,攻下城池。

  這一戰,袁續不但失了元城,三萬兵馬,死傷大半,自己也在逃跑途中被捉,可謂是全軍覆沒,一敗塗地。

  消息傳開,蜀地為之震動。巴國民眾風聞大虞派軍前來護國,振奮不已,紛紛前來投奔,李穆在元城暫設帥營,安撫民眾,整頓軍務。

  一夜之間,將軍之名,傳遍巴地。

  第44章

  高胤最後一個瀏覽了戰報。

  作為高氏一門最為出色的一位年輕子弟,比起大將軍父親高允的暴烈性格,他反倒謙和沉穩,人前極少顯露喜怒。

  但此刻,他的眸底,亦掠過了一道掩飾不住的驚奇之色。

  他遲疑了下,望向高嶠。

  “伯父,這兵,出,還是不出?”

  高嶠的神色,已恢復了原本的樣子。

  “以你之見,該當如何?”

  “子安聽從二位大人安排。”

  高嶠搖頭:“我欲聽你想法。”

  倘若沒有這個消息,高氏增兵巴郡援助李穆,暫且不管皇帝那裡如何,於李穆,乃是雪中送炭之舉。

  但現在情勢急轉。

  誰也沒有想到,李穆以區區六千雜兵,竟擊潰了袁續三萬兵馬,勇奪元城,打了如此漂亮的一個開場之戰。

  這時再派兵增援,哪怕高家初衷問心無愧,但於外人看來,難免會有藉機分功之嫌。

  況且,即便不管外人如何做想,錯失了最佳的援助之機,如今增援,李穆自己未必就會領情。

  高胤知伯父這是在考問自己。

  他沉吟了片刻,道:“如此侄兒便略抒淺見。袁節此敗,敗於輕敵。吃了如此一個大虧,必定不會善罷甘休。李穆此行目的是取巴郡。我料袁節會親自上陣,狙李穆於涪水之東。此戰不比首戰,他定會全力以赴。李穆雖天生將才,但兵力依舊懸殊,能否再獲勝機,實難預料。大人既有心助他,又何必畏懼人言。莫若我依舊領兵前去,傳話李穆,他若需我借力,我便出兵,否則,靜觀其變。兩位大人以為如何?”

  他的回覆,應是合了伯父所想,見他微微頷首:“就照你所言。你去吧。”

  “侄兒領命!”

  高胤向高嶠和高允行過辭禮,轉身快步而去。

  ……

  幾天後,許泌在家中,得了李穆首戰大捷的消息。

  他安排在宮中的眼線更是密報,稱昨日興平帝查德戰報,興奮不已,從御案後跳起了身,不顧腳上掉了一隻鞋,緊握雙拳,竟赤著只腳,在冬天冰冷的地面上走來走去,半夜也沒睡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