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這一大套掰扯,真是誰聽誰暈,還是簡而言之吧,這兩位的意見是把北魏上推到代國,再從代國上推到全族還在東北原始密林里放牧的時代,把個傳說中的初祖拓跋力微給扛出來說事兒。拓跋力微的時代,拓跋族剛剛走出東北密林,邁上了蒙古糙原,當時曹魏、西晉先後躥起,遙控糙原,所以拓跋力微向這兩朝都稱過臣,都幫過忙,也都開過仗。既然那時候就跟中原王朝有淵源,兩位就認定北魏應當繼承西晉的正朔,把中間那些朝代全都忽略掉。
——他們可真強,上嘴唇一磕下嘴唇,直接忽略掉了足足一百八十多年,連奧運會都能舉辦四十六屆了。這份兒瞎扯的功力,就連張蒼老先生復生都得甘拜下風,慚愧得一腦門兒的冷汗吧。
高閭和李彪、崔光,兩派各執一詞,嘰嘰喳喳地吵啊鬧啊,把皇帝拓跋宏聽得是頭昏腦脹,也不知道該傾向哪一方為好,末了他只好擺擺手,縮著脖子說讓大臣們都商量一下吧。誰想這一下更糟,大傢伙兒吵得更歡實了,從公元490年八月份一直討論到了來年正月,足足五個多月,官僚作風實在不輸於後世宋代那群玩“濮議”的大臣們。
這回拓跋宏沒有鎖帖,於是討論時間再長,也終於還是出了結果。最終,那一票貧嘴廢話的大臣們聯名上了一份奏表,說經過組織仔細研究,我們覺得還是李老師、崔老師說得有道理,大魏應該定為水德,以承接晉朝的金德。拓跋宏被他們鬧得沒脾氣了,下旨說你們覺得是啥就是啥吧。於是從這一年起,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北魏不再是土德,而改為水德,服色尚黑,總算是勉勉強強摻和進五德循環的次序里去了。
打那以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算是見識到了那群傢伙搗糨糊的能力,所以等到三年以後他想遷都的時候,就再也不敢搞什麼民主討論了。他先拉著一群老少爺們兒說,咱們今天南征啊,大家跟著我走。等到了洛陽以後全都走不動了,拓跋宏才說,既然大家都走到這兒了,索性別回去了,就定都這裡得了。事實既成,群臣沒奈何,只好抹抹熱汗應承下來——你不應承,行啊,那你自己繼續南征去。從此北魏定都洛陽,進一步漢化,逐漸走向強國之路。這幸虧是先斬後奏,要是拓跋宏再按老辦法讓大臣們開會商量,恐怕歷史就得改寫。
色彩斑斕的北周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以後三十四年,公元528年,契胡酋長爾朱榮進入洛陽,殺了胡太后和皇帝元釗,另立了元子攸為帝(那時候拓跋氏已經全面漢化,就連姓氏也改成了漢姓“元”)。公元530年,元子攸親手殺了爾朱榮,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又殺了元子攸,另立元恭為帝。隨即占據冀州的大軍閥高歡發兵殺掉元恭,擊敗爾朱兆,再立元修為帝。公元534年,元修跟高歡有了矛盾,就逃到關中,依附另外一個地方實力派人物宇文泰。高歡沒奈何,新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一年以後,元修被殺,宇文泰找了另一個皇室成員元寶炬當皇帝。於是經過這麼一番亂七八糟的瞎折騰,北魏同時出現了兩個皇帝,按照史書上的習慣說法,就此分裂成高歡執政的東魏和宇文泰把持的西魏。
甭管這魏是東是西,畢竟都是魏,所以兩魏名義上全部都是水德。可惜好景不長,公元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廢了元善見,建立北齊;七年之後,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也廢掉了魏恭帝元廓,擁戴堂弟宇文覺建立北周。於是繼續中原分裂,形成周、齊對峙的局面。
如此一來,讓很多王朝都頭疼的問題就又浮上了水面。魏只有一個,德也只有一個,如今一分為二,這該怎麼算呢?這高洋、宇文護都是太子黨出身,都有著天下英雄捨我其誰的氣概,覺得自家才是正統,於是彼此都不理睬對方,自己埋頭定自己的德。
北齊首先宣稱自己承魏水德,應木德,尚青,但奇怪的是他們所得的祥物預兆卻是“京師獲赤雀,獻於南郊”——赤雀赤雀,分明是紅色的,該應火德嘛。
可是跟北周相比,北齊已經算正常了。北周也自稱為木德,但這個“木德”應得非常古怪,木德尚青,而北周的服色卻仍然尚黑,是水德之色;他們又宣布實行古代夏朝的曆法,而夏朝分明是金德;更離譜的是,宇文家自己公布的族譜里,最早的祖先是炎帝神農氏,而炎帝卻該是火德……這就完全徹底亂了套。本來一朝一色,習為定製,即便曹叡也不過才搞了兩個顏色而已,到了宇文家就成了五顏六色的萬花筒,除了黃土以外,四德俱全,倒也算得上是另類的行為藝術。
詭異雖然詭異,這色彩斑斕的北周卻真的成就了一番霸業,在公元557年滅掉了北齊,統一北方,想來是上天也被這不按規矩出牌的宇文一族給氣糊塗了吧。
北周第四代皇帝——周宣帝宇文贇是個奇葩,除了壽命以外,簡直可以跟南邊兒的蕭衍相互輝映,爭奪“最不靠譜皇帝”的獎盃。他繼位的時候才剛二十歲,可當了一年皇帝就煩了,把寶座禪讓給才七歲的兒子宇文衍,自稱“天元皇帝”,躲在後宮裡繼續執政,好歹省了上朝的麻煩。
宇文贇的皇后名叫楊麗華,她的老爹楊老先生就是日後開創一代“盛世”的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這皇帝寶座來得很離奇,也很危險。首先,宇文贇是個既好色又暴躁的小子,他一躲進後宮,就連著把四個寵妃全都封成皇后,跟正牌的楊皇后平起平坐。四個新老婆爭寵奪勢,全都把矛頭指向楊皇后,攪得宇文贇直接跟老丈人楊堅放狠話:“我遲早要殺你全家!”
