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段時間萬不可讓病人操勞,身體也不能受寒了,一定要注意,寒涼之物萬不可吃。”

  醫生在小杏他們的感謝下開了方子,隨後又吩咐藥童取了藥,這才離開,醫生離開之後,小杏他們的目光就對準了床上的袁先生。

  “怎麼會受寒?”

  他們明明吩咐了不許袁先生進山的,山腳氣候很好,也足夠溫暖,這時候怎麼還會受寒?

  袁先生訥訥不語,侍從也低著頭,七殿下抿著嘴,以往也就罷了,可是現在……“你走吧。”

  眾人當然知道小七說的是誰。

  侍從滿臉的哀求,可是就算是知府此時也留不下這個侍從,也因此,小杏他們再進山之後,總要留一個人在袁先生身邊,督促他吃東西修養,不讓他再操心,整個房間連紙都沒有一張。

  “你放心先生,我們一定會成功的。”

  袁先生有些欣慰,又有些酸酸的,可是感受著身體的不適,也知道這次是把弟子嚇壞了,不敢再任性。

  而在南郡的第四十三天,隧道終於開鑿了。

  這一次選擇的地方經過仔細的反覆試驗,無論是走向還是地勢,都是再適宜不過,就連山泉的走向脈絡都被勘探出來,而後避開。

  隧道開闢絕非一時半刻,少則半年,如石魚山一般的,多需要一到兩年。

  而他們並沒有很多時間待在這裡。

  所以在開闢開始,一切順利後,小杏他們就準備回京的行程了。

  袁先生還有很多地方想要帶他們去看,比如長江,譬如黃河,黃河的積沙問題是大患,河床的升高計算,以及決堤的預防都是必修的課程,可是相對於這些,他們更擔心袁先生的身體。

  所以袁先生也只能心不甘情不願的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這時候,時間已經過去足足半年了,從二月的迎春報曉,到如今八月的果實纍纍,實在不是一個很短的時間。

  回家的路線在袁先生的強烈抗議下沒有走最快的運河,反而走了陸路。

  陸路別有一番景致,最重要的是,這條路路過迎柳村。

  迎柳村。

  袁先生咀嚼著這個名字,不知道整個大晉,還有多少人記得這裡呢?

  這是先帝與太后的故鄉呀……也是袁先生第一次見到他們的地方。

  那時的先帝還不是皇子,太后還是惹人愛的小丫頭,他只是個教書先生,誰知道,最後他們會有這般際遇呢?

  先帝逝世已久,太后遠在宮牆,他忙於政事發光發熱,而今,他也老啦。

  所以看看故鄉,看看這故鄉的樣子,就歸去吧,免得有一天,找不到回來的路。

  袁先生的眼睛裡有些濕潤,自己卻沒感覺到,小杏握了握手指,還是拿起手絹,給袁先生擦了擦。

  你們的好,所有人都會記得。

  所以,不要難過。

  第111章

  雖然迎柳村是先帝和太后的故鄉, 但是由於先帝帝位初期的時候,大晉各地並不安穩,為了防止有心人作亂, 迎柳村的消息就被隱瞞了下來。

  誰也不知道先帝和太后就是曾經村里那個寡婦的兒子和秀才遠嫁外地的女兒。

  但是對於袁先生, 村裡的人記得的卻很多,一部分原因是當初袁先生在村里教過的學生都已經長大, 就算幾十年過去,但依稀卻還是有印象的。

  還有一部分原因, 就是當初先帝和太后以袁先生名義, 向村里提供的資助了。

  先帝和太后不便露面, 袁先生這個和他們一起從迎柳村裡面走出來的人就成了最好的藉口,幾乎每一年,都會有袁家的人回來祭祖, 而每一次,給宗族的禮物都是最合適的。

  或是祭田,或是書院的介紹函,或是先進的農具和織器, 或是最適合的良種。

  也是因此,雖然誰都不知道迎柳村是先帝的故鄉,但是這個當初不過小小的甚至有些貧窮的村落, 卻還是成為遠近聞名的富村,甚至就連縣裡、乃至府城在某些方面,都比不上迎柳村。

  當然,這也倚賴於迎柳村的幾代村長都是明白人, 窮且藏富,富且惠人,混亂時期的時候財不露白,和平的時候那些祭田和良種暫且不說,那些農具和織器,卻被迎柳村獻到縣裡乃至府城批量製造,讓更多的百姓受益。

  這樣的經營下,別說想要欺負,只要在外面說一句是迎柳村的人,任是誰也要給幾分面子,種善因,得善果,便是如此。

  所以來到這裡,袁先生是不擔心的,他只是懷念村頭的那棵大大的柳樹,和柳樹上那一窩春去秋來的燕子。

  袁先生的行蹤雖然沒有隱藏,但也沒有暴露的意思,一行人一個老人,四個少年少女,以及隨行的僕從,就這樣悄悄的進入了迎柳村。

  直到村中袁家大宅的門鎖悄然打開,僕從們清洗的聲音傳到外面,迎柳村的人才恍然驚覺——袁大人回來了!

  雖然出身迎柳村,也常常帶禮物給迎柳村的人,但是袁大人回鄉的時候卻寥寥無幾,一是因為袁大人在村里並沒有親族,之所以來迎柳村當教書先生,還是因為末朝時饑荒,逃到迎柳村被村人送了碗茶沫粥救了性命,這才打算留下。

  二也是因為在京都,有更有利於這個國家的事情做,相對於路途遙遠回一次鄉,他更想要為大晉做更多的事。

  只是袁大人雖然不在村里,但是村里卻流傳著他的傳說呀!

  在這個傳說裡面,袁大人不止是為國為民在京城當大官,而且還是佛祖轉世的十世善人哩。

  村里教導小孩子都說,忘了誰,也不能忘了袁大人,如果將來有機會到京城,一定到報答袁大人,甚至到現在,還有村人每年耗費甚巨,送一些村裡的東西到京城去,也許不值什麼錢,但保證是最新鮮也最當季的東西,山珍野味,應有盡有。

  所以乍然聽說了這個消息,村里人都紛紛不信,“你們真的是袁大人家的?”

  灑掃的僕人聞言說道,“我們家老大人確實姓袁,這是他的故居。”

  聽到這話,村人立刻沸騰了,“真的是袁大人回來了!快去找村長,說袁大人回鄉了!”

  村人的驚喜暫且不提,在修整了一夜之後,小杏他們也已經起來,袁大人由於年紀大了,睡眠少,更是早早起來練字,待得幾個少年都睡醒了,這才吩咐僕人開飯。

  僕人也報告了外面村人的動靜,袁大人笑了笑沒說什麼,雖然他給村人的多,但是大頭都是先帝和太后拿的,他拿的,相對於先帝和太后不過小小一部分而已,像是書院邀請函、最新的書冊這種,才是他給的。

  只是袁大人不以為意,村人卻不能不以為意呀!

  所以不過剛吃過早飯,就聽到村人拜見的消息,幾個族老和村長都過來了,看到袁大人的一剎那,村長和族老紛紛行禮拜見,表達感激。

  袁大人看著比自己年紀還要大些的族老,連忙把他們攙扶起來,族老們卻死活不肯起來,“當年,要不是你托人送回來的糧食,我們早就死在那年的□□裡面了,更別提能有妻兒了,我現在,孫子都有□□個了,多虧了老大人您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