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咱們說過,以往的歷代帝國名號,基本都沿用開國皇帝登基之前的封國名或者封爵號,比如漢王劉邦、魏王曹丕、晉王司馬炎,再比如南北朝時候的宋王劉裕、齊王蕭道成、梁王蕭衍、陳王陳霸先、齊王高洋、周王宇文覺,後來還有隋王楊堅、唐王李淵,一直到梁王朱全忠。

  關於朱全忠還有這麼一檔子事兒,想當年他打算逼唐朝昭宣帝李柷讓位,大臣蔣玄暉、柳璨商量著,按照魏、晉以來的慣例,重臣就應當先封個大國,然後再接受禪讓,梁是小國,不夠資格怎麼辦?於是他們就慫恿昭宣帝下詔改封朱全忠做魏王,加九錫(天子賜給功臣的九種器物,表示最高的禮遇)。可誰想到這位“全忠”的梁王是流氓出身,最討厭按牌理出牌,不但不肯接受,反而把蔣玄暉和柳璨給宰了,最終以梁王的身份受了禪讓,這才建立起來後梁。

  要是這傢伙講點兒規矩,說不定歷史上將會出現一個後魏呢。

  拉回來說,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在後漢朝,最高的名號是監國,根本就沒有周公或者周王的爵號,那他為什麼要以“周”作為帝國名號呢?據說,這也是跟他先祖以及五德循環相關聯的。

  郭威的先祖(不用說,也是自稱的,不過郭威理論上還算是漢人)乃是周朝的虢叔,古代郭、虢二字相通,所以虢叔後人就自稱姓郭,按照這種譜系,郭家的先祖是周王室。巧合的是,按照劉歆的新五德系統,周朝不是火德而是木德,而南北朝時候宇文氏建立的北周也是木德,郭威篡的是後漢的水德,水生木,恰好也是木德。三周皆木,這真是天意,因此這個“周”的國號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周太祖廣順元年,司天上言,歷代帝王以五運相承,前朝紹承水德,今國家建號周朝,合木德代水。准經法,國以歲暮為臘。今曆日所行,合以今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丁未為臘。從之。(臣欽若等曰:晉承後唐,漢承晉,本文不載承土之德,據周稱木德,即是漢為水,晉為金,以繼唐土德也。)

  ——《冊府元龜·帝王部·運歷》節選

  石頭裡冒出來的德性

  後周是五代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王朝,北邊兒就此告一段落,咱們再來說說南邊兒。

  前面說過了,五代十國,十國里除了一個北漢外,其餘九國都在南邊兒。這九國其實不夠有意思,那班傢伙對五德學說並不怎麼上心,所以稱帝的多,推演五德的少。何況他們中很多人本身也有自卑心理,認為正統都在北方五代那兒,自己其實就一地方政權——比如南唐雖然稱帝,但一向奉北方王朝為宗主,而錢鏐的吳越、馬殷的楚則連皇帝都不敢稱,只是國王級別。不是正統,就沒有論德性的資格,所以他們主動縮了頭。

  有個國家一定要提上一提,那就是前蜀。這個前蜀是王建創建的,雖然沒有什麼“德性”的記錄,可是論起祥瑞來,卻是十國中最多的。《新五代史》里一篇《前蜀世家》,幾乎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記述哪年哪月什麼地方碰到了什麼祥瑞。

  比方說,就在唐朝滅亡的那一年(公元907年)正月,據說青城山上出現了巨人,然後到了六月間,萬歲縣又出現了鳳凰,嘉陽江里出現了黃龍。更可怕的是,“諸州皆言甘露、白鹿、白雀、龜、龍之瑞”,這一個“皆”字,不禁讓人滿身起雞皮疙瘩……

  祥瑞太多了,這裡不可能一一枚舉,我就舉一個例子,便可見前蜀君臣的想像力奔放到了什麼程度。前蜀武成三年(公元910年)八月,有人號稱在洵陽看到了龍,而且不是一條,而是整整五十條!連修史的歐陽修本人寫到這裡,都忍不住說了一句:幫主,這也太離譜了吧!

  歐陽修為此大發議論,說他讀這篇《蜀書》,發現各種包括龜、龍、麒麟、鳳凰、騶虞之類,歷代都說代表帝王興起的祥瑞,全都聚集去了該國,這可真是太奇哉怪也了。尤其是龍,龍這種東西不被人見到才顯得神奇,在天上飛行著排雲布雨才是它的本職工作,如今突然暴露形象,就是不神,不在天上卻在水裡,就是失職,至於一下子出五十條,那簡直就是妖孽了。

  五代十國的終點是宋朝。不過在說宋朝之前,還有一個大國得先介紹一下,那就是遼。

  遼的正經國號,其實應該以族為名,叫作“契丹”。契丹的開國君主是耶律阿保機,和後唐太祖李克用、後梁太祖朱晃是同一時期的人物。雖然是契丹人,但他一直熱衷於漢學,手底下重用的都是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等一大票漢人謀士。耶律阿保機死後,他第二個兒子耶律德光繼位,石敬瑭恬不知恥地來請救兵,主動獻上燕雲十六州,也就是今天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山西北部這些傳統上的漢人居住區。契丹人占了這些地方,不大會管理,但是耶律德光思路發散,乾脆搞了個全新的政權模式,把官員們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管契丹、奚、蒙古、女真等遊牧漁獵民族,一部分管漢地、漢人。

  這種兩部制,表明契丹國是蕃人和漢人的共同國家,最顯著的標誌是什麼呢?那就是上朝的時候,皇帝、皇后同時臨朝,皇帝穿漢服,皇后穿蕃服。所以很多片子裡拍契丹國主在朝堂上還是皮袍、氈帽,那是錯誤的,他正經的打扮應該是直角幞頭配圓領大衫。

  再後來,石敬瑭掛了,他兒子石重貴突然奓毛不打算稱臣,耶律德光就老實不客氣地領兵南下,滅了後晉。本來耶律德光這回出馬是不打算再回北邊去的,他要在洛陽建都,在中原稱尊,當真真正正的中國皇帝,然而天不從人願,耶律德光一腳踩進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被迫狼狽逃回。從這事兒也可以看出,契丹人是把自己當中國人的,是把自己的國家當中國王朝的。所以他們對內的國號是“契丹”,但在和中原王朝,尤其是後來的宋朝搞外交的時候,為了證明自己才是中國正統,就定了個“遼”的漢式國號——不能還叫契丹,瞧著就蠻夷,不是中國范兒。

  順道一提,因為契丹遼兵鋒所指,直接西域,而無論五代還是後來興起的宋朝,都沒能對西域施加哪怕一丁點兒影響,所以當時中亞細亞一代的各國各民族,都普遍把契丹遼當成中國,從他們那兒再往西傳,一直到歐洲,也都是把契丹當成中國的別名兒。

  拉回來說,既然連中國式的國號都敲定了,那麼中國王朝名義上傳承了好幾千年(實際就一千來年)的五德學說,他們當然不敢不理。可最大的問題是,契丹遼和中原王朝向來沒太大瓜葛,這個“德”不好聯繫啊。

  契丹第二任國主,後來被稱為遼太宗的耶律德光,只好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老祖宗。他倒是夠明智,沒去認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中原王朝當祖宗,而是老老實實地在祖先的神話傳說里找因由。根據契丹族起源神話,最初有一個男子騎著白馬,在遼水邊碰到一位駕著青牛車而來的女子,二人結為夫婦,生下了八個男孩,也就是契丹八部的始祖。契丹族在遼水邊誕生,所以這個德性嘛,當然就該是水德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