楊堅嚇得小心肝兒撲騰撲騰地跳,就想找機會閃人,離開京城長安到地方上療養去。可是還沒等他動身,宇文贇就在“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後宮生活中活活累死了,於是大臣們推舉楊堅輔政——開玩笑,這才是正牌皇后的正牌老爹,小皇帝的正牌姥爺,那四個新皇后跟他們娘家人都算個屁啊,誰知道哪兒蹦出來的!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算沒聽過這段歷史的朋友們也都能想得出來。楊堅一上台,立刻搞了場大清洗,包括宇文家的藩王們,也包括反對他的大臣們,全都連鍋端。然後到了公元581年,他逼迫小外孫禪讓,自己登上皇位——即將完成大一統的隋朝,就這麼誕生了。
亂世中的德性,終於劃上了一個休止符。
第四章 從隋到宋
耶律德光倒是夠明智,老老實實地在祖先的神話傳說里找因由。根據契丹族起源神話,契丹族在遼水邊誕生,所以這個德性嘛,當然就該是水德啦……所以說契丹遼的水德跟北魏的土德很類似,不是五德循環,相生或相剋而出的,而是橫空出世,石頭裡冒出來的。
兩條鏈子終於合併
隋文帝楊堅是個很迷信的傢伙——其實扒一扒歷朝歷代的皇帝,不迷信的鳳毛麟角。要證明自己的皇位不是昧著良心搶來的,而是上天利用種種機會授予的,皇帝就不可能不信那些讖緯、德性之類的胡說八道。
——他們可真強,上嘴唇一磕下嘴唇,直接忽略掉了足足一百八十多年,連奧運會都能舉辦四十六屆了。這份兒瞎扯的功力,就連張蒼老先生復生都得甘拜下風,慚愧得一腦門兒的冷汗吧。
高閭和李彪、崔光,兩派各執一詞,嘰嘰喳喳地吵啊鬧啊,把皇帝拓跋宏聽得是頭昏腦脹,也不知道該傾向哪一方為好,末了他只好擺擺手,縮著脖子說讓大臣們都商量一下吧。誰想這一下更糟,大傢伙兒吵得更歡實了,從公元490年八月份一直討論到了來年正月,足足五個多月,官僚作風實在不輸於後世宋代那群玩“濮議”的大臣們。
這回拓跋宏沒有鎖帖,於是討論時間再長,也終於還是出了結果。最終,那一票貧嘴廢話的大臣們聯名上了一份奏表,說經過組織仔細研究,我們覺得還是李老師、崔老師說得有道理,大魏應該定為水德,以承接晉朝的金德。拓跋宏被他們鬧得沒脾氣了,下旨說你們覺得是啥就是啥吧。於是從這一年起,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北魏不再是土德,而改為水德,服色尚黑,總算是勉勉強強摻和進五德循環的次序里去了。
打那以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算是見識到了那群傢伙搗糨糊的能力,所以等到三年以後他想遷都的時候,就再也不敢搞什麼民主討論了。他先拉著一群老少爺們兒說,咱們今天南征啊,大家跟著我走。等到了洛陽以後全都走不動了,拓跋宏才說,既然大家都走到這兒了,索性別回去了,就定都這裡得了。事實既成,群臣沒奈何,只好抹抹熱汗應承下來——你不應承,行啊,那你自己繼續南征去。從此北魏定都洛陽,進一步漢化,逐漸走向強國之路。這幸虧是先斬後奏,要是拓跋宏再按老辦法讓大臣們開會商量,恐怕歷史就得改寫。
色彩斑斕的北周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以後三十四年,公元528年,契胡酋長爾朱榮進入洛陽,殺了胡太后和皇帝元釗,另立了元子攸為帝(那時候拓跋氏已經全面漢化,就連姓氏也改成了漢姓“元”)。公元530年,元子攸親手殺了爾朱榮,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又殺了元子攸,另立元恭為帝。隨即占據冀州的大軍閥高歡發兵殺掉元恭,擊敗爾朱兆,再立元修為帝。公元534年,元修跟高歡有了矛盾,就逃到關中,依附另外一個地方實力派人物宇文泰。高歡沒奈何,新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一年以後,元修被殺,宇文泰找了另一個皇室成員元寶炬當皇帝。於是經過這麼一番亂七八糟的瞎折騰,北魏同時出現了兩個皇帝,按照史書上的習慣說法,就此分裂成高歡執政的東魏和宇文泰把持的西魏。
