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據經洪亮吉、范文瀾等史地學家考證,確認街亭即在今天水秦安縣東北部。具體處所,如《秦安縣誌》所述,即今日之龍山——“斷山,其山當略陽之街,截然中處,不與眾山聯屬,其下為聯合川,即馬謖覆軍之處。乾隆十四年,秦安知縣蔣允嫌其名不祥,改稱龍山。”

  現今龍山腳下的隴城鎮即為當年的街亭。隴城鎮位寧距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一條寬約2公里、長達5公里左右的川道北段開闊處。由於鎮西河谷中雄峙八方的龍山,山高谷深,形勢險要,又有清水河擋道,關隴往來只有通過固關峽,翻越隴板;沿馬鹿一龍山——隴城鎮一線行走,是由長安到天水唯一較但盪的路。當年馬謖駐紮的駐地海拔2百多米,方圓數千平方米,頂部能容萬人,形似農家麥糙堆的麥積崖;西北2.5公里的薛李川中,發現的一張鑄有“蜀”字的弩機,現存甘肅省博物館

  當時蜀軍在街亭附近的具體部署是:馬謖、王平、李盛、張休、黃襲等人率約兩萬人封鎖關隴大道,而高詳則率一支偏軍駐紮在街亭北方的列柳城,防止馬謖部側翼被襲。

  關於兩位主帥馬謖與王平的矛盾,史書並無明文記載。但是馬謖做為丞相身邊的高級參謀兼親信,從來不曾參與過實戰的精英人士,一下子空降為老將王平的頂頭上司,難免會引起生性“性狹侵疑”(《蜀書·王平傳》)的王平不滿,進而產生矛盾。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可能性很大。

  對於蜀漢的進攻,曹魏在最初的震驚過去之後,立刻做出了反應,派遣右將軍張郃及步騎五萬前往增援。而張郃的部隊經過街亭的時候,恰好碰到了前來阻擊的馬謖。

  關於街亭之戰,史書記載都十分簡略。《三國志·明帝紀》只說:“右將軍張郃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 《三國志·張郃傳》:“(郃)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三國志·諸葛亮傳》:“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馬謖傳》:“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王平傳》:“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資治通鑑》所載材料不出前引內容。

  綜合上面各項記載,可以整理出街亭之戰的大致脈絡:對於張郃大軍的出現,馬謖並沒有選擇依城死守,而是將部隊移往南山——也就是海拔兩百米高的麥積崖進行防守。王平對此屢次進行規勸,但是馬謖並沒有聽從,結果被張郃切斷了水道,導致全軍崩潰。幸虧王平在後搖旗吶喊,張郃怕有埋伏而沒有深入追擊,蜀軍才免於被全殲的命運。

  這裡就有幾個疑點。首先一點,馬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的決策其實並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街亭位於魏國縱深,本身又是小城,可以想像其規模和堅固程度並不適合固守,何況狹窄的關隴通道到了街亭這一段,就豁然變寬到2公里左右;以馬謖的兵力,在這種寬闊地帶下難以與張郃的五萬大軍相對抗。 如果他不舍城上山,而是當道紮營,無險可守,很可能會輸的更慘。

  《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書》:“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帝曰:“亮阻山為固,今者自來,既合兵書致人之術;且亮貪三郡,知進而不知退,今因此時,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馬步騎五萬拒亮。” 也就是說,張郃自洛陽開出的時間,與諸葛亮自祁山進入隴西的時間大致相當。洛陽距離街亭約700公里,而祁山距街亭約400公里;但是魏軍走的是境內坦途大道,而蜀軍則是在敵境之內,要花時間占領西縣並確保該地區無殘餘的魏軍干擾補給線,然後方能繼續北進,所以張郃和馬謖抵達街亭的時間相差應該不會太長。換言之,馬謖未必有時間去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而這對于堅守是絕對必要的。

  於是可以想像,馬謖抵達街亭後的數日之內,張郃的增援部隊就已經逼近街亭。馬謖認為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構築工事,於是果斷決定全軍移往麥積崖紮營——或者說他從一開始就預見到在街亭大道駐守的難度,直接將大營扎到了山上。

  這並不意味著讓道於敵。馬謖即使在大道旁的山上紮營,張郃也不敢繼續朝隴西進軍,馬謖隨時可以切斷他的後路,並威脅側後翼他。因此張郃的唯一選擇就只有先消滅馬謖,然後再西進————但是馬謖駐守在麥積崖,有險可守,想消滅他絕非易事。也就是說,馬謖的“依阻南山,不下據城”只是選擇了一個更容易防守的地點罷了,對於“阻援”的戰略目的並無什麼不利影響。

  唯一的問題,就出在水源,這個是馬謖失敗的關鍵。 《張郃傳》說是“絕其汲道”,《王平傳》說是“舍水上山”,兩段記載略有些矛盾。按照後者的說法,馬謖捨棄水源而跑到山上去——很難想像身為軍事參謀這麼多年的馬謖會忽略水源問題。從隴山“上有清水四注”的地理特點來考慮,或許在其駐紮的高處或者不遠處存在著水源,因此馬謖才得以放心上山紮營。小說中就取這種可能性,而歷史上真實如何則難以確實。

  無論是“舍水上山”還是山上本來就有“汲水之道”,總之在街亭戰役一開始的時候,這條水道就被張郃切斷了。究竟張郃是如何切斷的,以及馬謖為什麼對此沒考慮周全,無法從史書上查到。小說中我將其設計為是因為王平與馬謖有矛盾,沒有保護水源反而自己逃走,導致全軍覆沒。這是基於一種可能性的想像,沒有史料予以佐證。

  總之,馬謖在街亭被擊敗了,張郃的大部隊進入了隴西地帶,對蜀軍形成了極大的威脅;而且關隴通道暢通之後,後續部隊可以源源不斷地開進。蜀軍傾國之兵不過10萬,若形成消耗戰的局面就等於必敗;因此諸葛亮在一得知街亭戰敗後,為避免隴西成為蜀軍的絞肉機,不得不下令全軍撤退。蜀漢的第一次北伐就此落下帷幕。

  關於馬謖的結局

  馬謖的結局在《三國志》中的記載有些疑點。

  《三國志·諸葛亮傳》載“戮謖以謝眾”,《資治通鑑·卷七十一》雲“(亮)收謖下獄,殺之……亮既誅馬謖及將軍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這兩處記載與一般的看法相同,認為馬謖是因街亭之敗而為諸葛亮所殺。

  而《三國志·馬謖傳》里卻說:“謖下獄物故”。據網友文章考證:《漢書·蘇武傳》:“前人以降及物故,分隨武還者九人。”註:“物故謂死也,言其同於鬼物而故也。”王先謙補註引宋祁曰:“物,當從南本作歾,音沒。”又引王念孫曰:“《釋名》:‘漢以來謂死為物故,言其諸物皆就朽故也’。《史記·張丞相傳》集解:‘物,無也;故,事也;言無所能與事’。案宋說近之,物與歾同,《說文》:‘歾,終也,’或作歿,歾、物聲近而字通,今吳人言物字聲如沒,語有輕重耳。物故猶言死亡。”可見這裡對“物故”的解釋就是死亡,囊括諸死因。

章節目錄