甭管這魏是東是西,畢竟都是魏,所以兩魏名義上全部都是水德。可惜好景不長,公元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廢了元善見,建立北齊;七年之後,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也廢掉了魏恭帝元廓,擁戴堂弟宇文覺建立北周。於是繼續中原分裂,形成周、齊對峙的局面。
如此一來,讓很多王朝都頭疼的問題就又浮上了水面。魏只有一個,德也只有一個,如今一分為二,這該怎麼算呢?這高洋、宇文護都是太子黨出身,都有著天下英雄捨我其誰的氣概,覺得自家才是正統,於是彼此都不理睬對方,自己埋頭定自己的德。
北齊首先宣稱自己承魏水德,應木德,尚青,但奇怪的是他們所得的祥物預兆卻是“京師獲赤雀,獻於南郊”——赤雀赤雀,分明是紅色的,該應火德嘛。
可是跟北周相比,北齊已經算正常了。北周也自稱為木德,但這個“木德”應得非常古怪,木德尚青,而北周的服色卻仍然尚黑,是水德之色;他們又宣布實行古代夏朝的曆法,而夏朝分明是金德;更離譜的是,宇文家自己公布的族譜里,最早的祖先是炎帝神農氏,而炎帝卻該是火德……這就完全徹底亂了套。本來一朝一色,習為定製,即便曹叡也不過才搞了兩個顏色而已,到了宇文家就成了五顏六色的萬花筒,除了黃土以外,四德俱全,倒也算得上是另類的行為藝術。
詭異雖然詭異,這色彩斑斕的北周卻真的成就了一番霸業,在公元557年滅掉了北齊,統一北方,想來是上天也被這不按規矩出牌的宇文一族給氣糊塗了吧。
北周第四代皇帝——周宣帝宇文贇是個奇葩,除了壽命以外,簡直可以跟南邊兒的蕭衍相互輝映,爭奪“最不靠譜皇帝”的獎盃。他繼位的時候才剛二十歲,可當了一年皇帝就煩了,把寶座禪讓給才七歲的兒子宇文衍,自稱“天元皇帝”,躲在後宮裡繼續執政,好歹省了上朝的麻煩。
宇文贇的皇后名叫楊麗華,她的老爹楊老先生就是日後開創一代“盛世”的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這皇帝寶座來得很離奇,也很危險。首先,宇文贇是個既好色又暴躁的小子,他一躲進後宮,就連著把四個寵妃全都封成皇后,跟正牌的楊皇后平起平坐。四個新老婆爭寵奪勢,全都把矛頭指向楊皇后,攪得宇文贇直接跟老丈人楊堅放狠話:“我遲早要殺你全家!”
楊堅嚇得小心肝兒撲騰撲騰地跳,就想找機會閃人,離開京城長安到地方上療養去。可是還沒等他動身,宇文贇就在“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後宮生活中活活累死了,於是大臣們推舉楊堅輔政——開玩笑,這才是正牌皇后的正牌老爹,小皇帝的正牌姥爺,那四個新皇后跟他們娘家人都算個屁啊,誰知道哪兒蹦出來的!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算沒聽過這段歷史的朋友們也都能想得出來。楊堅一上台,立刻搞了場大清洗,包括宇文家的藩王們,也包括反對他的大臣們,全都連鍋端。然後到了公元581年,他逼迫小外孫禪讓,自己登上皇位——即將完成大一統的隋朝,就這麼誕生了。
亂世中的德性,終於劃上了一個休止符。
第四章 從隋到宋
耶律德光倒是夠明智,老老實實地在祖先的神話傳說里找因由。根據契丹族起源神話,契丹族在遼水邊誕生,所以這個德性嘛,當然就該是水德啦……所以說契丹遼的水德跟北魏的土德很類似,不是五德循環,相生或相剋而出的,而是橫空出世,石頭裡冒出來的。
兩條鏈子終於合併
隋文帝楊堅是個很迷信的傢伙——其實扒一扒歷朝歷代的皇帝,不迷信的鳳毛麟角。要證明自己的皇位不是昧著良心搶來的,而是上天利用種種機會授予的,皇帝就不可能不信那些讖緯、德性之類的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